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下午,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民进组、教育界一组、教育界二组、台联友好组和特邀二组的的委员,围绕“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主题进行讨论。副省长曹卫星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陈凌孚主持会议。
蔡宪沙、米如群、熊仁民、潘春雷、舒小平、张建琼、丁沃沃、周睿、杨明荣、白云龙、朱秀林等委员先后发言。
蔡宪沙委员(台盟南京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建议健全完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教育系统借“安全保障工程”、“平安校园”等一系列的创建工作之东风,对中小学及中等专业学校安全设施、安全保障机制做了深入细致的整改、完善。但从理论上来讲,校园学生突发安全事件是不可能杜绝的。校园学生伤害事件发生后,校方往往因处理经验不足,法律医疗知识缺乏,无法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而造成善后处理工作的被动。因善后工作涉及事故责任认定、经济赔偿等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专业性,常常发生一起校园安全事故就牵扯校方大量的精力,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因此,健全、完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在第一时间妥善指导、协助校方,提供专业、有效的指导,成为当务之急。建议如下:
一、全校师生员工要有“防范于未然”的思想意识。严格遵守学校的安全工作制度,每学期开学前,总务处负责对全校校舍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危房及时报告,妥善处理。要定期对灭火器、应急灯、楼道路灯、教学楼、寝室楼的用电线路等安全设施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及时维修。加强食堂和小卖部管理,确保饮食卫生安全。经常邀请交警、消防人员等来校为全体师生作交通安全、消防知识、法律知识讲座。
二、完善校园突发事件责任认定赔付程序。处理校园突发伤害事故应有一套完整的处理程序。1、保护现场,送医,通知具有认定资质的医疗机构第一时间采取医疗措施;2、由医疗机构向有关部门提供医疗鉴定,并作备案;3、通知相关处理机构根据事故责任认定,按规定比例决定医疗费用的赔付比例;4、通过意外事故赔付基金会做相关的赔偿;5、牵涉相关的法律程序,由专门的常设机构处理。
三、建立校园突发事件医疗保障基金。建立校园突发事件的绿色通道,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多部门协调,以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对校园突发事件进行取证工作,根据责任认定,医疗赔付规定支付相关费用。
四、建立突发事件善后处理机构。建议建立校园突发事件善后处理机构,有法律顾问、善后处理小组组成专业化强、处理经验丰富的善后机构。通过调查取证、处理跟踪、善后调解,作为校方代理处理突发事件。
米如群委员(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建议提倡错位竞争,强化特色发展,不断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面对江苏高校多,在校学生多,办学层次多等特点。高校如何自己的找准办学定位,强化办学特色,尤为重要。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应当坚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
近年来,南京艺术学院在坚持特色发展,错位竞争方面,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办学特色,打造品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竞争力。去年8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下发了《关于下达按<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进行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结果的通知》。我校一举获得艺术门类下全部五个一级学科的博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实现“大满贯”的艺术院校。
近三年来,我校还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一篇;设计材料与工艺实验室获得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称号;“文化产业数字化应用技术研究”团队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均为江苏省艺术教育领域零的突破。此外,在2007-2010年省哲学与社会科学评奖中,我校一举获得包括一等奖在内的8个奖项;在2011年度全国社科基金立项评选中,我校获得4项立项;2011年度教育部青年社科基金立项评审中,我校获得9项立项。2011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中,我校获得4项立项。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申报中,我校申报16项,获批13项。2006年我校获得艺术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得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8年获得了硕士研究生推免权。
2010年下半年,经过多轮竞争,我校艺术学获得了“江苏省优势学科”称号,这又为我校的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使我校的学科建设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新局面。从而也使我校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队伍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参加学科建设的文件,例如:《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创作表演资助奖励办法》、《南京艺术学院著作出版基金管理规定》、《南京艺术学院校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管理暂行规定》、《南京艺术学院学术活动资助基金暂行规定》等。这些文件既包括资助出版著作和论文发表,也包括资助科研创作与艺术展演等专项措施,并且资助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以来,我校教师平均每年出版著作都在60部以上,发表论文均在400篇以上。
为了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科建设,我们制定并出台了《南京艺术学院“薪火321”计划》,每两年评选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给予他们一定数量的现金资助,鼓励他们迅速成长成才出成果,首批有58人入选。
在职称评审方面,我校也能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对待这项容易产生矛盾的工作,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从2008年开始,我校每年的职称评审都十分顺利,无一人告状,无一人上访,实现了和谐共进。现在我校590多位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的已达127人。此外,在新教师的引进方面,我们从2007年开始,就实行了逢进必考和非研究生学历不取的措施。目前,我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数已达到64%,高出江苏省平均数16个百分点。有效地壮大了学科建设的基础队伍。
从“十五”开始,我们还不断克服困难,加大力度,重视人才的引进。伴随着我校学科建设的需要,不断调整引进人才的数量质量和待遇,努力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近五年来,我们已先后从海内外引进了40多位高层次的专家和教授,进一步充实了我校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
在打造团队方面,注重根据学科建设的客观需要,不断组织和打造富有特色的学术团体。在优势学科申报中,我校就把全校的学科建设力量,整合为四大板块,从而更贴近江苏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使我校的学科建设形成了新的特色,使人眼睛一亮,因而赢得好评。去年,我们又对文化产业学院的学科建设团体进行了资源整合和人才调整,形成了富有竞争力的学术团体,从而一举拿下了“文化产业数字化应用技术研究”的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随着学科建设形势的发展与变化,我们在遍地开花的基础上,对我校的科研机构实行了新一轮整合与调整,成立了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聘请了仲呈祥先生出任研究院院长,聘请了一批专职和兼职研究员。同时,把全校十多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划为艺术研究院统一管理,实现了科研工作的大会师大整编,这就更容易承接大项目,研究大课题,产出大成果。从而也使我校的科研工作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活力和生机。
熊仁民委员(南京审计学院党委书记)建议进一步加快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在今后几年全省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全面推进“八项工程”的进程中,应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以建设高等教育强省为目标,充分发挥高校在建设科教与人才强省中的主力军作用,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职责,使高校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真正起到引领作用。为此,对进一步加快江苏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过去10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高校的教职员工团结拼搏,艰苦创业,使江苏高等教育事业得到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外延扩展为主向内涵建设为主转变、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两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性转变。目前,全省有普通高校124所、独立学院26所,在校生177.49万人,普通高校数和在校生数连续多年均位居全国第一。
建议今后几年江苏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应坚持“稳定规模、调整结构、强化特色、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方针。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各高校的招生人数、专业设置进行宏观调整,按各高校的办学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各高校的办学规模。
二、省政府近年来启动的省级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和省级特聘教授聘任工作,对全省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建议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工作力度,支持高校学术领军人物和重点学科的建设。
三、南京市是省会,也是高校最集中的城市。十多年来,省市两级政府以河西新城市和浦口、江宁、仙林三个大学园区等“一城三区”的建设推动了跨江发展战略的实施,带动了南京的城市发展。高校新校区建设带动周边的地价、房价快速上涨,高水平居民生活小区快速增加。随着过江隧道和高铁南站的建成、市民流量的增加,建议对浦口、江宁、仙林三个大学园区多增加一些商场、医院、餐饮、市内交通等生活服务设施,使大学园区的高校师生和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四、我们拥护省政府对高等教育增加投入的政策,省属高校本科生生均经费已从去年的5600元增加到今年的7600元,这对高校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保障。而部属高校从去年的8000元增加到13000元,建议明年省属高校生均经费能增加到10000元,并逐年增加,达到或接近部属高校水平,以支持省属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五、建议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支持高校的部省共建项目,对从中央部委争取到的共建项目和经费,给予配套支持,予以扶持和鼓励,特别是对于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特色高校应重点支持。
六、建议进一步采取措施,帮助高校解决前几年快速发展中形成的基建债务。
七、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高校绩效工资政策,使高校教师(包括在职和退休人员)的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在高校安心从教,终身从教。
潘春雷委员(南京市白下区进修学校校长)建议江苏不能再让择校继续热下去。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目标令人鼓舞,同时让我们看到了解决困惑社会、困惑学校、困惑众多家庭多年的中小学“择校热”这一老大难问题的希望。
很难想象,直到现在,在我省苏南的一些发达大市,一些地区的小学和初中择校人数甚至超过入学学生的一半以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基础教育成了靠条子,靠票子,靠关系的三靠教育。当有权有钱有势的家长相对集中在少数好学校的时候,当优秀教师也向这些学校倾斜时,已经严重扰乱了社会的秩序,也破坏着社会的公平公正。可以说,长期以来,高烧不退,愈演愈烈的中小学“择校热”已成为困扰我省社会发展的顽症,成为影响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择校成功的可能只是少数孩子,但是影响的是整整一代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长远来看,我们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取决于我们自己选择怎么样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当我们在每一个家长和孩子心中都植下一颗择校的心,我们怎么能够期待孩子们未来形成平等、民主、公正的人生态度?
值得高兴的是,省教育厅庄严承诺择校比例将严格控制在10%左右,这是良好的开端。我们也欣喜地知道,在我省盐城、如皋等非发达地区的小学阶段已经成功取消了择校,这充分表明,教育的均衡发展固然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但它也是可以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取得预期成果的。
缓解“择校热”的根本方法,是推进基础教育首先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而目前教育均衡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最突出的还是于师资配置的不均衡。表现在:
一、优质师资总量不足。位于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一些学校音、体、美等专任教师数量不足,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青年教师断层,整体活力不够;一些学校虽已经配备了一流的教学设备,因缺乏专业人才而只能闲置不用;名牌学校与一般学校悬殊过大,如仅隔一条街的两所学校,一所招不到学生,导致优秀师资持续流失,而另一所名牌学校学生爆满,仍然源源不断,导致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二、教师流动还缺乏健全的制度支撑。虽然我省出台了《关于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意见》,但缺乏切实有效的实施细则,流于形式。
三、师资水平的提升方法匮乏。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许多教师得不到及时的、高效的系统培训,大量的时间消耗在通过反复机械训练提升学生的应试水平等低效低质教学工作中。
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能期待短时间内将择校痼疾一举消灭,然而一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恰恰在于,在师资跨区域流动还不现实的情况下,先在教育集团内,或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教师流动的制度化,迈出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步至关重要。为此建议:
一、应首先把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作为我省教育发展改革的第一要务,作为评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业绩的首要指标。
二、发扬“三创三先”的江苏精神,在全国在率先实现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以上,为江苏义务教育阶段所有中小学均衡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以强带弱,放大名牌学校资源。在优质教育资源短时间难以迅速扩大,而教师流动又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可以先通过名牌学校与本区内几所相对薄弱的学校组建一个由名牌学校领衔的教育集团或组成同一学区,并明确规定在集团内或同一学区内的教师必须定期流动,考核是同一个标准,从而实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有效缓解进名校难问题。
四、市区共建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应打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主要由区负责的传统作法,由市教育部门和区教育部门联合对非名牌的中小学进行帮扶,采取共同加大投入、实施校长竞聘、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等多种手段提升学校质量,让这些学校硬件水平超过名牌学校,软件水平不低于名牌学校。
五、破除体制障碍,让教师真正流动起来。应在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素质的基础上,以县或区为单位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教师交流服务中心,实施教师的“无校籍管理”,将教师的人事管理从学校移至中心集中管理,使教师由单位人变成系统人,并细化教师流动制度,让教师在流动时不增加较多的上下班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各个学校师资的均衡化配置。最终实现以区、县为单位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目标。
舒小平委员(淮海工学院副院长)建议大力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助推江苏沿海开发。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在沿海,江苏经济最不发达的地方却在沿海,江苏沿海成为中国沿海经济带的“洼地”和中国黄金海岸的“断裂带”。虽然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连续多年在全国位居前列,经济总量在沿海省市中并不弱,但是海洋经济产值在鲁苏沪浙粤四省一市中长期处于垫底的位置。
为了改变海洋经济的劣势,江苏省政府在省委九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和省人大八届四次会议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苏东”的战略。2009年,国务院批准了“江苏沿海发展规划”,把江苏沿海开发上升到国家层面。可以期待,海洋经济将进一步提升江苏地区经济整体水平的发展,成为江苏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造成江苏海洋经济严重落后沿海省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基础性的原因是教育与科技投入不足,是海洋科技人才短缺、海洋科研薄弱、海洋科技贡献份额不足。据统计,作为海洋大省的江苏省直接从事海洋经济工作的人员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到3%,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低于沿海平均水平,而且主要海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低,制约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比较而言,江苏省涉海的高校数量较少,总体办学实力不强。山东省有中国海洋大学,广东省有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有浙江海洋学院、宁波大学,上海有上海水产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福建有厦门水产学院,辽宁有辽宁海事大学,这些学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建在沿海城市,直接贴近和服务海洋经济,浙江海洋学院甚至建设在舟山群岛上,而拥有近千公里海岸线的江苏省,尚未有一所独立设置的海洋大学。江苏省高校众多,但主要集中在不靠海的苏南地区,而不多的涉海研究生教育业分布在这些学校,由于地域的原因,对沿海经济影响有限。尤其是,江苏省海岸经济带主要在连云港、盐城、南通,当地缺少强有力的海洋科研和教育的支撑。
建议:大力发展海洋高等教育。江苏省的高校,不乏有实力的涉海学科,但有两个显著特征,不利于对海洋经济的支撑,一是学科分散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学校和科研单位,缺少集约优势,二是远离沿海,缺少指导海洋经济的空间优势,而同时具有学科集中、临海两大优势的只有淮海工学院。
一是学科、专业优势。学校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办学,不少专业学科都是针对苏北发展和沿海经济开发而设置的,具有鲜明的特色。特别是有着50多年办学历史的连云港水产学校并入淮工后,学校的海洋学科资源得到了优化和重组。学校在专业设置和学科方向凝练上,始终注重服务海洋经济的需要。目前,学校设有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管理、水产养殖、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工程等8个涉海的本科专业,其中两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学校的其他专业都随着沿海开发的需要逐步设置了涉海专业方向。最近,全省唯一的“海洋科学与技术”优势学科落户淮海工学院。
二、科研平台优势。学校建成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海洋科研平台。2005年建设了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2006年学校与江苏省海事局联合共建了江苏省海洋信息技术服务平台;2007年12月,江苏省重大科研平台项目——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正式落户淮海工学院;2009年,江苏海洋局项目——江苏省海水养殖甲壳类种质资源研究中心在淮海工学院成立。2010年江苏省海洋经济研究所落户淮海工学院。这些科研平台,作为江苏省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江苏沿海开发,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江苏省政府海洋建设专项规划已经明确提出以淮海工学院为基础筹建江苏海洋大学。建设江苏海洋大学也列入了连云港市重大工作之中,2008年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组长的江苏海洋大学创建领导小组。今年,在省教育厅和海洋局的大力支持下,江苏省与国家海洋局共建淮海工学院的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希望省政府及教育厅切实加快江苏海洋大学建设步伐,将其提升到完善我省高等教育学科布局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拟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指导学校尽快完成转型提升和申报工作。
张建琼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博导)指出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及考核体系是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
人才评价及考核体系的重要性是任何一级组织、机构、行业都最明确而且不需要论证的。纵观历朝历代、不同国家及体制,最能达成一致的就是培养和争夺各类人才。改革开放30多年,党和国家及各级组织一直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也很清晰。胡锦涛提出: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
但是,我国目前人才培养、人才评价及考核体系,并没有真正按照科学的标准进行选拔、评价及考核,第一位的是业绩(干部政绩GDP,学生成绩唯分数,企业绩效唯利润,教师教绩唯论文等等),而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最根本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却逐渐淡化、退化,公民素质下滑。宝塔尖上的大学生、研究生缺乏理想、责任感,什么是做人做事起码的准则、价值观等等诸多问题困扰他们,本应在大学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及技能,为未来职业奠定基础,然而很多人没有学习的兴趣、热情,更谈不上激情,对未来人生道路迷茫,没有动力。作为一名30年教龄的高校一线教师,面对这些智商很高,多年奋发读教科书题海战训练,顺利进入高校求学而不想学习、不知道需要学习什么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大学教师究竟要交给他们什么?多年的一线教学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也无法理清,但是,关爱是肯定的!是与他心灵的沟通,帮助分析寻找他智力、个性的优势特长与短处或缺陷盲点,重新树立他的信心和燃起他的激情,这些应该在他儿时起,父母、幼儿园、小学、中学18年成长过程中就被发现和培养起来的基本素质,却被家长、社会、应试教育舍弃了,即使到了大学,又有多少教师和家长关注这些?我个人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人才评价及考核体系对各级各层次教师的指标性考核,对学生考大学、考研究生、考公务员等目标性驱动而非兴趣性驱动的培养和成才标准出了问题。因此,就自己的切身体会谈几点建议:
一、作为教育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江苏不缺钱,但是江苏缺人才,特别缺高端创新性人才,除了上海给予我们的地域压力外,江苏在人才引进,特别是引进或培养的人才安心在江苏创业立业的软环境与上海、浙江存在差距,在“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中尽快制定和修订最有效、最科学的分级、分类人才评价及考核体系,只有这个指挥棒的认真贯彻执行,才能真正使各类“环境健康”,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出成果”。江苏省的十大人才工程分类考核标准是什么?是否有相应的推出机制?双创人才引进的人才效果如何?
二、长效考核与短效指标业绩考核的选择,全才与专才考核的选择,如何平衡?钱能解决的问题不是问题或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指标化或业绩的评价也是最简单、最容易、最基本或低级别的评价。教育系统一定要实行长效考核,废除或部分废除短期指标考核。建立教师队伍的终身制(美国式或者目前的编制内)与推出机制,形成良性竞争与循环。让真正有崇高师德、高水平专业素质、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教师安心教书育人,营造教育净土,让幸福的教师激情授业解惑,真正对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科学家可以是偏才怪才,教师一定是德才兼备,但一定不是全才。目前的考核导向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是全才,教学、科研、医疗、管理、公关等等,所有考核分数化(60或70年代农民挣公分),大学排名导致各高校关注指标定年度发展计划,中小学“星级化”,校长、处长、教师紧跟各类指标短跑忙冲刺,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塑造?将知识灌注给他们就完成使命,因为考核教师及学校的指标完成了。学生是否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是几年或几十年后的事,与我无关。在座每一位回顾你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真正对你影响最大,终身难忘的是哪一个知识点吗?一定是某几位老师的人格魅力甚至仅仅是一件事或者一句话。大学教师是专才,幼儿园小学老师一定是“通才或全才”。不管全才与专才,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是必考及退出的必选标准,现在的考核指标对这点是完全弱化。应该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评价及考核标准导向教师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塑造、道德行为规范养成、生活能力培养、兴趣启发引导培养,对不同特长天分学生指导合理分流,让每个人都尽可能从事自己有兴趣的事作为未来的职业。而高校教师的考核更应该多元化分级分类考核,重点考核专业从业能力等,一定不能按全能人才及通才考核,让每位教师成为领域专家及优秀传道授业者。尤其要导向教师全身心对本科生的培养。目前临床医生的考核及他们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名医和学科带头人)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三、高考、研究生入学考、公务员考都是人才选拔相对最公平的方式,也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目前研究生考试为全国统考,出现了考研大军及“考研专业高校”,江苏高考为省统考,需要对考试科目及每门科目的考试内容进行改革。建议增加生物学课程为必考科目,这个科目是关系人生命的学科,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尽可能多学习和掌握与自己生命相关的基本知识,这对个人一生都会发挥作用,也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素养。高考每门科目考试内容应该进一步降低知识点的难度,增加思辨能力、基本知识点及能力的考核(公务员考试面试内容比较好)。特别是医学人才的选拔应该借鉴国外及港台的成功经验,增加面试。医生必须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精湛的医学技术、良好的沟通能力、健康的体魄,“做一名好医生真的不容易,不但要学习哲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敏锐、艺术家的灵气,还要培养政治家的口才,修成菩萨般的心肠,炼就运动健将一样的体魄。”最优秀的顶尖人才方能胜任医生的职业,而我国现行的医学院招生是分数加志愿(多数是家长的志愿),培养过程缺乏人文关怀训练,奉献甚至牺牲精神养成,再加上招生规模过大、培养模式、实践环节缺陷等,使医学生培养质量整体下滑,医学生培养高成本,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医学专业毕业生改行照成资源浪费。各医院迫于各种考核要求,不管什么级别的医院,一味追求博士、硕士,课题、论文,医疗环境、医疗纠纷等等困扰这个行业。针对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医学教育目前的现状,2011年 12月6日,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共同制定的《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会议对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了整体设计和系统部署。但是对医学生的入口及培养过程中的淘汰机制仍然没有涉及。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已经采取相关措施将热爱医学事业的最优秀学生选拔入医学院的试点(八年制),建议江苏省在高考制度改革入口就能选拔这类学生进入医学院,从源头选拔合格可培养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丁沃沃委员(南京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博导)建议深化教育改革,发展创意工科。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不仅是科学探索的重要平台,而且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抓手。以世界一流综合大学为例,在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过程中,无一例外的都产生了创意类工科,它的存在不仅能够为综合性大学各学科提供学科交叉平台,而且能够将各学科的成果进行集成,并转化为直接面对社会服务的成果,因此有着极其重要而广泛的综合效益。
尽管工科的门类繁杂,简要分析大致有三个基本类型:类型一:经典工科,例如土木、机械与电力等;类型二:科学工科,例如与理科等基础学科交叉产生的电气信息、材料科学、化学化工、生物工程、计算机与软件等等;类型三:创意(Creativity)工科,例如工业设计、建筑学、城乡规划、工艺设计、景观设计等等,此类工科带有明显的哲学、艺术、社会学、管理与经济学等多学科特征。
创意工科与一般工科共同的特点是强调问题先导,以解决具体问题作为终极目标。然而,它与一般工科不同之处是:该类学科对思维方式的重视远大于对技术手段的重视,有时甚至为了某种目的而放弃新技术转而启用老技术;在技术路径方面强调综合知识的运用和路径自身的优化,强调思路创新和方法论创新;由于该学科的个案问题与处理结果不可分割,因此它的成果具有不可复制性(无法设专利)而它的理念则可以转化为理论而得到广泛传播。
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西方国家随着工业化社会进程的结束,以福特制为代表的标准化工业大生产方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面对新到来的“消费社会”,如何去创造用以满足社会个性化、品质化、舒适化需求的“创意产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与创意学科,强调创新、创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发动机作用,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网络等越来越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顶端位置,大家所熟知的苹果产品就是典型的代表。显而易见,大力发展创意工科对于一个国家在全球竞争时代具有着不言而喻的战略意义。其实,早在1970年代日本学者就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概念:“感性工学”,是将人类的感性与工学相结合的技术,主要通过分析人的感性来设计产品,依据人的喜好来制造产品,确立了“知晓心灵意图、掌握心形信息、创造心意物品”的感性工学研究、教育理念。现在看来,正是“感性工学”成为催生和支撑后来1980、1990年代日本在日用高新产品领域异军突起、占领全球的利器。
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发展创意工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显著的综合效益。相比于许多投入巨大的基础学科与工科,创意工科的投入是相对较小而带来的社会综合影响则比较巨大,而且一些创意工科本身就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非常好的综合效益。
2、促进多学科融合交叉。创意工科本身就融合了文、理、工、艺、管等多学科的特点,因此通过发展创意工科实际上就是为大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搭建了一个最佳平台,这种学科交叉必然又为提升大学的整体创新性和活力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3、提升学生素质教育。创意工科对学生既是一种专业教育,也是难得的全面素质教育,对学生在艺术、文学、理学、技术、人文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创新意识、活跃大学创新氛围等都具有非常现实的价值。
随着国家战略的日益明晰,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创意工科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对于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基于创意工科的学科特色和发展创意工科对江苏省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建议:
1、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特色评价标准。创意工科的建设首先要按照学科的特色集聚人才。创意工科类的特点是思维方式与技术手段并重,该类人才不仅要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学科的成果强调综合知识的运用和路径自身的优化,强调思路创新和方法论创新,其成果不可以转化为专利,因此对于该学科成果的评价并不能按一般工科的量化标准,而应该按学科的特色设立独立的标准,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
2、重视机制创新加大支持力度。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创意工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是方法论层面的研究。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均在该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究资金,它的直接成果就是产生创意类产品的孵化器和原动力。为此,江苏省应该在研究基金的设立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增设专项研究基金扶持该类研究,最终获得学科建设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的。
3、重视人才培养创新教学体制。创意工科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创新意识、活跃大学创新氛围等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教育导向。随着优秀的创意类人才的增加才能真正整体改善产品的质量并提高效益,最终整体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此外,江苏省应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增加高校生均经费。
周睿委员(江苏省击剑队男子花剑主教练)建议积极推行“阳光体育”。
江苏省制定了《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高压之下,“健康第一”往往被“升学率第一”所替代,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活动难以得到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有关部门公布的一组国民体质报告显示,近10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较之2000年,我国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近50%,城市男学生四分之一是"胖墩";较之2000年青少年近视率从20%增长到30%。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
与人民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相反,青少年身体素质却越来越差,是什么成了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增强的绊脚石?
1、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功课紧张挤占了体育锻炼时间。《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聊谈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
2、家长的态度。在家长看来,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只要成绩好就是他们最满意的答案。而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也只是校园生活中的“玩耍”时间。
3、学校的重视程度。首先是对学校的考核和衡量标准中体育所占的比例不大,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中采取应付态度;其次是受办学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学生活动的场所,体育设施欠缺,资金投入不足;再就是因担心学生的安全,教师在组织学生体育活动和上体育课时,都选择一些危险性小、强度不大的体育项目。
4、学校场地的制约。地处市区的学校寸土寸金,用于体育场馆的建设受土地制约,造成人多场地少的现象。有些民办学校,场地建设受到严重的限制。体育课都不能保证学生运动的强度,更加别说体育活动的开展了。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宣传,增强学生主动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意识。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使家庭及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其中,推动家长乃至社会对体育的重视。
各中小学要利用现有资源,如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等,广泛而生动地宣传阳光体育活动,使全体师生能认识到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集思广益,设计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面对实际情况,设计一些符合本校条件许可、不同年龄学生特点,有一定锻炼价值的室内或走廊体育活动项目,以弥补因天气情况影响到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的不利因素,确保学生达到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总量。
逐步推行体育兴趣小组和体育社团,根据自身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运动项目,调动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三、端正思想,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素质教育,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要让教师明确到挤占和剥夺学生正常学习的权利是一种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是违规行为,国家规定的课时计划要坚决执行和维护。
四、加强指导,提高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效。体育教师是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中坚力量。要切实发挥体育教师作用,加强对全校阳光体育活动的规划和管理,指导班主任或辅导员有效提高活动质量,激发学生主动锻炼并养成良好体育习惯的任务。上级教育部门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实际需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在努力挖掘学校潜力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学校体育场所设施与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资源共享,解决场地不足的问题。
学校要重视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时学生的安全问题。定期对学校操场、体育设施进行检查,排除一切不利学生活动的安全隐患。
五、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监督和考核。各级教育部门应建立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科学评价机制,表彰奖励和问责制度。对没有认真执行规定的,在各种评优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
杨明荣委员(扬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建议加快落实学前教育政府主导的各项措施。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基的历史使命。江苏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总体上是健康的,走在全国前列。但入园难、入园贵、入优质园难上加难、贵上加贵的问题仍较突出。
全省学前教育的入园率为95.6%,可能苏南会更高一些,苏中、苏北相对较低;城市会更高一些,农村相对较低。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报道,家长为给孩子报名上幼儿园还要排队两天、三天。在我们身边也有家长为了能给孩子报上名,排队时间达29小时。幼儿园的年收取费用在5000-15000元不等,有的优质园进门费就要缴纳10000-15000元。据李省长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2011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34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805元。像这样的学前教育的支出成为普通老百姓家庭支出的很大负担。
入园难、入园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资源供给不足,尤其是普惠性优质幼儿园的供给不足。以我市市区为例,适龄幼儿的生源总数约为3.5万人,而能提供招生的资源为2.8万人,缺口在7000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主要是让人民群众的子女有学上,上得起学,上好学。为此,我个人建议,加快落实学前教育由政府主办的各项措施。
一是政府主导就是政府投入的普惠性幼儿园应占绝对多数,基础教育是公共产品,是政府的责任。江苏按“两个率先”的要求,正在努力实施“八项工程”,其中对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也提出了专门意见,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也制定了五年行动计划。但多长时间内举办多少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应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标准,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为准绳,能尽快有效化解入园难入园贵的状况。
二是政府主导也体现在对社会力量举办的普惠性幼儿园,政府也应给予扶持。扶持的形式可有多种,比如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对幼儿园教职员工的收入给予一定补贴,减免相应的建设规费等等。
三是政府主导还体现在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上。因为入园总体并不难,随着后来乡村的撤并、老城拆迁改造,一批学校包括幼儿园以调整优化布局的名义撤并了,人民群众的子女就近入学就很难,因为入园总体也不贵,随着教育一体化、市场化,幼儿园成了市场化最大的受害者,成为基础教育各阶段最薄弱的环节。所以,一定要有科学的规划布局,其衡量的标准就是人民群众的子女能就近上学、就近入园;一定要有科学严格的管理,让人民群众的子女上得起学,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应该有刚性管理的规定。
总之,政府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百年树人,基础的基础在学前教育,不能让功利因素冲击影响幼儿的心灵。让人民群众的子女都能公平地上得起幼儿园,上优质的幼儿园,才能保障起点的公平。老百姓不能输在走路线上,更不能倒在起跑线上。
白元龙委员(江苏顺源集团董事长)建议做好校车资源的配置工作。
具体如下:
1、由各市级教育局,联合统计部门,做好整个市内幼、小、中、高所有学校人数、资金状况以及所需资源的摸底和调查,拿出具体的资源分配方案,对校车的购置和建设资金做出实质的规划和有效的分配。
2、由市教育局制定方案,同意给重点学校、教育质量优秀的学校具体的赞助生名额,每名赞助生出资一定的赞助金,用以作为校车购置和运营维护的费用,该部分学生不在对该学校升学率的考核范围内,赞助款项专款专用,用于学校的校车建设和运营管理。同时,各市级教育局联合财政局,将重点学校、资金充足的学校和偏远地区、欠发达的城镇乡村的地区配对,实行优教帮扶,帮助经济困难的地区和学校建设运营校车。
3、教育部门组织召集学校家长代表参加校车管理运营动员会,明确当前形势下校车建设的重要性和当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各家长的安全意识。提出完整的优质学校赞助生配额计划方案,征求各家长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做好民意调查和政策引导。
4、教育、财政、审计等政府部门,对校车购置和运营管理的专有帐户进行审查,向社会和各学校家长公开各学校校车费用使用的金额构成,公开各学校的赞助生配额数和赞助金额,做到信息的有效透明的传达,以促进校车运营的良好发展。
二、各学校成立校车管理委员会,学校和家庭共同进行校车建设和运营管理。
1、优质资源学校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实行绑定的“一加一”计划,即资金充裕有能力的学校帮助贫困地区学校分担购置校车的费用,对其校车的运营和管理给予指导和帮助。
2、校车的费用要建立专门的帐户,由校车委员会进行监督。平时的维护管理费用支出制作台帐,费用明细每月发至各家长。帐户每年度接受审查,向社会和家长通报。3、日常的校车管理过程中,校车委员会安排安全组长每天对校车的日常安全进行检查,抽调指导老师轮渡护送学生上下学,校车分管校长必须对校车安全运营保持高度的关注度,对校车的安全运营切实负起责任。
朱秀林委员(苏州大学校长)就宁外高校建设问题提出建议。
2、提高高校的生均经费投入,以每年2000元递增。
3、增加优势学科的数量。
4、文化强省,高等学校是主力军,建议设立专项经费。
5、高校得到社会捐赠,地方高校能否享受省财政的配套经费支持。
6、加大从外省市招生的指标,吸引外省市优秀人才,同时使我省职业技术教育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
7、目前江苏是教育改革试点省份,但财政还没有专项支持,希望财政加大支持。
8、施行小班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