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下午,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中共、医药卫生、体育、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的委员,围绕“加强以增进民生幸福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主题进行讨论。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副省长傅自应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罗一民主持会议。
葛惠男、唐富春、刘立仁、陆少林、陈逸中、张雄、高晓平、张肖敏、郭辉、丘仲辉等委员先后发言。
葛惠男委员(苏州市中医院院长、中医院管理中心理事长)就如何改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提出建议。
富裕是针对经济而言的,和谐是针对政治和社会而言的。只有社会各阶层相互尊重,相互尊重理解,各种社会关系密切和谐,人民群众才能全有“幸福感”。因此,着力感受医患关系,我们深知责任重大,而面对现实又有太多的无奈。为此建议。
一、通过大力宣传,使全社会全面提高对医学的正确认识。医学是一门很年轻的科学,对人的生命和疾病的认识还十分粗浅。因而,在临床上,不是万能的。医学发展到目前为止,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医疗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行为,这应该成为医患双方医疗行为认识的基础,特别是社会各界、各政府官员认识的前提,否则矛盾无法解决。要降低老百姓对技术的心理预期,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
二、充分认识医患纠纷的危害。当前,医患关系已不单单是医患双方医疗事件(医疗结果)的看法不一致那么简单了。实际上,医患矛盾纠纷是当前复杂的社会矛盾的一种表现:①它有可能成为引发群体事件的导火索;②已经严重危害了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③更令人担忧的是医生不再愿意担当一点医疗风险时,从总体和长远来看,医患关系恶化必然最终损害到患方的利益。
三、深入研究医患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对于医方来说,不是“钱的问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医学的”的无能,怎么要医院和医生来买单。好多领导都认为给点钱息事宁人了事,无原则的用钱买和谐,丧失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反而会助长不良的“医闹”风气,后患无穷。而对于患方来说,在人财两空的情况下,非理性的寻求经济补偿。目前“闹而优则钱”已“蔚然成风”,愈演愈烈。
四、医患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方法。医患纠纷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医学发展的程度和能力水平、医疗保障体系、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社会治安管理等,必须要靠全社会各部门共同来努力。一是全民普及医学知识;二是媒体要真实报道,正面导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和责任追究,媒体往往添油加醋,甚至颠倒黑白,为了夺人眼球,追求经济利益,媒体有放大效应;三是发生纠纷后,公安要积极介入,不能把医患矛盾揽在手里,变成病人与公安的矛盾。部门利益要服从社会稳定和谐这一大局。坚决打击医闹,伸张正义。
五、完善第三方调节机制。除了法律诉讼,医疗事故鉴定外,完善第三方协调机制。各地都有不同类型的调解机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必须完善,总结经验。矛盾纠纷处理的全过程要剥离出医院,避免矛盾双方的正面交涉。必须由调解中心来协调解决,这样做对医患双方都比较公平。
六、建立医疗风险保险机制。医疗纠纷的出发点,主要是对医疗损害后果的经济补偿。各地都已经实施了医务人员医疗责任险,但这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必须创新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政府参与设计并推行门诊、住院、医疗损害保险,有效解决医疗损害的经济补偿问题。政府不是万能的,但在改善医患关系方面,政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唐富春委员(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建议加强餐饮安全监管、推进民生幸福工程。
近年来,由于不法分子唯利是图,追逐暴利,置法律法规于不顾,冒道德底线之大不韪,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犯罪活动,如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在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用抗生素养鱼、用“地沟油”炒菜、在火锅底料中添加罂粟壳、用农药残渣加工食盐等等现象,屡禁不止,令人担忧,而餐饮服务环节作为从田头到餐桌的食物链的最末端,不仅承载着本环节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食品安全风险,还承担了上游环节(如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等环节)传递的食品安全风险,因此,加强餐饮安全监管,保障广大消费者的饮食安全,是推进民生幸福的一个重要基础。
以推进民生幸福工程为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餐饮安全的监督管理。为此建议。
一是要尽快理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省法制办、省编办等有关部门要明确时限并加强检查,督促各市县完成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交接,尽快按照立职能进行调整,确保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独立履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投入。省财政等部门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人、财、物的投入,对各市监管人员的数量要有指导意义,逐年投入资金。添置、配备开展监管工作所必须的仪器、设备,改善装备水平,确保各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科学、规范履行监管职能;
三是要进一步创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举措。业务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餐饮服务示范创建活动,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争创、分类指导、滚动发展”的原则,培育一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区县、示范街区、示范单位。充分发挥示范单位的引领作用,带动全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再上新台阶。
四是要进一步推动餐饮服务单位自我约束。积极发挥餐饮行业协会的作用,促使餐饮服务单位落实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加强行业自律,确保其依法经营、诚实守信;
五是要进一步强化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确保广大媒体、社会公众参与到餐饮安全监管工作中,全面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工作、人人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刘立仁委员(省政府参事室参事)建议推动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民生幸福和社会建设有三个亮点:一是高度的关注民生。报告充分强调民生幸福工程。突出的有“城乡居民收入七年倍增”工程和“三解三促”活动。二是不断的完善政策。中央和江苏省不断完善各项农村政策,进一步促进“三农”事业的蓬勃发展。三是有效的作风转变。中央开展的走基层、进农户,省委、省政府开展的“三解三促”活动,走进了老百姓的心理,震撼了老百姓的心灵。希望今后的工作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民生幸福和社会建设,为江苏更加美好的明天添砖加瓦。
省委、省政府提出,启动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农民收入倍增列为首项重点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构筑强大的“动力源”。
一、农民收入倍增要有“动力源”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民收入增长的情况大致可划分为六个阶段,审视其增长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出,凡是农民收入增幅大的阶段,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增收“动力源”。第一阶段1978-1984年,农民收入年递增19.3%,其背后的“动力源”为农村实行联产承包,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第二阶段为1985年-1988年,农民收入年递增15.5%,其背后的“动力源”为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第三阶段为1989-1991年,农民收入年递增4.9%,其背后缺乏较强的“动力源”;第四阶段为1992-1996年,农民收入年递增26.9%,其背后的“动力源”为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外向型农业起步,农副产品提价;第五阶段为1997-2003年,农民收入年递增4.9%,农民收入增幅趋缓,其背后缺乏较强的“动力源”;第六阶段为2004年至现在,农民收入年递增11.6%,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其背后的动力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税费改革直至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等。
审视江苏地区改革开放三十二年农民增收的历程,可以看出一些基本特征:其一,要有动力源,动力源强大则增收幅度大,动力源弱小,则增收不明显;其二,三十二年来,其前期增收的动力源呈现政策趋向明显,单项动力源突出,如改革开港初期的联产承包政策、八十年代中期的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九十年代初的小平南巡讲话;其三,进入新世纪以后,农民增收的动力源则呈现多元驱动的局面,包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拉动,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税费改革直至取消,实施农业补贴等。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增收的稳定性、持续性增强,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农民增收产生一定的影响,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到缓解,主要原因是多元驱动的局面,回旋余地较大。
二、三个转变勾住农民收入倍增的“动力源”
今后农民收入的倍增空间在四增一减:即增加工资性收入、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增加转移性收入、减少农民。倍增目标的实现,要依靠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政策的能量充分释放,还要有科学的路径。农民收入倍增路径,建议推进三个转变:
第一,农民内部挖掘潜力,引导现代农业向多功能转变,激活新一轮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在农业生产连续七年增产的情况下,在农产品价格处于两难的情况下(即不提价农民收入低,提价幅度大市民有反应),建议从现代农业的功能拓展方面展开画卷。三十多年来江苏现代农业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包供功能。这是现代农业永恒的主题,确保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确保中国人的饭碗、油瓶子不放在别人的锅台上,江苏地区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在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增长,生产水平居全国第四位,“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稳步发展。其二,增收功能。农业不仅要保证供应,同时要促进增收,江苏地区率先提出的“高效农业规模化”,取得了明显成效,高效农业规模已达三分之一左右,示范园区建设、实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区的建设已成高效农业的标志性工程。近年来,外向型农业成为高效农业的突出亮点。其三,生态功能。江苏地区三千多万亩的水稻,既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三千多万亩的湿地,促进了江苏大地的生态平衡。林业更是蓬勃发展,新世纪以来,森林覆盖率每年一百分之一的速度递增,目前,森林覆盖率达20%以上,城市绿化率达42%左右。林权制度的改革和林业产业的发展成为江苏农业的亮丽风景。其四,文化功能。农业旅游、农业观光把农业从解决温饱的层面,从提高效益的层面,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提升到文化的层面,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成了农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成了城里人节假日、大礼拜的最好去处,目前全省农业旅游点已达2503个,其中年营业收入在500万以上的规模景点有700个,每年乡村旅游人数5636万,综合收入达138亿元。要促进农民收入的倍增,必须在推动现代农业向多功能转变方面更大力度的干起来。
第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升级,引导农民的务工潮想创业潮转变,进一步挖掘农村发展的内生式原动力。农民创业是农民收入倍增的又一个战略平台,全省农民务工收入的比重的达到53%左右。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但转移的方向和速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上走了三步。80年代是就地转移。许多农民特别是苏南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进入乡镇企业务工就业,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第一次大规模非农化转移。90年代是外出打工。成批的农民特别时候发地区农民向城市、向先发地区流动,异地进入较发达城镇的二三产业就业,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第二次大规模非农化转移。新世纪开始涌动创业潮。进入乡镇企业掌握技术,外出打工积累资本许多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经验,增强了市场意识和创业技能,部分农民跨入了以自主创业为特征的新阶段。当前,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实现农民收入的倍增,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升级,即从务工潮想创业潮跃升,进一步挖掘农村发展的内生式原动力。拒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江苏反向创办企业人员每年以5.48%的速度递增。睢宁县31万农民工中,有4万多人创业,占外出打工人员的1/8左右。外出民工返乡创业潮正在涌现。
第三,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引导农民向市民转变,减少农民以致富农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江苏的农民不断的在向市民转变。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农业人口5000多万,农村劳动力2700多万,从1978年到新世纪初大约转移了农村劳动力1500多万。2003年省领导要求我们对现代农业的劳动力要求做了一个测算,如果按每个农村劳动力种十亩田计算,江苏7000多万亩土地,需要农村劳动力600~700万,那么还有农村剩余劳动力500万左右,这就是当时省委、省政府提出500万农民大转移的背景。经过努力,“十一五”期间又转移了227万,至现在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746.6万人。要促进农民收入倍增,又一个重大战略可能是引导农民变市民,减少农民以致富农民。推进农民变市民,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在城市普遍推行居住证制度,有序推进“双置换”,促进有条件的农民变市民;更重要的是要推进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县城镇和重点中心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使小城镇成为吸纳农民就业落户的重要载体。
三、关注农村生产关系中的新事物
在农民收入七年倍增工作中,还要关注农村生产关系中的新事物,注意新型生产关系的调整,以适应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倍增。江苏地区这方面有很多工作是创新的,如合作经济、村企互动、大学生村官等。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在促进农民收入过程中,各地普遍注意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我省一批名村,如南京市武家嘴村,无锡市华西村,徐州市马庄村,常州市五一村,苏州市蒋巷村,南通市中南村,连云港市宋口村,淮安市王嘴村,盐城市东南村,扬州市三笑村,镇江市双新村,泰州市河横村,宿迁市张油坊村等,这些名村的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的发展首先源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名村发展的物质基础,极大的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党的十七大提出一个重要命题,即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我省目前探索实践的是三大合作,即农民专业合作,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目前专业合作社3.4万个,社区合作3100个,农地股份合作1800个)。建议要继续探索三大合作,在现在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长远之策,成为江苏地区在全国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成为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预见农村改革二次飞跃的有效载体。
促进村企互动。为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无锡市探索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企”特色发展之路,全市排出700多个企业与700多个村一对一互动发展。村企互动,以村促企、村企共赢,在实践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世界上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其中以韩国最为典型,韩国在上世纪60年代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的基础上,2004年又发起“一社一村”运动,1万多家企业向1万多个农村伸出援助之手,百万企业员工走向农村,为农民服务。村企互动是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创新点。江苏是沿海发达地区,组织实施村企互动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全省拥有乡镇企业100多玩家,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我省企业家一直有奉献爱心的传统,很多的企业家把向社会奉献爱心作为企业的文化,把反哺农业,回报农民作为企业的追求和目标,我们要因势引导。
关心大学生“村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需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还需要选派一批有头脑、有技术、有闯劲、年富力强的人才到农村去,大学生到农村去是破解当前农村发展难题的一条有效途径。2007年,我省正式启动“一寸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面向省内全日制普通高校,选拔应届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苏北经济薄弱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全部列入乡镇全额事业编制、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此举开全国之先河。大学生当“村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大学生中激起强烈反响,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步入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寻求作为,城乡互动的画卷有被注入可更加丰富的元素。这些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去有着较高的热情,通过他们的工作可能对江苏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要用一些新的理念和一定层次的思路对大学生村官予以指导;这些大学生村官还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呵护。
省委、省政府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计划,社会反响强烈,这是一个深得人心的民生工程,要建立必要的理论支撑。2003年,省里提出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原定2010年实现,结果于2009年达标,实现了七年倍增,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在新的起点上提出七年倍增,我们应当充满信心。当前实施农民收入倍增的环境、背景较为有利:有全省创新型经济的强烈推进,有城镇化建设力度的持续增强,还有国家队三农不断加大的投入,以及农产品价格合理补偿性的上涨和农民务工收入的趋势性上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努力工作,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的良好开端。
陆少林委员(南通大学副校长、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建议切实加强对公立医院改革的组织领导。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是贯彻落实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增进民生幸福指数健康是核心无素。二、三级公立医院是保障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的主力军。建设好、发展好公立医院是各级政府负有的主要责任。但医改三年来,公立医院改革还仅仅停留在少数城市、个别医院的试点工作上,基础差、起点低,毫无起色。这与深化改革的大背景、关注民生的大背景极不相称。为此,医卫组委员们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如下建言:
一、政府要加快出台指导公立医院改革的相关文件。目前指导公立医院改革的声音少。①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②管办分开;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
二、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投入机制,使公立医院姓“公”,落实政府职能。目前政府对公立医院没有投入或很少。①建立取消“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②基本建设的投入机制(包括基建、设备等);③人员经费(只给离退休人员部分经费,人均不足3万元/年,在职无);④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经费;⑤公益性的医疗活动经费,如卫生支农、支边、援彊、援藏、援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无病人”欠费等,特困、低保人员的费用减免等;⑥医保缺额经费等,医保筹资不足部分摊派医院负担。
三、即将实行事业单位工员工资改革,医护人员工资标准要合理定位。医生是一个高风险、高强度、承受巨大压力的职业,国际上通常医生是高收入行业,但中国医生收入低,全世界罕见。合理定位医生工资应该高于公务员的工资标准。
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要列入各级政府重点工程,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落实。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看病就医”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要充分认识医改的艰巨性、复杂性。医疗涉及面广、医改成本高、破解难度大,认为没有高度就没有力度,更难有进度和成效。要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多部门同心同德同行的协作机制。
陈逸中委员(省公安厅副厅长)作了“强化管理服务民生深入实施交通安全生命保障和城市畅通工程”的发言。
近年来,全省公安机关及交巡警部门在省委、省政府、公安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大局,充分调动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扎实推进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在全国率先开展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实施“荣誉驾驶人”管理和“黑名单”驾驶人监管制度、实行高速公路恶劣天气条件下交通分级管理措施,深入开展平安畅通县区和交通安全四项示范建设创建活动,不断提升交通安全执法、管理、服务水平,全力以赴防事故、保安全、保畅通。“十一五”期间,在全省普通道路增长22%、高速公路增长40%、机动车增长42%、私人轿车增长3.7倍、驾驶人增长60%,交巡警警力仅增长19%的情况下,全省道路交通事故总量和较大以上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万车死亡率逐年下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但是,随着机动车、驾驶人、道路的大发展,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面临许多新考验、新挑战。一是道路通车里程和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带来的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5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059公里、农村公路14万多公里,机动车保有量1535万辆,其中汽车688万辆、私人轿车369万辆,并分别以年均24%和36%的幅度增长,预计到“十二五”末,全省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600万辆,私人轿车将达到1200万辆,车辆的快速增长使道路交通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管理任务将更加繁重。二是公众对交通安全畅通的需求和期待带来的管理压力不断增加。公安部指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道路交通事故高发期。2010年,全省各类道路交通事故已突破100万起。城市行车难、停车难、走路难的问题日益严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享受交通便利的同时,对交通安全、畅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三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公路整体的安全保障能力仍然比较低,农村道路安全设施不配套、不齐全的现象没有根本改变,普通国省道和县乡公路的交通事故占总量的70%;高速公路应对恶劣天气和突发事件的整体联动协作水平还不高,重特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全省行驶里程超过500公里的长途客运班车有1000多个班次,最远发到广东、新疆,行程近5000多公里,每天有28000多辆危险品运输车在省内运行,其中有300多辆运送五、六千吨的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总量逐年递增,但营运车辆入市门槛还比较低,运输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的问题还很突出,公路客车、危险品运输车、接送学生车以及重型货车的动态综合监管手段不硬。四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外部环境还没有明显改善。严重交通违法的成本较低,打击力度还不够,影响和削弱执法效果,特别是酒后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与交通相关的一些行业、领域无序发展,给交通安全带来很大隐患。比如,大量超标生产的电动自行车上路,在一些地方发生的交通事故与此相关的占50%以上。此外,面对日益复杂的交通安全形势,各级公安交管部门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工作方式都还存在许多不适应。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公安机关及交巡警部门要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为指引,紧紧围绕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主业,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积极投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实施国家《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和《江苏“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为契机,充分发挥预防交通事故主力军作用,全面推进实施交通安全生命保障工程和城市畅通工程,切实解决影响制约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全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创造安全畅通、和谐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着重强化以下工作措施:
一、健全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格局。提请省政府转发工作意见,全面实施交通安全生命保障工程,切实加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推动各地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县市、乡镇政府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明确道路交通安全目标任务,实行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严格落实县市、乡镇政府的道路交通安全组织领导责任、相关部门的交通安全执法监管责任、运输企业的交通安全主体责任。提请财政部门监督县级人民政府提供基本财政保障,乡镇政府要明确专职交通管理员,各村设置交通安全协管员。继续深入推进平安畅通县市创建活动,全面巩固“主体在县、管理在乡、延伸到村”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模式,总结推广交通安全四项示范创建活动先进经验,充分发挥达标单位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落实县、乡(镇)、村三级和企业、车主、学校的交通安全主体责任制。“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每个县(市、区)交通安全示范乡镇、示范学校、示范企业和示范公路分别达到5个以上,80%以上县市建成平安畅通县市。
二、落实运输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会同交通运输部门,在全省运输行业全面推行企业经营公司化、行业安全管理标准化、重点车辆监控动态化建设,着力推动企业交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提升运输行业本质安全度。提请政府出台指导意见,加快客运企业公司化和客运线路改造,严把客运行业市场准入关,全面整合公路客运班线,严格控制并逐步取消超长途客运班线,全面清理卧铺客车超长途班线。建立全省道路运输企业交通安全联合督查制度和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定期考核道路运输企业执行内部安全管理制度情况,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运输企业交通安全状况和客车重大事故信息。会同有关部门推动道路客运、危化品运输行业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完善运输安全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规程,使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员工都有排查治理隐患、预防安全事故的操作标准。完善公路客运企业交通安全信誉等级管理制度,分类落实监管措施。建立公路客运、危险品运输企业GPS监控值守室与公安信息网互联平台,实现对企业GPS值守情况的实时监督。
三、完善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和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公路交通安全“1+4”管理模式,即建好“一个平台”,以交通安全四项示范为抓手,全面推进平安畅通县区创建,同时狠抓“四项建设”:以乡镇为单位,建设公路交巡警中队,保证农村地区公路交通安全有专业队伍进行管理;以国省道为重点,建立公路警务责任区,推行公路路段承包责任制;以车辆较多的中心村为基础,建设交通警务室,把交通安全教育、管理、服务措施延伸覆盖到最基层、最前沿和老百姓身边;以提升公路管控效能为目标,建设公路中队监控调度室,实现扁平化、可视化指挥调度和动态管控,并以此为杠杆,推动公路勤务模式的改革。全面建设和充分运用两大网络,最大限度地提升交通安全服务和管控效能,即建设国省道交通安全防控网,在环省、环宁、跨江统一规划建设100个公路公安检查站,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提供便民利民服务,检查重点车辆,查处交通违法和犯罪行为;建设和全面运用公路“3·20”监控网络,实现公路交通违法信息实时记录、分析、比对、报警。
四、强化道路行车秩序整顿。充分利用道路监控系统等科技手段,改革公路勤务管理模式,在高速公路和国省道执勤大中队推行路段和警务区责任制,合理划分重点路段、重点时段,实行定人、定车、定岗、定责,固定检查与巡逻管控相结合,提高路面执法管理能力,努力把沪宁等8条高速公路,104、204、312等10条国省道建成全程监控、设施良好、勤务规范、安全有序的“平安走廊”。进一步加强公路限速管理,在沪宁等8条高速公路24个区间安装道路监控和测速设备,对机动车进行全程测速,并根据进出口距离、行车时间计算机动车区间行驶速度,对超速行驶的车辆由民警在出口处现场查处。在公路中队推广建设视频监控调度室,巡逻车安装移动监控系统,探索建立新型警务机制和技战法,严格查处超速行驶、客车超员、货车超载和疲劳驾驶等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推行高速公路轻微交通事故快速救援、联动处置,提高高速公路应急处置水平和通行效率。
五、提升公路安全通行保障水平。提请政府充分考虑农村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逐步提高道路建设等级标准,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推动完善公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常态机制,会同交通运输等部门制定实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将农村事故多发、易发路段纳入“公路安保工程”进行改造。严格落实交通安全设施、公路监控设施与新改建公路“三同时”制度,在农村地区符合条件的交叉路口安装信号灯、电子监控设备或安全警示标志。提请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每年集中排出一批事故多发、易发的重点路段,并落实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治理责任、整治措施,每年确定10个治理示范样板,重点安全隐患整改率要达到100%。建设公路交通信息发布系统,从2012年起,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会同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全省普通国省道统一规划建设公路情报信息板,及时向群众发布交通管制、交通分流、交通事故、安全提示等信息,切实提高普通公路运营、管理、服务水平。提请政府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建设满足农村客运安全运营的道路,鼓励发展适合农民出行需求的客车车型,科学设定农村客运班线,创新农村客运经营方式和安全监管机制。
六、深入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十二五”期间,全省城市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机动车继续高速增长,城市交通行车难、停车难问题更加突出。公安交巡警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常州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综合治理机制,配合有关部门编制、修订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以及交通安全管理、公共交通、停车系统等专项规划。加快推进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应用,进一步优化交通信号配时,在城市主干道设置“绿波带”,并加强交通诱导。推动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快停车设施建设和管理,减少停车泊位缺口,进一步规范城市静态交通秩序,加大对违停车辆的处罚力度,减少违停车辆对正常交通的干扰。加强城市施工路段交通组织,尽量减少施工对正常道路交通的影响。科学安排勤务,合理配置警力,加大易堵路段、路口交通指挥疏导力度,快速处置交通事故、故障车辆,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努力保障城市道路交通畅通。
七、强化校车交通安全管理。丰县“12.12”交通事故后,省公安厅组织了63个督查组对全省农村学生接送车辆交通安全情况进行了督查。从督查情况看,全省农村中小学生上学出行难,学生接送车辆超员等违法突出,安全隐患普遍存在。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学生接送车辆安全问题,省委省政府已将实施农村校车安全保障工程作为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服务民生十件实事之一,纳入今年重点工作任务。南京市六合区去年底投入3000万,购置100辆专用校车,已正式投入运行,受到了广大学校、家长、学生的普遍欢迎。全省公安交巡警部门将以贯彻实施国家即将出台的《校车安全条例》为契机,提请各地政府加大投入,探索建立校车运行管理模式,依托公交等专业运输单位成立专业化运营公司,从源头上解决运行和安全问题。配合教育行政、交通运输、安监部门,加强校车安全监管。强化交通安全执法管理,发动群众监督举报,坚决查处校车超员、超速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研究落实保障校车优先通行权的措施。加强交巡警护学岗建设,将护学岗向农村地区延伸,大力推行社会化护学模式,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协调教育部门、辖区派出所、街道办、村委会,发动学校老师、安保力量、学生家长、中学生共青团员,组织志愿者、街道村组群防群治力量等参与护学,共同维护中小学生交通安全。
八、加强交通安全宣传阵地建设。在所有运输企业、中小学校、机动车驾驶人培训中心、高速公路服务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办事服务窗口等都要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场所,设置、播放、展示和发放宣传资料,推广交通参与人体验式、互动式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模式。省、市、县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会同宣传教育部门建立交通安全公益广告免费刊播制度,完善公益宣传社会化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建立交通安全信息服务和宣传教育平台,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公共媒介,建立交通信息播报、交通资讯发布及信息查询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布交管新政、服务举措和路况信息。省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会同电信、移动、联通公司建立全省统一的手机短信平台,及时为全省机动车驾驶人提供交通安全信息服务,并接受群众对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
张雄委员(南京体育学院院长)建议建设体育博物馆,满足群众体育文化需求,为我省社会建设服务。
为集中展示江苏体育事业成就,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国体育、江苏体育的辉煌历史,以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为江苏建设“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为丰富南京的城市文化内涵服务,我们曾于2009年向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出了第758号提案,即“关于依托南京体育学院原“中央体育场”民国建筑群建设江苏体育博物馆的建议”。建议提交后,省有关部门给予了明确肯定,省领导也十分重视。但两年多来,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得到落实。
现在,面对省委省政府的新要求,面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南京承办青奥会的新机遇,落实这一项目的时机更加成熟,具体地说:
一、建设江苏体育博物馆,理清近现代江苏体育发展源流,丰富南京城市文化内涵,服务江苏建设“文化强省”的需要
现代体育不是中国文化所固有的文化现象,而是19世纪中叶以后西风东渐的结果。近现代体育登陆中国的第一站——或者说近代体育与中国的接驳点——就在南京。其标志就是1910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全国学界运动会”,这届由美国基督教青年会来华举办体育训练班的传教士发起的运动会,现被史学界追认为中国体育史上第一届全运会。
此后,南京作为原国民政府的政治中心,1933年10月,又在此举办了旧中国第五届全运会。当时建成的“中央体育场”是远东最大的体育场,建成的游泳池是中国第一座也是远东最好的50米标准游泳池。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也是南京当年位居全国乃至亚洲体育中心城市的见证。
历史与现实是如此的高度契合,时隔八十年之后的2014年,南京将迎来第二届青奥会,这是全世界青年相互学习、分享快乐、传递健康和友谊的盛会,也是江苏和南京人民拥抱世界的文化、体育盛典。南京市委书记提出将南京建设成为“亚洲体育中心城市”、“国际体育名城”,既是发展目标,更有其历史依据和渊源。可以说,江苏以及南京与体育之间,并不是萍水相逢,而的确是天作之合。
因此,建设江苏体育博物馆,研究和揭示中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根基与百年源流,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南京城市体育文化名片的内容,是体育为“文化强省”建设、为城市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国体育自身文化寻根的客观需要。
二、建设江苏体育博物馆,展示我省体育成就,反映江苏体育健儿争先奋进、勇于实践新时期“江苏精神”的实际行动,为全省增进民生幸福、实现“两个率先”的大局服务
“十二五”时期,江苏将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随着城乡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巨大变化,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将更加旺盛,迫切需要更多更优的公共体育服务。
建设江苏体育博物馆,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中展示江苏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科教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人们了解体育、贴近健康的精神需求,使体育真正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而体育中所蕴涵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更会成为陶冶情操、砥砺品质、鼓舞人心的思想方式和精神动力。
另一方面,江苏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在体育舞台上也是人才辈出、群英荟萃。通过体育博物馆征集展品实物,直观反映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服务江苏、报效父老的优良品质以及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必将激励全省人民,特别对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榜样作用和典型意义。这是对“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的阐释和实践,也体现了体育发展的文化成果、精神成果由全民共享,从而为增进民生幸福、加快社会建设步伐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依托南京体育学院中央体育场民国建筑群,建设江苏体育博物馆,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帮助
依托南京体院中央体育场民国建筑群,建设江苏体育博物馆的现实可行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民国体育建筑群的文物唯一性:校园内原民国“中央体育场”建筑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该建筑群始建于1931年,由近代著名建筑师关颂声、杨廷宝设计,是旧中国第五届全运会举办地。当时,从东北沦陷区辗转入关的刘长春出现在中央体育场时,观众席上一面写着“国土虽亡、人心不死”的旗子激荡人心。刘长春在全场欢呼声中一人独得男子100米、200米短跑冠军并创下两项全国纪录。从这里,刘长春走向世界、走向奥运!
2、地理环境优越:南京体育学院地处钟山风景区内,与中山陵、灵谷寺相邻,2007年,南京市邀请国际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对东郊风景区进行规划、整治,经现场勘察,确定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主体,规划、建设了钟山体育公园。学院所在地有地铁2号线、沪宁高速、宁杭公路和多路公交线路经过。因此,在南京体育学院建设体育博物馆,具有地理位置优越、景色宜人、交通便捷等显著特点。
3、人文展品资源丰富:建院56年来,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如袁伟民、蔡振华、孙晋芳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管理干部,其中包括中国击剑第一个奥运冠军栾菊杰、中国游泳第一个奥运冠军林莉、中国羽毛球第一个奥运冠军葛菲、顾俊、破世界记录的中国男子击剑第一个奥运冠军仲满、中国男子蹦床第一个奥运冠军陆春龙等12个奥运冠军。他们参与了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这些杰出体育人物本身就为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展品来源。
4、学术研究团队齐备:南京体育学院正努力推进体育文化研究工作,具有建设江苏体育精神家园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学院现拥有省重点建设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既具有体育人文、体育史、体育传播等学术科研队伍和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丰厚的体育历史传承和专业积淀,也拥有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的教练员、运动员和完备的竞技训练体系,这是江苏体育博物馆建成后发挥学术研究和社会效益的必备条件。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文化、体育事业的需要,呼唤一所回顾历史、展示成绩、凝练文化、振奋精神的集教育、展示、旅游功能为一身的专门体育文博机构。在此,呼吁和建议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和政策保障,依托和利用南京体育学院的现有资源,及早推进江苏体育博物馆的建设,正如罗志军书记指出的那样,为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幸福同步提升、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同步提高、富民与强省有机统一,为提振推进“两个率先”的精气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晓平委员(省残联理事长)建议切实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
李省长所作的工作报告,将改善民生作为出发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如何保低收入群体收入倍增做出了安排,强调就业是增加城市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要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城乡退役士兵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这是抓住了民生幸福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避免短板效益、如期实现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残疾人群体为例,我省有479万残疾人,可以说是最大的少数群体和困难群体。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改善残疾人群体的生活状况,实施了包括重残补贴、护理补贴、特殊困难残疾人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教育补贴等十多项,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的保障政策。省多个部门共同实施改善残疾就业状况的“三个一万”工程,通过五年的努力,城镇残疾人就业率和残疾人平均生活收入水平双双提升了十个百分点,超过了70%,从中可以看出就业水平与收入水平的关联。但仍然与社会平均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要继续缩小这一差距,让广大残疾人跟上全省改革率先的步伐,还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仍然是促进残疾人就业。我省城镇户口且具备正式就业条件的各类残疾人约38万人,已经就业的残疾人约28万人,还有近十万名残疾人没有固定职业,在农村数万残疾人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只有17万人,接近24%。与全省农村劳动力69%的转移就业率差距更大。同进,残疾人群体由于受到教育文化程度和诸多障碍的影响普遍存在,就业层次低、就业不稳定等问题,充分说明没有充分就业,就没有残疾人的收入全面小康,就会形成两个率先的短板。我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则已明确提出了残疾人福利生活推进计划,并将实施残疾人优先计划作为重中之重。我们认为要从当前残疾人就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加大力度。以从下几个方面将残疾人就业优先计划落实到实处:
一是坚持就业优先的基本思路是要切实提高全社会对促进困难群体就业重要性认识;对残疾人存有偏见,没有把残疾人当作发展的人力资源,而是当成负担。不是把就业当做残疾人的平等权利,而是看成可做可不做的慈善事业,怕造成麻烦、怕影响单位形象。
二是狠抓落实、加大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拓展特殊群体就业空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困给群体的就业,制定了一系列扶助的困难群体法规政策。当前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着力抓好落实,对残疾人实行分散按比例是国家法律规定。我们江苏省率先把这一国际通行作法引入国内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拓展困难就业群体的就业渠道,要积极争取福利企业退税政策的调整。另外,我们正大力推行残疾人培养中心、医疗站建设,组织智力精神和高度肢体残疾的人,开展非正式的庇护性就业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对这一大得民心的新生事物,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再如,针对就业市场中出现的对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不公平和歧视性现象,建议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反对就业歧视的有关法规,尽快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保护,与我省两个率先进程相一致。
建议政府更多的援助就业困难群体,不仅包括提供公益岗位,也提供就业创业的载体,建议对就业市场购买一些,征用一些,作为政府调控手段。
四是突出重点,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体就业的扶持工作力度,以残疾人为例,农村残疾人在二、三产业的转移就业率为24%与67%,平均转移就业率差距较大,我们在经济困难薄弱地区十三个村,对残疾人全面调查发现,近年来,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困难和重残疾人的救助,主要问题是,残疾人无所事事,增收无门,在新一轮扶贫助残规划中,将农村残疾人作为两个重点之一。
五是切实强化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就业困难群体类型多、情况复杂,扶持难度大,除了政府部门切实加强领导外,要积极培育专业化的就业服务组织,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残疾人的就业服务,人社部门的支持指导下,要从就业登记、培训、推荐等方面,为残疾人提供完备化、全方位的服务,特别是希望加强对残疾人就业稳定性的监督,凡是接受政府优惠扶持政策的企业,不能轻易辞退就业困难人员,政府要十分重视就业稳定性。
张肖敏委员(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建议江苏在全国率先试点养老护理保险制度。
江苏老龄化程度高,江苏201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00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52%。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苏65岁及以上人数为856.78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89%,高于全国8.87%两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仅次于重庆、四川在全国排第三位。
江苏老龄化发展速度较快,65岁及以上人口1990年为455.28万,2010年为856.78万,20年间增加了401.5万,年均增长3.2%,而这20年间总人口年均增长0.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是总人口增长速度的4倍。根据国家老龄委的调查,我国完全或部分失能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大约为19%。以此推算,江苏大概有近250万的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能,需要别人照顾。
然而,目前失能老人护理缺乏制度性经费保障。目前大部分失能老人的护理及相关费用主要由家庭承担。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空巢化与服务功能的弱化,这种服务模式越来越需要社会化服务补充。失能老人护理费用也不能靠现有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解决。首先,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老年人赡养比在不断提高,我国“现收现付”制的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基金本身面临极大的支付压力,并且目前的保障水平也不高,只能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医疗保险的支付压力也在增大,在2009年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中,1/4的退休职工用了住院统筹基金的60%。由于我国目前没有长期护理费用的相关制度安排,结果造成投保医疗保险的护理需要者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他们的长期住院费用导致医疗保险支出急剧上涨,加重了政府对于医疗保险领域财政拨款的负担。
为此,建议要加紧研究养老护理经费来源的制度化渠道。养老护理保险,目前世界上大体有三种:一是社会护理保险,以德国、日本为代表;二是由伤残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以及社会救济提供,如法国、希腊、意大利等国;三是商业护理保险,以美国为代表。
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是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困境的制度化措施,这在发达国家中已经形成共识,是发达国家近年来的政策方向。
从建立护理保险制度的成本来看,我们刚刚处于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社会负担比较合理,可以更好地积累基金,为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早做制度性安排。在全国率先试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特殊老人群体提供护理补贴,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探索建立社会养老护理保险制度。
郭辉委员(省再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建议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民生幸福和社会管理科学化。
一、要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与民生幸福工程紧密相连,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是关注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要从这个高度认识重要性。可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联系关系到千家万户,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民生幸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是客观的,带有规律性的,就像一个还在在成长过程中要有监护人,需要政府社会共同关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关心和扶持,当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了,它又会回报社会,起促进作用。
三、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特别需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挥政府导向和市场经济规律,既要加强政策扶持,如税收、补贴等,又要运用市场运行机制来扶优限劣,实现企业发展素质的良好循环。
四、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再担保体系。一是通过政府引导,动员更多社会资本包括民营资本加入担保行列。因为这个组织特点是按照资本实力来放大担保能力。二是加强担保行业监管力度,使其规范运作,竞争中保持发展担保主业,不能不务正业。三是对担保行业给予导向鲜明的补贴、奖励政策,政策力度要加大,运用杠杆效应。四是由政府统一引导,通过再担保体系建设,来做大做强担保行业,江苏做得在全国领先。再担保要选择好的担保机构进行合作,为他们分担风险,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同业竞争。提高全民对他们的认可度和社会公信度。来担保更多的社会资金,社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
五、要在法制江苏和平安江苏建设中,穿插进行诚信江苏建设,为增强再担保的引领作用,建设财政专项资金,分配时优先考虑再担保体系合作成员。来调动担保机构加入再担保积极性,这三者都属于社会管理范畴。我认为江苏提“法治江苏”是包括民主和法治相结合为内涵,从人文角度看,社会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如果能够将社会管理和民众自律不断科学结合,能够让法规和道德形成合力,那平安江苏就会建设得更好。因此,(1)加强诚信江苏的宣传教育,树立典型,倡导新风尚,表彰先进。(2)完善政策法规,依法规范人们的行为,逐步约束形成自觉行动。(3)加强社会引用体系建设。要细化由牵头管理部门、包括对社会、行业、企业信用实行有效的引导、规范、监测、评估,尤其是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既按需求,也按规范分配相关的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丘仲辉委员(爱德基金会秘书长)建议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要着力做好两点。
一、要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当前,社会对社会组织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变观念,为社会组织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要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推手。目前,社会的许多民办社会组织都比较弱小,没有投入、资金等发展资源,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这个杠杆。一方面使社会组织有资金、有能力服务社会,另一方面也能使社会组织更好地发展壮大。这当中要解决好财政资金划拨给社会组织中遇到的困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