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彪委员作题为
《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的发言
(
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呈现集中、多发趋势,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社会管理亟需改革创新。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关键是要加大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力度,重视基层基础,推进社会管理重心下移,由防范控制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构建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人才为队伍的“三社联动”机制。
一、统筹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社区承担的重要作用相比,我省城乡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改革社区管理体制。积极推行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自治、社区服务站承接公共服务的“一委一居一站”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将人、财、物下沉到社区,优化公共资源在城乡社区的配置。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驻区单位联席会议制度,研究社区共建事项。完善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将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二是深化社区民主自治。完善社区民主选举制度,稳步扩大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覆盖面。完善社区民主决策制度,凡涉及居民利益的重要事项,由居民会议或者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依法制定、落实居民自治章程和居规民约,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大力推行居务公开、民主评议,切实增强社区工作的透明度。
三是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按照服务人口数量和服务半径合理配备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成员。对辖区人口较多、社会管理和服务任务较重的社区,可适当增加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加强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推行“一站式”服务。健全以民生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以居民自助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以满足居民多种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构建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新机制。
二、强化社会组织功能,充实社会管理力量
各类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社会诉求、增强社会自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省社会组织发展迅速,注册登记社会组织和社区备案社会组织分别达到3.4万个和2.6万个。但是,社会组织功能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有序推进政社分开改革。以行业协会改革为先导,有计划地推进社会组织与主管行政部门在机构、人员、资产、财务、职能等方面分离,健全制度体系,逐步实现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进一步理顺行政机关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明确界定行政管理职能与社会组织服务职能。在强化监督的前提下,逐步将事务性、服务性工作和部分社会管理工作委托给社会组织承担。
二是分类指导社会组织发展。优先发展扶贫济困、法律援助、养老助残、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有利于改善民生的社会组织。加强基金会专业化建设,提升资金筹集、项目运作和公益服务能力。扶持发展文体娱乐类、公益志愿类和协调管理类社区组织,充分调动基层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发展行业协会,健全自律机制,拓展行业统计、行业规划、资质认定、应对贸易纠纷、开辟国际市场等新功能。规范发展学术团体,强化学术规范和交流服务功能。
三是强化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指导社会组织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提高项目运作、提供服务等能力。健全社会组织的用人制度,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推进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健全社会组织自律机制和社会监督体系,完善社会组织信息披露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制度环境。
三、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激发社会管理活力
社会工作者具有宣传倡导、组织动员等方面的专业特长和贴近基层群众的优势,其发展和壮大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
一是大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在城乡社区、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公益性社会组织中研究设定社会工作岗位。综合衡量不同社会工作岗位的特点,研究设计相应岗位等级、岗位数量以及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比例,形成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配备标准体系。
二是培育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在社会工作各领域和基层社区培育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民间性质的各类服务机构,如社工师事务所等。各级政府优先向优秀专业社工机构购买服务。
三是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职业化。逐步建立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将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统一管理。建立社会工作者注册登记制度。推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职业资格聘任制度,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原则上应聘用具有社会工作职业证书并登记为社会工作者的专门人才。
四是健全志愿者长效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志愿者激励机制,鼓励人们积极加入社会志愿者组织,有序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健全社会志愿者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志愿者动员协调机制,建设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省民政厅厅长、党组书记
界别:农业和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