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委会工作 / 经济委员会 / 其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委会工作 / 经济委员会 / 其它
发布日期:2008-03-11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和“新五件实事”工作的顺利进行,从农民要求最紧迫、受益最直接而目前又能做的实事做起,不断探索有江苏特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道路,2007年7至10月间,省政协经济委组织部分委员,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先后赴淮安市淮阴区、涟水县,南京市浦口区,宿迁市泗洪县、泗阳县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每到一地,委员们不仅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户村舍,体察社情民意,还积极与当地发展与改革、财政、卫生、劳动、广电、交通、农业、教育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开展座谈,了解情况。调研前后,调研组成员还同省发改委、经贸委、财政厅、农林厅、外经贸厅、质量技术监督局、海洋与渔业局、农业资源开发局等单位就“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策进行了研讨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结构调整与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情况良好

        农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各地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林业,规模优势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今年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指标完成情况总体较好。前三季度,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43万亩,实现农业增加值865.26亿元,同比增长4%。设施农业成为高效农业的主体。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设施蔬菜面积达480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30万亩。全省各地形成了一批区域特色产业和知名品牌,如东台大棚礼品西瓜爆响上海,徐州早春设施花菜、甘蓝、韭菜等远销“三北”,盐城、南通大棚辣椒、茄子、甜瓜占领长三角,句容大棚草莓风靡南京。

(二)开放型农业有新的进展

        农业利用外资快速增长。今年1-8月份新批农业利用外资项目39个,同比增长34.5%。农产品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我省农产品出口13.8亿美元,增幅列全国农产品出口主要省市第一位。今年1-9月份,全省农产品出口11.8亿美元,同比增长17.6%,加工产品增长迅速,园艺、畜禽、水产、特粮等优势支柱产品继续主导出口。全省农产品进口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态势,1-9月,累计进口38.1亿美元,同比增长32.9%,高于去年同期7.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我省进口农产品主要集中在油料作物原料及加工品、羊毛、棉花等商品。

(三)龙头企业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8家,省级龙头企业200家,全国大中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322家,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20家,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8个,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14家,全国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企业2家,初步形成了既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群、又有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的发展格局。同时,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推进高效规模农业的重要突破口,明确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强化技术创新,主攻加工增值,优化加工布局,形成了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群和园区板块。目前全省直接从事食品加工的企业4.48万家,产品覆盖25大类213个品种。列入省考核的180家龙头企业中有九成左右建立了研发中心,全年用于科技投入达10亿元以上。坚持以市场经济的理念发展农业,全面加大农产品市场开拓力度,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全省不断强化市场体系建设,今年前三季度,全省30家省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交易额487.1亿元,同比增长14.1%;截止6月底,全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963家,成员达220万人。

(四)丘陵山区综合开发情况有新突破

        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是我省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新亮点。2007年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效农业基地项目共安排了82个,总投资总额64602.2万元。通过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加强了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奠定了基础,培育了经济林果、花卉苗木、特色蔬菜、食草畜禽等一批特色主导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农业标准化、品牌化推进进展喜人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到目前为止,先后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817项,制定具有明显区域特点的市级农业生产技术规程476项,为提高全省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扩大优势产业规模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大力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目前全省已建设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61个,已建成的77个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增加经济效益64.7亿元,示范区农户平均增加收入439.5元。积极培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先后有洞庭碧螺春、高邮咸鸭蛋、宝应荷藕、泰兴白果、南京雨花茶、阳澄湖大闸蟹、南通长江河豚(养殖)、兴化香葱、河横稻米等9个标准化示范区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开展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引导示范区内农业产业的投资者、经营者增强标准化意识,提高农户科学种植养殖的意识,促进了广大农民增强市场经济意识、掌握农业生产技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激发农业劳动者努力成为新型农民的内生动力。建设农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了“江苏农业标准信息网”,为扩大我省农产品出口,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六)财政支农资金进一步增加

        今年省政府按照“两高于、一确保”的要求,安排“三农”投入211.2亿元。调整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力度。重点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农民教育培训、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环境改善、“千村万户帮扶工程”、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八项内容的投入力度。深化农村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据统计,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推进乡镇财政改革,推广财政支农资金直接补贴、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等方式,使全省农民负担总额由改革前的90亿,下降到2005年的8.73亿元。

        我省在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方面思路清晰,各方配合,取得了很大成绩,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表现在:一是高效农业的规模仍然偏小。目前我省高效农业面积有显著增加,但与省委提出“到2010年高效农业面积超过全省耕地总面积的30%”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农业外资规模偏小,总量不大;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低,出口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弱;出口基地建设不够快,出口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相关鼓励政策力度有限,配套服务机制尚不健全。三是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完善,不能满足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对农业标准的需求;农业标准化经费仍然不足;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仍需提高。四是“三农”投入的力度与实际需求仍有差距,支农资金规模仍偏小;财政支农的方式有待改进;由于支农项目多、支农资金分散,造成财政支农资金整体效益发挥不够,亟待整合。

二、几点建议

(一)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对“三大合作”的支持力度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一是着力提升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鼓励支持企业利用资产、信息等纽带,通过兼并、收购、重组、控股等有效方式,整合和重组生产要素和资源,提高企业的资本集中度,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积极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形成区域规模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二是全力打造龙头企业著名品牌。注重打响江苏“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原产地品牌”。三是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面向上海,开拓上海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与兄弟省市农业龙头企业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大力引进外资,重视研究国际农业资本的流动方向,寻求合作机会。四是切实加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创新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方式,逐步推行面向农户的利润再分配,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

         在继续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对农村“三大合作”的扶持促进力度。从资金安排、工商登记、税收优惠等方面,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三大合作”发展。增加省级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专项资金,集中支持省级重点“四有”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示范、导向、引领作用。各县(市、区)也应建立扶持专项资金。

(二)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

        农村服务业是农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一是强化基础性、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建议以区域产业为基础,建立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在定编定员定职能基础上,全部纳入财政供养保障范围,并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乡镇农技推广中心(农技站)规范化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改善装备条件,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二是强化农业农村流通服务。加快建立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制,制定完善农产品市场建设专项规划,研究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实施范围,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消费品连锁经营,切实改善农村市场环境。

(三)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一是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运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农业节本增效技术。二是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推广服务机构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不断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的科技含量。三是鼓励和引导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农业科技服务。树立典型,示范引导,鼓励发展植保服务、跨区机械化作业等中介服务公司,鼓励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入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和农户开展多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持续创新和推广服务能力。

(四)加速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动开放型农业发展

          一是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制(修)订速度,规划建立标准体系,加快建立一套适应我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标准体系。二是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建议省政府把农业标准的制(修)订、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市县也应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三是不断增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加销等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农产品流通、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促进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四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实施,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全过程、从定性到定量的多层次控制体系。增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示范区内推广实施良好农业规范,以奖代补、奖惩结合促进示范区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五是加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力建设。积极组织农业龙头企业进行TBT咨询,应对我省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切实提高我省农业企业抵御风险和应对壁垒能力。

(五)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并整合好支农资金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支农支出要真正按照“两个高于”的政策规定,逐步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继续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重点扶持粮食生产、高效农业规模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民培训教育,进一步加强农业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大力推广无锡市“以工商资本‘撬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典型经验,创造以工促农、反哺农业的新模式,不断提升农业的生产力和综合效益。二是创新支农投入方式。凡属于纯公共产品性质的采用政府财政直接投入、无偿资助的方式;凡属于政府鼓励发展的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性质的可以采用有偿提供、政府补贴、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式。财政支农的对象主要是农民,而不是企业或其他农村集体单位,财政支农要尽量减少间接和中间环节的补贴,积极探索对农民直接支持的各种有效补贴办法。三是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对一般性、区域性,单个项目的实施对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专项资金应进行整合,切块安排。进一步加大财政补贴“打包到县”的试点面,项目决策权下放到县。进一步研究机构职能,建议综合现有的农、林、水产部门以及农业综合开发办、扶贫办等机构成立似于大“农委”的机构;倡导公开、透明、规范的原则,引进、推广招标投标、项目预算等新的项目管理办法,引进、推广专家和中介机构参与项目决策的新机制,提高资金分配管理的科学性、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