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届四次会议 / 大会发言
发布日期:2011-02-07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

  当前,我省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

  1.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尚不相适应。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标准是按城乡二元发展而设立的。乡镇可建100张床位以下的卫生院;城市中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原则上不设住院治疗功能的病床,仅设置观察床,可设不超过50张的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而我省一些乡镇城市化进程加快,卫生院显然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标准与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统计资料显示, 2005年到2009年,江苏省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增加幅度达74.39%;入院人数增加幅度达53.16%;而全省卫生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和床位数增加幅度分别为13.34%37.39%25.69%,远低于诊疗人次数和入院人数增加的幅度。医疗机构的负担显著增加。特别是老年群体,慢性病多,肿瘤发病率高,治愈好转率低,住院时间长,增加了三级医院的住院压力。

  2.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有待增强。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队伍匮乏。2009年,江苏省3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35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共有人员2346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为7993人,占34.06%。总体呈现年龄结构老化、人员队伍技术水平偏低且稳定性较差的状况。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发挥尚不明显。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充分发挥“六位一体”功能,不能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有的也仅以医疗为重点,淡化了其它功能,对减少社区人群发病率和出院病人康复疏导未充分发挥作用。

  (3)高校医疗机构的优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目前,高校医疗机构不能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等享受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而参保师生可以在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就医及购药,学校师生员工到校内医疗机构就诊的人数逐渐降低,高校医疗机构的设施与人才等优质资源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医疗机构的压力。

  3.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

  (1)缺乏“首诊在社区”等方面的制度引导。2009年,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诊疗人次数为3645.33万次,仅占总诊疗人次数的12.76%。同卫生体系的理想模式,即城市居民80%以上的医疗保健问题在社区解决,仅有10%的病人到专科大医院诊疗的目标,仍相去甚远。

  (2)医保政策的不完善。现行的医保政策实行门诊和住院两条线收费,如果在门诊就诊,门诊部分个人账户用完后,需要个人支付,如果选择住院治疗,住院期间的费用,只需要个人支付相应的比例。特别是慢性病病人感到住院合算,部分病人在门诊医保费用用完后,就不愿出院。

  (3)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呈“碎片化”特征。目前,我省各地开展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少年儿童大病住院保险、大学生医疗保险等的筹资渠道、水平各不相同,虽已接近全覆盖,但保障水平差异较大。

  为此,我们建议:

  一、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区域卫生发展规划

  (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好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规划。对经济发达、产业集聚、常住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乡镇,可考虑设立综合医院;对设区的市,在区一级若无区医院的,可根据服务人口数量,设立社区医院。由综合医院和社区医院加强与区域内下一级卫生服务机构(如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联系,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如此,基层医疗机服务能力有效提高。同时,可通过双向转诊,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也可解决目前因受基本药物限制而导致患者再到三级医院就医的问题。

  (二)注重老年护理院的建设。建立一批集护理、医疗、养老功能且管理规范、具有一定规模的老年护理院,同时,在批准其营业的同时,相关扶持政策要同步跟进,如给予床位补贴、实行医保定点一卡通等,以利分流病症明确、病况稳定的老、慢性病人,减轻三级医院的住院压力。

  二、着力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一)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乡村医生学历补偿教育、定向培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种途径,为社区培养和输送人才。同时,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稳定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

  (二)鼓励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采取公立医院划区定点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和鼓励公立医院注册医师组成“全科团队”以“多点执业”形式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的方式,来帮助提高社区的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方便病人。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高、且规范化后公立医院再逐步退出管理,变为业务指导、对口协作关系。

  (三)充分发挥高校医疗机构优质资源的作用。符合相应条件的高校医疗机构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管理,在专业技术培训、业务管理及享受社区卫生优惠政策等方面,同等由当地卫生部门统一指导和管理;社保主管部门应将其列入定点医疗机构,引导高校师生“首诊”在校医疗机构。

  三、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挥医保政策的引导作用。增强首诊在社区、双向转诊、康复回社区的政策导向作用;探索提高慢性病如中风后遗症、肿瘤晚期、骨折康复等单病种门诊用药医保费支付额度,使患者不必设法通过住院来降低费用;引导病症明确的慢性病人、长住院的老年病人向基层医疗机构、护理院分流,让三级医院的优质资源发挥更大效用。

  (二)在整合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建议形成“1、234”的医疗保障格局,完善医保体系。“1”是将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结余率控制在10%以下。“2”是降低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的个人负担比例,将个人负担控制在20%以内。“3”是将少年儿童大病住院保险、大学生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三合一”,形成“非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现公平性。“4” 是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形成由四个方面构成的医疗保障体系,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非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形成“全保障” 的模式。其中,补充医疗保险中,除目前已有的职工地方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建立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外,可借鉴一些地区的有益经验,发挥商业医疗保险对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从参保人员个人账户余额中划出一定比例金额,由商业保险公司对城镇职工住院医疗费用中的自费部分建立“自费医疗补充保险”,对城乡居民重大疾病或住院医疗费用超过封顶线部分建立“大额医疗补充保险”,提高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