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届四次会议 / 媒体报道
发布日期:2009-03-11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人民政协网 > 精彩推荐
 
    他虽然出身贫寒,但刚满10岁就已经用卖水的微薄收入资助伙伴上学;他刚及不惑之年,便已经向慈善事业累计捐款捐物价值5.13亿元;他常说:“我做慈善是发自内心的……”他就是刚刚获得中国首善称号的陈光标。
 
陈光标:我做慈善是发自内心的……

舒迪

    “我唯一遗憾的一件事情,就是没有第二生命。如果有,我将会全部投入慈善事业。慈善,对我来说才刚刚开始。”刚刚获得我国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之后,又获得2008中国慈善排行榜“中国首善”称号的陈光标显得由衷的高兴,与所有人分享着喜悦。因为对他来说,似乎没有比做与慈善有关的事情更有意义的了。
  10岁开始行善
  陈光标出生于江苏一个贫困的农家,靠着自身努力打拼成为一个成功商人。“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一块多钱的书本费也是东家两毛、西家三毛钱凑起来的。父母亲借了钱之后就常念叨,等鸡下蛋后卖掉还债。”他现在虽然身家百亿,但至今仍然无法忘怀。从那时起,他便立志“靠自己改变命运”。
  1978年,年仅10岁的他利用中午放学时间,用两个5公斤重的桶从三四十米深的井中提出水,用小扁担挑到离家1.5公里的小集镇上卖,一分钱随便喝,每天能赚个两三毛钱。开学的时候要交书本费,也就1.8元,但他听说邻居家的孩子还没有钱交书本费,就去学校帮他把书本费交了。这是陈光标第一次拿自己赚的钱去帮助别人。“当时心里的那种快乐真是比吃了蜜还甜。”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陈光标的生意从“卖水”开始不断升级。17岁的他成为家乡远近闻名的少年万元户,28岁创立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公司。而每一次生意成功的背后,也都意味着他对慈善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
  他开办公司第一年就拿出利润的七分之一——3万元人民币资助一个白血病患儿,第二年又拿出利润的半数28万元人民币为偏远山村修建“阳光站”,无私帮助处于困境的老人及失学儿童……
  财富如水
  目前刚及不惑之年的陈光标已经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5.13亿元,被资助人数20多万人。仅2007年一年,他捐出的善款便达1.81亿元。
  在陈光标看来,慈善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捐助行为,而是以道德和爱心为基础,源自社会需要而发自内心的捐赠。同时,慈善也是一种分配机制,能够有效实现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陈光标毫不犹豫地将慈善变成了他人生中的又一项事业。
  对于财富与慈善的关系,陈光标用了这样一个比喻——财富如水。在他看来财富就和水一样:“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条河,你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
  渐渐地,陈光标不仅把慈善事业越做越大,而且越来越热衷于传播慈善公益理念。在他看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应当成为企业家的价值观。”
  他认为作为一名企业家,有责任和义务去回报社会。在现代意义上,这种回报早已超越“感恩戴德”、“知恩图报”的层次。
  “一个企业要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优良环境和支持。另一方面,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越强大,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多。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应当成为企业家的价值观。”陈光标说。
  行善不求感恩
  在陈光标行善的过程中,他从来不要求通过行善得到什么。虽然有时候,陈光标的善心也会被人利用和欺骗,但是他从来也不后悔。“人心都是肉长的,就算有些人通过我的善行利用或者欺骗我,但只要是有良心的人有一天他会回味过来去帮助别人的。我帮助别人从来不后悔,他感恩也好,他不感恩也好,对我来讲都无所谓。”“因为我做慈善是发自内心的!我从来不在受赠地区进行投资,也不要求别人感恩。”陈光标说。
  只要谈起慈善、公益,陈光标就有说不完的话。采访中他时而说起公益经历,时而谈起慈善理念,说起那些受资助的孩子,他的脸上荡漾着孩子般的笑容。当记者问起他的获奖感受,陈光标顿时变得平静无奇:“没有什么变化,与往常一样。慈善需要一如既往。”顿了顿,他补充道:“我希望明年有更多的企业家来争夺首善。”
  虽然获得了中国首善称号,但陈光标的慈善脚步并没有停止。也许,正如陈光标所言,他的慈善生涯刚刚开始。据陈光标透露,今年6月底,他将向西藏、青海、四川等西部地区的藏民同胞捐赠2000万现金以及5000台电脑。“我马上要成立一个中国民营企业家藏民基金会,让中国的民营企业家都去帮助藏族同胞。在做慈善的同时为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作出自己的新贡献!”陈光标爽朗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

 来源: 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