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锦荣、吴胜兴、陈林森、沙敏、曾燕伟、李广成、王德忠、周向群、邵毅、高亚光、刘卫宁委员先后发言。
徐锦荣委员(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董事长)就如何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助推新兴产业发展发言。
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省委、省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江苏就率先设立了全国首批省级创业投资机构。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实践,我省创业投资的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运作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对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已经彰显。至2010年末,我省创投机构累计投资的中小型创业企业1200余个,成功地投资培育出尚德电力、中国传动、秀强玻璃、长海玻纤、天瑞仪表等一批优秀的创业企业。创业投资已成为引领江苏科技创新事业的新引擎。
截至2010年底,全省登记在案的创投机构270多家,管理资本总规模超400亿元。可以看出,若要五年内实现创业投资规模达2000亿元的目标任务还非常艰巨,还需要政府从政策、财力等方面给予关心支持。
下面,我结合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助推新兴产业发展谈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 规范创业投资业的管理体制
从国际经验看,创业投资是资本运作工具的一个分支,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外创业投资从属于投资银行 ( Investment Banking)业务领域的。
由于创业投资涵盖的范围较宽,目前在国内的管理现状也较为杂乱,有的省份归金融部门管理,有的省份归发改委部门管理,有的省份归国资部门管理,也有的省份归科技部门管理,所以说创业投资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但目前的趋势来看,愈来愈多的省份意识到将创业投资机构归口金融办管理的必要。
当前,我省正大力整合金融资源,推进深化科技金融体系创新。而创业投资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纳入金融管理体系进行统一归口管理。由当地金融办负责创业投资的行业管理和评价,并研究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积极促进并规范其健康发展。
二、 加大创业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
现在我省创投的资本量很大,但投资阶段主要集中在中后期。能实质性帮助政府扶持早期项目的创投资本还主要是国有创投机构。由于资本的天然逐利性和民间资本对投资风险的主动规避,民营资本较少参与对早期项目的投资。但由于目前对国有创投的考核是参照一般经营性企业来考核的,国有创投机构与外资创投机构之间的收入存在着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国有创投机构人才流失严重,成为创投行业中的“黄埔军校”。当然,国有应该充当“军校”,但不能完全是个军校。有鉴于此,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制订符合创投业自身规律的国有创投机构考核制度,进一步改善国有创投机构的发展环境,以利于稳定队伍、调动积极性。只有引入并留住高水平的创投管理人才,才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动到江苏。
目前,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包括西部四川、重庆等省市,都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出台了很多变通的优惠政策,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鼓励创投发展。江苏是全国的创业投资热点地区,但政策扶持和创造环境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建议省里在税收和环境方面进一步加大优惠力度,吸引更多的境内外资本、社会资本及人才进入江苏、进入创投领域,共同做大创业投资。
三、 充分发挥省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创业投资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和较大的失败概率,创投机构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政府在政策、资金、信息等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需要政府通过设立政府性创投引导基金的方式来支持创投机构的规范化发展。目前,我省的省级创投引导基金已经设立。建议引导基金在出资组建各地创投基金时要针对不同地区区别对待。如对苏北地区要特殊照顾安排,省级配套应多一些,减轻地方财政压力。苏中和苏南也要有所区别,这样更有利于差别化的开展引导和扶持。1个亿的资金可能在苏南地区不算什么,但是在苏北地区却能发挥很大作用。省级引导基金还要有连续性,可利用3—5年间,每年安排10亿元。通过这样一个投资周期,所获的投资回报就可以支撑这个基金良性循环运作下去。另外,建议省引导基金除参与各市县创投基金外,还可配合省六大新兴产业振兴计划成立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TMT、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及文化产业等省级专业创投基金,负责扶持几大新兴产业的项目。
省引导基金要鼓励并引导创投资本向处于早期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切实发挥出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
四、 加强创业投资与政府创新创业资源的整合互动
在通过市场化、资本化的方式为创投机构提供支持的同时,各级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相关科技计划过程中,也应与创业投资实现良好的对接。如对创业投资项目给予直接的资助、加大各类科技项目信息的公开度、尽快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的绿色通道等等。
五、 继续加强对省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可探索借鉴创业投资经验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能
近年来,我省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不断加大对人才建设的投资。2010年,全省各级财政引进人才资金达到26亿元,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为江苏创新创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目前江苏人才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人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紧缺。人才队伍的素质还不适应创新创业需要,人才国际化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我们建议“十二五”期间,要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重点组织实施“双创”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等人才战略(省委省政府以及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要继续加强对省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可考虑对人才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进行适度创新,如将其与创业投资手段相结合,将纯政策补助方式改为股权投入的方式,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借款或者股权投资的方式用于人才引进,以激发创业人才的潜力。
吴胜兴委员(河海大学校长助理、博导)建议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让科研人员真正将精力投入到创新中。
春节前,我和一个从美国回来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聊了好几个小时。他今年40岁,已在美国一所大学工作多年,有了教授职称,发表SCI论文105篇,应该算是优秀的了,所以引进到国内作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闲聊过程中,他一直在抱怨国内的科研环境太差,存在许多体制和机制上的弊端,他很难适应,但如果想在国内发展,又不得不去适应,否则死路一条。
我仔细想想,确实真是那么回事。所以,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我从科研人员面临的困境及现状,以及宜采取的对策两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让科研人员真正将精力投入到创新中去,为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多作贡献。
一、科研人员面临的困境和现实状况
目前,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的主要工作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申请课题、支配经费、雇人干活、提高水平、应付检查、对外忽悠、成果转化、发表论文、申请奖项、晋职晋升。现实状况是每一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缺憾。简述如下:
申请课题:相当一部分同志热衷于搞短平快的横向课题,经济效益比较高,但学术水平上不去;国家层面上的大项目往往被所谓的“学霸”控制住,科技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争取项目,请客送礼,拉笼腐蚀有权有势的人,已经成为必要的手段。
支配经费:现有体制决定了科研人员总可以想尽办法从项目经费中获得一定的利润,因而就注定科研经费的分配很难公平、合理;经费的使用也存在许多怪现象,吃饭不可以报销,那就吃水泥、吃黄沙,多开住宿费,等等、等等。
雇人干活:接到项目总要有人去干,负责人不太可能一个人单干,组建课题组是最佳选择,也有直接找几个学生干干的,更有层层压价转包的,科研质量很难保证,更谈不上出大成果,创新驱动战略很难实施。
提高水平:科研人员主观上还是想不断提高水平的,但能长期坚持下来的不多,非常艰难。有试验设备的人不一定用,想用设备的人又不一定能够用;有钱买设备,没有钱维持正常运转,设备坏了更没有钱修;不同单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浪费的都是国家的钱;不同学科之间过于封闭,很难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实际上科学研究的方法是相通的。
应付检查:应付课题检查和单位的年终考核是必须的。有的课题一年到头不断地检查,检查人员只要来检查总会得到一定的实惠;有的单位要求你年年有大成果,十个指头伸出来要一样长,个个是通才。根本就不让你静下心来好好做研究。
对外忽悠:正常的对外学术交流是应该鼓励的。但目前的学术精英们整天是满天飞,你请他去作报告,他请你来参加评审会,相互吹捧,诞生了很多很多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成果真正的水平没有人去问,只要自己的知名度提高了,人缘好了就行,下次我还有用别人的地方,彼此彼此。
成果转化:科研成果应该转化成生产力,但目前的转化率实在太低。很多研究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是为了提职称、为了完成工作量、为了完成毕业论文,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研究人员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对实践缺乏了解,更谈不上去解决工程实际中的问题,所以成果很难转化。
发表论文:发表论文本来应该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是现在为了各种各样的需要,大家拼命地去写论文,产生了大量的文字垃圾,很多的学术腐败都是源于发表论文。
申请奖项:获奖已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广大的学术精英们晚上做梦都在想着怎样能拿一个大奖。学术成果尚未成熟,就急呵呵地去报奖,甚至盗用别人的成果,弄虚作假,师徒、同事为此翻脸的,网上经常有报导。
晋职晋升:有了成果自然就要晋职晋升。有的年纪轻轻,30岁刚出头就是教授、博导,缺少必要的训练,就象靠施化肥、吃激素长出来的蔬菜、水果、家禽,怎么烧味道也没有以前土生土长的味道好。。更有一种现象,喜欢把年轻有为的学术型人才提拔到行政领导岗位,表面上是重视人才,实际上是一种人才浪费,但绝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去当官的。
二、建议
1、大幅度地提高科研经费投入,让更多的人都能拿到足够的科研经费,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就会自动消失,也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战略。
2、改革科研津贴发放办法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向发达国家学习,科研人员不得从科研经费中获利,但要保证科研人员足够的待遇;业主也不得从课题中拿回扣,严格审计制度,确保科研经费真正用于科学研究。
3、加大团队建设的力度,鼓励志同道合的同志组建长期稳定的课题组,有的出思想、有的做试验、有的编程序、有的写文章、有的忙报销,分工合作,所有工作都要精细化,发挥联合作战的优势,攻克一个一个科技难关。
4、改革考核和考评制度,减少各类评奖和评优活动,让科研人员一心一意地搞科研,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控科学研究,真正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5、鼓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基础理论研究外,科学研究要解决工程中的重大问题,要能产生经济效益,要能改善人居环境,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研究成果束之高阁。
6、建设高水平公共试验平台和科技信息检索系统,对全社会研究人员公正公平地开放,考核其开放度和使用率,避免各单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巨大浪费。
7、鼓励学科交叉,实现优势互补。由省科协牵头各相关学会,编辑介绍各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重大工程的专题电视片,在JSTV开设探索频道,提高全社会整体科学研究的水平。
总之,希望通过上述方方面面的努力,从总体上形成一个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围,为科研人员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将有限时间真正投入到科学研究活动中,为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多作贡献。
陈林森委员(苏州大学信息光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建议健全创业人才政策,鼓励有条件企业参与合作。
“十一五”我省创新工作特别是人才引进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为“十二五”创新驱动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为升级转型提供了急需高端人才。此政策在国内产生良好的影响,为产业升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在人才引进工作中,也存在不力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具体如下:
一是引进领导高层次人才是“空降兵”,由于在受国外工作生活经历的影响,很难一下子融入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市场开拓等方面不够成熟,创业孵化初期存在巨大困难,没有“地方部队”尤其是地方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成功率偏低。
二是引进创业人才大多是技术人才,在管理、市场、人力资源整合上,并不具有优势。因此,政府尽可能的要在政策上给予和地方配套政策的“联姻”,地方有条件企业参与或者参股,对创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三是创业型企业,风险大,培养时间长,大多地方企业不太愿意参加。政府应该提供更多开明政策,鼓励社会上的人才到高校兼职,或利用高校现有的资源为其创业服务。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同时帮助高校引进人才。
在人才配套政策上,对创业企业与相关地方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予以优先支持。对相关地方企业参股创业企业,在配套资金,税收和人才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补贴,促进有条件企业在引进人才创业孵化期提的扶持,帮助和监督管理,提高创业成活率。鼓励引进创业人才合作,并给予高校在人才引进和使用上更大的灵活性和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现有“江苏创业导师”资源,在配套政策支持下,让江苏创业导师也有一定的利益,鼓励江苏创业导师能够实质参与与创业企业的规划,孵化和发展,提高在各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上述措施和配套政策,有利于创业人才在江苏的生根,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避免单一人才项目在不同地区重复申报创业支持的现象发生。
同时建议,建立各地的引进人才项目库联网和信息平台,让更多的地方企业能够参与,促人才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中更好更快发展,起到更大作用。
沙 敏委员(南京三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建议走连续创新之路、建设智慧江苏。
两年前我们有个担心,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投入会从科技创新转移到基础建设,但从本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科技企业再次迎来发展的春天,与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国领先完全一致。
一、创新已经是江苏的一张名片
十一五期间,江苏高度关注创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两化融合手段、软件名城建设、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等举措,江苏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为十二五建设智慧江苏打下良好基础。
以三宝科技为例:公司从2003年启动以射频技术(RFID)为重点的研发工作,当时该产业不为人知。在过去的五年里,江苏省持续对包括高频芯片、超高频芯片及电子标签的技术和应用创新进行支持,通过自主研发、联合攻关、引进合作、建立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手段,推动企业创新发展。2006年三宝公司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扶持,进一步推进企业创新迈上新的台阶。目前,江苏集聚了一批射频技术产业龙头企业,在银行卡、交通卡、市民卡、现代物流、食品溯源等方面位居全国前列,射频技术已成为物联网中领先且核心的关键技术。2010年,经过激烈的竞争和严格的评选,科技部“国家射频技术工程中心”落户江苏,为十二五期间江苏在这个年产业规模超过300亿美金的产业中创造了先发优势和领先地位。
二、创新是江苏实现率先发展的核心动力。
江苏新兴产业的特色优势是规模大、人才多、需求旺,科技界别组委员一致认为创新是江苏实现率先发展的核心动力,大家对政府工作报告在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创新体系建设和十二五创新目标表示认同,认为这些目标的实现将引领江苏成为更加智慧、更加和谐的经济大省。
三、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建议
1、 政府在拉动创新上要再出新招
政府是拉动创新的主要力量,除了在扶持创新的政策上继续加大力度外,还应该为创新提供和创造需求,这将为新兴产业提供重要的应用和示范市场,同时还可为传统产业的创新和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如:金关工程、高铁项目)。
一是建议以“智慧江苏”和“诚信江苏”为需求拉动创新,形成龙头产业。“智慧江苏”主要围绕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现代物流、公共安全开展;“诚信江苏”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方面进行。建议由政府提出这些需求,组织骨干企业进行顶层设计,以行业示范工程为起点,采用市场化方式进行投资和运营,以青奥会实际应用为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目标。
二是建议建立以“云计算”为核心的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组织设计开放的(如:“SAAS”和“PASS”)产品制造、内容提供、运营服务的新模式,以真正破解江苏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电子商务应用面不广、物联网产业还需要进一步深根落地的难题。
2、 企业在主动创新上要再辟路径
没有创新的企业就没有创新的江苏,江苏的企业在新一轮发展机遇面前也需要引入创新的思维、寻找提升创新效率的路径。
一是抱团创新。新兴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不是依赖产业链单个环节的发展程度,而是依靠整个产业链有效结合的价值体现。要想实现创新提速,江苏的企业需要抱团创新。一是用联盟的方式进行抱团,省物联网产业联盟在很短的时间内聚集了省内上百家物联网骨干企业,这些企业包括传感器生产、软件开发、高校院所、数据运营商和13家行业用户,他们自动联合、自动分工,创新效率大大提升。二是通过建立企业级和行业级的共同开发平台实现抱团。
二是转型发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都需要转型发展。以高科技软件企业为例,服务类高技术企业的人均销售收入是集成类软件企业的3倍左右,而前者的人均利税是后者的2倍,和国外的高新技术服务企业相比,这个比例还要大很多。江苏的企业要充分利用江苏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机遇,向信息服务转型,这是十二五期间唯一一个可能呈几何级数爆炸增长的行业。
曾燕伟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系主任、博导,致公党校支部主委)建议进一步发展我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是蕴含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技术先导产业,具有引领经济跨越发展的强大带动力。江苏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大省,科教支撑条件优越,设有生物技术和医药专业学科的高等院校有91所,涉及生物技术和医药领域的部省属科研院所有40家,学科专业基本覆盖了所有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领域。同时,相继建设了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当前我省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发展势态良好,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5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2.2%,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较快,骨干企业实力较强,产业开放度较高,若干产品和技术已在全国领先。但是,在我省加强传统支柱产业调整振兴的同时,正视阻碍我省对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着眼长远发展,积极进行前瞻性的部署,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努力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一、我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所占比重不高,产业贡献份额偏低。目前,医药仅占全省工业销售收入1.7%。从全国看,虽然我省医药产业占比超过10%,但较山东差近2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医药产业销售收入比山东少131亿元左右。
二是规模总体偏小,企业竞争能力不强。全省有17家企业进入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但总体上大企业不多,制药企业平均销售收入不足2亿元,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规模平均不到2千万,生物技术企业规模普遍在3~8千万元之间。相对山东落后2个百分点。
三是研发投入总体不足,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我省除恩度等个别创新药外,目前具有较大市场规模的抗生素、促红细胞素和白介素等药物均为仿制。虽有一大批新药正在研发,但全省医药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3%,总体研发能力不够强,不到发达国家的1/5,缺乏国际认可的新药创制关键平台。
四是区域特色优势不够突出,产业集聚度不高。南京、苏州、泰州、连云港、常州等地已形成我省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板块,但差异化分工不够明显,而山东已经规划建设了济南原料药、淄博传统制剂、胶东中成药、鲁西南生物药四大分工明确的产业基地。上海初步形成了张江创新聚集核心区、闵行生物医药、奉贤药品制造、金山化学原料药、奉浦现代中药等特色鲜明的医药产业集群。
二、关于进一步发展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的建议
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高产出的战略性产业。从加快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发展的角度,一方面要发挥我省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不足,建议重点落实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大力加强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环境建设,降低风投机构准入门槛,积极扶持生物医药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吸引和激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投向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建议在我省设立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鼓励境内外资本在我省设立专业化的创投机构,我省已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大力支持对初创期生物医药企业的培育,鼓励省内其它创投资金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支持,并对这部分创业风险投资,采取宽容风险的考核管理办法。
二是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建立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品的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医药产品,优先列入我省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划免疫制度过程中,优先采购自主品牌药物;在医疗机构集中招标采购中,坚持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我省自主创新产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重大环境治理工程实施中,对自主创新仪器设备实行优先采购。
三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推进我省生物医药企业兼并重组步伐,鼓励骨干规模企业采取并购、控股、注资等方式,与成长性中小企业进行战略整合,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企业集团。对我省医药重点骨干企业兼并重组的,以最优惠的政策支持企业重组,在购并融资、土地点供、税收扶持等方面,实行特殊服务。
四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组织高校院所与骨干创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十大产业技术联盟,加快对重大瓶颈制约技术的突破及产业化。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重点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载体建设和前瞻性研究项目。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向江苏转移,促进我省企业与国际接轨。
五是加快吸引领军人才。充分发挥我省科教和开放优势,积极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省进行成果转化或创办成长型企业。结合国家和省重大科技计划实施,对引进人才在项目和经费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要积极支持引进海内外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杰出人才。同时,要加大对江苏本土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扶持力度,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和激励我省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产业发展第一线。
李广成委员(连云港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建议立足发挥科技创新在沿海开发中的支撑作用。
国务院通过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将江苏沿海地区建成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李学勇代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快实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推动沿海地区开发开放和跨越发展。要实施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最主要的就是将车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一、连云港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几个特点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5年的6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646亿元,年均增长60%,增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3%,五年提高16%;“三新”产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量的80%以上。新医药产业初步建成国内重要的创新药物研发基地、现代中药产品生产基地,新材料产业的万吨级碳纤维基地加快建设,硅材料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新能源产业的风电产业形成了叶片、塔架控制系统、征集的产品集群。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推动产业平台向企业集中、创新政策向企业集成、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
三是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取得突破。其中院省市共建的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是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是中科院在苏北地区布点建设的第一个研究机构。已经实施了“863”、“973”等20多个重大项目,获发明专利20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组建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建成绿色过程与工程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引进中科院系统创新团队4个、教授博士40人。初步形成集应用研究、技术孵化、工程化开发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
四是科技资源和人才加速集聚。突出与中科院系统的合作。120多家企业与中科院30多个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150多名中科院专家在我市创新创业,实施了合作项目152个。与有关高校合作建设了10个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引进创新人才团队40多个,实施科技项目65个。突出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800多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3人,省“双创计划”38人,创办高技术企业36家,转化科技成果1200多项。
以上这些方面并不在于讲连云港市科技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于通过连云港市的实践来说明,在实施沿海开发战略中,必须也完全有可能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江苏沿海的快速崛起。
二、下一步连云港市科技创新工作思路:
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沿海开发这的支撑作用,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创新型经济成为沿海开发的主要支撑,并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一是在科技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上求突破;而是在加快推进科技平台建设上求突破;三是在加快汇聚创新资源和人才上求突破;四是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上求突破。
三、几点建议: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江苏沿海三市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发展水平。
一是建立沿海开发科技发展协调机制。建议由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与沿海三市政府建立沿海开发科技创新协调机制,会商解决科技发展重大问题,推动沿海地区创新组织的集成联动,打造沿海科技走廊。针对《规划》部署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城乡发展、生态环境与保护等重点任务,制定和落实科技支撑沿海开发的具体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部省、院省会商机制,加强与国家科技部、中科院等部门的对接,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层面支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二是支持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及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建设。建议省有关部门帮助争取“清洁煤能源动力系统研究设施“重大创新平台项目列入”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新一代煤炭清洁利用科技示范工程“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对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的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平台、重大科研和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重点支持。
三是支持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议省相关部门对沿海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型园区建设和创新型企业培育,以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引导科技资源向沿海地区集聚,提升沿海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沿海地区科技发展水平。
王德忠委员(南通市政协主席)就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言。
“发展创新型经济、打造创新型省份“,在这次“两会”上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罗书记在省政协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李学勇代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深刻阐述了全省“十二五”期间和2011年创新的目标、任务和举措。这既表明了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坚强决心和实际行动,也形成了鲜明的工作导向。在实施创新驱动过程中,要把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谈一点意见。
企业是自己创新的主体,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是打造创新型省份的题中应有之义。造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有:(1)企业创新动力不足。(2)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引导、约束机制还需加强。
为此提几点建议:
一、增强企业家创新意识。有关部门应定期向企业家介绍创新的在政策动向和行业技术的前沿信息,激发企业家创业热情,帮助企业开阔视野,跟上发展大势,谋划科技创新措施。
二、帮助主企业明确技术创新方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帮助企业找出与本地区、全国乃至全球同行业先进企业的差距,引导企业有目标、有步骤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三、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相关部门应及时了解情况,帮助企业争取相应措施,给予必要扶持,推动企业加快建立研发组织,做到技术创新有场所、有落实、有人员、有经费、有成果。
四、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制定相关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抢抓机遇,提升企业发展水平。
五、建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战略联盟。积极引导、推动产学研各方面共同投入,实现利益紧密结合,形成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
六、优化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1)优化人才环境,建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型。(2)优化平台环境,建立共享和协作机制,依托产业园区,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3)优化政策环境,做好相关人才政策的宣传贯彻,帮助企业用足用活各项优惠政策。(4)优化政务环境,完善考核体系。
周向群委员(苏州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建议实施人才战略,推动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商业投资,还是科技引进,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升,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升级和科技转型,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下,我国面临着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越来越成为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机遇期。我们认为,要以建设人才高地为抓手,充分发挥好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独特的智力优势,为推进江苏和苏州加快转型升级,做出积极贡献。
一、华人华侨在创新创业领域中具有独特优势
1、从整体上讲,华人华侨比国内同龄同行们更具有创新的动力。国家和各地用人地方和单位为他们创造的各种独特待遇和周围人们对它们特殊期许,便足以让他们压力倍增、使命感倍增。
2、许多华人华侨在科技发达的国家接受国系统教育和训练,熟悉并享受过国外的科研支持力。多有专业技术特长,科技思想比较活跃,时也比较开阔,外语能力比较好,跟踪、借鉴国际先进技术的能力比较强。
3、许多华人华侨在海外也有创业经历。多有双语能力和双文化背景,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冲劲,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丰富的海外人脉和社会资源。
二、华人华侨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独特挑战
华人华侨长时间工作、学习、生活在海外,由于体制和文化上的差异,以及对国情和江苏、苏州的省情、市情的不甚了解,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生活方式等方面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1、企业创业资金短缺、管理经验不足。2、家属就业难、子女教育难、享受各类社保难。3、由于体制和文化的差异,与国内或多或少存在文化上的冲突。
三、发挥好华人华侨在创新创业领域的独特优势
为进一步激发华人华侨科技创新和创业的动力,保障他们科技创新创业所需要的支持力,以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创新能力。
1、尊重信任华人华侨。不仅体现在有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更体现在领导和同事与华人华侨的日常工作和交往上。
2、帮助华人华侨解决实际困难。应考虑更高一级层面需要协调、衔接、制定的政策完善等措施,进一步帮助华人华侨妥善解决子女上学、配偶就业、社保问题和其他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3、对华人华侨多宽容多包容。用人单位领导和同事要本着宽容之心,激发他们对创新创业工作的热情。
4、兑现给华人华侨承诺的各项条件。应该高度重视给他们的各项条件承诺的兑现,以调动他们的创新创业动力和工作热情。
5、确保相关政策的连贯性和可传承性。有关主管部门必须保证用人单位在相关政策的执行上具有连贯性和可传承性。
6、防止“官本位”思想的制约。建议尽量安排优秀华人华侨担任专业技术职务,努力为其创造一个能静心钻研的环境。
7、谨防捧杀现象。我们认可他们的过去,也对他们充满期待和希望,但无需、更不能夸大他们的“权威”或潜能。
8、打破目前学术界、科技界、投资界的种种“潜规则”。如果不彻底铲除学术界、科技界的种种“潜规则”,我们的科技创新事业便难以获得长足发展。
9、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为华人华侨创新创业提供和谐舒适的人文环境。不仅要有创业的优惠政策条件吸引人,更要加强地域文化“营销”,从内心上真正赢得华人华侨对“第二故乡”的认同。
邵毅委员(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局长、党组书记)就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和重视沿海开发中的海洋地质工作提出建议。
一、关于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建议
罗志军书记在省政协开幕式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来抓,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提出了“六大战略”。而在当前,结构调整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江苏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三大计划”,就包括了优先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因此,创新的概念不能停留在科技、管理、产业等方面,而应在发展模式上进行创新。
江苏面积狭小,资源缺乏,因此能否把对GDP的重视改换为GNP的重视,重视“飞地”发展模式。江苏2008年工业占GDP的比重54%左右,重化工业占工业的比重为71%,江苏经济结构偏重。2010年轻纺、冶金、建材等行业占工业比重70%,经济结构偏重工,而这样的结构,再加上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就会有更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美国新一轮货币政策使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扬,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减少了企业效益,也给一个地区带来通胀压力。
二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趋势,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许多产品出口遭遇“双反”等贸易壁垒,因此,应该以考核GNP为起点,大力倡导并支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尤其要通过地勘单位牵头,有资金,有技术等有实力的企业参加,到境外去建设资源基地,并以此为基础,把一些重化工业建设到国外去。
日本国土面积仅为中国的三十七分之一,资源也极度匮乏,日本在这方面极有远见,在经济起飞前就开始着手对境外资源的控制,综合商社大型企业有序衔接和跟进,在经济起飞后,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应该将传统企业的升级转化为传统企业的外迁。比如铝制品的产业是一个自动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对就业没有很高的影响,如果将铝制品迁往国外可以更加合理分配产能,对发展有利。中国目前对外投资还是比较小,应该“走出去”。
二、关于沿海开发中的海洋地质工作建议
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各地非常重视,江苏海岸线长达954公里,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滩涂面积达1031万亩,约占全国四分之一。但江苏沿海除连云港附近约40.2公里为基岩线海岸以外绝大多数都是淤泥质海岸。整个沿海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地震活动水平较高,风暴湖一直是江苏沿海的主要自然灾害,因此沿海开发无论是搞港口建设,还是风力发电,无论是城市化扩大还是搞经济建设,急需弄清地质问题,地质勘查是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不弄清地质情况就仓促制定规划,仓促上马建设,就会使沿海开发成为空中楼阁,缺乏基础。因此,建议省政府尽快启动江苏沿海地区三维地质结构调查,使沿海开发规划更具科学性和理性。
高亚光委员(无锡市经信委主任)就政府鼓励创新创业提出建议
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十二五”期间也将“科技创新”作为一项战略,高度重视。建立更加公平的高校科技管理体制。
一、重视前端研发支持的同时,更注重后端给市场的支持
无锡尚德是国内技术的典范,01年诞生,04年前市场没有打开,技术虽然成熟,但是举步维艰。德国出台了一个政策,使得尚德抓到了市场的先机,成为了行业的领军者,找到了自身的定位。而加大政府的采购力度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但是不是长久之计,也不能形成持久化发展。企业的发展动力,一是市场的需求,二是竞争对手的压力。
二、重视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支持的同时,更注重企业创新创业的普遍行为
重点聚焦一些行业和企业的突破,求得面上的突破,但是作用有限,每个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同,往往成效不明显。现在,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标准大部分源于政府的规划,事实上这是比较狭隘的。应该营造更加公平的,面上的支持企业普遍的创新创业行为。
刘卫宁委员(南京汽轮电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建议采取切实措施,保持江苏省人才优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江苏省将紧紧抓住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这个目标令人鼓舞。
为实现这个目标,最根本是要解决好人才问题。这里的人才,既包括高端的科研人才,中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也包括最基础的技术工人队伍。
企业需求最多的是基层一线岗位人才,特别是焊接等技术岗位,原先有基础的企业有条件培养,而对新成立的企业来说将成为其发展的瓶颈。
一是职业教育成本较高。需要政府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通过免税等方式对学校给予补偿,帮助学校增加学生到企业开展实习操作的机会,提高一线岗位操作技能。
二是生存环境对企业获得人才、技术产生制约。江苏主要城市的房价上涨过快,这些城市是科研单位和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地。过高的房价已经开始造成人才存留的障碍。
下面是2011年元月,365网提供的南京市房地产运营数据:
南京市的新盘,元月份平均涨幅小于1%,但是,无一楼盘出现降价。共76个楼盘的抽样调查显示:南京城中楼价最低每平米2万元,城南9600元,城北9000元,江宁8900元,江北也达7000元。
再看二手房。
最后,看租房。同样为365网提供的数据,一房一厅的房子,城边上,也要500元/月。两室一厅那就都要上千了。
这样的房价对工程技术人员意味着什么?买不起,也租不起。江苏的技术人才绝大多数来自于苏中苏北和周边省市,农村子弟为主。他们跨出校门后没有任何积累,基本在10年的时间内要完成结婚、生子这些人生的大事,压力很大。大家可以说,年轻人不一定要买房子。可是,没有房子谁嫁给你呢?老婆都找不到又如何留下来呢?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提到“努力解决中等偏低收入家庭和城镇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提的非常准确,说明政府对此是有非常清醒的认识的。但是,需求和政府可安排的数量之间可能差距很大,现在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业可能照顾不到这些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建议各地政府能参照经济适用房的政策,专门辟出部分房源用于骨干工程技术人员的奖励,对有土地能够自建宿舍的科研单位能够允许继续使用集资房政策,这样,单位和政府两个积极性凑在一起,可能会缓解住房的困境。
三是企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较低。江苏省绝大多数企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工资收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过高的工资水平会带来成本上升,企业竞争力下降,过低的工资水平会造成人才流失,同样造成企业竞争力的下降。
江苏省“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居民收入7年倍增计划,非常鼓舞人心。但是,如何实现,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尤其江苏省是一个所用权多元化,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省份。过去在国有体制下,劳动力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的工资政策很容易实现,在民营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价值是完全市场化的,如何平衡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来保证职工收入的稳定提高呢?
以南京企业为例,企业现在的劳动力成本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概念:
企业每向职工发放一元钱工资,需支付养老保险0.21元,失业保险0.01元,医疗保险0.09元,工伤保险0.0054元,生育保险0.007元,住房公积金0.08元到0.12元,新职工(98年后参加工作)住房补贴0.18元,教育附件、工会经费、福利费0.185元,合计0.7674元到0.8074元。
职工每一元的工资收入需自交养老保险0.08元,失业保险0.01元,医疗保险0.02元,住房公积金0.08元到0.12元,合计0.19元到0.23元。
也就是说,职工每得到1元钱的现金收入,企业和职工个人加起来需支付2.182元到2.347元。
要实现职工收入的增长,建议政府全面研究各类企业的政策环境,特别是税收环境,让企业能够在国家权益、投资者权益、职工权益三者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平稳地实现职工收入7年倍增的目标。这对保持江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