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单位:驻宿迁省政协委员联系小组
近年来,我省各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宿迁是全省唯一没有三级甲等医院的地级市,也是全省医疗卫生基础最为薄弱、医疗人才最为缺乏的地区,亟需省政府支持其各级医疗体系建设,不断缩小与其他省辖市的差距,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推进“两个率先”的实现。
一、宿迁医改催生了卫生事业的超常规发展
宿迁是1996年在四个贫困县基础上组建的地级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处于全省末位,政府财力主要保开门、保吃饭、保政权运转,无力投入社会事业,卫生资源十分短缺。2000年,全市人口520万,可用财力6.8亿元,财政供养11万人,人均财力6200元,全市拥有医疗卫生资产总额4.95亿元,人均99.1元,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33%。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主办主管,缺乏竞争动力,用人终身制,分配吃“大锅饭”,运行效率低下,老百姓对医院的服务态度不满意。全市乡镇卫生院亏损面高达70%,资产负债率48.8%,床位使用率29.3%,66.7%的卫生院人员工资不能正常发放,多数卫生院处于“投入少—运转难—服务差—收入少—运转更难”的境地。
鉴于当时的特殊情形,宿迁市委、市政府实施了以“管办分开、医防分设、医卫分策”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用了近三年时间完成全市135个公立医院改制。乡镇卫生院虽然由公立改制为民营,允许私人业主盈利,但却有效地吸引了社会资本投入,形成了竞争机制,使得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明显增加、医疗服务项目明显增多、个人医疗负担明显减轻、群众就医满意度明显提高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到2011年底,全市医疗卫生资产增加到50亿元,人均916元,约占全省平均水平的56%。市人民医院引入了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和金陵药业股份公司,实行了股份制改造,不到三年时间,从原来的二级医院升格为三级医院。通过多年的持续深化改革,基本建立了以民营为主、规范有序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二、宿迁仍是全省医疗卫生基础最为薄弱的地区
宿迁医疗卫生事业在医改的推动下虽然有所发展,但仍然是全省医疗卫生基础薄弱的地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质资源少,无三级甲等医院。1996年淮安、宿迁分设,淮安继承了老淮阴市积累了几十年的优质卫生资源,而宿迁只有四个贫困县的卫生机构,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目前,省级及南京市有三级甲等医院10多家,苏州、无锡、徐州都在5家以上,连云港、淮安也在2家以上,而宿迁只有一所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无三级甲等医院,难以满足540多万人口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
(二)卫技人员缺乏,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宿迁原有医疗卫生人才较少,近些年又缺乏培养渠道,加上宿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工资待遇低,引进人才困难重重。2010年底,全市卫技人员13929人,千人拥有卫技人员数2.55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18人,也低于苏北五市平均水平2.96人。在卫技人员学历构成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不到1/4,高级职称的仅占5%,中级职称的占22%,与卫生事业发展要求尚有距离。
(三)乡镇基层医卫人才缺乏现象尤为严重。在全市13929名卫技人员中,分布在乡镇的不到1/4,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不到20%,本科以上的不到6%。同时,乡镇医院卫技人员学历水平明显偏低。据统计,在乡镇医院工作的卫技人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到60%以上,村一级的卫生室人员的学历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三、加快宿迁医疗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当前,宿迁各级政府都把加快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健全卫生服务网络作为重要任务,需要省政府给予大力扶持。
(一)支持宿迁建设三级甲等公立综合医院。在有着540多万人口的宿迁地区建立一所三级甲等公立综合医院,是事关我省实现全面小康、促进民生幸福的重要举措。目前,宿迁市政府按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启动建设新的公立医院—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预计总投资12亿元,并建设市级医教研中心。该项目将于2012年初开工建设,2013年底建成运行。宿迁市政府已经先期投入了4亿元,后期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建议省发改委对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项目予以立项,给予资金支持。
(二)帮助宿迁卫校提升办学层次。宿迁是全省唯一没有大专层次卫生学校的地级市。请省里支持省相关医学院在宿迁卫校设立大专学历办学点,下达部分大专护理专业招生计划,培养大专层次的医疗、护理人员,用于充实宿迁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缓解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缺乏的问题。
(三)帮助宿迁地区引进医卫人才。统筹城乡卫生资源,完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跨地域执行城市医生晋升职称前到城乡医疗机构服务,鼓励医学人才到苏北基层工作。进一步加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力度,在人才流向上向宿迁地区倾斜。
(四)对苏北地区的基层卫技人员进行轮训。要制订全省乡村医生培训计划,安排培训经费,利用现有的教学人员和设施,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争取用3至5年的时间,把苏北地区的乡村医生全部轮训一遍,提高他们的医疗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