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届四次会议 / 全会日报
发布日期:2011-02-12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2月12日下午,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经济界一组、经济界二组、农业和农村界及无党派的委员,围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题进行讨论。副省长史和平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包国新副主席主持会议。
  王立占、余本礼、孙清理、傅阳、谢宪、曹一清、张小马、茆训东、赵步洪、李界元、施黄彬委员先后发言。
 
  王立占委员(苏州市工商联副主席、苏州鹏云置业集团董事长)建议省政府对苏南向苏北发展的本省企业提供政策性支持。
  江苏经济十一五发展,苏南民营企业做出了一定贡献,而近期的发展处于一个比较困难的阶段——即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的取得非常困难。据我了解,近年苏锡常的供地已变为服务性用地为主了。工业用地已较难取得。这里既有土地指标少的问题,又有苏南本身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因此大量苏南民营企业的再发展变得较困难,有的企业要发展用地,好几年都批不到了。看来再取得较大面积的工业用地越来越困难。而企业发展是有机遇性的,等久了会错失良机。现在的情况是发展用地不足,而开发区的原有工业用地还在面临退二进三的规划。这种情况也很普遍,因此企业所面临的是外迁及向外地发展。一部分是去了苏北,很大一部分在省外发展了,建议我省苏南和苏北应重视这个情况,让苏南要发展的企业有发展新空间,引导向苏北、苏中发展,省有关部门能否给予一些政策方面的支持,主要有优先供地、税费优惠等。现实的情况是,由于苏南民营工业企业在本地拿不到发展用地不得不向外省发展。苏州工业园就有几家企业去安徽发展了。
  我省十二五的发展应该是苏南苏北的协调发展,建议有一个苏南企业向苏北发展的协调机构,广泛调查苏南企业再发展的需要,为企业提供发展新空间,在江苏创造新的辉煌,为江苏十二五发展再作贡献。
 
  余本礼委员(江苏苏美达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裁)就调结构,促发展问题发言。
  消费、投资、出口一起构成了拉动我省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为此,就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对加快外贸产业结构调整提几点意见:
  一是出口量的增长要与结构优化并重。要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的比重,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二是“走出去”要与“引进来”并重。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收购研发机构、营销网络、知名品牌及上市融资,在海外建立资源生产加工基地和资源开发基地,充分利用海外的市场、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开拓更大的经济国际化空间。
  三是进口要与出口并重。要抢抓机遇,进一步扩大出口,优化进出口比例,增加现金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能源材料的进口,发挥进口对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满足资源能源需求的积极作用。四是内贸要与外贸并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拥有具量的潜在市场与消费能力,外贸企业必须淡化外贸和内贸的界限,强化贸易的大概念,不断提升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要自觉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
  
 
 
 
  孙清理委员(徐州市贾汪区政府副区长)建议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我省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有利条件和优势:一是地理位置优越;二是交通十分发达,开放度较高;三是加工制造业的产业基础较好;四是科技支撑能力较强,人才、人力资源较为丰富。
  但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一是重点不突出,对解决重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存在的矛盾问题关注不够,研究不深不细,解决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二是政策不配套;三是功能不完善;四是恶性竞争,重复布点。
  因此建议:一要规划引领。依据国家产业布局,结合我省实际、区域特点、产业基础、自然人文条件,决定重点支持鼓励的重大产业;制订针对性强,可操作的详规。二要突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建成符合区域城市发展要求和具有区域产业特点的现代服务业。三要完善政策,细化投资导向目录;加大金融、税收等杠杆的调控力度;采取土地环保等政策支持;完善服务,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四要加强领导,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加强监督和评价。
 
  
 
 


    傅阳委员(南京市建委副主委)建议推进自保温一体化建设体系。
  江苏是建筑大省,不论是建筑产值还是各地建设,都是全省前列,随着建筑节能工作开展,我省主要采取外墙外保温做法,主要是在建筑外墙加贴一层有机保温材料,这种做法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与建筑不同寿命,保温材料只有20-25年质保期,远低于建筑寿命,二是限制创作,我省规定超过40米高度的外墙面不得面砖等,限制了建筑的多样化,三是消防问题突出,近期的几次大火都与这种保温材料有关,如北京CCTV大楼、上海、沈阳、南京都发生过类似火灾,在这种情况下,推进自保温一体化建筑系统系显得十分必要和及时。
  自保温一体化建筑体系就是建材自身具有保温性能,它是采用工厂预制,将保温做在墙板中,甚至连门窗也在工厂装配完成,然后再现场拼装。这种自保温一体化建筑体系优点突出,一是与建筑同寿命,二是解决防火问题,三是高效、快速,尽量减少工地污染,改善城市环境。
  目前开展自保温一体化建筑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有:这种体系要求从设计到生产,施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系统,要求标准统一,形成规模,因此,目前企业企业在应付市场竞争,无力自行建立标准,开发技术,形成市场,特别需要政府和部门来牵头做好这项工作,为此,我建议:
  省有关部门牵头,联合设计、建材、施工等单位,制定标准,科研开发,做试点,示范工程,由点及面,推广到全省各地及省外地区。目前,可以从各地保障房建设上试点,形成规模和市场后,进行市场化运作。
  自保温一体化建筑体系可以形成自我知识产权,提升我省建筑科技水平,形成本省特色,使我省建筑业在上新台阶。
 
 
 
  谢宪委员(省保监局局长)就发挥保险功能作用发言。
  保险业是国家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可以在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六大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三大计划”、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各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技保险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效化解高新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风险;出口信用保险可提高开放型经济国际竞争力,服务江苏经济国际化战略;保险机制可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推动农业这一弱质产业加快升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可约束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险机制有利于培育和引进人才,服务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保险资金可优化投资结构,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保险受制于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扶持缺乏、社会投保意识不强等因素,很多领域仍处于刚起步或空白阶段。为进一步发挥保险业的作用,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积极鼓励和扶持相关险种的发展。如:通过地方立法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规,加大对涉农(尤其是高科技农业)险种与业务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支持力度。在环境保护法规中纳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相关条款,制定有关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条例,明确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标准和评估依据。进一步拓展科技保险试点范围,加大省内各级财政对科技保险的补贴力度。积极发展企业年金、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争取开展个人养老保险税收递延。
  二是积极鼓励和扶持保险机构尤其是法人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出台相关政策规划,为地方法人保险公司、有技术实力的专业保险机构、保险公司职能总部和后援中心发展提供资金、土地、政策、人才等支持,进一步优化保险市场主体结构。
  三是开拓保险资金在苏投资渠道。出台吸引保险资金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将一定比例的资金运用于对重点农业生产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基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股权和项目投资。
  四是加大对保险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类媒体宣传、政策引导等多种方式,使更多的政府部门、企业单位了解保险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主动运用保险手段管理行业和企业风险。
 
  曹一清委员(太仓市科技创业园暨留学人员创业园董事长)委员建议,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我省经济转型,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握好三种转型“观点”、建立起三个发展“支撑”、实施三项工作“创新”。
  关于三种转型“观点”,一是要把握“扬弃”中转型的观点。经济转型不是对原有产业的抛弃,而是对老产业的一种“扬弃”过程。对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是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如何结合省情,利用现有的生产、市场、人才等产业要素基础,帮助企业尽快吸纳新技术、寻求新市场以完成转型,将是“扬弃”的重要任务。
  二是要把握“发展”中转型的观点。转型是引进与改造并重的工作,它不是新旧简单的置换,而是在引进中发展、发展中转型。每个企业、每种经济实体,只有在自身“发展”中才能获取转型的能量,也只有在“转型”中才能得到重获新生的资源、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对现有每个企业来说,不在转型中发展,就会在守旧中淘汰。对于政府来说,要么就是创造条件去帮助企业转型发展;要么经济发展就会迟缓,社会矛盾就会增加。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主动地、积极地去寻找一切机会、创造一切条件,帮助企业踏上转型之路。
  三是要把握“宏微观”相统一的转型观点。经济转型是宏观经济的一个概念,又是微观意义上的大量实践。从理论上说,宏观经济的整体转型取决于大量企业转型的进展与效果。要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必须从企业做起。其实,也只有瞄准这些企业,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动,才能够充分利用本地的生产要素资源,结合实情,扬长避短,走出有特色的转型之路,才能成功。因此,要深刻理解每个企业的创新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转型贡献;每个新兴产业项目的引进都是现实的转型推进。
  关于建立三个发展“支撑”,一是要加大财政的科技投入以支撑发展。建议省政府要对各县市科技三项经费投入进行考核,将其作为地方性的约束性指标,以此来推动各县市加大科技投入。
  二是要加快创新载体建设以支撑转型。要鼓励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到载体建设中来,这不仅能减轻政府的投入压力加快建设速度,也能带动各方非政策性创新资源的集聚。园区不仅要成为一个创新创业的示范区,也不仅是企业孵化器,同时还要成为技术成果的转移中心、资本与技术的熔合器,市场与企业的联轴节;成为科技创新落实到具体企业转型的工作落脚点。
  三是要强化公共技术平台以支撑创新。建议在未来的几年内要系统地建设起一批地区性的行业性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机构。要在体制上进行多样化的创新。NPO的、企业化的、公办的、联合的,都是可以的。公共技术平台建设要“落地”,要深入企业;建议采用各种方式,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
  关于实施三项工作“创新”,一是围绕多样性特征创新人才工作。只要有作为,无论是远客还是近邻,我们都应尊重、都甘愿为其服务,都要想尽办法招贤纳才。建议各级政府应对在外工作多年的本籍的技术人才回乡工作,同样制定一些诸如购房优惠等鼓励政策,尽可能多地吸引鼓励其返乡工作。
  二是围绕企业急难题创新技术服务工作。要鼓励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转移与合作。比如可以尝试由各县市科技部门每年收集筛选一些对产出影响大的、效益增加快的、降低能耗的及解决环境污染的难题,通过由政府与企业联合招标的方法向全社会寻求技术来加以解决。建议这项工作逐步成为我省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的常规性工作内容。
  三是围绕项目评估创新决策程序。建议强化建设6大新兴产业的专家咨询队伍,这项工作在县级市尤其重要。各种项目应经专家评议后,达到一定标准的才递交领导进行决策。专家咨询队伍的建设力争采用外聘与内用相结合、专家型与市场型相结合的方法。既要请外面专家,也要请本地人才;既要有学术权威,也要有市场专家;既要有专业知识,也要有经营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众多的项目中,去芜存菁,使有限的财力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张小马委员(省水利厅副厅长)就落实“一号”文件精神,加强江苏农村水利建设提出建议。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农村水利工作摆上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是完善投入机制。要全面落实增加水利投入的各项政策,特别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农村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严格执行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定,切实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逐步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水利建设投入新机制。
  三是规范建设管理。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严格建设管理,规范农村水利建设管理行为,因地制宜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等,确保“三个”安全。要进一步研究农村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标准,根据不同工程的功能效益,制定管护标准,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资金,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保证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四是强化监督考核,要建立农村水利建设目标考核体系,重点完善农村水利项目监管机制,建立奖优惩劣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特别是要对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配套资金到位以及使用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我省农村水利工作的深入开展。
 
 
 
 
 
  茆训东委员(盐城市农业局局长)就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出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新机制,按照“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的方针,在财政预算中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比重。
  二、进一步加大对苏北和沿海的支持力度,培植江苏农业新的增长极。加大农业资金对苏北的支持比重,将省级农业专项资金用于苏北的份额提升到70%以上,重点加强沿海地区水利、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建设,努力增强沿海农业抗灾御险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体现贡献大、多支持的原则精神。
  三、进一步加大对“三大载体”的支持力度,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引擎”。要支持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
  四、进一步加大农业“三改”支持力度,提高旱涝保收和土地产出能力。要加快普及灌溉农业,大力推广机插秧,更加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各项农艺技术的到位。
  五、进一步加大对“科教兴农”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重视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产学研联合互动,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赵步洪委员(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水稻研究室副主任)就促进江苏水稻发展提出建议。
  一是组织育种、栽培、生理、植保、农化、气象等多学科协同攻关,筹建种质创新、方法创新、特性鉴定、品质改良等测试平台,综合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建立综合的创新和评价体系。
  二是同步推进超高产创建与超级稻育种。
  三是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从水稻育苗、移栽、管理、收割、加工、储藏等各个环节实施全程机械化,推进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水稻生产效率,为全国水稻生产作出榜样,为水稻生产提供新模式、制定新标准、实现新跨越。
  四是建议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进一步整合力量,统一运作,协同攻关,全面提升江苏稻作水平。五是组建江苏省农业生产指挥中心,负责领导协调江苏农业生产。
 
  
 
 
 
 


    李界元委员(南通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公司董事长)建议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
  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要创造条件,利用多种方式,支持、规范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政府投资领域。凡是能够由社会投资建设的项目,尽可能利用社会资金建设,防止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二是要进一步规范政府的投资行为。严格遵守科学、民主、公开原则,要确保财政资金投向合理,有效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加强推行项目公示制度和推行项目后评价两个方面的工作。
  三是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创新观念,把扩大民间投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挖掘民间资本蕴藏的巨大投资潜力,特别是要放宽市场准入,明确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提高民间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
  四是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发展环境,加快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行政审批,加强财税扶持和融资支持,营造各类经济主体平等竞争的良好市场氛围。五是充分发挥省级投资的引导作用。省政府应加大对政府引导基金的投入,参与苏中、苏北地区的产业投资、创业投资、再担保基金等政府主导型基金的设立、运作,通过“伞型”投资方式,使政府资金产生放大倍数,达到支持更多投资项目的效果,帮助苏中苏北地区加快发展。
  
 
 
 
 
  施黄彬委员(南通市经贸委副主任)就节能减排和化工企业专项整治问题提出两点建议。
  一、关于节能减排工作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约束性任务。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出台重点高耗能行业、重点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标准,推进重点企业和耗能大户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并按先进标准作为新上项目审核的准入门槛。千万不要象去年三季度那样为完成节能降耗任务而对正常生产企业拉闸限电,虽然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但这种措施很不科学,而且也影响政府抓经济工作的权威性。
  二、关于化工企业专项整治问题。江苏是化工大省,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阶段性整治成果,但化工企业布局分散,星如棋布,与民居缺乏安全距离,时有发生污染事件和爆炸事故,直接威胁人民的生活质量。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从安全、环保和民生质量的高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加大对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力度,搞好改造提升发展规划,财政要对搬迁改造项目给予有效的资金支持措施,鼓励化工企业向化工园区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