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下午,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经济界、农业和农村界、民族宗教界的委员,围绕“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题进行讨论。副省长史和平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包国新主持会议。
沙卫平、于国家、陆岷峰、李志成、谢菊宝、顾振华、能 修、周素明、孙怀昌、赵立平、张伯梅委员先后发言。
沙卫平委员(江苏省苏豪控股集团董事长)提出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实现国有企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去年省十二次党代会结束后,罗志军书记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文章,读了这篇文章,结合罗书记在开幕式上的讲话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实践,我深切地认识到罗书记在这篇理论文章中提出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江苏抢抓机遇再创黄金发展期的战略选择”这句话的深刻意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为我们加快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大机遇。作为国有企业,如果不趁势而上,如果不创新发展,如果不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就很有可能失去时代所提供的历史机遇。
2010年4月,省委、省政府为了推进省属国有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决定省丝绸集团与省纺织集团、弘业集团重组。一年多以来,我们紧紧抓住这次重组的契机,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取得了积极成果,集团的综合实力、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呈现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
首先是准确把握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是共和国的“长子”。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处理好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年度目标与长期目标、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作为国有企业,既不能和政府对着干,也不能和市场对着干,更不能和员工对着干,而是应该把国企的架构、民营的机制、个私的活力有机结合起来,使国有企业更具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推进企业战略转型。过去,丝绸集团、纺织集团、弘业集团都属于贸易产业集团。三家集团重组后,我们对三家企业的业务板块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从贸易产业集团向投资控股集团转变的战略目标,将集团的主业由贸易产业提升为投资、贸易、地产三大主业,并将新型纺织丝绸和文化产业作为集团的优势产业。去年6月,我们把集团名称由“江苏省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江苏省苏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25369万元增加到20亿元,企业的资本实力大幅提高。
第三,是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加快集团的产业升级。一是进一步优化集团在金融服务业的投资布局,基本覆盖了证券、银行、期货、信托、保险、再担保、创投、小额贷款等主要业务品种,仅去年集团就累计投资了25.56亿元,旗下创投类基金已经有11只。二是加快业务板块的整合升级,提高业务板块的竞争能力。整合了集团的地产业务,设立了江苏苏豪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整合了汽车业务,设立了江苏天泓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还整合了文化产业,设立了江苏爱涛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和江苏苏豪传媒有限公司,以爱涛文化公司为平台发展艺术品经营等文化产权交易,以苏豪传媒公司为平台整合江苏的7份非时政类报刊资源。三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长期以来,苏豪控股一直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每年在科技创新上的资金投入都超过千万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苏豪控股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拥有几十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过国家级的科技进步奖以及若干项省级科技奖项,集团旗下的苏豪股份、纺织集团都是江苏省创新型企业,苏豪股份还是江苏省的农业科技型企业,江苏苏豪蚕业科技公司、江苏省纺织研究所有限公司、上海苏豪逸明制药有限公司等是集团重要的科技型企业。苏豪控股的科技创新成果主要包括新型蚕种、医用缝合线原料、多肽制药、人工皮肤及敷料、导电纤维、功能性面料、阔幅高强土工布等。四是积极实施填补江苏空白的重大项目。我们抓住我国地铁建设蓬勃兴起的契机,积极介入盾构机制造业务,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生产了首台盾构机,并获得“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证书,填补了江苏重大装备制造业的空白。目前,已向南京地铁施工单位交付了7台盾构机,另有5台将于今年上半年交付。
于国家委员(南京大地建设集团董事长)建议在推进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中要做到综合平衡,稳中求进,转型升级,科学发展。
省委省政府对江苏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对如何稳健地走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我认为应牢牢把握罗书记和李省长讲话的精神实质,狠抓落实,加快发展。在具体的发展进程中,我认为牢牢把握以下二点建议很重要:
一、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避免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所谓“综合平衡”就是自觉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喊空口号,不搞花架子,沉下身子,扎实工作,推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所谓“综合平衡”就是要注重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注重城乡的一体发展。不能顾此失彼,破坏平衡。所谓“综合平衡”就是要明确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行为有进行行政干预,进行宏观调节,进行综合协调的职能和职权。特别是对事关国计民生、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大事,政府必须有综合平衡、行政调节的权力和手段,不能让“市场经济”像脱了缰的烈马危害我们的经济。所谓“综合平衡”就是要对国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眼前利益作有效地把握,对全局利益、局部利益作全面的考量。我们不能把子孙们的钱花光,不能把子孙们的生存空间破坏,而来换取眼前的利益和荣耀。
综合平衡是稳中求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综合平衡,我们的发展就可能不会平稳和健康。我反复学习了罗书记的讲话和李省长的报告,深深地体会到省领导的讲话中,处处都体现了“综合平衡”的思想和原则,我觉得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牢把握,认真的贯彻和落实。
二、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谋求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把握住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命脉,产业转型升级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江苏的许多产业现状不仅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也落后于珠三角地区,也落后于长三角地区的兄弟省份。省委省政府提出产业转型升级正是时候,全省搞经济的领导和企业家必须极大地提升转型升级的意识,自觉地,主动地来谋划和实施转型升级的具体项目,罗书记在讲话中把转型升级定性为一场深刻的革命,定位为“十二五”的主攻方向,比喻为“双轮驱动”,明确提出了“加快制造业向高端攀升,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巩固和提升实体经济优势”。在这方面,我作为经济界的一名企业家深有体会,最有发言权,我想用我公司产业转型升级的案例来说明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传统的建筑产业现正在用的技术和工艺是典型的高耗低效不环保的产业。其能耗占全国能耗的50%以上,其对农田、森林的破坏极其厉害。现全国每年约建成20亿㎡建筑,今后30年还将建400亿㎡左右的建筑,如不迅速转变建筑业的发展方式,不转型升级,其消耗的农田、木材、钢材、水泥、沙石、淡水,对我们的生存危害将是灾难性的,也将严重地拖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基于对产业提档升级的考虑,我们早在90年代就从国外引进了房屋预制构件整体装配成套技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这项技术,新加坡政府规定房屋建筑构件预制装配量须达95%以上)。经本土化改进,现已拥有国家级的技术规程,技术标准和工法。经与传统的现浇工艺作综合对比,每平方米叠合楼板就可节省钢材
陆岷峰委员(江苏银行连云港分行行长、党委书记)建议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稳定较快发展中的作用。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在服务经济稳定较快发展中有着特殊的作用,金融稳定经济才能稳定,金融发展才能更加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经济发展目标的调整、复杂多变和不可预测的要求要素的出现,增大了经济稳定较快发展的风险。
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影响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新时期新的发展目标的提出必然引起产业结构调整风险。二是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加大了经济稳定发展的风险。三是金融供给不足、金融风险快速积聚影响金融支持经济力度的风险。
如何发挥金融在经济稳定较快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如下建议:
(一)全省编制发展资金需求与融资计划。2011年企业资金感到十分紧张,实际上,当年商业银行贷款较上年仅少增长不到3901亿,其主要原因在于2010年超额的贷款规模以及过度的投资扩张,造成了资金的过大需求。一方面是由于投资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对融资环境估计不足。因此,适当公开全省商业银行及各融资渠道五年授信规划与当年信贷投放计划,编制全省发展资金需求与融资规划,增强企业发展的融资的计划性,避免企业发展的盲目性。
(二)大力支持我省新金融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平稳快速发展,从金融角度来讲,就是要在发展传统金融的同时,大力发展新金融。因此,建议制定我省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生态金融、惠民金融、沿海金融发展指导意见或文件,构建我省新型的金融发展体系。科技金融是我省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增强区域竞争力并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文化金融更是发展我省文化产业的前提条件,生态金融和惠民金融也是解决民生、持续发展的保证,而沿海金融则是实现沿海发展战略的突破口。因此,在保持我省传统金融发展优势前提下,着力打造我省的新型的金融发展新体系建设。要明确机关新金融发展目标,要实现新金融制度、政策、工具、服务为一体,充分发挥在新型金融市场中的引导和调控的作用。
(三)加大差别化金融政策推进力度。为进一步推进城乡经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通过差别化金融政策的实施,利用资金流向和流量的差异性,推动我省区域经济、行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差别化金融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提高上:一是要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比,积极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要按照苏南、苏中、苏北三个级次不断提高苏北地区的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三是要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微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补偿比。引导信贷资源更多地向“三农”、苏北、和中小企业进行积聚。
(四)进一步完善我省中小企业融资的辅助体系。打造适合省情的中小企业融资辅助体系。中小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十分巨大,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年年讲但年年都是问题,既是影响商业银行正常运行的重要风险因素,也是影响社会经济稳定的因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对中小企业进行科学分类,实行名单制管理,因为,中小企业并不是小才得到政策扶持,而是符合产业方向和社会管理需要的小企业才是政策扶持对象;二是构建全省统一的风险评级机构,同一个企业不同的风险机构评估机构结果不一样;三是构建中小企业资信联网服务平台,增强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科学性;四是建立以政策性为主体的集中统一的担保机构,现在过多的民营的担保机构不仅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负担,也是高利贷的主要推手;五是对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要有明确的奖罚措施,要实现奖励能够覆盖风险。
(五)进一步强化政府金融风险的管理责任。商业银行“畏贷”往往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和趋势没有信心。因此,一是政府既要关心贷款的增长多少,更要关心商业银行中不良贷款增长多少,二是银政联手共同划解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大额不良贷款,增强金融机构对区域投资的信心,三是政府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重点关注区域内重大金融风险,发现苗头及时采取措施给以化解。当前要特别注意构建完善的民间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保障中小企业民间金融通道的安全有效尤为重要。
李志成委员(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行长)商业银行服务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上世纪末,在信息产业革命中诞生了美国硅谷的同时,也诞生了硅谷银行这样的新型银行模式。可以说,没有商业银行的有效投入,科技创新的成果就很难实现产业化。实际上,现代商业银行在支持经济转型升级与科技创新中,已经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信贷资金的供给者,它还是为各类创新企业提供多元化现代金融交易渠道的“中枢”,是为各类创新型企业提供包含资金要素与信息处理等各种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的“集成”者,是发现真正具有商业价值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市场过滤者”,是为科技型创新企业所提供的信贷资金、财政资金、产业资本和创投资金的“粘合”者。江苏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决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并为此提出关键培育十大战略新兴产业,其核心是科技创新,载体则是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承担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使命,并通过有效的市场运作不断成长壮大。因此,商业银行要把握好服务江苏创新型经济发展这一历史机遇,就必须在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有所作为。
二、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大型商业银行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江苏经济第三次转型的核心是发展创新型经济,重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如何针对科技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创新农行的业务流程、产品结构与组织管理,已经纳入到江苏农行新时期发展战略的范畴。江苏农行加大了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力度,力争在江苏新一轮的经济转型中发挥主流银行作用。
创设科技银行是江苏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科技支行有别于传统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它是服务创新型经济的专业平台,履行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职能。江苏农行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建设了9家科技支行,总体建设思路是坚持“四新”、“五专”,即确立“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连接各类金融组织的新金融,服务高成长高风险的新型科技企业和研发以防范高风险创造高收益为主要特征的新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四新”市场定位,建设以“成立专营机构、建立专业团队、推出专属产品、制订专门的业务流程、设立专项的风险补偿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五专”经营机制,真正缓解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并提供“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对科技支行不考核存款,集中全行高层次人才,全力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成长壮大后,再移交给其他属地支行服务。成熟一户,移交一户。最早成立的农行无锡科技支行,到2011年末开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达228户,目前已向108家科技型企业授信5亿元,其中已向86户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实现贷款投放,贷款余额4.1亿元;贷款企业中首次获得贷款的 44户,占51%;贷款以无形资产质押和个人信用保证的企业36家,占42%。江苏农行在科技银行的探索与创新应该说是初见成效,在此基础上还制定了《江苏农行支持江苏创新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争取到2015年,在江苏银行同业中率先建成“覆盖全省、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运作成熟”的科技金融服务网络体系。
三、完善科技金融体系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不可否认,江苏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已经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如各级政府对科技金融的认识不一,政策支持不均衡造成各地科技金融发展差别很大。科技银行支持科技型小企业成本较高,收益与风险不成比例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目前的经营模式不一定可持续。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设立专项风险补偿资金,由省市两级政府出资,专门用于补偿科技银行发放经政府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所形成损失的专项资金。
1、支持对象:风险补偿资金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创新性和较高技术水平、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先支持承担国家、省、市立项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2、资金来源:风险补偿资金主要由各级财政每年对科技型企业的部分补贴和奖励资金组成。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可根据自身财力情况逐步增加资金投入。
3、资金管理:按照“谁出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本级政府成立风险补偿资金,由本级的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代表政府对资金进行管理和使用。同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风险补偿资金的安排和监督。政府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与设立科技银行的商业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按照协议使用风险补偿资金。风险补偿资金在所合作的商业银行设立资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
谢菊宝委员(无锡市工商联副主席、益多投资发展公司董事长)加快推进我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江苏是人口大省、经济强省,同时也是资源小省、能耗大省。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和不断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的背景下,能耗增长趋势明显。我省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0%,科学、有序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是实现全省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十一五”期间,我省以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全过程监管为核心,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统筹发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建筑用能系统运行监管,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许多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全省节能减排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省继续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年节能100万吨标准煤,超额完成全年建筑节能8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任务;全省共有69个项目获得国家绿色建筑星级标识,标识数量居全国之首。在省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新建保障性住房中全面实施绿色建筑;利用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组织实施了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县10个、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40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8项,省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19个、建筑节能示范项目380个。
同时,建筑节能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和矛盾。一是全社会对建筑节能的认知不够,建筑节能主要依靠政府引导推动,市场服务机制尚未建立。二是政策法规体系已基本建立,但与政府规章匹配的制度还不够完善。三是当前绿色建筑主要是以倡导性为主,约束、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在落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及建筑用能系统运行管理等新任务、新要求方面,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四是我省虽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并取得较好效果,但扶持力度仍需加大。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健康发展,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重要性的认识
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建筑节能,是加强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缓解资源能源供需紧张,降低社会总耗能,有利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建筑空间健康、舒适程度,改善人居环境。各级政府应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这项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水平。要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科普、展览等多种方式,经常性地开展宣传教育,使社会公众逐步了解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建筑节能新技术、绿色建筑给人们带来的高品质的生活、党和政府对节能减排的决心、制定的相关推动扶持政策,以及普通居民可以采用的节能措施等等,实现由“要我节能”到“我要节能”的转变。要引导房地产开发商加强对建筑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引进、宣传工作,协助政府对社会公众加大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
二、进一步加强行政推动力度
在绿色建筑的起步阶段,政府的推动和扶持是引导市场绿色之路的关键。欧美等发达国家推行绿色建筑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绿色建筑推广首先是从政府办公楼和公共建筑项目开始的。目前国务院正在草拟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我省应进一步从行政约束、政策引导等多个方面强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一是建议成立省发展绿色建筑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省绿色建筑发展工作,研究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政策措施。二是认真总结我省建筑节能工作的经验,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尽早出台《江苏省建筑节能条例》,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工作的法律地位,强化权威性,逐步完善绿色建筑法规体系。三是开展建筑节能考核评价,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部门和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四是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研究制定民用住宅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住宅全装修技术标准等地方工程建设标准。政府部门和建设单位要依法履行职责,切实落实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五是从新建和既有政府办公楼和公共建筑项目入手,做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全覆盖,并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
三、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的扶持与引导
当前,推动节能建筑发展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绿色建筑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主要还是依靠财政资金的引导。省级财政自2008年起设立了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十一五”后三年每年安排1亿元,2011年增加到2亿元。“十一五”以来,国家和省两级财政投入我省的建筑节能补助资金达15亿元,对我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全省各级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的构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示范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推动。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建筑节能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建建筑绿色提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设科技创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项目。同时,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管理办法,研究财政补贴方式,加强财政资金补贴使用情况的监管,进一步提高财政补贴的绩效水平。
四、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资源、能源的有效节约利用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生态宜居江苏的关键。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涉及诸多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一般成本高,前期投资大,其中住宅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是推广绿色建筑的有效途径。目前在住宅产业化,以及商品住宅全装修的推广中,还存在核价不合理、重复征税等问题。建议物价、税务、财政、住建等部门加强调研,通力协作,在支持建筑节能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商品住宅全装修、推广绿色建筑和加快产业化模式等方面,分别制定相关政策,形成政策支持体系,以进一步提高绿色建筑科技化、集约化发展水平。
五、鼓励创新,构建绿色建筑创新体系
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以减低耗能、节约能源为目的,是对传统建筑价值观和技术工艺的创新和发展。我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推行尚处在起步阶段,其健康发展需要不断尝试、探索和创新。我们应加强观念理念、体制机制、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创新,逐步实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方向由行政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监管方式由行政监管向法制监管转变。建议我省进一步制定完善鼓励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创新政策、优惠奖励政策和融资贷款贴息政策,大力推动建设领域合同能源管理。更加重视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技术创新工作,在政策引导下,培育、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实施一批技术创新工程,为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发展构筑强大的技术支撑。
顾振华委员(雅鹿集团董事长)关于加快传统产业升级的思考
当前,民营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新兴产业发展非常重视,面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为此,我建议像抓新兴产业发展一样抓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下面我想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
传统产业在就业、税收等方面,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1、 传统产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首先,产业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我省经济仍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其次,传统工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仍占较高比重,如2011年太仓传统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为55.3%。再次,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达到和新兴产业融合的发展。
2、 传统产业社会贡献大。一是我国经济是在传统工业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二是传统产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仍是我国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据不完全统计,太仓传统产业解决就业的占比超过78%。三是传统产业仍是纳税的主体,如2011年太仓传统产业利税占比超过54%。
3、 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民营企业在此环境下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抓好转型升级,才能确保民营企业健康持续的经营,才能保证员工不失业,才能为政府分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当今,民营经济面临着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原材料价格高涨,中小企业融资难,劳动力成本高,外贸企业受阻,土地、电力等资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点上。我认为:转型+创新=发展。根据太仓转型升级的实践,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必须要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1、 产业链延伸发展战略。依托科技创新,不断延伸传统产业的产业链,不断做大做强上下游企业,不断研究市场需求,细分市场,寻找低成本替代产品,重视新产品开发,研发高科技、高附加值、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重视品牌营销,不断提高传统产品附加值。如太仓化纤产业通过与东华大学合作,建立化纤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化纤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2、 实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及各种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企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必须要走产业对外转移之路。如雅鹿集团目前正在投资30亿建设年产120万吨的纤维级对苯二甲酸项目转移到南通地区,既解决了该项目所需的各种资源,又对当地实行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以及对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建设,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
3、 配套协作发展战略。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投资门槛的不断抬高,传统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可选择配套协作发展战略,既可以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又可以和新兴产业结成战略合作联盟,还可以和传统产业进行产业配套,如太仓市纺织企业与皮革企业的配套合作,既解决了纺织企业的产品销路,还大大降低了合作双方的产品成本。雅鹿集团多年来十分注重产业配套,到目前为止已有200家左右的企业与我们形成战略合作。实行产业分工上下游联动,根据市场需要形成研发、经营一条龙配套协作。
4、 抱团联合发展战略。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抱团联合发展既可以迅速做大做强企业,还可以实现转型升级目标,如,太仓市工商联创新服务举措,在成功运作“乡镇互助担保”融资模式的基础上,引导企业走抱团联合发展之路,长乐化纤和明辉化纤分别联手十家企业,分别各投资20亿元的聚酯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到“十二五”末这两个项目都将成为百亿级企业。
5、 创新发展战略。民营企业跨出传统产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合作,开发新兴产业,如,香塘集团在巩固发展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与北京有关药业科研部门合作,成功开发了生物医药产业园,经济效益已超过传统产业,且发展潜力巨大。
6、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该产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须要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整合产业资源,实现集约化经营。如,雅鹿集团在太仓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正在规划建设一个“太仓市化纤科技产业园”,整合科技、物流、品牌、产业链及大宗商品的交易、交割达成规模经营产业资源,推进太仓化纤产业转型升级。
三、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要得到政府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 提高思想意识,高度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本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组织和管理;二要加强舆论导向,通过各种传媒,正确宣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要树立典型,选择成熟的传统产业作为转移升级的试点,不断总结成功经验,以点带面,加快传统转移升级步伐。四要鼓励和引导企业抓好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水平,达到传统产业高新化。我们太仓有德资企业160家,都是传统产业,但他们的产品科技水平较高,所以有的企业持续经营上百年,应该好好学习德资企业。
2、 强化扶持政策,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环境。建议各级政府重新梳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把政策资源重点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倾斜,在资金、税收、土地等方面,重点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创新。
3、 创新服务方式,促进传统产业转移发展。政府要转变服务方式,建议各级政府争取“投资公司企业化运作,产业园区管委会管理,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搭建服务团队的团队化服务,和成立行业组织的行业自律”的“四合一”服务模式。
4、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实现转型升级目标。一要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从产品经营逐步走向品牌经营、资本经营;二要不断创新企业组织构架适应转型升级,实现生产中心与经营管理中心的职能分离,重点加强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投资中心等新型职能机构升级。要十分注重企业盈利模式的再造,在新形势下十分注重电子商务这一个新型的营销模式,要宣传鼓励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通过几年务必使电子商务的销售比例占整个销售一定的占比。三要加强科技、人力资源创新,通过引进创新型人才,加强与科技部门合作,建立产品研发机构,为转型升级提供支撑条件。
能 修委员(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扬州大明寺方丈)建议佛教界要引导信教群众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30多年的变化有目共睹,经济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城乡面貌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江苏又提出了“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令人振奋和鼓舞。另一方面,在高度竞争和社会转型中,也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正日益困扰着人们的心灵。佛教界要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引导信教群众投身建设美好江苏和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在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人心和谐方面多做贡献。
一、引导信教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在佛教里并不认为富有是罪过实佛陀是富裕人生的倡导者,黄金有时候是毒蛇,有时候是办道的资粮、弘法的基础,医院、学校、各类慈善和公益事业都需要财富支撑。我们要赚取的是净财,是由正业正命得来的财富。钱本身是中性,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佛法希望我们人人都有财,但是非份的财不要。只有大家都勤劳致富,创造财富,民富国强,江苏才能率先实现小康目标。
在新的历史时期,佛教可以发挥独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引导信教的企业家(外资、民资)来当地投资兴业,发挥独特作用,为企业家提供一个精神家园。还可以搭建佛教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商贸旅游交流与发展。如扬州可以发挥佛教在台湾、日本的影响,为政府招商引资做贡献。
二、引导信教群众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个人生活的改善,自我价值的体现,社会效益的达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财富的增长作为衡量标准。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财富的作用和过患,往往就会被它所伤害。获得了财富,不能把财富完全用于满足一己之私欲。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富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大自然,更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和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大家富裕了,要知道知恩报恩,回馈社会,才能确保社会的良性发展。如果说赚钱体现了一个人的福报,那么,如何使用却反映了他的智慧。佛陀也认为财富应分作四份。第一分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第二分用以投资增值,否则财富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分用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第四分用以慈善事业,一方面回馈社会大众,一方面为自己耕耘福田。今天,我们有了财富还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感恩时代,感恩社会各界,要积极回报社会,其实这也是一种投资,是对于未来幸福的投资,而人们从中收获的,决不是有限的财富所能比拟的。
如果只一味享用财富,福报总会有耗尽的一天,也就不再属于我们所有;一味地积蓄财富,也未必就能属于我们所有,因为货币会贬值,股票会下跌,银行会倒闭……所以佛法认为,只有布施出去的钱财,才会真正属于我们所有。就像播下的种子,哪怕只有一粒之微,会为我们带来百倍、千倍、甚至千万倍的收获。
失去物质财富,只会使生活受到暂时的影响;而一旦失去精神财富,不仅会影响到人的一生,更会殃及后代。不难想象,一个精神空虚的父母会给子女什么样的教育?一个见利忘义的长者会给后代什么样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培养心灵深处的慈悲和爱心,培养生命内在的信仰与智慧。对于人生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才是永远可以从中得到受益的源泉。
金钱可以换来最新的药品,换来精细的护理,但并不能保障我们的健康。如果为获取财富使健康遭受的损失、环境遭到破坏、心灵受到创伤,这些是金钱无法弥补的,欲望是无限的,财富却是有限的。佛教在建设小康社会中,要积极促进人心和谐,社会和谐,让人们物资上富裕的同时,有一个健康向上、幸福美满的精神世界。
周素明委员(江苏今世缘酒业公司董事长)发挥品牌文化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开启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举措,更是企业科学发展的“金钥匙”。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也是转型发展的主体。我们今世缘酒业在转型发展方面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想法。
一、 做强做大现有产业,夯实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
我们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始终坚持文化引领,积极创先争优,组建成立了江苏今世缘生物酿酒技术研究院,以创新为引擎,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产业,引领苏酒研发高地。全面做强省内市场,重点突破省外市场,为公司转型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发挥品牌文化优势,找准转型发展的方向途径。
转型发展是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的课题,必须结合实际,彰显优势。我们将充分发挥今世缘的品牌文化优势,实现由产销白酒单一产品向婚庆服务系列产品转变,由卖产品向卖文化转型。一是挖掘姻缘文化。以婚庆文化带动整个产业链,以文化提升品牌附加值。二是创新婚庆产品。积极寻求与国际一流的创意策划与开发机构的合作,谋划打造浓缩姻缘文化的多元化产品,不断提升科技含量,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三是创新营销方式。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企业连锁模式,按照规范化、标准化、时尚化的要求,实现姻缘文化和婚庆产品的展示与输出,构建新的商业模式。
三、 创新发展载体建设,集聚转型发展的要素资源。
我们将认真研究各级政府在企业转型发展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划建设集创意、研发、生产为一体的婚庆产业园。创新投入机制,通过招商引资,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为园区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创新合作方式,实行品牌统一打造、渠道资源共享、产品捆绑销售,为产品销售提供有力的营销支持。创新用人理念,既注重产业园建设所需各类人才的引进的同时,又注重各类人才的柔性合作,为园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孙怀昌委员(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教授)改革奶业发展模式,加快标准化奶源基地建设
今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再次以一号文件方式强调“三农”工作,罗书记在本次政协会议讲话中也明确提出,要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三化同步,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我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和教育者,深受鼓舞,倍感责任重大。
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就养殖业而言,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动下,养猪业和养禽业发展较快,规模化程度较高,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相对较少。但奶产业发展较慢,规模化程度很低(90%左右奶源来源于小而散的奶牛养殖户),乳制品质量与安全问题频发。自2008年三鹿奶粉等多个品牌企业奶粉被爆出含三聚氰胺以来,2009年先后爆出蒙牛等品牌液态奶查出三聚氰胺事件、蒙牛特仑苏牛奶添加OMP事件、浙江皮革水解蛋白粉事件;2010发生陕西学生喝蒙牛牛奶中毒事件、光明牛奶在保质期内发霉事件、三元鲜奶阪崎肠杆菌污染变质事件、上海瓶装奶发现蟑螂事件;2011年陕西再次发生学生饮用蒙牛牛奶中毒事件、光明牛奶喝出“豆腐脑”事件;进入2012年以来,已发生至少3起影响较大的牛奶质量与安全问题,其中蒙牛牛奶检出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引起较大的恐慌。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出自大型龙头企业的乳制品质量与安全事故,而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不是没有问题,仅是影响不大、未被关注而已。我省奶业没有大型龙头企业,所以未发生影响较大的乳制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总之,我国乳制品质量与安全正面临空前的信誉危机,已成为制约我国奶业发展的最大困难和挑战。
尽管我国乳制品质量与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根本原因在于长期、普遍采用的 “公司+奶站+奶农”产业化模式。在此模式中,三者之间是完全利益独立的主体关系,公司(企业)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降低成本和减轻负担,即使获得丰厚的利润也不愿进行奶源基地建设,而热衷于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不少奶站为非公司性质,利用挤奶服务和鲜奶收购优势,随意压价、克扣、掺假现象屡见不鲜;而奶牛散养户不仅文化水平低、技术推广难、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安全意识淡薄、抗市场风险能力弱,而且在与公司的利益博弈中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权益受到严重挤压。在刚刚制订的我国奶业标准中,蛋白含量和细菌总数两项关键指标被认为是全球最差,引起了广泛的议论和质疑。有人认为是被个别大企业绑架所致;有的认为是现有国情条件下的无奈之举;有的认为将牛奶质量问题归咎于国情是变相的推卸责任,如此说来牛奶盒上都有的国际ISO认证标准又如何解释?我们认为,经济实力日益强大、技术不断进步的中国没有理由只能生产全球最差的牛奶,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中国人民没有理由只能饮用全球最差的奶牛。
相关部门和行业专家普遍认为,解决我国奶制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标准化奶源基地建设,这既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更有利于从源头上提升奶牛疫病防控和鲜奶质量检测能力,确保奶源的质量与安全。据国家发改委透露,在正在修订的我国“十二五”乳制品产业规划中,准备每年拿出5亿元投向该行业,其中1/3用于本土乳制品企业和标准奶牛场建设。我省是名副其实的经济、科技大省,标准化奶源基地建设理应走在全国的前列。为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借鉴发达国家由奶业合作社主导的“合作社+公司+奶农”产业化模式,尽快进行我省标准化奶源基地建设的规划部署,落实相应的配套资金,并建立或完善生鲜奶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与管理体系、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奶牛场疫病综合防控体系、奶牛场标准化推广体系和奶牛科技培训体系。
赵立平委员(无锡市发改委副主任)建议应用物联网技术助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应用物联网技术助推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但是,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都在从事大量的物联网核心技术研究,由于应用范围和推广程度有限,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速度也比较慢;从企业研发项目看,自主研发占比例50%,开发随意性较大,不容易形成大规模应用。而对传统产业升级和技术提升方面的、有针对性解决某个技术难点的项目还不多。
为此建议:
1、优化政策确保持高端技术持续领先,奠定助力传统产业升级的坚实基础。一是保持高端技术前沿技术持续领先。梳理分析物联网产业高端发展态势,对正在研究和掌握核心技术,有市场未来的研究院所和相关企业,采取一项目一政策的扶持办法,确保核心技术的相对领先态势。二是认真关心支持企业。对“云计算”、“云存储”等掌握物联网国际技术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企业,悉心关爱,给与专项政策扶持,确保其在国际、国内行业中的相对领先地位,逐步培养成一批具有竞争力和较大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尽快形成较大产业规模,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形成坚实的产业基础。三是采取双“ 挂职” 办法。机关相关人员、政策制定者深入企业一线挂职,宣传好并用足现有政策,切实了解企业需求,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呵护企业顺利发展壮大,企业也可派员到有关部门短期挂职,了解政策,掌握政策,更好更快发展。
2、高校、研究机构合力解决技术难题,以物联网技术推进传统企业优化提升。一是对现有产业支持政策增加新条目。增加专门支持物联网技术应用对传统工业企业、制造业企业进行改造升级的项目如企业研发设计的智慧工厂、全息车间方案设计、智能轴承加工线等等,能使传统工业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成果明显的,给与大力支持和一定的资金奖励或特别补助。(比如某滚动轴承有限公司的轴承生产线项目,现场实时视觉模式识别及信号传输,用机器识别代替人工识别,用于轴承、焊接等自动操作,实现轴承加工自动化与轴承产品外观自动检测,使用物联网技术的滚动轴承厂自动生产线产值提高一倍)。二是全力引导物联网研发机构与传统产业企业结对。相关部门搭建平台,穿针引线,全力引导物联网研发院所、研发机构与企业对接结对,使研发机构有目的的开展研究工作,一方面使研发产品快速应用并实现产业化,也对传统制造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最佳、最直接的解决方案,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实现产业快速转型升级。三是全力支持物联网技术多元应用。比如打造“食放心”工程。探索实践推广食品监管与溯源管理。运用物联网技术研发数据采集控制终端、溯源电子秤、手持式识别装置、控制装置等产品,打造“食放心”工程。针对农产品精细培育种植、生产安全监控、病虫害监测、生产管理,以多参数传感器设备、智能分析系统和追溯平台,提供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对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测管理,确保质量。四是牵头部门负责制定物联网行业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积极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促使标准设立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
张伯梅委员(东台市时堰镇谭庄村村民委员会主任、东台市环宇玩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天然气在苏北农村的运用
我省苏北农村一直生水做饭,主要是焚烧农作物秸秆或树枝等获取热能。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农村水平的提高,天然气逐步走入千家万户。而且因为其绿色、节能、清洁、安全、方便的特质,前景非常良好。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天然气不但会成为居民生活的主要能源,还广泛应用于采暖、制冷、发电、汽车等多个领域。农村天然气供应系统是供应农村居民生活、公共福利事业和部分生产使用燃烧的工程设施,是农村公共事业的一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推动农村综合经济的必然选择
农村经济综合发展,而我们苏北地区农村企业中,从事钢铁、耐火等高热能企业又特别多。原来企业主要通过烧液化气产生热能,不但价格高而且很不安全。为了使农村企业能够和城市企业共同发展,提高农村企业的竞争能力,使农村经济多样化发展,在现在企业经营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使用天然气就成为企业有效降低经营成本的措施之一。
三、如何推广和注意问题
1、 政策给予引导。天然气由于前期投入较高,老百姓旧俗难改,难以与原规划配套,政策可否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重修规划,招商造址,示点推广三个方面推进。
2、 不宜“一刀切”,要分步发展。天然气是新事物,原来秸秆不要钱,现天然气要购买,老百姓有个适应过程,在推广上先试点,再逐步推行。
3、 始终将安全、便民放在首位。推广天然气是适应时代需要,为民干实事,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这是基本底线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