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情况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自创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苏南13家国家高新园区已有10家获科技部支持建设创新型园区或创新型特色园区,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入围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预计2018年,苏南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2.84%(新口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40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5%,主要科技指标接近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先进水平。
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创区建设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面临着以下问题:
1、科教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创新优势。苏南地区科教资源丰富、人才优势明显,拥有高等院校107所、科研机构33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55个、省“双创”人才达2376人、省“双创”团队达251个。但这些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成创新驱动发展优势,创新资源“碎片化”现象依然比较明显。
2、区域创新一体化的障碍有待破除。自创区横跨五市涵盖九区多园,尚未完全形成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迫切需要打破条块分割,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苏南地区创新政策一体化、技术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
3、创新活力释放的体制机制制约有待破解。自创区科技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例如现行的人才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求,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效率不高等。
4、产业发展同质化的问题有待化解。苏南地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后期,产业基础雄厚。但是苏南地区产业结构总体偏重,尚未形成区域内产业创新资源高效整合利用的格局,高端产业处于低端环节的现象依然较为突出,产业发展同质化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苏南全面进入强化创新驱动、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十三届四次、五次全会提出,自创区建设要重点围绕“四个一”,打造高水平的“创新矩阵”。建议省政府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加强自创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重点围绕一个领导机构、一套实施体系、一批支撑平台、一批攻关项目,加快推进自创区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夯实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基础。
1、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建议借鉴中关村自创区、张江自创区建设管理模式,在省级层面强化领导组织机构,开展实体化运作,加强协调落实和推进力度,为整体推进一套实施体系、一批支撑平台、一批攻关项目提供组织保障。完善部门协调推进机制,省各有关部门结合部门职责,集成政策资源支持自创区建设。扩大自创区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为自创区内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建设、科技金融发展等提供充足资金保障。
2、大力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建议进一步优化创新载体一体化布局,以高新区为核心,建设形式多样的创新型园区,加快形成“五城九区多园”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创新要素一体化配置,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人才、知识、资本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高效组合。探索高新区创新发展新模式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新机制,引导高新区与苏中、苏北地区加强合作,通过挂钩支持、共建分园等方式,实现空间拓展、协作共赢。
3、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建议按照“统筹布局、开放共享”的原则,加强科技资源统筹,推进各类科技资源共享。加快建设一批科学研究平台,打造自创区科技创新战略力量。围绕“一区一战略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省市共同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建设项目,推进建设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强科技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布局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全社会“共管、共知、共享”的全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体系。
4、推进产业特色发展整体联动。建议以增强产业核心技术支撑力为目标,坚持高端化、高质量、高附加值取向,重点加强产业前瞻技术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为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坚强支撑。同时,彰显特色、错位发展,立足各地产业优势,突出培育发展 “一区一战略产业”,创新产业技术研发组织机制,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动平台,布局建设一批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