2月11日下午,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文艺、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工青妇界的委员,围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主题进行讨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周珉主持会议。
胡发贵、王莉、钱怡、顾风、徐忆农、杜小甦、陈金屏、吴建宁、贾宝中、李燕、龚永泉、韩亮、徐玉麟、陈应岐委员先后发言。
胡发贵委员(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建议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稳健推进江苏文化繁荣。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是当下中国的一大文化诉求,更是江苏在追求率先发展中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江苏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的“八大工程”中,就有一项是“文化建设工程”,并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言,称许“江苏是文化大省”,而江苏的自期是“文化强省”。一字之别,既显示了江苏率先发展的勇气和信心,也展示了江苏在文化建设上的自觉和担当。作为一名从事文化工作的江苏省政协委员,自然倍感自豪,同时也觉得有责任为此建言献策。
一、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鼓舞下,人们对文化建设充满期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其一,就如世界万物都有其当然之理、必然之则的客观规律一样,社会文化的演进和发展,也自有其应遵循的规律,文化的繁荣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建设,不能急于求成,以安定的心态做文化艺术,文化要养不能赶和逼,不能用发展经济的所谓“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来对待文化建设。要雍容不苛求,政府要有长期持续的投入。
其二,马克思主义者固然信奉存在决定意识,但不能以为经济的进步和繁荣,马上、或者说自然就会带来文化的繁盛。
其四,政府有责任发展文化,但文化的发展不能归于“政绩化”和“形象工程化”。
二、贯彻“双百”方针,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家园”。除了物质基础之外,决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宽容而包容的社会环境。
其一,尽管文化的现实表现形态千姿百态,但其本质是“人文化成”,是人的精神的凝集和展现。“美服动目,美言动心”,有精神的文化作品才真正具有文化性的作品。
其二,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而人的本质是自由,只有在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状态下,方可极大激发人的创造激情和想象力。政府应大力贯彻“双百”方针,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家园”,以使文化发展和繁荣获得内在性的不竭动力。
其三,“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事物的差异和矛盾保持了事物的活力。强烈建议在宪法和法律框架下,鼓励和保护言论自由,由此才能产生一种思想自由。流水不腐,富有生气和活力的精神,必然葆有旺盛的创造激情。中国古代的文化繁盛,都有其百家自由争鸣的社会条件。
三、加强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塑造江苏文化品牌。
1、摸清江苏的 “文化家底”,为正确的文化决策提供依据。
2、梳理文化政策,使之制度化、公开化、透明化。像“梅花奖”这样的奖项要形成制度化;政府每年都有巨大财政资金投向文化事业,希望有制度保证,确保公开透明。
3、地区文化繁荣需要思想的触动。创设类似广东《南风窗》《南方日报》之类的思想人文性报刊,以真正起到“文化引领作用”。
4、启动系统、全面整理江苏历史文献《江苏文存》的工作。
王莉委员(常州市妇联主席)建议以德育家、以文化人,大力推进家庭文化建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化指的是家庭在时代传承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之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起点。
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家庭结构、功能、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产生了唯利是图、享乐至上等诸多不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和安宁。这主要源于:一是理论创新滞后化,二是宣传教育空泛化,三是片面发展观的负面影响和一些大众传媒的价值引导。
因此,当前大力推进家庭文化建设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客观要求。
一、兴起家庭文化建设,江苏有着良好基础
江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孕育了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江苏妇联秉承优良的文化传统,带动各级妇联组织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深入开展“学习型家庭”等特色家庭创建,带动全省家庭文化内涵和品位不断提升,激励了广大妇女群众勤学善思、崇文重教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特别是“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进一步充实了家庭文化的内涵,为深化家庭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注入了新动力。
二、推进家庭文化建设,常州有着鲜明“特色”
(一)以德之厚,育家之兴。
(二)以点及面,引领风尚。
(三)以文化人,激发活力。
三、深化家庭文化建设,仍需给力
为了更好推进家庭文化建设,推动广大女性和家庭成员在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环境氛围中树立共同的精神追求,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激发民力。我们建议:
一、把“家庭文化建设”作为民生实事项目重点推进。
家庭文化建设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希望省委省政府能考虑把它作为实事项目重点推进,由财政拨专款,把家庭美德建设、家庭文化建设培养展示、家庭民间手工艺保护等工作做好做实。在全省“文化惠民工程”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关注家庭文化需求,建立家庭文化场所。
二、把“家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系统工程来齐抓共管。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议在省委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分工协作,整合社会团体、热心企业、社工等社会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共同为家庭文化建设出智出力。
三、把“家庭美德”宣传教育纳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共同部署。家庭美德根植家庭,辐射社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家庭文化建设中药以家庭美德为引领,加强家庭美德的理论创新。鼓励对家庭伦理学、家庭社会学等方向的研究,寻找当前家庭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和解决办法。探索挖掘新时期家庭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和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新渠道。将“家庭美德”宣传教育的内容纳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给予一定的人力、物力保障,着力提高家庭美德教育的宣传成效。
四、把“巾帼志愿服务”作为凝聚民心的切入点给予扶持。
建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项目等形式,为巾帼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对目前重点推进的关爱空巢老人巾帼志愿服务、“单亲贫困母亲帮扶”巾帼志愿服务、“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处”巾帼志愿服务等项目给予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钱怡委员(苏州拙政园管理处调研员)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的扶持力度。
我省有着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传统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类占很大比重。多年来我省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在全国率先立法保护并创立代表性传承人命名资助制度,展示和传承馆所等保护载体建设全国领先,“人类代表作”数量全国最多,基本建成四级名录和传承人保护体系,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保护理念和保护成果已为全社会普遍认同。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江苏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学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面,我省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生产性保护,是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的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融入市场,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这些项目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生产性保护的关键,是在生产、流通、销售的过程中,保证传统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内涵不会流失。 古老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保持原真性的生产性保护,与时俱进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文化附加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掘。其中很多传统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的市场前景日益广阔,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在一些资源优势较好的镇、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比如苏州的镇湖刺绣、舟山核雕、香山古建等等。
然而传统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当前的生存状况并不都是良好的。也有的项目虽有市场但存在困难,有的项目生存有困难而处于濒危状态,更有处于严重濒危状态的。这些项目现状的形成虽各有原因,但项目本身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也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的内在潜力。通过生产性保护,保护其生产及核心技艺,并对这些项目进行适度利用和开发,完善其产品刺激市场需求,从根本上增强项目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保护和传承,是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优势的有效方式和重要举措。
目前我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已有一系列的政策性扶持措施,但总的来说,还未能做到针对生存有困难、融入市场未成气候的项目量身定做,多设计雪中送炭的相关扶持政策。比如扶持基金的申领,要求项目已有一定基础,还在打基础的项目需要启动基金就难以申领;再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兼顾营销在意识及能力上有所不足,但是相关经纪人制度还不成熟;人员老化、后继乏人的状况仍然存在,传承人的继承者在学艺期间缺少经济上的扶持,难以留住精英人才;再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何在发展传承与市场化运作之间寻找平衡,相关研究、交流、学习的组织等,非遗传承人也需要政府的助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历史上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更紧密地融入生产、融入生活,走向市场或通过市场实现其价值,才能获得持久的生机和活力。我们认为,进一步加大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扶持力度,分门别类地为其制定政策性扶持措施,是促进其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扶持的力度,尤其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中,存在困难或处于濒危状态的,分门别类地量身定制扶持政策,在资金、场地、税收优惠等各方面提供贴心的服务。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扶持专项基金,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的起步及发展,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挖掘其潜在的市场及经济价值。
三、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的经纪人队伍和市场,制订相关制度,提供培训及服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在做好宣传、推广、营销等工作的前提下尽快融入市场。我和传承人接触下来感触很深,他们脑子并不能完全意识到市场元素,所以需要一个设计营销团队来帮助他们。政府在这方面要给其助力。
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和资助要延伸到他们培育的继承者,使这些继承者在学艺期间能保持我省的平均生活水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有年轻一代来学习,只有让他们在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吸引精英人才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这一点,我省苏州市已在进行探索并准备实施。
顾风委员(扬州市文物局副局长、博物馆馆长)建议加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
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标志性的文化遗产,已确定为2014年度我国的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按照工作的时序进度,今年9月将向世界遗产组织递交文本,并全面启动遗产类的维修和环境整治工程。
根据目前国家初步确定的遗产点和遗产河道名单,被立即列入的遗产类总共65项,江苏有25项,占39%;被后续列入的遗产点总共67项,江苏省有24项,占36%;被立即列入的遗产河道总共31段,江苏有13段,占42%;被后续列入的遗产河道总共12段,江苏有3段,占25%。由此可见,我省在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承担着十分繁重的任务。
今年是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关键年,任务繁重,时不我待,机不可失。扬州是大运河联合申遗的牵头城市,作为大运河申遗的牵头省份,我省率先按标准要求做好工作,不仅是对大运河成功申遗的有力推动和支撑,对我省运河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省目前共有8个运河城市承担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和申遗任务,由于各地领导重视程度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基础条件的差别,目前各市工作的进展也存在明显的差距。为切实做好遗产类的维修和环境整治,建议:
一、由省政府市、厅际会商小组牵头,由省文物局、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等部门组成督查组,对我省遗产点、遗产河段保护和环境整治工程进行督查。人大政协也可以通过督查推进申遗工作。
二、由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各地的维修、整治方案进行审查把关,并对工程的实施给予技术支撑和现场指导。
三、由省财政厅应当重点在2012、2013、2014年度配套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运河城市实施遗产点的维修和环境整治工程。
徐忆农委员(南京市图书馆研究部主任)建议文化要借助积累与传播力量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但所有的创造都包括模仿和因袭的元素,没有哪个创造完全是一个全新的作品。乔布斯被认为是当代全球最为成功的计算机科学家之一,而他正是站在人文与科技的交汇点上进行创新的,因为他曾旁听书法美术设计课,研究东方佛教禅宗,这些人文知识积累,使他形成美学至上、简约便利的设计理念;而他出生前的1941年就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子计算机,他是在继承前辈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开发出更为先进的苹果系列产品的。因而,要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就必须增强文化积累意识,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增强文化积累意识,在经济建设中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与开发速度的加快,各类文物被损毁的事件时有发生。2011年岁末,国家文物局正式对外公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达76万多处,这是“人类文明迄今规模最大的文化资产资源的资料汇集”。去年底,文物普查显示,在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中,保存状况较差和差的占到26%,另有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消失。江苏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007处,另登记消失不可移动文物1189处。文物就是活着的历史,不可移动文物的消失,带来的是包括文化、思想在内的全方位损失。文物消失的原因有很多,但因为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产生摩擦而拆除的,在登记消失的文物中所占比例不小。与此同时,由于目前的法规尚不够完善,致使一些建设工程中发现的尚未登记文物破坏现象比较严重。为此,建议建立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补偿制度与土地退出补偿机制。《文物保护法》规定:“凡因进行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需要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由于建设单位不是文物的最终获益者,因此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建设方和施工方普遍有抵触情绪,他们一不愿出钱,二怕延迟工期,往往采取隐瞒不报,有的公然违法故意损毁文物,甚至采取推平了事的做法,致使一批批文物永久灭失。台湾地区在文化资产保存方面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如规定:“为发掘遗址,致土地权利人受有损失者,主管机关应给与合理补偿。”另外,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工程遇到地下文物,考古费用虽由建设单位承担,但是可以抵充税款。省政府可借鉴这些做法,建立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补偿制度,如设立考古专项资金,以缓解工程建设与考古两者之间的矛盾。同时,在工程建设中发现文物价值较高,不适宜继续开发建设的地块,可通过合理的退出补偿机制收回土地使用权,使文物所体现的公共利益得以最大限度地维护。
二、提升文化传播能力,积极支持江苏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
(一)建设意义。数字图书馆也称之为 “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与实体图书馆相比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任何人提供服务的优势,其服务的广泛性和便捷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和新颖性是传统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它是一个依托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广电网等网络通道,使用计算机、手机等移动终端、数字电视等各种终端都能方面快捷连接访问的网络虚拟图书馆。该项目的建成能很好地满足全省7800多万人民在知识学习、文化消遣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对信息资源的需求。目前,全国还没有如此大规模的全省性的数字图书馆,江苏数字图书馆的建成将是国内最大的省级数字图书馆。
(二)建设目标。江苏数字图书馆力争通过3到5年的建设,使数字资源总量达到1000TB(相当于3亿多册),人均拥有藏书量由人均0.49册提升至4.33册,达到全国第一,从传播速度上完全取代实体图书馆。省政府如果立项,我们图书馆在全国能成为第一。
杜小甦委员(省演艺集团业务办主任兼创作室主任)建议建立扶持转企改制后的国有文艺院团可持续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文化艺术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社会属性)和商品属性的两重属性,既不能用意识形态属性(社会属性)排斥它的商品属性,阻碍其走向市场;也不能因为它的商品属性而忽视它的意识形态属性(社会属性)。省委、省政府强调,转企改制的文艺院团不同于一般性企业,在走向市场的同时,依然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发挥着在各门类艺术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担负着对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加强江苏艺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责任。因此,转企改制后的文艺院团因其特殊性,不是仅仅以商业和盈利为目的的一般性企业。
由于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普遍还相对较低,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目前,很多种类的舞台演出,尤其一些传统和地方剧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不具备完全依靠市场而存活的能力,而这些院团又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和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政府应该承担对其长期扶持的责任。
江苏的文艺院团在转企改制时,政府给予了一定扶持和优惠政策,但随着全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价的逐年上涨、营运成本的逐年增加、院团自身发展的需求,以转企改制时确定的政府扶持力度渐显不够,投入也渐显不足。虽然各级政府会因各种情况“临时”给予一些投入和补助,但这带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不足以确保转企改制后的文艺院团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为此建议:
省政府尽快制定一个“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价上涨等因素及全省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的政策,建立一个“逐年按比例增加对转企改制文艺院团投入”的长效机制,以保证转企改制后的文艺院团长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只有一个,即政府投入逐年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陈金屏委员(南通市文化馆副馆长)就构建网络健全、服务优质的省市博物馆体系提出建议。
建立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产品丰富、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城市博物馆体系,进而构成覆盖江苏全省的博物馆体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博物馆体系的基本特征和价值
当前我国各大中城市都在推进“博物馆城”的建设,但这场“城市博物馆运动”仍处于自发运动的阶段,还缺少科学有序的规划与论证,因此,各级政府和文化、文物部门在博物馆“热建”趋势下要及时“冷思”。作为我国博物馆体系子系统的省、市博物馆体系,犹其值得超前规划、科学建设,充分发挥系统性、集群性的优势,让有限的资源、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博物馆体系作为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集合体,它包括主体结构、客体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同时应具备整体性、联系性、开放性这三个基本特征。城市博物馆体系相对于“博物馆城”而言,是价值追求的再一次升华,其核心是发挥博物馆集群效应,达成博物馆的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促进博物馆专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升级。
二、构建城市博物馆体系的建议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体系的构成必须遵循公益性、公平性、便利性、多样性、基本性和公共参与性等基本原则。
1、构建省市博物馆体系应满足公益性、公平性原则要求
遵循公平性原则,体现为在构建城市博物馆体系中,从宏观上讲,战略规划、资源配置、整体布局等重大决策应当兼顾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区的需求,努力做到公正公平。从微观上讲,在提供各项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一视同仁,使大家获得机会公平的服务。
2、城市博物馆体系应满足便利性原则要求
构建省市博物馆体系,空间结构,我国博物馆的分布存在着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密集,老少边穷地区、县乡村镇严重匮乏的现象。建议我省在空间布局上兼顾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的平衡。基于这种现状,城市博物馆体系的构建,政府和文化部门在规划上要向县(市)乡镇倾斜,在空间布局上要兼顾城乡平衡。软件上,是服务流程、内容、方式等方面的便利性,即博物馆整体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构建城市博物馆体系应满足多样性原则要求
城市博物馆体系的多样性第一方面体现在,以传统博物馆分类为视角,这个体系应包括综合性、纪念性和专题性博物馆;以文化遗产的分类为视角,应包括分别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对象的博物馆。以文化传承为视角,不仅要有彰显传统地域文化的博物馆,还要有记忆和承载当代、未来城市特色文化的博物馆。
4、构建城市博物馆体系应满足基本性、公共参与性原则要求
在我国博物馆体系中已露峥嵘的民办博物馆和行业、企业办的博物馆正体现了基本性和公共参与性原则。但从当前这些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专业化水平低、营运过程中后续资金断链等问题是其中大多数馆面临的主要困境,且难以自我消解。建议各级政府对非公办博物馆要采取有效举措加大资金和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使之成为城市博物馆体系中的生力军,以促进博物馆事业整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建议我省出台《我省江苏博物馆建设实施意见》。
吴建宁委员(南京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就实施好文化建设工程提出建议。
为贯彻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江苏文化强省的建设,实施好江苏“八大工程”中的文化建设工程,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开发文化资源,凸现文化强省优势;二是改善文化环境,助推文化发展;三是依靠文化领军人才,带动创作繁荣。
一、开发文化资源,凸现文化强省优势
目前,江苏有全国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27座,拥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约180家,馆藏文物近百万。这些丰厚的文学艺术积淀,因疏于盘点整理,分散各地,规模较小,展览陈列单一,在文化艺术领域或依托文化名人故居,或依托文化名人墓地。如设在苏州甪直镇的叶圣陶纪念馆、江阴市马镇的徐霞客纪念馆、南京市浦口区珠江镇的林散之纪念馆和南京市正在建造的《红楼梦》文学馆等,江苏没有一座能展示自己地域文化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博物馆,难以做大、做强、做精,在全国形成江苏文化品格的“文化表情。
文化资源又是艺术发展的再生资源,在江苏文化建设的目标中,把各朝各代的文化历史、文艺著作、文艺现象装进去,将是造福子孙的事,如果能有一个文学艺术的博物馆项目,将奠定江苏文化强省在全国的突出地位,加快江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抢救,使江苏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学艺术文脉不断保持着强劲的活力。让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都归集于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精神及艺术生产、生活的文化大观园,也使江苏的文化建设与国际水平接轨。
学习与借鉴兄弟省市已建成或准备建设的文学艺术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如2010年开工建设的气势恢弘的云南文苑,上海利用世博会中国馆等建筑将建设上海艺术博物馆。
二、调整文化机制,助推文化发展
省文联所属的11个文艺家协会和创作研究中心的体制尚需亟待调整,主要问题是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家的桥梁和纽带,省文联各协会及创作研究中心的干部原来与其联合体——省文联机关的干部身份相同,统一管理。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文联行政编制全部用于文联机关内设各部室干部,形成文联干部管理体制“一家两制”的状况。这种状况造成11个文艺家协会机构性质不清,驻会干部身份不明等诸多问题,给干部人事管理、队伍稳定及事业发展带来较多的弊端,也与全国兄弟省市的做法不同。
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文联和全国21个省份的省级文艺家协会干部已参照公务员管理。从全省范围来看,江苏的13个省辖市文联及所属文艺家协会都是列入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唯独省级文艺家协会游离其外。
解决这一问题符合《公务员法》对人民团体体制的界定。如何以人为本,以事业为重,妥善解决好省文联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对于改善江苏的文化环境,推动江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很有必要。
三、依靠文化领军人才,带动创作繁荣
加强文化强省建设,对优秀艺术界的艺术人生加以宣传。就全省的文化环境来说,我们应当倡导“文化自觉”,但有些领域还需要行政措施、政策文件来加强推动。比如,对艺术领军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江苏各地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应该有个指导性的文件。建议:
1、形成以文化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为中心的创作机制,以文化领军人才为课题组和创作单元,强化以人为轴,凝聚、配置最强的业务骨干进入创作团队,以此带动重大文化项目的创作。
2、以精品生产为龙头的重大文化项目的创作,特别需要减少工作环节,全省一盘棋,上下联动,省委宣传部组织成立项目组实行文化项目招标,不分体制内外,责任到人,形成全省的合力,打造品牌。
3、建立固定的、以先进文化为导向的、以精品生产为目的的生产经费保障机制,以文化领军人才为课题组和创作单元,可以以文化领军人的名义申请项目,申请经费,专款专用,验收审议。
4、建立省文化主管部门与领军文化人才经常沟通的渠道和制度,可以成立类似政府参事室的机构,把全省高端文化人才凝聚起来,倾听意见、审议重大文化项目,成为江苏文化强省建设决策的智囊团。
5、注重并及时总结文化领军人才的工作成果与工作经验,大力加强奖励机制,对做出突出业绩的给予重奖,宣传事迹。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文化领军人才在使用上年龄放宽。
贾宝中委员(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建议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繁荣发展。
我来自常州市总工会,下面结合本职工作,就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几条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发展企业文化、职工文化是经济转型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首先,企业文化、职工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是凝职工之心、聚职工之力的重要途径。第二,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企业发展的规律表明,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企业文化是最为重要的元素。企业的管理一般也要经历三个阶段:经验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现代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是文化竞争。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影响着企业发展方式的升级和提高,是企业核心价值、职工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对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实现职工体面劳动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企业文化、职工文化是造就高素质职工队伍的有效载体。我们工会作为职工群众的组织,要充分发挥工会在文化建设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团结和组织广大职工成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职工文化、企业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建设的基石工程、支柱工程。
培育先进的职工文化,既要立足企业小环境,又要依托公共大学校。职工文化的培育,一是来自工作劳动阶段,就是决定于企业这个小环境,企业文化在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来自业余生活阶段,取决于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文化大环境。工人文化宫一直被誉为“职工的学校和乐园”,承担着为职工群众提供文化娱乐休闲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近几年来,我们常州各级工会组织在省总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工人文化宫为依托,大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在建设学习型班组和学习型职工、职工书屋、道德讲堂、职工安全文化、文体娱乐等方面作出了新的业绩。今年,我们常州工会还将集中力量开展“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年”活动,通过举办“工会文化建设成果展览”、“企业文化电视展播”、“职工文娱节目展演”、“职工才艺展示”、“评出一批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先进典型”,在企业和职工群众中兴起文化建设热潮,努力实现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互融,职工文明与企业发展的协调共进。但就总体而言,工会系统工人文化宫等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现状令人堪忧。目前全省53个工人文化宫中,44个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9个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少文化宫发展由于历史较长,离退休人员较多,遗留问题多,承担很多人头费用,特别是当前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成为文化宫不能承受之重。加之文化宫多年来缺乏连续性的投入,制约了其自身的良性发展,大大影响其服务公共文化建设的功能发挥,已不能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无力承担更多的公共文化的免费服务。
最后,提二点建议:
一是加强工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对工人文化宫的改革和发展要统筹规划、重点扶持,着重完善和拓展文化宫的公共服务功能,使工人文化宫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要明确文化宫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与文化馆、科技馆等场馆享受同样的国家政策,在编制、人员工资等方面享受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待遇。在事业单位工资改制中,将文化宫离退休人员工资等纳入社保。
二是加强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管理。目前,计提在企业账面上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使用情况令人堪忧,实际用于一线职工的份额很小。建议全面开展职工教育培训费用计提使用情况的检查督查,督促企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并合理使用,确保60%以上经费用于一线职工培训,依法保障职工的文化学习权益。
李燕委员(徐州市旅游局局长)建议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文化产业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到整个GDP约25%,(其音像产品占据了国际音像份额的40%以上,电影出口占据世界电影市场的80%);日本文化产业达到GDP的20%;英国创意产业占英国国民增加总值的7.3%;而我国目前文化产业只约占GDP的2.6%。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据统计,2010年,文化产业占GDP比重约为3.34%,而同年,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份,实现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
在美国,各大文化产业的业态不是自我独立,相互封闭,而是关联融通,相互支撑的。美国围绕文化创意这个文化产业的核心,很好地把文化娱乐、演艺、广告、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业结合在一起,不仅如此,还进一步延展至旅游业、博物馆业、体育业等等,多种业态相互融合,美国十分注重利用旅游业、体育业,甚至是教育、慈善业来贯通文化产业的各方面使之成为相互关联的产业链条,各行业都能在其中发挥优势,获取利益。比如美国百老汇原本是纽约曼哈顿的一条宽街,现在成了美国音乐剧的代名词,每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看,整个百老汇地区,每年仅票房总收入就达到12亿美元左右(2006年),曼哈顿地区60%的游客与到百老汇看戏有关,同时,音乐剧产业还带动旅游、饭店、购物、交通等行业,音乐剧产业成为是曼哈顿的支柱产业。
这些还只是看的见的产业带动,还有看不见的融合。我有机会看了一场音乐剧《歌剧魅影》,演出结束后,演员们返场致谢,男主角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本剧由某某慈善基金会赞助的,该基金会主要致力于乳腺癌等癌症研究的赞助,希望大家奉献爱心,5美金开始就有小礼物赠送,根据数额、礼物不同。几千人的剧院因而被挤得泄不通,天天如此。一场歌剧,带动了小商品、音像制品的开发生产,还传播了慈善文化;还拓展了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新渠道,给我们很多的启示。美国迪斯尼的例子更不用说了,迪士尼王国不仅拥有影视、图书、影像制品,在世界各地还建有六个主题公园,实现人们通过旅游活动与文化最直接的交流与对话。例子比比皆是,NBA是体育与文化的融合,可口可乐是商业与文化的融合。
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孤立的进行,要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延长产业链,深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大限度的拓展文化的经济价值。
几点建议:
一、在省级层面要制定文化产业中长期规划,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着力扶持一批文化产业企业,着力打造一批“江苏”文化产业品牌。
二、切实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是文化产业安身立命之本,这种产权要得到真正的尊重和保护。文化产业本质上是以创意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必须尊重创作者们的劳动和经济利益,保护他们的创作积极性,打击盗版。真正用知识产权法的来保障他们的创作热情。
三、切实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和新型企业家队伍是文化产业发展特别要注重培养和引进的人才。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创意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与传统产业不同,文化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型企业家,他们既要有企业家精神,又要具备文化精神和人文关怀;既要有精英眼光,还要有大众情怀。其他文化新技术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等都是文化产业大军中的一员,也要加大培养。
四、创新机制,鼓励各类社会组织投入文化产业发展。产业发展需要企业的投入、经营外,要鼓励各类法人组织积极参与。如社会团体、非营利性机构、慈善机构等非经济组织,利用各类组织的自身优势,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与其他产业的一有效融合,同时,文化产业发展的效益可以促进其他行业和组织的发展,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出台相关政策,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因为文化产业含有文化教化的功能,具有公益的性质;而且文化产业投资收益期较长,建议对文化产业给予交优惠的政策支持,从税收,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各方面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同时,尤其注重对中小文化企业的支持,文化业与其他产业的最大的不同就是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比较高,文化的多样性需求比其他各行业的都要突出。文化的大繁荣离不开的最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
龚永泉委员(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就不断铸造文化发展的高峰提出建议。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集中体现在江苏文化要达到“两走”:走进千家万户,走出省域国门。
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中,江苏出版界实施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数字化阅读、网络化管理和功能拓展的“四项工程”,对11417个农家书屋出版物实现了首轮更新,对经济薄弱地区1000家数字农家书屋进行了首批试点,配置了数字阅读资源和硬件载体。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农家书屋管理手册》,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首轮培训。随之而来的是需要在发挥作用上下功夫,具体做到“小书屋,大用途”,进一步完善建、管、用长效机制。使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让农民长期受益。同时积极推动农家书屋与村邮站、新华书店的共建,促进农家书屋的拓展功能,良性互动,成为江苏新农村建设中的亮丽风景线。
近年来,江苏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意见认为大功已告成,没有必要再继续投入继续推进了。实际上与周边省份相比,当前全省这项工作投入比安徽少,入户率比浙江低,在新一轮竞争已初显被动。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省应不松劲,不撒手,几级财政继续给予投入,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向“户户通”迈进,努力实现“户户通、优质通、长期通”的“新三通”,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文化民生目标。
二、走出省域,要处理好“南京”与“北京”的关系。历史上曾有一段 “趣事”;江苏的两出戏《红娘》、《李慧娘》在北京演出后,好评如潮,但也得到了一评:“江苏不识娘。”冤哉!江苏既有能力磨出了这两出好戏,还不识其中的奥妙?怎么可能“江苏不识娘”?只能说明还是北京大爷的“嘴大”!因此对于江苏文化方面的成果,要尽可能送到北京去展演,展出、展示,奕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居高声自远,全国传美名。
三、走出国门,要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愈是地方的,可能愈是世界的。实施优秀影视作品、苏版图书海外交流推广计划,鼓励重点文化企业与海外知名企业合资合作,拓展海外版权和文化市场,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份额。
在江苏文化界有一种说法,多高原少高峰。江苏要在高原上打造高峰,必须把打造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化精品、特品、绝品作为抓手,既抓“人头”又抓“笔头”。就此提几点具体建议:
一、北京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文化中心,组织居京江苏籍文化人士联谊会,使他们成为江苏文化大使,成为江苏建设文化强省的外脑,为江苏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出谋划策,贡献智慧。(例如作家何建明、音乐人士卞留念等)。
二、电影《鸦片战争》后,谢晋和朱苏进曾有意联手筹拍“南京大屠杀”题材,几经周折,但未成正果,却由美籍华人严歌芩完成了”金陵十三钗”,这给人以启示,艺术上有时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的,题材是没有省域国界的,可以梳理数个江苏历史和现实的特色题材,向全球招标征集剧本作品,即使一时不能投入实拍实演,也可以成为酵母。(例如:毛泽东称近代工业不能忘的人士张謇、小泽征尔称需要跪着听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等)。
三、《重读南京》荣获优秀国产纪录片长篇奖,完全仰仗于对历史传统的颠覆和开拓。因此,可对一些历史文化进行理论上新探讨和再认识。
四、组织文艺界的翘楚到西北边塞采风。(我曾采访过高晓声,他说,当置身于雄风大漠的西北,反而更深切地感受到家乡的杏花江南。)
五、对获全国奖的作品和作者要进行重奖。据我所知,毕飞宇的《推拿》获茅盾长篇小说奖,省委宣传部曾动议发贺电,但终未成贺,我认为是值得一贺的。目前及将来,应该做好对《推拿》的深度开发。
六、省美术馆参观人数太少,要带点强制性或半强制性,鼓励学生、职工、机关干部去参观,作为一项长期的事业来抓。
七、书法体现了委员自身的功底。
韩亮委员(宏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建议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引导与争先创优活动。
去年曾有一段时间网络上曾就“拒绝冷漠、传递温暖、社会道德”等展开了广泛讨论。老人摔倒不敢扶,小孩受伤不敢救,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只顾着经济建设,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忽视了文化建设,导致了“腰包鼓了,思想空了”、“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品位落后了”的现象。就像初高中学生一样,总体考分上去了,但缺乏总体全面发展。
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集中反映,是物质文明的折射和体现,是国家富强、民族崛起、经济科技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其战略地位已随着国际竞争重点的变化而进一步凸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适时地把文化就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又辟出专门章节讲文化,并强调要文化强省、切实履行政府文化建设的责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现进文化引领力,不断提升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等。
可见我们党的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都很关心和重视,并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我们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响应政府号召,借鉴外界的经验、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员工幸福指数的提升。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非常珍惜这份荣誉,积极做到了一人参政,全员议政,每年都对相关社情民意深入调研,召集公司有识之士商讨,聚公司之智、合全公司之力形成提案,每年都提交几份。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围绕企业经营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实际,通过每日晨会、每周例会、报刊网站等载体,建设学习型企业、培育知识型员工。
最后建议政府应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引导措施和优化办法的文件,以更好地推动。
徐玉麟委员(星工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就举办江苏艺术节提出建议。
江苏文很丰富,但缺少品牌,建议做艺术江苏。文化艺术节不仅反映了我国文化乃至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也蕴含着文化体制改革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思路,它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层面的影响力日益深远。但是目前江苏没有举办过综合性的艺术节,单一主题的艺术节遍地开花,如“南京高淳螃蟹节”﹑“南京六合龙袍蟹黄汤包节” ﹑“南京国际梅花节”、“扬州剪纸艺术节”、“扬州漆器文化艺术节” ﹑“苏州首届昆曲艺术节” ﹑“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等等。而综合性的文化艺术节可以将艺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与民众的文化需求紧密结合,丰富大众的业务文化生活,提升大众的文化品位,给群众一次展示才华、展示魅力的机会,提升江苏文化大省的地位,促进我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艺术江苏可安排在金秋九十月份,以南京为主,同时附带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级市,为期两周;并坚持以南京为主,全省地级市轮流替换的原则,力争做到给全省每个地级市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江苏文化艺术节可以集中展示江苏的风俗人情,凸显文化底蕴,可涉及以下几方面:
美术画展:以国画和油画为主,邀请省内著名画家入展以壮声势。江苏国画在全国画坛享誉盛高,一直处于国内艺坛的前端。在油画方面,江苏欠缺有影响力的画家,可借此机会,吸引各地的油画爱好者一同参展,通过画展,地方画家和广大公众进行交流互动,使文化从翰林走向民间,让美术成为全民的美术。
影像江苏2012:做一个摄影特展,可联合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和一些热爱摄影的业余爱好者,通过此次交流,可以成为江苏摄影人展示作品、交流技艺、探讨发展的盛会,并且选出一批优秀有潜力的原创艺术作品,挖掘很多在省内尚不出名却颇有实力的摄影家,相信江苏的艺术力量和人们对艺术的热爱,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精彩。
表演艺术:举办20场综合型的演唱会融合苏州昆曲、扬州皮影戏、流行音乐、歌舞,充分发挥演唱会在社会各界和老百姓中的影响,为民族艺术的展示提供得天独厚的平台,凸显传统艺术的价值,扩大影响。
工艺美术展:传统工艺如宜兴紫砂陶,南京云锦,扬州漆器做集中展示,并举办博览交易会,这样不仅可以在省内取得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会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论坛:以江苏文化产业年度形势为论坛主题,邀请国内外文化专家和名牌大学的老师、研究生参加,汇集社会力量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提供策划创意中心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
江苏作家周:江苏有很多著名作家比如叶兆言、葛亮、关仁山、莫言、毕飞宇等,举办作家周可以将作家汇聚一堂,集中展示江苏作家的风采,提升江苏文化软实力,不但提供了读者与作家见面交流的机会,还吸引了大量读者,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
江苏文化艺术节必须确立打造“国内一流”艺术节的发展战略,并以世界性艺术节为目标,进行战略研究、战略策划和战略安排。对一座大城市而言,艺术节应该具有最大的包容度和兼容性,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市民在不同的艺术阶梯上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艺术节只有立足大众,充分展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风,感染外地游客,才能达到共享文化盛宴的目标。
艺术江苏非常有意义,集中散落的各“节”,经过5-10年的努力,办成一流的艺术节。
陈应岐委员(南京广播电视台艺术总监)也就如何进一步扩大江苏优秀艺术人才及优秀作品的宣传力度发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