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届二次会议 / 联组讨论
发布日期:2009-02-07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2月7日下午,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民革、致公侨联、台联友好和民族宗教界的委员,围绕“抓住两岸‘三通’机遇,加强苏台合作交流”主题进行讨论。副省长张卫国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周珉主持会议。
         张坚勇、司晓晨、许行健、孙文瑜、章念翔、陈丽黎、余成安、胡有清、能  修、赵鹤鸣、卢九评委员先后发言。



司晓晨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院长、博导)
                                                             建议重视对在大陆就读台湾学生的认同感教育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大陆的台湾学生越来越多。青年一代是台湾的未来,做好他们的工作,对维护一个中国原则,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何针对台生与大陆学生的不同做好他们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是对台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目前来大陆高校求学的台生大多都是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接受了从李登辉时代即开始的对台湾青年一代进行的台独理念近20年的教育,深受“文化台独”的毒害。
  “文化台独”是一种以确立台湾独立性的价值取向,以“去中国化”为特征,为“台独”服务的文化思潮和社会运动。它在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上宣传“台湾独立”意识,目的是割断海峡两岸人民的历史联系、精神联系和血缘联系;其实质是要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逐渐建立“台湾独立”意识,将台湾从中国的母体中分离中去,并最终走向“独立”。
  “文化台独”虽然没有直接破坏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但是它对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破坏同样严重,而且危害更加深远。虽然近几年已经加强了对台湾青年的交流,但有目的的针对开展对台湾青年,特别是对大陆高校就读的台生进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感的教育,目前还未形成规范化,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台生的课程设置与大陆学生有很大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缺乏爱国主义课程和大学生素质课程的设置,这对台湾学生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教育很不利。有必要针对台湾当局近20年竭力推行的文化台独教育制定相应的对策,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却是不可或缺、影响深远的措施。江苏教育大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000多名台生在江苏各高校就读,更应该在这方面率先实行。
  为此,建议尽快组织专门人才,编写适合台生学习的相关教材,从多方面入手,确立长期的战略目标,以消除“文化台独”教育的影响,增加台湾青年一代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和国家认同感。
  一、以孙中山思想为纽带的中国近代革命史。孙中山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海内外中华儿女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充分利用孙中山思想以及与相关的中国近代革命史,宣扬中华民族抵御外部侵略的历史,增加台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也消除台独分子以历史的篡改。
   二、以中国近代民族业发展为纽带的民族工业发展史。通过让台生学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过程,了解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结合近代革命史与民族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台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以传统文化为纽带的中国文化。包括文化艺术,饮食风俗,旅游风景等。


许行健委员( 民革无锡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
                                                                      建议进一步加强苏台农业合作


  目前,已有1000多个台资农业项目落户江苏,投资额9亿多美元,涉及种养业、食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生态型农业等众多领域。
  昆山国家农业示范园至今已集聚着50余个农业高科技项目,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试验区依托这一基础,在园区内构建一个高科技农业合作区,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将重点建设“二区四园一中心”,即宝应有机农业核心区、邗江观光农业核心区、江都花木产业园、高邮水产水禽产业园、仪征茶果产业园、扬州食品工业园和农业科技信息交流合作中心。目前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已有平安蔬菜、鼎汉生物科技、天仁生态农业等多家台企入驻创业。
  如何进一步加强苏台农业合作,建议如下:
    一是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台商台农来江苏投资兴业。二是
加强苏台农业合作力度。建立省级层面的农业合作试验区,加强两地农民经济组织、技术平台的交流。在苏北地区建立苏台农业合作基地,带动苏北地区新农村建设。三是创新苏台农业合作形式。对试验区和创业园的用地在地方土地利用总规划中予以重点倾斜,同时,在两地农业合作中保证当地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农民利益。建议创新土地利用方式,当地农民可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开展两岸农业合作,同时地方政府对入股农民给予一定保障。创新农业技术合作平台,合作创办农业技术学校,技术交流中心,共同研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四是突出苏台农业合作特色。善于借鉴台湾各地农业发展经验,根据各地情况,建立多种多样的两岸农业合作模式,进一步拓展目前台湾企业利用台湾的技术、资金、优质品种,在大陆承包或租借土地进行经营与生产,再内销、回销或出口海外的合作模式。苏南发达地区的农业合作可重点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苏北作为农业大区,在两地农业合作中可侧重发展种植、养殖农业。

 

章念翔委员(民革苏州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
                                                              建议要重视国际金融危机对台商投资企业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造成台资企业压力增大并继续扩散。受国家宏观调控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市台资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利润水平下降。二是企业主要出口市场萎缩。三是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四是追加投资计划信心不足。
  二、帮助台商企业应对挑战的建议
  为了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包括支持大陆台资企业发展、加强台资企业融资服务、推动两岸双向投资、携手促进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等在内的10项政策措施。这是苏州市和广大台资企业“抱团”取暖,协助台商度过金融“寒冬”的重要依托。建议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用好用足中央“同等优先、适当放宽、个案处理”的优惠政策,切实解放台商后顾之忧。
  1.继续调整出口退税,减轻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处于生存困境中的出口企业所迫切需要的,不仅仅是信心,更是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的政策措施。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征、退税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在现有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在退税额度上对台资企业给予必要的倾斜。税务部门要积极向上反映,尽快解决历史退税拖欠,确保不再发生新的拖欠。
  2.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在融资担保、风险投资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采取措施,增加企业流动资产,切实缓解台资企业运行中的资金瓶颈。
  3.拓宽台资企业发展空间。积极向上争取优惠政策,在太仓港已经实现两岸货运直航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把苏州港列入两岸货运直航,争取把苏南机场列入下一批两岸包机直航机场,提高货物的流通速度和方便两岸人员往来。加强与台湾科技、研发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我市制造业优势,吸引台商在苏设立研发平台,拉动岛内科研单位、研发机构、科技人才来苏发展,推动台企业转型升级。
  4.积极引导企业开拓创新,促进转型升级。认真贯彻落实国台办“关于帮助台企转型升级的9条措施”,成立“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委员会”,为正处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企业搭建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在研发机构的设立、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自主品牌的创立、创新人才的引进培育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对于在转型升级中取得成果的企业,如成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的以及成功上市的企业,给予重奖。
  5.优化台企发展环境。不断提升亲商服务的新内涵,在产业环境方面,加快区港联动,提高企业通关效率,降低通关费用,进一步科化各种手续,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主要是放松外汇控制,简化出口收汇联网核查手续,简化海关及商检程序,切实降低台资企业的商务成本。在政务环境方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方协调机制,宣传有关扶持政策和措施,反映外资企业诉求。进一步抓好机关作风建设,完善投诉跟踪,追查、反馈和通报制度,狠刹不良习气。
  6.对台商生活加强关心。对在苏工作生活的台籍投资者和家属,在卫生、教育等方面,尽可能给予市民同等待遇,其子女入托、入学等,应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台籍人士的生活用房,也应予以关照。目前许多长期居住苏州的台商,随着家属、子女等增加,原有的住房已经不能满足生活要求,想购买大面积住房的需求比较迫切。建议按照《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的规定,放宽限制,让在苏台商不受“一人只能购买一套住房”的限制,进一步营造栓心留人的投资环境。


胡有清委员(全国台联会副会长,省台联会会长,台盟南京市委主委,南京大学教授、博导)
                                                             建议重视发挥江苏文化优势,加强苏台旅游交流


  随着两岸实现“大三通”和南京至台湾包机直航,江苏与台湾的交流交往也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如何发挥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的台湾同胞来江苏旅游交流,从而了解江苏的文化,促进两岸文化融合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的课题。
  面对对台旅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我省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之处:
  一、旅游与文化有待进一步有机融合
   首先,我省现有重要传统景点的文化内涵还需要更深层次的发掘。其次,我省旅游资源还可以进一步发掘与整合,开发更多有特色的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另外,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和服务水平也还有待提高。对台旅游宣传力度还需要加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
  目前,我省旅游资源开发仍然以自然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广大游客对江苏众多的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深。不少传统手工艺能形成旅游商品的制作水平有待提高;传统民俗活动没能在旅游产品中充分展示;传统艺术资源缺乏整合,游客没有集中了解的机会;传统饮食文化在产品和服务质量、内容和形式出新等方面也差强人意;在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中的参与性与体验性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区域性的旅游文化特色有待进一步彰显
  由于我省特殊的南北过渡的区位条件,导致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过敏性,兼有北雄南秀的旅游地文化特征,如徐州的楚汉文化与江南的吴文化差别就很大。应该注意把地方的文化特点突显出来,并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反映我省多种不同文化的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目前区域性旅游文化资源还缺乏有效的整合、提升和宣传。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政府管理的角度上看,旅游、文化、对台部门之间在对台旅游工作中还缺乏有效的合作,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强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提高对台旅游文化交流的品位。我省旅游产业发展要加强与文化有机融合,必须重视在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中提升文化内涵,将旅游开发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应该在充分了解台湾游客的需求心理和消费趋向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统筹发展,策划有特色的新文化主题游产品。
  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满足对台旅游市场的需求。应立足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认真开掘不同遗产资源的文化内涵,并将其与精细的商业化运作结合起来,满足旅游市场包括对台旅游市场的需求。首先认真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发掘其旅游价值。其次要突出原生态性,精心设计旅游产品。第三可以在旅游行程中采用多种形式集中展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产品(如传统工艺、传统餐饮)的质量。第五,增加旅游活动的参与性与体验性。
  三、突出文化特色,加强省内区域合作,努力提高对台旅游交流的规模。应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和地方利益的桎梏,在更大区域内思考、谋划,统一营销,努力形成全省一盘棋的旅游开发格局。一方面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如着力开发地方特色文化;另一方面注重地域之间的联系,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的关联性,建立起更为紧密的合作机制,统筹区域间旅游协调发展。
  四、加强旅游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与力量整合,加大我省对台旅游交流的发展力度。一是建立旅游、文化与对台部门之间有关对台旅游的合作机制。二是壮大人才队伍。一方面进一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将更多文化人才吸引参与到旅游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来。三是加大力度,共同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四是加强宣传,通过影像、文字及多种媒体来强化江苏旅游的整体文化形象,让台湾民众更多地了解江苏。


卢九评委员(无锡市侨联副主席,无锡华阳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
                                                                                 建议以创业带动就业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劳动力大国,就业问题始终是一项长期面临的战略性课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现代社会保障理论以及国际经验表明,就业是最积极的保障,也是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稳定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促进就业是和谐社会与和谐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又进而对我国国内就业形势形成较大压力,08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不足70%,09年611万大学生毕业,2000万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从国际经验看,80%的新增就业岗位来自于创业经济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从就业角度看, 创业成功,不仅自己实现了就业,而且,还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劳动力。另外,一个公司的创办,必然会带动用房,用车,接待,设备投资的消费,会带来数倍于注册资本金的社会消费,对拉动当前低迷的消费市场的作用巨大。对创业带动就业,特建议如下。
  1.营造社会氛围。选树创业典型,弘扬创业精神、建设创业文化、树立创业理念,营造崇尚创业、竞相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和谐创业环境和良好舆论氛围。与浙江相比,江苏缺少创业的文化与传统,在目前经济危机,产业转型的大形势下,营造创业氛围尤为重要。
  2.完善创业促就业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从市场准入,税收,信贷,收费,培训补贴等入手,实实在在地给创业企业以实惠。
  3.结合江苏经济产业转型,鼓励创业促就业。
  鼓励海外人才来江苏创业,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危机使得大批海归开始回流,江苏应抓住机会,给海归人才以创业的条件,他们会带回来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信息,资金,也更会为江苏创造大量优质的就业岗位。
  对于创业带动就业,我们要转变观念。要树立就业、创业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权利,也是政府民生之本的理念。必须把促进自主创业带动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把支持自主创业,促进就业作为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根本出发点。


能 修委员(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大明寺方丈)
                                                建议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促进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为佛教服务社会提供了新契机。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和谐既是佛教的历史责任,也是佛教人士的特长。佛教寺院既是僧侣的修行场所,也是广大善男信女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人们可以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智慧得到启迪,心灵得到滋润,化解开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佛教的传统节日举办各种法会,如放生法会,可以教育人们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保护环境,让人与自然相互和谐,让有情的生命世界相互和谐。通过法会引导、教育四众弟子并且影响所有来参加法会的人,实践与人为善,净化烦恼,提升心灵。有了和善的心灵,才会有和美的人生与和睦的家庭,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作为住持佛法的出家僧众,可以让佛教正面积极的功能充分发挥,这也是在维护人心灵的和善、社会的和谐。
  宗教界始终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推动宗教与社会相适应、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服务众生。“一滴水只有放到大海里,是永远不会干涸的”,所以,宗教要有所作为、做出贡献,就应该紧跟当今时代发展的脉搏,关切社会发展产生的种种问题,回应时代进步所提出的现实课题;关心社会、关心民生、利益人群、关注宗教情操和宗教道德的培养,从而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进程,我们坚信:宗教界在促进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实践中必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