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建国委员发言
长期以来,能源供给与安全一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缓解能源供求矛盾及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可再生、可持续、低污染的新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光伏、风电和生物质能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省苏南、苏中、苏北光伏企业竞相发展,形成了上游企业有所突破、中游企业迅速壮大、下游企业不断涌现的局面和相对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拥有了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和一批自主创新的专利技术,集聚了一批一流的技术人才,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据统计,2010年,江苏省光伏产业实现总产值2290.6亿元;全省累计生产单晶硅5198吨、多晶硅21670.4吨、太阳能电池1554兆瓦,占全国产量的比重分别达24.8%、24.1%、26.1%。同时,我省也是国内第一个实施太阳能电价买回政策的省份,正在稳步推进光伏产业由生产大省向应用大省发展。
江苏是风能资源大省,也是国家指定的风电发展基地之一。2010年底全省风电总装机容量达150万千瓦。目前,我省在风能专利申请方面居全国第一位,在风电设备制造方面已经形成了较强的集群优势,风电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
我省对生物质能资源开发利用非常重视。2010年省财政安排农村清洁能源工程项目专项资金2.2亿元,部分资金用于建设农村户用沼气8万处,以改善江苏农村地区沼气开发利用情况。
但我们也应看到仍存在着明显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新能源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估计不足,与现实发展基础和产业体系内在关联性有所脱节。二是一拥而上、缺乏总体规划导致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我省不少市县将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大部分城市规划建设新能源基地,“一窝蜂”遍地开花。三是把减排目标和发展新能源产业错误捆绑。其实,新能源产业链并非是“全程清洁”的,从一些先进国家的经验来看,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技术改造更能起到节能减排效果。四是核心技术缺乏,技术标准建设滞后。我省新能源产业体系还比较脆弱,结构还很不均衡,其中的绝大部分核心技术还依赖进口,而发达国家也正在通过新能源技术标准以构筑新的产业技术壁垒。五是新能源体系建设明显失衡。政策过于倾向于太阳能、风能,而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得不到应有的扶持。
二、促进江苏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在地区产业规划上应因地制宜
建议省有关部门加大协调力度,监督各市、县的新能源研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尽快制定出台我省新的《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提倡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为重点,限制盲目上马制造业项目,明确发展大规模风电场、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限制地区,鼓励发展中小型分布式风电场以及面向城乡的中小型热电联供式太阳能光伏系统。对多晶硅生产厂商的最低产能提出要求,对太阳能光伏产业链、风能产业链的均衡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在生物质能利用方面,注重发展非粮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项目。
(二)在能源结构改善上应循序渐进
应从全省范围和全局最优的高度统筹考虑减排目标的落实,实行有差别的减排目标和各有特色的能源发展路径,追求在减排目标实现路径上的总体最优。新能源从补充能源(15%左右)到主流能源(20%左右)再到主力能源(30%左右),最终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的根本性改变,可能要经历40-50年甚至更长时间,需要我们因时而变,不可操之过急。
(三)在新能源体系建立上应更加均衡
从省情出发,建议在新能源体系建立中应优先发展生物质能源,重视生物质能开发产业链体系建设,形成以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核能为主的比较完备的能源体系。这一问题如果处理得好,能使我省大批农民从“能源消费者”向“能源生产者”转变,从而彻底解决全省大量废弃秸秆露天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大规模地快速地增加农民收入。
(四)在新能源技术战略上应重点突破
应高度重视对新能源技术战略的研究,尽快提出新能源综合研究计划,特别是新能源基础性研究计划与财政支持计划,有选择地进行重点突破。对大型风力涡轮、高光电转换效率的新型薄膜技术、新一代生物柴油、第IV代核电技术、零排放化石燃料发电、智能电力系统与电力贮存等关键技术研发给予重点支持。加强新能源人才队伍、试验风电场、公共试验平台等有利于提升基础研究能力的支撑体系建设,在实现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力求实现关键技术水平的领先。
(五)在新能源国际合作上应务求实效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应紧盯国际产业前沿,加强国际合作,在强调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同时,更务实地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制定新能源国际化和地区性技术标准与规范,积极参与国内外大型新能源合作项目,并合作建立国内外研发中心或基地,促进新能源技术创新。应借助于合作研究项目、合作研究中心和示范工程等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共同培养从事新能源研发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为我省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发言人主要职务: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致公党江苏省委副主委
界别:致公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