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晴委员作题为
《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确保群众饮水安全》的
发 言 摘 要
(2010年1月27日上午)
一、当前我省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
总体上看,我省饮用水源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情况不理想。二是结构性、布局性隐患突出。 化工企业很多沿江、临湖、依河而建,存在结构和布局性环境隐患。苏北地区大多以河流作为饮用水源,这些河流两岸和上游地区还有相当多化工企业,环境风险较大。 三是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污染隐患突出。 部分一、二级保护区内及上游存在工业企业、码头、有毒有害化学品仓库、排污口、围网养殖等。 四是环境违法行为屡有发生。 企业违法排污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比较突出,并呈现隐蔽性、对抗性的新特点。 五是水源地监测预警能力薄弱。 水质自动监测站不多,主要依靠人工监测。除了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和个别市级环境监测站能够对饮用水源水质开展109项指标全分析外,绝大多数市县尚不具备这个能力。 六是乡镇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问题尤为严峻。 乡镇饮用水源地环境禀赋差,水质达标率不高,环境监管能力弱,环境风险更大。
二、进一步抓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建议
(一)统筹兼顾,重点抓好饮用水源保护区整治 。
加快推进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切实保障沿江沿海环境安全。突出抓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环境整治工作,所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应按照保护要求,对各类污染源整治到位,并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建立健全日常监测和监管机制,实施长效管理。
(二)加强监控,健全饮用水源地监测监控体系 。
以饮用水源保护为主线,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监测监控体系,完善饮用水源自动监测、例行监测和巡查监测制度。在全省范围内合理配置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能力,并尽快开展饮用水源地水质109项指标全分析。整合相关部门监测能力,建设饮用水水质监控信息共享平台。
(三)突出应急,提高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一是健全政府、部门、园区和企业四个层面环境应急预案,制订特殊情况下的区域水资源配置和供水联合调度方案,确保不发生因饮用水源地水质污染而导致大面积、长时间停水断水事件。二是建立饮用水源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体系,对可能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风险源进行调查登记,建立档案库。三是完善市县应急机构,加强人员配备和硬件装备,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建立调用专家参与环境应急工作的机制。
(四)积极探索,全面加强乡镇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
尽快组织开展乡镇包括农村饮用水源地调查评估工作,划定乡镇和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
(五)落实责任,共同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 。
启动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起草工作,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形成合力。
(姚晓晴 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