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近现代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目前,工业遗产保护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我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虽然起步较晚,但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06年,我国已有11处近现代工业遗产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苏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摇篮,为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江苏也是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之一。保护不同时期有价值的工业遗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为进一步推动我省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于今年11月下旬,先后赴南通、无锡、常州,调研我省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情况。调研组听取了省文物局与三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现根据调查结果,就我省工业遗产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保护利用,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供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我省工业遗产的形成及特点
我省沿江地区的无锡、南通、常州、苏州、扬州、镇江、南京等地是中国近现代民族工商业的集聚地,形成了以棉纺织、面粉、缫丝三大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筑物、工厂车间、机械、磨坊等已成为有特定价值的工业遗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具体表现为:
(一)洋务运动及洋办企业。在南京、镇江等地,洋务运动及西方人直接投资的企业是江苏近代工业遗产的一个重要来源。南京“金陵机器制造局”是李鸿章洋务运动的产物,民国时改为“金陵兵工厂”,建国后更名为“南京晨光机械厂”,是我国航空航天工业的骨干企业;南京浦镇车辆厂为英国人创办,现仍在正常生产。镇江当时也出现了一些外国人创办的企业,如“亚细亚火油公司”“美孚火油公司”等,构成了江苏工业遗产的又一种类型。
(二)民族资本家的“实业救国”企业。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江苏涌现出一批走实业救国之路的民族工商业者,以南通的张謇、无锡的荣氏家族、在常州创业的靖江人刘国钧等最有影响,他们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工业。这些在“实业救国”背景下诞生的企业,建国后大都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民族工商业的崛起与发展,为江苏工业遗产积累了极其丰富而宝贵的资源。
(三)“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明清以来,苏南地区已出现了发达的家庭手工业和纺织业,民族工商业的发达又为建国后苏南地区“工业文化”的发展打下了雄厚基础。进入计划经济年代,苏南农民通过开办社队企业,走出了一条“先工业,再市场化”的发展之路,逐步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使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开创了举世瞩目的“苏南模式”,为我国加速农村工业化、建设现代化开拓了一条新路。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我省工业遗产资源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难看出,江苏近代民族工业,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在江苏大地留下了各具特色的遗产,构成了工业遗产的主体,反映了工业时代的特征,而且江苏的工业遗产资源内容及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特别感人,产生的影响尤其深远。
二、我省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最近几年,我省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在遵循文物保护的一般规律下,采取各种方式方法,不断探索符合工业遗产特点的保护新思路,比如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普查认定步伐;适时将工业遗产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进行登记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好工业遗产的合理利用,或是结合工业生产、工业结构的调整,或是结合文化建设与旅游业的发展,或是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保护与利用;加大对工业遗产的维修保护力度等。可以说,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化,一方面,在旧城改造的热潮中,在推土机的轰鸣中,一些尚未进行界定、未受到重视的工业建筑和旧址,正急速从城市的界面消失;另一方面,现代工业遗产又面临着技术不断更新或更替所带来的冲击。面对“内外夹击”,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认识不尽一致。文物古迹经过长期的宣传,特别是伴随文化意识的增强和文化旅游的兴起,其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对农业社会时期留下的古城、古村落、古建筑等文化遗存的保护已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文物往往都是“古”“老”“旧”的东西。相比农业社会的遗存,工业遗产多为近现代的产物,有些甚至是当代的,其代表的又往往是技术过时的产业,人们往往不将工业遗产和历史文化连在一起。这种认识的不到位,导致一些珍贵的工业遗产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二)对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理论上不够明确。目前,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均被各级政府关注,但内涵和外延上互有交叉,工业遗产的准确定义、界定年限还不明确,像常州梳篦这样的手工艺,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又出现在工业遗产的行列。加上人们对工业遗产的认识往往只关注到大厂房、大机器等物态的东西,忽视其中蕴含的非物质内容,这种现象极易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工业遗产资源的流失。
(三)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法律保障还很欠缺。工业遗产保护涉及规划、发展改革、工业、建设、经贸等方方面面,特别是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保护与建设的矛盾时常出现。中央层面仅有国家文物局的通知,我省尚未颁布工业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律法规,目前只有无锡市颁发了《无锡市工业遗产保护及认定办法》。由于缺少法律保护,致使有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在城市广场建设、城市道路拓宽和城市旧城改造中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四)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虽然我省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仍存在利用不够合理或无法利用的现象,甚至在利用过程中完全改变了工业遗产的历史原貌,造成工业遗产资源的浪费或贬值。与巨大的工业遗产存量相比,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还有很大空间。另外,在工业遗产利用的程度、利用的效率效益等方面,还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
(五)对工业遗产的维修保护资金投入普遍不足。我省文物资源丰富,工业遗产更是面广量大,由于思想认识、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投入尚显不足,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投入更难落实。
三、促进我省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我省工业遗产的现状充分说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发掘和抢救处于严重濒危状态的工业遗产更是迫在眉睫。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保护工业遗产的重要意义。工业文明创造的财富和对世界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都远远超过之前几千年的总和,工业遗产则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我们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留工业遗产的物质形态,弘扬工业遗存的文化精神,既能为后世留下曾经承托经济发展、社会成就和工程科技的历史形象记录,也能为城市工业未来发展带来许多思考和启迪,更能成为提升城市品位、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持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全面普查,积极开展工业遗产的登记和申报工作。通过普查掌握家底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基础,可采取条块结合的办法进行。文化、规划、经贸、档案等部门和资产经营公司等共同联手对历史建筑、特色厂区等文化遗存,机器设备、工具等重要实物,以及文献、手稿、账册、图书资料等纸质文物进行普查,建档登记,分类研究保护。要及时将一些有重要价值的工业遗产提请各级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基础上,增加工业遗产在申报项目上的比例,力争有更多的工业遗产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三)加快立法,推进工业遗产保护的法制化进程。现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在有关工业遗产的保护方面不够明确和完善,有待在进一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加以充实。地方政府应尽快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使经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的遗址和建筑物等工业遗产通过法律得到强有力的保护。同时,鉴于工业遗产的自身特点,在立法保护方面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使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切实保护。
(四)合理规划,认真做好工业遗产的保护规划制订工作。要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强化规划保护和整体保护。要结合实际,在制订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规划时制订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同时要完善工业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建立专家质询、公众参与和听证程序,逐步形成完善、科学、有效的保护管理体系。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常州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做得非常具体扎实,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作体系,值得借鉴和推广。
(五)拓宽思路,注重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结合。工业遗产保护只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融入城市建设之中,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工业遗产的保护应该和社会经济发展、产业更新、再就业等结合起来,在保护其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再利用。对于目前仍在生产的企业,其被认定的工业遗产应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同时结合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予以保护,使其成为企业的形象。对于已经或将要搬迁改造的工业遗产,可以通过审慎适度的改造和再利用,使工业建筑获得经济可行的保护。大多数的工业遗产可用于文化设施建设,保证其得以持续保存,实施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善待原住居民、留住原住居民,像南通唐闸老工房的原住居民不仅过去对国家建设有贡献,而且在居住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保存了这批工业遗产。在保护好唐闸老工房职工“活”的生活形态的同时,应改善其生活条件,实现人与建筑和谐相处的整体保护目标。
(六)积极探索,形成工业遗产保护的投入与激励机制。保护和利用好工业遗产,是一个需要较大投入而产出缓慢的事业,无锡利用茂新面粉厂建立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将北仓门蚕丝仓库改造成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等,都是保护利用工业遗产比较成功的做法。无论是博物馆的建设、创意园区的建设、旅游景点的打造,还是街区的整体保护和开发,都不像地产、商业和工业项目那样能够在短时期内获得收益,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发挥先导作用,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将工业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以确保遗产保护的基本资金需求。同时研究制定相应的财税、土地等经济文化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遗产保护领域,促进社会各界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参与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互动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良性格局与机制。
(七)多管齐下,加大工业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工业遗产的兴趣以及对其价值的认同,是保护遗产最可靠的途径。要结合工业遗产保护与保存情况,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保护工业遗产的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展览、讲座、媒体宣传,整理出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工业遗产书籍等,展示工业遗产的价值。建立专门的工业和技术博物馆,解说工业技术传播与发展的途径。要重视对企业和企业职工的宣传教育,使之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主体和重要力量。通过提高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识,使工业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意识深入人心,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保护工业遗产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保护工业遗产的良好氛围,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