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拓、封超年、管向群、吕立志、潘春雷、熊仁民、张昕、尤小平、林伯泉、周睿、黄成惠、朱秀林、汪小洋委员先后发言。
朱拓委员(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建议建设南京国际生态水利科教城,建设世界水谷,应对全球水危机。
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步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面临的水危机,研究和解决层出不穷的水问题,建议在南京建设“南京国际生态水利科技城暨世界水谷”,以集聚全球顶级治水大师和高端研发机构,构建国家级、世界性、开放式的顶级产学研一体化研发平台。
建设世界水谷,一要围绕“水”字,形成研发、教育、资本、创业、产业五大集聚。二要体现综合性,建设产业研发区、水业发展区、教育科研区、水文化博览区、运动休闲区、城市居住区、社会服务区等七大功能区。世界水谷的建设应整体规划、分布实施、有序开发、动态管理,主要内容建设周期为8—10年。世界水谷的地址宜选在南京的横溪、谷里、陆郎南山一带。
封超年委员(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建议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实施绩效工资。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职工队伍建设,进一步调动高校职工积极性,提高办学水平,建议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强化绩效考核,实施绩效工资。
一、全省高校已全面实施岗位设置和聘用,促进了高校人力资源科学管理,为实施绩效工资奠定了岗位职责基础。岗位的科学设置和聘用,设置的基础是事业需要,聘用的条件是被聘用对象的资历和已取得的业绩,而岗位职责则是对被聘用者的履职要求。对于各类岗位的受聘者,在聘任后,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这就为实施绩效工资奠定了岗位职责基础。
二、全省高校已平稳兑现岗位工资,全面考核履职情况和业绩已成为人事管理的必然,实行岗位工资加业绩工资有利于完善高校分配制度。
江苏高校的发展是在新起点上的发展,全面、深入推进内涵建设,成为高校发展的主题。在这一轮发展中,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是内涵提高的核心,而队伍建设是关键。以学校发展目标凝聚人心,以教职工认真履职、创造业绩形成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合力。促进学校事业和教职工同步发展,化压力传递为全面调动积极性,认真考核教职工履职和业绩情况,就成为内涵建设中人事管理的必然措施。按岗位职责要求,收入与业绩挂钩,实行岗位工资加绩效工资,既考虑资历和累积贡献,又考虑履行职责、创造业绩的现实贡献,有利于完善分配机制。
三、分类管理,完善高校分配机制,实施绩效工资,进一步调动高校职工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三点具体建议:
1、以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为核心,制定《江苏省高校教职工业绩考核指导意见》,各高校制定具体办法。各高校由于其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办学层次不一致,形成了办学任务、发展目标和学校特色的客观差异,各高校对教职工职责、业绩的侧重点和量化标准也不尽相同,省一级出台指导意见,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符合本校校情的具体办法。
2、充分调研高校现有校内津贴实施情况,制定与《江苏省高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相配套的《江苏省高校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统一政策,分类管理。近年来,各高校自筹资金,对在职教职工发放校内津贴,对稳定教职工队伍、提升教职工工作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已经具备绩效工资的部门,在总结各高校校内津贴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统一制定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在统筹岗位职责基本绩效的基础上,向优秀业绩创造者和领军人物倾斜,努力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
3、统筹协调,加大投入,确保实施绩效工资的财力支撑。实行绩效工资就要增加财政支出,建议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实行在职人员绩效工资由财政拨款和高校自筹按比例负担,对退休人员由财政拨款发放生活补贴,统筹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的收入分配关系。给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既是提高退休人员的待遇,更是对高校在职人员的稳定和激励。
管向群委员(江苏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就我省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若干问题发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教师教育工作一直以改革创新精神为引领,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不过也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如缺少对教师教育的长远规划;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生源质量不够理想;课程改革滞后,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对高素质师资的需求;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没有真正贯通,一体化程度不高等等。
建议:(一)构建富有江苏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根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类型教育对教师专业化的不同要求,分层次有区别地确定培养院校、培养规模、培养专业、培养标准
(二)积极引导和扩大师范生定向培养。适当扩大定向培养规模,逐步形成定向培养与非定向培养相结合的格局。
(三)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在小学、学前教育本科师资培养方面,尝试实施“3+4”培养模式,即3年中职、4年本科。
(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和发展;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
(五)加大政策和投入保障力度。实行提前招生,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教师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立教师教育发展基金,加强教师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大幅度提高师范生实习经费。
(六)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大力强化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融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
吕立志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人文学院副院长)就江苏产学研结合问题提出建议。
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核心地位
标志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最核心的是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我们现在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差距最根本的也在于此,我们现在苦苦期待的诺贝尔奖、SCI、EI、SSCI等总是要靠拥有实现现代化力量的人实现的。因此高等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发展,根本之核心就是:必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一点在政府工作报告已提出,我很欣喜)而当今社会深刻的变革对大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大学教师职业受到的压力和挑战也与日俱增,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和思考的问题,高校教师陷入教学、科研、市场竞争等多重漩涡中。大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自主权、优先权、主导权在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中逐步丧失。高校管理中也搞行政至上,惟官是大,过于强调行政权力尤其是行政干部的作用,一些职能部门角色错位,将服务职能置换成指挥权力,大学教师的职业枯竭感增大。与此同时相伴的是学术泡沫、学术腐败增多。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出现学生对教师不满事件,也从另一角度向我们警示,必须重视大学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促进大学教师发展,创造条件让大学教师尽可能地拥有人们理想中的、社会发展要求的素质, 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学教师发展,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组织、引导和支持。而当前很多高校的新入职教师几乎是全凭自己在教师职业(教学)中摸索,即便有的高校采取了“青年教师导师制”等教育及培训举措,但大都零散、不系统,有的甚至形同虚设。在我国高校(师范类除外),仅有的新教师培训也大都采用大班集体授课的模式,其目的完全在于帮助新教师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属于纯粹而彻底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培训对于教师今后的职业素质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这就使得教师上岗后在职业上缺乏引导和培训的问题成为高校教师发展的一个盲点,严重地影响了大学教师的职业发展。因此,据此提出建议建立区域性、职业性、专业性的大学教师发展共同体,把大学教师发展作为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中心环节,以群体的力量和智慧,将大学教师发展从个人事务提升为行政组织行为,从单一的教学上岗培训、学术进修转变为系统的旨在开发和提升大学教师专业、职业能力的活动。除学校内部应高度重视师资培养工作,政府职能部门应提供设立专项的高校师资培养经费,使每个教师隔一定的时间能有培训的机会,使其在学科的前沿性、知识的综合性、研究的自觉性等方面得到提高。另外在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上,要引导大学,要有培养“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教师的大度,彰显大学教师的文化底蕴和风格。
二、加快建立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江苏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竞争优势,核心途径是加快建立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平台,建议以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为基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环境。一是大学、科研机构的课题研究面向企业的技术需求。二是积极创办高科技创业型衍生公司。三是大学、科研机构以技术入股企业,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四是建立健全科技评估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我省的科技评估机制应该引导重视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形成较为完善的科研评估体系。政府和高校应该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以鼓励和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五是在沪宁高速公路段打造高水平(勇创国际品牌)的产学研科技园区。六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府在产学研联盟方面的补贴政策。对于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前瞻性技术,政府的专项资金是产学研结合中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设立的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制定向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倾斜计划,建立对资金走向的跟踪制度,以此为杠杆,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平台的项目,以发挥产学研结合资金本身的激励功能。
潘春雷委员(南京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建议规范城市高中管理体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高中的管理体制多采用分组管理模式。在省辖市城区,分市直管与区级政府管理,在各县(市),也分县(市)直管与乡镇管理。经过深入调研,我们认为当前实行的高中分组管理体制存在以下问题:1、分组管理产生教育的不公平。一是非直管学校投入明显不足,且区际差距大。二是招生政策有别,造成办学起点差距拉大,产生新的薄弱校。三是行政与业务管理分离,业务指导不到位。区级无针对性的业务指导部门,市考研部门的业务指导又不能有效覆盖非直管学校。2、区域利益带来不必要的招生竞争。由于体制造成的管理归属不同,在区域利益驱动下,招生中的本位主义盛行。留生率已经成为考核初中校的重要指标。
为此建议如下:
1、省政府应要求各市合理规划高中校布局,避免分级管理造成的重复、浪费与无序竞争。
2、所有城市高中应由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管,区级负责义务教育。
熊仁民委员(南京审计学院党委书记)建议建设南京地区高校青年老师公寓。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阵地,也是贯彻落实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高校引进的青年老师大多是国内外大学培养出来的优秀博士生。这个博士群体能否安心从教,事关高等教育事业的未来,也事关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的推进。
高校青年教师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住房问题。青年教师经过多年求学奋斗,刚刚开始工作,工资待遇较低,结婚后抚养小孩负担较大,房价又较高,无力购买住房,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南京是高校集中之处,青年教师人数较多,青年教师住房尤为突出。建议省政府与南京市政府共同筹划,“十二五”期间在南京市建设高校青年教师公寓。
1、在南京市地铁沿线,交通、生活便利的地点,划拨一块地,建设高校青年教师公寓。
2、高校青年教师公寓每套建筑面积80
3、随着民生工程的推进,采取多种政策,鼓励高校青年教师通过其它途径购买住房,一旦在南京市购买了住房,即退出青年教师公寓租住房,继续用于无房的青年教师租住。
4、建设高校青年教师公寓,可作为省、市政府“青年人才建设工程”和“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土地和建设资金由政府解决,统一规划、定向使用、规范管理,争取建成惠民工程中的典范廉租房。
张昕委员(苏州中学校长)就落实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减轻中学负担发言。
省委省政府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但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教育内容放在后面,与战略之首的地位不相适应。在规范办学方面,省教育厅力度很大,成效明显。不过,原来高中暑假放假时间为
尤小平委员(南京一中校长)建议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
在迈向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当前中学教育还存在着“六轻六重”的现象:重教书轻育人、重应该轻素质,重规模轻特色、重课堂轻课程,重硬件轻软件,重常规轻创新,学校以分数来考核老师工作,教师以分数来划分学生优劣,考什么教什么的功利目的非常明显。
为了有效解决制约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办学特色化。以个性和特色为价值取向的时代,中学教育同质化的问题亟待解决。中学教育必须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多元需求,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努力提升学校核心文化,打造品牌教师、品牌课程、品牌学科、品牌成果,这是内涵发展、形成办学特色的基础。同时,开放办学,加强校际交流、国际交流,可以开拓视野,提升境界,促进学校特色打造。
二是评价多元。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检查、甄别和评比,而是为了通过评价来促使被评者改进和发展。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是评价改革的当务之急,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教育评价方式,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这里的多元化,包含着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对象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尤其要科学建立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体系、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三是课程体系化。课程决定着学校办学的高度,学生未来发展的潜质,老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只有形成有学校特点的课程体系才能使课程内容和结构有利于学生和谐发展、终身发展。
四是队伍优质化。有优质的教师,才能有优质的教育。以校本研修为平台,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师能精湛的名师队伍。同时,学校也可以整合资源,与高校、教科研单位联合,建立学科教师发展基地。
五是管理动态化。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心,学校应该凸显文化内涵,增强文化凝聚力,努力形成教师文化、教研文化、课堂文化、社团文化、管理文化,营造绿色的育人环境。尤其要借助信息化校园建设,打造功能齐全、服务高效、高品位、有特色、具有开放性的网络服务平台,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质量。
林柏泉委员(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建议健全重点高校教师和学位点动态管理机制。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省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综合普利特了显著的提高,尤其高等教育在师资队伍和学位点数量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教师只进不出,学位点只增不减的现象,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建议建立
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只进不出”,人数越来越多,另外,一些教师一旦评上副教授或教授后,自身后续发展不够,跟不上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对
周睿委员(江苏击剑队教练)建议加大政府投入,有效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矛盾。
学前教育是江苏15年基础教育的“短板”,近年突出表现为适龄儿童“入园难”、“入园贵”。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是:
一、上幼儿园难,上幼儿园贵。公办幼儿园要收取所谓“赞助费”。民办幼儿园又两极分化,较好的收费少则一两万,多则三五万。而收费低廉的民办园又往往办园条件差,师资水平低,让家长难以放心。
二、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幼儿园发展不均衡。以南京市为例,目前南京市教委没有设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也没有明确学前教育分配比例。鼓楼区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仅占教育附加费3%左右。这有限的学前教育经费还分配不公,通常只投向公办园即教办园。另外,南京现街道办集体园130所,占全市幼儿园30%,按公办园标准收费,却不享受财政支持。对于大量非公办园,教育行政部门只能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行业规范,不能解决实质性困难。
三、新建小区幼儿园不配套。1995年《南京市市区中小学幼儿园用地规划和保护》规定每千人口按36名学前儿童计算相当规模的幼儿园。但一直没有具体细化措施。这就造成很多开发商钻政策漏洞,造成小区幼儿园配建不到位。同时小区配套幼儿园还存在产权界定不清问题,教育部门接收面临体制障碍。2005年《南京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规定开发商建完配套园后要交教委管理,但没有提及产权问题。新建小区虽已建好配套幼儿园,但开发商就是不交,而是以所在区域写字楼价格出租给民办园,谋取暴利,导致民办园价格昂贵。
四、教师编制“只进不出”,师资缺乏。目前即使在公办园里,也有不少教师身份为聘用制,不能享受教师资格职称等评选资格。合同制教师与编制内教师在福利、待遇上相差很大。在非公办园中,教师更是缺乏相关制度保障,待遇、社会保障等不到位,造成人员流动性大。
五、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园问题严竣。对这部分人群来说,他们即上不了只面对当地户籍招生的公办园,又承担不起幼儿园的“高价”收费。城市周边便形成了不少没有资质的“黑园”。按照相关规定,政府要取缔这些“黑园”,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园问题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学前教育是起点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是应该惠及全体儿童的普及性教育。政府应该从战略高度审视学前教育的意义,明确政府职责,更加关注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政府职能,完善管理体制。实行区县为主负责,区、县政府应为本区县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者,区县教育、财政、规划、建设、人事等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建立和完善市、区县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要把幼儿园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教育体系,把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专项预算。在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同时,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支出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
二、将新建公办园作为政府重点工作。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由原来开发商建好后交给教育行政部门转变为以政府为主体,小区配套设施由政府建设与实施,资金通过土地出让来解决。这一改变将有效解决开发商不建、缓建、挪作他用、高价出租、不按规定交付教育行政部门使用等问题,确保按照千人指标建设托幼设施。
三、扶持、提升非公办园的办学水平。现在有一些比较好的措施,如对低收入家庭上幼儿园进行补助。政府在这方面投入方式要逐渐多向化,既投向家庭,又投向办园机构。对那些已经合格的,有一定规模的非公办园,政府要用补助基金进行适当补助,帮助他们提升质量,降低收费。对那些质量有保证,愿意承担普惠任务的幼儿园,政府也可以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支持。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训现职教师(包括公办和非公办),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要拓宽幼儿教师来源,吸引体育、美术、音乐等多学科非幼教专业的师范院校优秀人才,在获得教师资格后充实到幼儿园中。着力解决幼儿教师的基本待遇、保障等问题,稳定教师队伍。
黄成惠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建议规范高校学位评审制度。
目前高校学位评审问题不少,应予高度重视。
(一)减少
(二)将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学校。目前,政府评审高级职称只是一种资格审查,而对教师教学水平如何学校是最了解的。
(三)职称评审标准要多元化。目前,统一的评审标准,使得大学一、二年级公共课、基础课教师难以评上高级职称,而这部分教师在教学、交叉学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朱秀林委员(苏州大学校长)我就省属高校发展提几点建议。
一是对省属
二是在“十二五”期间逐步提高研究生待遇。
三是适当提高学费和食宿费,同时增大助学金的比例和强度,用以补助家庭贫困学生。
四是设立专项资金以提
五是建设青年教师公寓,解决教师住房难的问题。另外,建议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小班化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
汪小洋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建议进一步重视我省电大发展。
远程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社会需求旺盛。建议:教育发展纲要应对远程教育制定明确的政策。目前,周边省市电大已经挂牌。省电大因受中央电大招生计划限制,不能很好地适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尽快挂牌“开放大学”,解决省电大在招生方面受限的问题,更好地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