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雷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做优做强高中,高素质、高标准普及基础教育,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高等教育优质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关键。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奋斗目标,“到2015年,全省所有普通高中达到优质高中办学标准。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所左右国家级示范高中、200所省级示范高中、300所省特色高中,建成一批国内一流、世界有影响的名校”,并提出要“加大投入,合理布局”。
但目前高中的管理体制多采用分级管理模式。在省辖市城区,分市直管与区级政府管理,在各县(市),也分县(市)直管与乡镇管理。经过深入调研,我们认为当前实行的高中分级管理体制存在以下问题:
1.分级管理产生教育的不公平。
一是非直管学校投入明显不足,且区际差距大。城区区级或乡镇财力有限,非直管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教师待遇与直管校存在较大差距。绩效工资也存在区际差别,影响公平、稳定。二是招生政策有别,造成办学起点差距拉大,产生新的薄弱校。生源落差大,造成非直管校生源越来越差,老百姓不愿选择非直管学校,造成事实上资源的浪费。为应对家长择校风,放大优质教育资源,许多地方不断扩大直管校的办学规模,挤压了非直管校的办学空间,造成新的薄弱高中,部分学校甚至难以为继,而名校优质资源在不断稀释中也逐渐失去自身特色。三是行政与业务管理分离,业务指导不到位。区级无针对性的业务指导部门,市教研部门的业务指导又不能有效覆盖非直管学校。
2.区域利益带来不必要的招生竞争。
由于体制造成的管理归属不同,在区域利益驱动下,招生中的本位主义盛行。每年高中招生要花大量的协调、组织精力,各校要投入大量的招生费用,管理精力、财力资源、家长精力浪费严重。为抢生源而展开的各种违规宣传、违规招生屡禁不止。近年来,留生率已经成为考核初中校的重要指标,区或乡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封锁区域生源上用尽心力,实在是不得已的举措,这些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教育的公平,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影响教育的整体形象。
3.教师、干部无法交流。
由于区属管理,有些区只有1-2所高中,推进教育公平所需要的教师和干部交流,实际无法实施。有些区只能把初中校的校长调到高中校去做校长,这给实际工作带来不良的后果。
4.薄弱学校逐渐边缘化,甚至不断产生新的薄弱校。
区级、乡镇的教育管理部门尤其是教研部门没有能力针对区属高中进行有效的业务管理,无专职的人员,无专门的规划,业务管理薄弱,只能依赖本校的努力。市级管理重心在直管学校,更多地只能提供宏观要求而不是实际指导。区属高中之间缺乏业务层面的交流,最多也只是升学位次相近的学校在检测层面的合作,薄弱学校甚至没有机会参与交流,逐渐边缘化。由于办学中资源分配的贫富悬殊,不断累积加剧了新的薄弱学校的产生。这些弊端将直接影响《规划》目标的实现。
基于此,我们建议,凡城市高中应实施市级管理。这样做有如下益处:一是有利于市区两级政府合理分工,做优做强市区教育。实行高中段教育全部由市管理,有利于各市集中精力全面落实全省高中布局规划,调整各市尤其是城区布局结构,扩大办学规模,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普教职教协调发展。二是有利于各区集中精力抓好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加快市区义务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改变学前教育办学水平不高的被动局面,夯实国民教育的基础。三是有利于促进市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势必均衡化发展,均衡化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以逐步缩小教育发展的差距。实行市级管理,有利于实现高中师资、管理、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高质量的高中教育服务;有利于市区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四是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在新世纪的一项全局性的变革,目前已经到了关键阶段。理顺市区高中管理体制,可以集中市区的教育行政、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资源,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体系,推进高中教育的优质化。五是有利于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统一管理会使财力、人力相对集中,合理流动,合理配置,资源共享,消除浪费,消除不平等,促进薄弱学校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求,进而利于社会和谐。
具体做法建议如下:
1.省政府应要求各市合理规划高中校布局,避免分级管理造成的重复、浪费与无序竞争。
2.所有城市高中应由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管,区级负责义务教育。
3.为解决市管高中后可能出现的经费问题,可按原有高中一定时段区级投入总盘子(或按照生均投入总盘子),由区财政上缴市级教育投入。由市级统筹协调高中办学投入,确保市管高中均衡发展。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南京市白下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界别:民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