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届四次会议 / 大会发言
发布日期:2011-02-07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史仁杰

  “看病难、看病贵”是全社会都十分关注、各级政府都迫切希望想解决的社会问题。当前“看病难”主要体现在“到大医院看病难”、“看名专家难”。如在三甲以上的大医院挂号、就诊、交费、取药都要排很长时间的队,一些名专家的号甚至彻夜排队也难以挂到。而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一类小医院就诊的患者却很少,看病基本不排队,随到随看。可以说,患者到小医院看病并不难。

  尽管去小医院看病既方便又不难,但患者即使是常见病、小毛病也仍然愿意到大医院看病。因为大医院医务人员技术水平高,设备好,医疗质量高,更安全。这反映患者就诊时首先考虑的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患者就诊的流向主要是由医疗服务水平所决定的。因为患者都寻求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就导致了各大医院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年年创新高,导致在大医院看病难现象的日益加重。

  而大医院之所以医疗质量较高,归根到底是大医院集中了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导致群众集中到大医院看病,这是导致“看病难”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让全社会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的关键之一。

  当前优质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优质医疗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医院;二是政府资金投入主要投到大医院。解决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问题,必须主要从人才和资金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解决优质医疗人才的过度集中问题。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优质医疗人才的合理流动,让优质医疗人才资源为全社会共享

  目前优质医疗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医院,并且流动性很小,原因是:

  (一)大医院工资和福利待遇高,能提供更好的医疗、科研条件和成长环境。这主要与大医院业务量大、收入高、人才集中有关。导致大医院业务量越大,对人才的吸引力越大;人才越集中,医疗业务量越大,收入越高,福利待遇越好,对人才的吸引力越大,等等,这就形成了人才资源越来越集中的“怪圈”。

  (二)目前的《执业医师法》、《执业护士注册制度》要求医师和护士定点注册、定点执业,虽然并未明确限制多点注册和多点执业,但由于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卫生主管部门并未推行多点注册、多点执业。导致医护人员原则上都是定点注册医院的人,只能在定点医院为患者服务。

  (三)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大部分都是事业编制,若流动到民营医院或辞职创业,退休后只能拿劳保部门的工资,由于目前事业单位工资和劳保工资差距很大,这就意味着他们退休后的工资及福利待遇要大幅度下降。

  (四)目前,我省民营医院的投资很多都是追求短期回报,很少有慈善性,民营医院的医护人员工作中的创收压力很大,而总收入又普遍低于公立医院,很难对优秀专业人才有吸引力。

  目前,大医院在待遇,医疗、科研条件及成长环境方面对优秀医疗人才吸引力的优势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也难以通过行政手段等强制改变。但是,可通过以下措施促进人才流动。

  (一)尽早推行并促进医生、护士、检验、医技人员多点注册、多点执业工作的实施。

  推行这项措施有利于优质医疗人才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通过多点注册、多点执业工作的实施,带动中、小医院的医疗、科研、人才帮带和培养工作,能较快地提高中小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中小医院一旦有高水平的医生为患者提供服务,同时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后,到中小医院就诊的患者就会越来越多,就会有效分流大医院的患者,减轻大医院的医疗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医难的问题。

  中小医院的业务量增加后,收入和效益提高,人员工资及福利待遇就会随之增加,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中小医院吸引的优秀临床人才越多,医疗服务质量也会越来越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大医院,最终患者更愿意到中小医院和专科医院就诊。

  推行这项工作势必会增加卫生主管部门的工作量和管理难度,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听取、总结各方面意见、经验的基础上,尽早制定出实施细则,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并加强实施后的监管和相关制度、法规的完善,以保证该项工作早日实施,有序不乱。

  (二)鼓励公立大医院的医护人员向民营医院和小医院流动,解决流动人员的后顾之忧。对从公立大医院流动到中、小医院,或自己创办医院者,只要其一直在医疗行业服务,其人事关系可转移、保留在上级主管部门,其工资及福利待遇,“老人”按单位内部退休人员解决,经费由政府拨专款解决,“新人”按由劳动保障部门的相关政策解决。

  (三)制定地方性法规,对各级医院的设备和人员成本在总投资的所占最低比例加以限制,引导各级医院通过加强设备投入,提高人员待遇以提高成本。对年度纯利润超过一定限度(如50%),超限的部分由政府相关部门予以无条件罚没,以彰显医疗事业的公益性,减少其逐利性。同时,对可能出现的医院修改帐目,隐藏真实收入和成本的行为予以严惩。

  二、优化政府资金投入机制

  目前,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是投到各级公立医院,对民营医院基本没有投入。同时,在投资决策上缺乏人大、政协的深入参与,投资实施过程中媒体及社会的监督也不够。为此,我建议:

  (一)政府积极参与民营医院的投资参股,对由知名专家创办的专科医院甚至可以实行政府投资控股,以帮助解决创办初始资金不足的困难,提高医疗条件。通过政府参股或控股,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医疗工作的公益性,让全社会共享政府的资金投入,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民营医院的投资方向加以引导和影响。

  (二)优化投资决策过程,在规划性投资和政策性投资决策上,对重大医疗项目投资,必须提交省人大、省政协讨论,以提高人大、政协的参与度。对政府投资的医疗项目,其实施过程和明细要及时在公共网络平台和报纸上公示,以便媒体、民众予以监督,提高透明度,抑制和减少不合理甚至腐败行为。

  优化医疗资源仅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的关键举措之一,并不是全部举措。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十分艰巨,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在政府的领导和科学决策,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目标最终一定能实现。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省中医院肛肠科副主任,教授,博导
界别:农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