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下午,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民进、文艺、社会科学和新闻出版、体育、社会福利界委员,围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主题进行讨论。陈凌孚副主席主持会议,副省长曹卫星出席会议并讲话。
熊宁、张雄、张王飞、钱怡、徐利明、李志宏、汪小洋、樊和平、吴建宁、罗岸伟、丘仲辉、陈应歧、刘锋委员先后发言。
熊宁委员(江苏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建议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传统文化保护。
江苏作为文化大省,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神话传说、史诗民谣、传统建筑等数不胜数,它们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
当前,部分地区过于注重新农村建设中的城市化,忽略了文化内涵建设,部分农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消亡的窘境。主要问题,
一是在传统文化保护过程中重形式和载体,轻解读内涵和精神。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诸如天下为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有容乃大,勤劳勇敢、崇德重义,修身为本、道法自然等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仅仅满足于教会相当一部分人包括孩子会唱多少首民歌、民谣是不够的;传统庙会虽然得到恢复但已变味成展销会。
二是新农村的建筑丢弃了农村传统文化特点,使农村传统文化根基不保。传统文化区别与现代文化而存在的精神内核就是其不可替代的传统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汁原味”。农村其实就是环境古朴、民风淳厚、怡然恬静的代名词,然而许多地方古朴民居已全部变成统一划齐的西式小洋楼,蜿蜒的乡村小道也已改成笔直的水泥大路。
三重文物保护,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很多地方对文物保护的重视远大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的地方投入200多万元维修了鼓楼、天宁寺等传统建筑,但是以镗叉舞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缺少经费投入等原因已濒临消亡。
四是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精心整理和细致研究。
五是缺乏人才支撑和经费的支持。农村传统文化除建筑外主要是活态文化,传承人是决定它们能否传承下去的关键因素,而传承后继无人成为各地普遍面临的问题。这些扎根于农村的传统文化仍保留着相当多的以口授和行为传承为主的传承方式,往往人在艺在,艺随人走,人去艺绝,而目前的传承人多数年事已高,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许多地方既没有针对传统文化保护的相应的专项经费也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全靠基层找米下锅,艰难度日,极大地影响了传统文化保护的热情和信心。
建议:1、确定重点保护乡镇、村落。省建设厅和文化厅配合,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将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集中或具有较大代表性,如市级以上及尚未受到大的破坏,具有典型农村特点的乡镇或村,列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重点,不仅其规划应符合传统文化保护要求,还应明确其新建建筑外观、布局等应符合当地传统文化要求,严禁在保护区域新建外观与当地文化特点不相符的住宅、办公等房屋,使我省能亡羊补牢,尽可能的保留一批地方特色文化元素。
2、应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在传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应将“非遗”项目保护纳入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之中,并作为乡镇文化站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要求他们在摸清家底的情况下制定完善的保护和传承计划,并提供必要的专项经费保障和业务指导,确保“香火不断”。
3、争取社会广泛支持。应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大力宣传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意义。对在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现有的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人,文化部门每年应给他们一定补贴。应拓宽渠道吸纳民间资本,采取公益性项目财政补助等措施,使社会资本对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投入能取得合理回报。
张 雄委员(南京体育学院副院长)建议弘扬体育精神,发展体育事业,为建设“文化强省”而努力奋斗。
体育作为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也可以为江苏建设“文化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挖掘、利用体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强省”内涵。目前,国内对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才刚刚起步。1990年,国家建立中国体育博物馆。近几年来,上海等省市也在筹建体育博物馆。我省南通市也建立了中国体育博物馆分馆。而与兄弟省市相比,我省的体育文化资源更为丰富,更具特色,在开发、利用上更具必要性、可行性。
南京体育学院校园内现存的民国中央体育场建筑群始建于1931年,由近代著名建筑师关颂声、杨廷宝设计,建成后成为当时远东规模最大的体育场,并成功举办过1933年旧中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为充分利用这一体育历史文化资源,可依托南京体育学院,也可与中山陵园风景区合作,在原中央体育场国术场旧址建设江苏体育博物馆。建成后,必将更加凸现本地域的人文综合优势,进一步丰富了江苏“文化强省”的内涵,取得更高的社会效益。
二、培养造就体育明星、巨星,打造江苏体育文化“名片”。多年来,江苏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6位奥运冠军,近百位世界冠军,数百位亚洲冠军、全国冠军以及一大批优秀教练员、体育管理干部。使他们成为代表江苏形象的体育文化“名片”,成为江苏发展对外交往的体育民间大使。
三、以大型、高等级体育赛会为平台,扩大江苏体育文化影响力。通过举办大型、高等级的体育赛会,有利于提升和扩大体育文化品位,对于展示江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成就、展现江苏人民精神风貌、促进江苏体育文化品牌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江苏的体育场馆设施全国一流,大赛组织管理经验十分丰富,这为我们继续申办、承接大型、高等级体育赛会创造了优良的硬件、软件条件。
四、促进城乡居民体育消费,加快体育产业开发,推动新型体育文化的形成。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力拉动国内需求的关键时期,大力开展群众体育,加快体育产业开发,拉动城乡居民的健身需求和体育消费,可以成为经济建设中的一个亮点。
张王飞委员(省作协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就繁荣发展江苏文学艺术事业提出建议
一、建议创建“江苏文学馆”
江苏大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作为各种艺术之母的文学,代有才人,鸿篇巨制,浩如烟海;吴韵汉风,源远流长。古代江苏出了许多大家,如刘勰、陆机、吴承恩、施耐庵、冯梦龙、刘鹗、曾朴、金圣叹;五四以来,又产生了瞿秋白、叶圣陶、朱自清、刘半农、丁西林、陈白尘、钱钟书、柳亚子、汪曾祺、陆文夫、高晓声、张弦、方之、胡石言;如今又有赵本夫、范小青、黄蓓佳、朱苏进、苏童、叶兆言、周梅森、毕飞宇等一群著名作家,还有更年轻的一茬如叶弥、鲁敏、王一梅、姚鄂梅、朱文颖、庞余亮、黑陶等。
然而,当今人民群众对江苏灿烂的文学发展历史和成就了解不多,知者甚少。江苏是文化大省,又是经济强省,为了扩大江苏文学的社会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江苏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更好地继承江苏文学的优秀传统,同时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江苏文学走过的辉煌,推进江苏文化强省建设,有必要也有条件建立“江苏文学馆”,收集、整理、保护、展示,彰显江苏文学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三、建议择优扶强,建立文化激励机制,激励文艺界出精品、出人才
建议:1、评选“江苏十大文化名人”;2、嘉奖并重奖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获得者;3、恢复“江苏文学艺术奖”的评奖,每3年一次;4、加大对优秀文艺人才及作品的宣传推介力度和评论工作,特别是注重对青年文艺人才的发现、推介和培养。
江苏的文学、美术、书法、民乐、戏剧、工艺美术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有相当一批突出人才。江苏的昆曲、评弹、扬剧、锡剧、淮剧等江苏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艺术形式,是急待保护传承的。这是江苏的优势。要保持和发展这些优势,催生更多文艺拔尖人才,就要尽快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宣传部现在开始搞重点扶持,这固然是一项重要举措,但有时不是扶强扶重,而且精品力作不是你想扶持就能扶持出来的,不可能按计划生产。文艺创作不能搞扶贫,应该择优扶强,发挥优势。对好作品要重奖,采取赎买政策;对优秀人才要舍得花钱引进,花钱奖励,给他们较高的荣誉。特别要注重对青年文艺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加大推介力度,催生象韩寒、郭敬明这样的80后文学艺术新人。
四、建议更加关心知名作家、艺术家的生活。
省作协、省文联有一部分贡献突出的退休的老作家、艺术家,他们工资以外的奖金福利部分,几年来都是靠单位自己筹措的,单位没有产业,没有创收,经常为发他们的福利伤脑筋,甚至挪占财政经费。我们曾经要求把这部分人纳入参照管理,但没有办成,可人家广东办成了,希望政府能考虑他们的特殊性,设法给予解决,或者纳入参照管理,或者由组织、人事部门,参照公务员津贴补贴发放办法,按职称高低,尽快制定一套合理完善的机关内部非经营性事业人员奖金福利发放标准,并且由财政统筹安排这部分资金。
钱怡委员(苏州平江区人大副主任、苏州园林博物馆副馆长)建议进一步注重传统节日内涵,大力营造我省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氛围
从去年开始,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作出调整,针对原来节假日安排传统文化特色仍显缺乏的不足,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但是上述全民性的传统节日被列为法定节假日的第一年,取得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而是有着无所事事的尴尬。我省的传统节日习俗还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端午节的由来之一纪念伍子胥,就是源于苏州市。围绕我省特点丰富传统节日内容,努力搭建营造传统节日气氛、吸引群众参与的平台,让传统节日真正回归民间,充分适应时代、焕发活力,是法定节假日增加传统节日之后亟待努力的目标。
为此建议:一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已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的宣传,让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加对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文化内涵的了解,从而对过节充满兴趣,并能主动热情参与。二是相关政府部门要进一步重视传统节日浓厚民俗文化氛围的营造,多为节日群体活动搭建平台,扩大参与面,并推动节日习俗的与时俱进,使其具备丰富的娱乐性与参与性。要充分利用我省完善的文化设施如博物馆、文化馆、文体中心、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在地等,开展与节俗相关的专题讲座、演出及群众参与的各种活动,并积极倡导传统节日文化进校园,从孩子抓起。三是在我省选择合适的场所建设以介绍我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为主、兼顾各少数民族节日的“中国节日博物馆”,除了介绍我国各地以及东南亚各国关于传统节日的过节习俗、相关传说故事、历代诗词文章等内容外,要特别强调观众的参与性,使博物馆成为名副其实介绍和普及传统节日知识、普及我国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各地的民俗博物馆等相关场所,也应加强传统节日内容的陈列展示。
徐利明委员(南京艺术学院留学生院副院长)提出,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是文化强省建设的软指标
所谓软指标,是指公民在日常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我认为要通过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美育教育来实现。公民思想道德水平,从其在日常生活中和参与社会活动时的仪表、卫生、礼貌程度、对社会公共活动中的是非问题的反应、在社会审美活动中的审美趣味表现等等场合体现出来。
关于软指标的建设,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公民社会公德教育
近几年来,中宣部在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工作。报载我省南通在江苏率先以“公民道德与全面小康”为题举办了首届公民道德论坛,这是把公民道德的宣传与倡导提升到学术层面上来加以研究,以寻求更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开展此项工作。公民在日常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中培养礼貌待人、讲究卫生、通情达理、助人为乐的高雅风尚,乍看起来似乎是小事,实际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文化素养。这一高雅风尚的形成,可使公民抑制私欲膨胀,懂得互相尊重,以公心处事,讲究道义,有助于化解诸多社会矛盾,将其思想意识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上来。
二、加强法制教育
在公民中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和强化法制观念,从“法的制约”这一方面增强公民的自律性,培养奉公守法的高尚品德。社会上常发生严重的违法乱纪事件,造成严重的个人、家庭后果和恶劣的社会影响而犯法者却不自知,也有的一时冲动缺乏自制力而违法导致后悔莫及,虽然其自身因素为主因,但普法教育力度和展开面不够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
三、加强美育教育
在一般人的意识中,往往认为“美育”即是对艺术的认识及对艺术美的感知教育,这是一种偏狭的理解。美育的内涵远远不局限于艺术,它延伸至人的言谈举止是否优雅,思想境界、人品格调是否高尚。对艺术美的领悟能力的培养是其重要内容和入门途径。由对艺术美的感悟培养高雅情操,反对低级趣味,进而影响其为人处事,终极目的是培养心灵美、行为美。所以说,在公民中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同时,有必要同时加强和普及以艺术教育为入门途径和基础内容的美育教育。
上述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以正面教育为主如社会公德教育和美育教育;反面教育为辅,如法制教育,起到警示作用。而对于违法乱纪者,绝不应姑息迁就。
李志宏委员(宿迁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市委主委)建议进一步发挥文联社科联等文化社团作用。
文联、社科联等群众文化社团组织作为党联系文艺家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建设和谐文化,繁荣文艺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省里组织的全省大型文化活动,可委托省文联、省社科联等文化群团组织具体承办,以此引导各地将更多的文化活动交给文联、社科联等文化群团组织承办,使党委宣传部门在更好地集中精力抓方向的情况下,推动群众文化社团优势得到更好发挥。在举办大型文化活动中要更多的体现地方特色,更多的宣传本地本土的文化名人,重视本地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扩大我省知名专家、文化人才在文化活动中的影响。党委、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文联、社科联等群团组织的大型文化活动项目的支持和服务,如活动经费保障、有关设备配备等。可组织省文联、社科联等利用自身的资源,借鉴《闯关东》经验,打造一部在全国有影响的电视剧。推动文联、社科联等承担更多的文化国际交流活动。如对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他们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比起政府举办的活动更有利于扩大国际交往,有助于提高我省的国际文化竞争力。
汪小洋委员(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教授)建议保护南朝陵墓石刻刻不容缓。
南朝陵墓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分布在南京及其毗邻的句容、丹阳一带,共三十余处。陵墓石刻造型丰满,有气吞八荒之势,其艺术风格上承秦汉,下启盛唐,既有中原的浑雄刚健,又有江南的灵动秀丽,是中国雕塑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然而在近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组织开展的南朝陵墓石刻保护现状调查中发现,在历经一千六百余年的风雨侵蚀之后,南朝陵墓石刻破损严重,尤以近些年更甚,布局分散、偏僻不利于管理,弃舍田头地头、沟渠边者还在少数,七零八落、支离破碎,其中一部分已彻底毁坏无存,令人扼腕痛惜。这些年来有关部门也有针对性对部分石刻进行过修复和保护,但主要是缝缝补补,只能延缓石刻受损速度,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近50年来南朝石刻遭受的毁损比过去1500年多年都要严重,尤其最近20年,酸雨、冻融等对石刻的毁损比过去200多年都要严重。在今天建设热潮下,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南朝石刻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静静隐藏在原野之中,建设“南朝博物馆”实行集中抢救更切合实际。已有许多专家赞同这一建议。过去有些人以保护原生态为由反对迁走,孰不知,原生态早已不存在,石刻已与当地环境格格不入,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为此,建议,省市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门应拨出专款,立即对现存的南朝陵墓石刻逐一进行系统地抢救性保护(如建设保护设施、设立标志说明、划出保护地带等应急措施),有效扼制南朝陵墓石刻风化破坏的速度。同时成立南朝石刻博物馆,进行集中保护。
樊和平委员(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导)建议提升思想创新能力,为江苏跨越式发展提供思想活力
在新一轮思想解放和跨越式发展中,江苏要能担当起两个率先的历史使命,必须实现自我超越,其重要路径之一,就是通过培育和提升思想创新能力,破解发展过程中遭遇的诸多深层难题,提升江苏的发展品质与文化气质。
一、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培育知识精英及其思想创新能力
与江苏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相比,江苏有重大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精英还太少。为此建议:第一,采取重大切实措施,制订和实施《江苏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造就江苏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培植江苏学派和知识精英,以此提升江苏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素质与品质,增强江苏思想创新能力。
第二,加强对知识精英引导,使之自觉担当起思想创新的使命。根据同一课题的调查,在回答“当前思想界存在的主要问题”时,平均40%选择“思想和现实脱节”,也有近40%选择“思想和大众需求脱节”。这说明社会对知识精英的需求与知识精英自身的素质之间,同样存在不平衡。必须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必要条件,使他们走近现实,走近大众。
二、以提升决策的人文含量为突破口,建立“人文—经济—科技”三位一体的江苏生态咨询决策系统
在新的发展时期,江苏面临诸多深层难题。要破解这些难题,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就迫切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家提供思想资源和思想支持,也迫切需要提升政府决策的人文含量和人文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发展指数与幸福指数存在矛盾;二是城市化进展中的存在严重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公的问题,三是城市建设缺乏应有的人文气质。三方面的问题说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江苏必须提升思想创新能力,改善咨询决策系统的人文含量和人文质量。为此我们建议,建立由人文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科技专家三位一体的咨询决策系统,在思想激荡和合理的思想生态中进行科学决策。省委、省政府领导,不仅应当听取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领域专家的意见,还应当更多地听取文、史、哲、艺术领域专家的意见,在各种思想交锋的基础上,透过合理而健全的思想资源的供给,实现科学决策和科学发展。高含量和高质量的人文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参与,以及健全而充分的思想资源的供给和激荡,才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解决之策。
三、建立危机思维和反思批评机制,超前思维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相当程度上得益于知识精英的“危机思维”,由此预见性地发现问题,前瞻性地解决问题。建议江苏在思想库中建立专门的危机思维和反思批评机制,或者进行专门和长效的研究,推动江苏又好又快地发展。
吴建宁委员(南京广播电视台专题部主任,中国电视记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提出要开发利用好江苏的文化资源,创造文化强省建设的文化形象。
一、在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中,以历史文化名人名字命名道路、桥梁和广场等公共设施
让江苏人民引以为豪的先哲,在南京有孙权、祖冲之、郑和、曹雪芹等;在扬州有鉴真、史可法、郑板桥、朱自清等;在淮安有韩信、关天培、梁红玉、吴承恩等,都构成江苏乃至中华文化中一道极为亮丽的风景线。
在城市建设中,特别是在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中,能够有意识地因地制宜,同步进行文化环境的建设,对新建的道路、桥梁、广场等公共设施,以历史文化名人的名字命名,并建立长期性、永久性的标示牌,对相关的历史人物的业绩加以中英文的说明。这样既可以传承历史,告之后人,又可以创造浓郁的江苏文化氛围,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二、建立省政府文学艺术奖,促进江苏文学艺术的繁荣
建设文化强省的江苏,关键是建立起一支文化人才队伍,依靠这支队伍,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为调动文化人才队伍的工作热情,褒奖他们文化劳动的社会价值,省政府应设立一个“江苏文学艺术奖”。以此突显政府的导向,重奖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包括创作者、管理者、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投资者等)、有功的组织单位等。
三、在江苏各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电视文化频道
江苏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在全国最高,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江苏,要充分利用好电视媒体的优势,彰显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塑造江苏自己的文化品格。文化的江苏在全国应该带个好头,在各历史文化名城,率先打造高品位的电视文化频道,在我们的荧屏节目里,不庸俗、不低俗、不媚俗,用优秀的作品引导大众的文化消费,展示文化江苏的价值取向。
四、制定地方法规、政策,鼓励企业、基金会,投资文化事业和产业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不仅需要党委、政府的重视,还应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尤其在经济上还要集中更多的资金,做更多的事情,加速文化强省的建设。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产出需要资金的支持,光靠政府的投入远远不能解决面上的问题,政府的投入主要是导向和示范,以及重点项目的建设。政府应大力提倡并鼓励企业、基金会、文化机构对文化事业和产业的投资。
罗岸伟委员(淮安市岸庆律师事务所主任)建议加快法治文化建设
法律和法治更多的是从制度层面谈,从文化层面也可以谈,但这恐怕是要从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来谈。应该说,民主法治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国家长治久安、执政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保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一、法治建设的现状定位
我们整个社会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法治建设也应该和整个社会一样,也处于初级阶段,和法治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有非常巨大的差距。我觉得分三阶段比较合适,第一阶段就是当前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依法治国,依法治省阶段;第三阶段才是法治社会阶段。从一个阶段上升到另一个阶段要有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更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二、领导干部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意识
1、领导干部需要加强法律思维,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现在的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都是非常好的,讲政治,拼经济已经成了共识,但讲法律还是需要加强的,要改靠红头文件管理为靠法律文件管理,要更多的通过立法将党委的意见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意志。
2、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三、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需要强化
人民群众只有知道法律,并且知道运用法律能很好的维护自己权利,他才会尊重法律,运用法律,法治建设也才有群众基础。
1、江苏电视台应设立1——2档有质量的法治类电视节目。电视作为主流的电子媒体,对公众影响非常大,但到目前为止,江苏电视台这么多节目,却没有一档真正的法治类节目,这和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极不对称,中央电视台有好几档响当当的法治节目,收视率很高,江苏完全有条件搞一档法治类节目,寓教于乐,强化全省人民的法律意识。
2、要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进行普法宣传,要在农村建立普法宣传的阵地。农村是普法宣传最薄弱的地方,农民是法律意识最淡漠的人群,要克服这个问题,不能仅靠“送法下乡”来解决,而应在农村建立普法阵地,建议以乡镇司法所为依托,改变乡镇司法目前的管理体制,推广徐州市的经验,将全省乡镇司法所全部划归县区司法局直管,适当充实编制,让他们专注于普法等司法工作,尽快在农村建立到村,到组的宣传网络。
3、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五五”普法机制,克服目前普法经费地方投入不足的问题。建议省财政能补贴。
丘仲辉委员(爱德基金会秘书长,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爱德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提出,要弘扬慈善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近年来,我省上下在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进程中,更加注重发挥文化建设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弘扬慈善文化,推广现代慈善理念,发挥慈善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作用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慈善组织数量少、规模小、作用有限。二是政府办慈善的状况没有改变。从慈善组织的发展来看,长期以来,在政府办慈善的行政体制下,我省与地区一样,形成了由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慈善工作运行机制,慈善组织数量有所增加,但大多数挂靠政府业务主管部门, 依附于政府机关运作,甚至成为“二政府”。而很多“草根”慈善组织,因为找不到主管部门挂靠,不得不采用工商注册登记的办法,使这些非营利性的组织要像营利性企业一样纳税,既制约草根慈善组织的发展,也影响慈善文化的推广和普及。从慈善活动的方式来看,目前,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以行政命令方式开展慈善活动的做法。三是慈善文化普及教育尚未展开。据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调查显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在我省参与慈善捐赠活动的企业为数不多,有的即使参与捐赠活动,也要附加很多条件,现代慈善理念还没有得到推广普及。
针对我省慈善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议:
一、加强慈善文化制度建设。建议省政府对促进慈善文化发展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鼓励创办民间慈善机构,为民间慈善机构的创立、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同时,对承载着慈善功能的慈善机构、扶贫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社会救助团体等非营利组织开展的捐助、互济互助活动要从制度层面加以规范。各级政府可尝试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积极尝试向慈善组织购买服务,使政府从慈善工作的执行者逐步转变为慈善工作的监督者,使慈善组织真正成为慈善事业的主体。
二、着力推广现代慈善理念。为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应在全社会开展慈善文化的启蒙教育,将慈善文化纳入道德教育体系范畴,引导普通群众树立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价值观念,把捐赠与献爱心变为自己的人生道德准则与价值理想,转变为自己内在的需要与自觉的选择。
三、运用媒体传播慈善文化。把弘扬慈善文化作为文化强省的一项重要内容,借用新闻媒体的力量,进一步加大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力度,使慈善宣传成为媒体的“热门版块”和“焦点话题”,形成慈善公益的舆论氛围。同时,要鼓励高校积极开展慈善文化的理论研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办好慈善机构的宣传刊物,组织国内外的考察交流,积极探索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律。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新的道德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形成传播慈善文化的氛围。策划各种慈善文化活动。可以通过举办义演、义拍、义卖、义诊等各种形式的慈善活动,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通过评选“慈善之星”、“慈善人物”、“慈善大使”,举办“慈善活动周”、“慈善音乐会”、“慈善书画展拍”、“慈善一日”征文,表彰优秀义工、“慈善大使”、“慈善家”等,倡导慈心义举,营造慈善氛围,促进道德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慈善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人文关怀的重心在基层。社区文化的核心是“志愿和奉献”,与慈善文化的价值相一致。建设现代新型社区离不开慈善公益事业,慈善公益事业在基层社区建设中大有可为。
陈应歧委员(南京广播电视台电视剧制作部艺术总监,国家一级导演)建议集权聚才,合资齐心,铸造江苏文化影视新形象。
目前,江苏影视作品的问题表现在:人才流失问题、人才自身能源的耗损及补充问题、人才间的区域孤立问题、剧本忽略文学资源和思路开拓性、市场需求的前瞻性等问题。
影视作品产业化生产——急需地方政府的统领
1、要有长期坚守阵地的帅:如江苏台的徐惠征副台长的例子
2、要有像南京市委宣传部的胆识和气度
3、经费投入分散等技巧的问题
4、集团军生产与区域经济匹配,我省是经济大省,也是教育大省,理应成为文化大省。
5、国营民营企业战略合作。
6、合理整合省台和各市台的力量。
7、充分利用江苏高校多、文人多、名人多等特有的文化资源,在全国率先做出一批极具文化品位高艺术水准的极品;
8、 进一步挖掘江苏的历史资源、地理资源做出系列的“江苏”招牌作品,使百姓通过这些节目认识江苏、热爱江苏,同时又是外省百姓认识江苏的窗口;
9、 大力提倡创新,提高收视(听)率。广播电视的收视(听)率一方面反映节目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带来广告的财源,有利于我省广播电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广播电视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加大人力、才力、合力的投入,以提高我省广播电视行业的实力,按照省委省政府指出的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的创作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最高任务。
刘锋委员(译林出版社总编辑)建议文化强省应成为江苏的发展战略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文化事业?文化事业就我省而言,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彰显江苏(文化)影响力的战略平台,一是为大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公共文化应该从大众的基本文化权利来考虑。这些基本文化权利,现阶段可能城乡有别,都必须保证。具体操作上,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专门团队,深入调研、认真规划、合理统筹,将多头管理的公共文化服务划归某一部门统一管理。比如,目前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都是不同部门管理,多少有点各自为政,可否仿照国外模式,建立综合性的农村社区中心?城市更应该建立社区中心。
针对文化事业建设,提几点具体建议:
一、尽早成立江苏文化艺术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全省文化艺术类公益性项目的资助,同时为江苏文化“走出去”提供资助,资助国外出版江苏作家、艺术家作品,或举办展览。文化艺术委员会的经费来源可采用政府拨款与社会捐助相结合的方式。
二、支持明孝陵博物馆主办好“中国世界遗产论坛”,以此为纽带,联系国内乃至国际资源,将南京建设成中国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并创办集保护、研究、开发甚至旅游于一体的高端刊物《世界遗产地理》,以提升我省的国际形象与影响力。
三、举办好“江苏读书节”以及重要的艺术节,提升其形象,丰富其内容,活跃其形式,以提高江苏文化影响力和全省人民的阅读兴趣,建设学习型省份。尤其要注意在广大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研究表明,少年时代的文学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和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更是他们形成对未来人生角色兴趣,以及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真正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一个其孩子只读教材教辅、只读考试书的民族,是成不了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的,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无法实现伟大复兴的。在此,顺便恳请我省在促进读书氛围形成方面在全国做出两个率先:一是江苏省最高行政长官——省长,在读书节期间与某所小学的孩子们一起读一本书;二是开辟公益性的电视读书频道。
文化产业,也叫创意产业,从属于服务业。提几点具体建议:
一、在政策层面解决文化产业集团面临的发展问题,尤其是集团化过程中的一些瓶颈问题。
二、鼓励并帮助我省龙头文化产业集团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并购、重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大做强。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目前在全国同行中位列第一,可否创造条件鼓励该集团并购我省或外省某个电视集团,甚至影视基地、主题公园等与出版传媒相关产业?
三、从政策层面,创造条件,打通相关行业业务连接,努力寻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融汇点,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艺术和体育等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结合。
四、要着力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性问题,为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如新闻出版业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投入大,近期产出不明显,但这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否则会失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