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委会工作 / 经济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委会工作 / 经济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8-03-11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省政协九届十八次常委会议

委员意见和建议的综合报告

 

        省政协九届十八次常委会议于5月16日在南京召开,会议听取了赵克志常务副省长关于苏南地区产业结构情况的通报,并就苏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进行了大会发言和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现将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综合汇报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路

1.调整存量。加快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技术、落后企业。加大企业改组力度,培育壮大企业。

2.发展增量。重点投新、投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拉长产业链,占领产业链高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完善产业规划,突出合理布局

1.通观全局,整体规划。要超越地方利益,从长三角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认真研究各地的比较优势,抓住重点,形成特色。借鉴国际经验,在规划中突出约束性指标,如土地、环境保护等刚性指标,不片面追求GDP增长指标。

2.积极融入长三角,力争作出更大贡献。长三角“十一五”发展规划即将颁布,规划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定位、区域功能特色将予以确认。建议省有关部门及早对此规划进行研究,在出台前向国家主管部门提出建议,为我省重点产业列入规划,重点项目的立项、实施,大环境的整合等,争取更大的份额,以使我省在今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作出更大的贡献。

3.突出合理布局。强调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形成各经济区域优势互补、合理分工、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对名目繁多的各类园区进行整合,适当分工,不搞大而全、小而全。为促进空间布局的优化,避免在引进项目上的恶性竞争,省一级要加强协调,重大项目由省统筹立项定位。同时,要研究引进项目落户本行政区域以外(如苏北)的补偿政策,在土地指标、税收分成等方面加以引导。

三、加速扩张现代高效农业规模

1.进一步明确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政府有关部门可在各地已经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深入调研,尽快制定苏南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纲要或指南。加快推进苏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及时协调解决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为现代农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推广无锡经验,推进“一村一企”战略。通过政策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如邮储银行的资金投入;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尽早组建省农村商业银行;引导工商资本组建乡村银行。以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心和扶持措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其在产业增加值中的份额。高度重视乡村服务业组织和载体建设。面向都市,积极发展现代化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旅游休闲农业,加快发展种子、农机、植保等农业服务业。

3.推进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普及力度,为推进新型农民专业组织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建议省人大、省政府就制定出台《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细则》或《江苏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条例》,以及《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办法》等进行调研听证,以促进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有序地发展。加强组织引导,扶持、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联合型、开放型、多功能型的企业型组织发展。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省、市、县的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作为贷款贴息,为农民合作组织的商标注册、农产品认证、品牌推广、市场开拓等提供必要的资金补贴。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水平与自我发展能力。完善和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要进一步规范集体资产的评估和转让,以及对股权的量化和股权的设置类型,探索如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行股权开放,科学制定个人股的继承和转让办法,激活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促进专业合作社上规模、上档次。

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1.强化产业导向。制定苏南地区产业政策,对现有产业中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低端的项目,严格执行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经过整改达不到要求的,不论企业规模大小,一律关停。切实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措施,进一步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产出强度,重点盘活存量土地。对不符合规划和产业布局要求的新上项目,各级政府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一律不予支持。

2.重点扶持产业链长、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改进和优化政府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和投向,寻求有限的产业目标予以重点培育和扶持,使目前分布在本地区各地级市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逐渐取得在全国的绝对优势地位,乃至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对符合规划要求的重点产业的新上项目,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税费优惠、土地供应、贷款贴息,及各级政府设立的各类资金,如省级技术改造资金、工业经济新增长点扶持资金等,予以扶持。建议设立省一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同时对现有各类专项资金进一步整合,理顺管理体制,加强部门协调,增加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和实效性。

3.加强对产业业态及产业政策的调查、研究。建议省经济主管部门(发改委或经贸委)根据确定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设置专业管理处室,履行好行政职能,做细做深规划、指导、服务工作。建立重点产业、产品发展专家咨询制度,按行业组建专家咨询服务委员会,吸收工程技术及管理专家参加,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技经动向,研究扶持重点项目上马措施。加大对苏南地区向苏北转移产业的支持力度,允许转移产业的地区使用苏北用地指标。

4.支持装备制造业、绿色造纸业发展。突出战略重点,进一步完善我省装备制造业、绿色造纸业产业布局规划,推进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要提高引进和新建制浆造纸企业准入标准,选择规模大、设备先进、治污技术工艺完备、资源消耗低的企业;出台地方性环保法规,提高环保标准,推行比国家现有标准高一倍的“洁净造纸标准”;采用税收、补贴等政策向开展“林浆纸一体化”的造纸企业倾斜;征收木材出口税,引导限制国内木片出口;强化专门的废纸回收机构,制定统一的废纸分类标准,分类回收,分类处理,提高废纸回收利用率。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要坚持重点发展和全面提升相结合,制定出装备工业技术发展战略;依托龙头企业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依托重点工程实现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的突破;明确重点技术领域的发展目标,结合我省在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中的关键技术和关系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共性基础技术,制订出开发、攻关目标,通过创新政策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最大限度地集聚国内外优质研发资源,形成持续创新的能力和成果。同时,装备制造业的企业要重视与国外大公司的合作和交流,迅速全方位地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产品技术、制造技术和管理理念,通过技术引进、合资合作等形式,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并进行再创新,实现在现有产品和自主研发产品上的集成创新和再创新,提高现有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档次,形成与国际知名公司同台竞争的能力。

五、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

1.继续发展传统商贸服务业。重点是抓好传统商贸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传统商贸业提档升级,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和各类居民生活服务业。

2.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加快服务业外包产业基地及示范区建设。加强对世界500强服务接包企业的分类研究,有的放矢开展招“包”。利用我省优秀的软件人才,拓展外包业务,形成服务外包品牌效应,并在此基础上,以自身的优势,加快引入一批国内软件龙头企业,形成国内外软件龙头企业集聚我省的趋势。鼓励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营等方式,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尽快做强做大。进一步优化服务外包发展环境,建立服务外包产业促进体系。

3.强化政策支持和执行情况的监督。全面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服务业发展中市场准入、税收优惠、规费减免、财政支持、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各项政策,确保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对苏南产业优化升级中的重点项目,省级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予以倾斜。整合土地资源,支持苏南地区加快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或基地建设。加大生产性服务业改革力度,尽快分离生产性企业,促使服务业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引进上。同时,在对服务业的考核上,要注意城市的不同地位、产业和辐射能力,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不搞统一的三次产业比例指标。

4.加强对当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和引导。建立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不同项目都有一个由首席专家团、咨询团等构成的责任主体。通过政府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构建起长效沟通机制,定期向政府部门提供信息和专业分析,提出前瞻性的建议。研究防止垄断,达到公平竞争的有效举措;注意防止借搞物流为名,大片占有土地的不良倾向;研究如何减轻服务业的负担,更好地融合和支持制造业的发展。

六、提高“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质量和水平

1.提高招商引资质量。要根据苏南地区产业优化升级的需求,各地要重新审编招商规划,突出产业链的延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业综合配套水平、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提升产业关联度,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招商引资的门槛,严把土地使用、环境保护及投资强度关,切实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招商引智。改进招商方式,按产业发展需要,开展主题招商活动。通过行业协会,发挥外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增强本土企业的配套能力,提高配套水平,变候鸟经济为生根经济。明确各开发园区的功能定位,尽量避免雷同,以求错位发展。根据开发园区历史形成的现状,尽快启动开发区扩容和规划的审批工作。严格知识产权执法工作,为引进基地型、龙头型外企创造良好的条件。

2.做好“走出去”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加大政府宣传推动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大力营造企业“走出去”的良好氛围。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中介组织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特别要针对各类企业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加大政府有关部门分类指导、帮助、服务的力度。建议省政府组织专门班子,加强对江苏企业“走出去”工作的研究;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在体制、机制上适应企业“走出去”发展的需要;加强协调和组织力度,在扶持江苏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转型、提升产品结构和国际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加强对相关力量的整合力度,全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通过“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利用境外技术和人才资源,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的能力。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省、市政府设立的支持企业境外投资的专项扶持资金,降低受用门槛,简化手续;鼓励扶持政策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对风险较高的重大战略性投资项目给予专项扶持。在研究出台鼓励政策措施的同时,着手研究制定有关促进保护企业对外投资的地方法规。

七、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

1.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投入的比例,在推荐上市、使用各类政府资金资助等方面,明确对企业自身研发投入比例的要求。继续通过优惠的财税政策、资金支持等形式,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要充分重视风险投资的作用,省和地方财政进一步增加投入,通过完善机制,将风险投资资金尽量、尽快投入到项目之中。对苏南产业结构升级起重要作用的重点企业、项目,省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要予以倾斜,重点扶持,确保实效。

2.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之路。以苏南现有优势产业、项目及规划的重点产业的优化升级为目标,继续选择国内具有较高研发水平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不搞无实际合作内容的形式主义;积极开展与国外知名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的合作,占领创新源头。更好地发挥驻苏高校、科研院所及地方高校的作用,制定扶持措施,引导高等院校设置地方产业发展专业、研究院(所),从技术、管理、政策等方面开展研究。排出行业共性技术难点,由省组织力量进行攻关。

3.加快建立以技术创新为目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围绕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跨行政区域建立行业性共性技术平台;以满足区域内企业技术需求为目标,学习借鉴广东省南海区的做法,官民结合面向中小企业建立区域性技术服务中心。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将创建一批科技中介服务品牌,培养一大批科技成果经纪人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方面,切实加以重视。

4.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细化相关实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增加透明度,切实解决好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化之间的矛盾;提高各级审判、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盗版侵权行为;继续推进诚信江苏建设,营造更为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

八、加快领军人物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1.创新领军人物队伍的外引内培和激励机制。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建立若干“人才研发基地”和“人才库”。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合力,广开引进渠道,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智,从招商引智到引进领军人物。创新企业家培训培养机制,制定企业家岗位长期培训教育大纲,确定相应的机构和部门来负责这件事。要鼓励和倡导成千上万的企业业主分期分批地参加岗位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素质和现代科学管理企业的水平。营造创新创业的优质环境,抓紧制订出台并全面落实更加灵活、更加宽松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通过风险投资、信贷、税收政策,激励企业及社会对创新创业的投入,为领军人物施展才华构筑坚实的基础。

2.加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引导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以促进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转变,引导和激励更多的初高中毕业生报考职业技术院校。在认真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经费筹措与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激励行业企业参与等有关政策性规定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以保证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建立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合理的协调机制,正确处理好部门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以建立统分适度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督导制度,对经费政策的落实、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水平等实行定期督导。职业技术院校要将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办学方向,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人才培养模式上切实依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作相应的改革与完善。认真规范和管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调动企业参与职业培养的积极性,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与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九、坚持环保优先,确保可持续发展

1.在观念上牢固确立“环保优先”。坚决把发展的思路从追求“又快又好”转变到“又好又快”上来,教育广大干部真正把政绩观转变到追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来。

2.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方面确立“环保优先”。以《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替代传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提到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编制《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以指导各市县和各部门的规划。

3.“双管齐下”,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明确苏南地区各个地区的功能定位,分别实行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鉴于苏南地区环境容量稀缺和水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已经没有多少可以“重点开发”的地方,个别所谓的“经济洼地”,大多是生态敏感的区域,亟待保护。除各类自然保护区外,建议把大部分的山体也列入禁止开发的范围,确保有一定量的生态用水、生态用地,让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在沿江、沿湖(指主要湖泊)、沿河(指主要河流)、主要河湖上游地区及其余山体,宜划为“限制开发”地区,实行“保护优先”的政策。在这一地区,应当率先实现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的转变、由制造业向创造业的转变、由“石油农业”向“精准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转变、由“高强度、高污染渔业”向“生态渔业”的转变。在其它地方应当摆脱依赖物质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增长方式,优化发展,实行“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政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环境容量定产业规模,切忌乱铺摊子;盘活环境容量“存量”,建立环境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用有限的环境资源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组织化程度

1.加速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分离经营性职能,把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重点放在制定规划、政策引导、投入扶持、平台建设、要素整合等方面。充分利用财税、货币政策,引导企业投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

2.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体系。从知识产权保护、公共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方面,加强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作的评价和考核。

3.提高组织化程度。对微电子及光伏产业的上游原料多(单)晶硅;国家急缺、江苏已有良好基础的碳纤维、有机氟、硅等新材料;风能、太阳热能、燃料电池等新能源设备以及轨道交通设施、新医药、软件等已显示出江苏特色和发展后劲的产品及产业链,建议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在明确重点地区布局的基础上,可由省领导(四套班子成员)分工牵头,所在市、县主要负责同志具体负责,集中人财物力,组织攻关会战,坚持不懈地积极推进,确保它们成为我省的后发优势,创造新的支柱产业。

4.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尽快启动省级行业协会的改革,将职能部门的部分权力下放给行业协会,支持行业协会做好产业研究、行业咨询、统计和协调行业矛盾等工作。把本应属于行业协会的服务标准的制订、技能资质的考核及行业自律等社会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