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全国最早提出“科技兴省”的省份,1994年又进一步提出“科教兴省”的战略。2006年4月召开的江苏省科技创新大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提升我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提出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现在,提升江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江苏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
一、我省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情况
2006年,我省组织实施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50条政策措施,深入开展“科技创新促进年”活动。2006年全社会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增长,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55%;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安排8亿元,同比增长60%,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超过100亿元。
1.高新技术企业及创新情况
到2006年,全省新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75家、省高新技术企业518家、两个密集型企业39家,总数分别达447家、3397家和210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数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认定国家重点新产品222项、省高新技术产品1693项。常州启动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南京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激励,南通、盐城将重大项目实施向科技型企业倾斜。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引导工程,联创科技、扬子江药业、法尔胜集团等3家企业被列为全国首批百家创新型试点企业,雨润集团等9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省111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资助经费5400万元,居全国前列。
2.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情况
2006年启动实施“正版正货”承诺推进计划,首批240家承诺企业获得授牌。省保护知识产权投诉举报中心投入运行,立案受理专利案件66件。组织实施重点领域企业和行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支持和帮助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实施技术创新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全省知识产权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全省专利申请量53256件,增长53%,跃居全国第二位,创历史新高;专利授权量19352件,增长42%,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发明专利增长较快,原创性成果明显增加,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10214件,增长55.2%,高于全国平均增幅34个百分点,占总量的19.15%。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之比为1∶1.3(上年为1∶1.7)。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稳步提高,全年达19776件,增长77.2%,占职务申请量的86.8%;授权量7826件,增长36.3%,占职务授权量的82.6%。
3.科技合作情况
在前两年与“两院两校”合作基础上,2006年,我省积极与国防科工委系统建立科技合作的互动机制,签署了委省科技合作协议,成功举办了军民两用技术与产业化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重点加强了与科技部的合作,经过认真的组织筹备,12月上旬省政府与科技部已正式签署协议,决定加强全面合作,并建立正常的部省工作会商制度。对外科技合作有所拓展,加强了对俄罗斯原创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和科技合作,兼顾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联合开展前瞻性技术研发,积极开拓与以、芬、英、韩等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取得了较大成效。推动我省技术及产品“走出去”,受科技部委托,代表国家组织了2场大型境外技术展示活动。设立“无锡国际科技合作园”和“苏州APEC技术转移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国际技术孵化平台、联合研发中心等国际合作的载体建设进一步加强。
4.重大资金设立、资金增长情况及资助项目情况
“十五”以来,省财政安排科技专项资金逐年增加,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目前,全省共设立14项科技专项资金。从2004年开始,我省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到2006年累计立项实施188项,安排省拔款22.08亿元,地方匹配8.5亿元,带动社会新增投入228亿元,该项资金的实施对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引导和支撑作用初步显现,已在国内引起多方面的关注。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提前并超额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在较高平台上继续加快发展。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0370亿元,同比增长30.79%,提前四年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双倍增”计划第三步奋斗目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预计达25%,比去年同期提高0.7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运行质态得到优化。主要表现在:效益显著提升,预计实现利税685亿元,增长30.87%;增加值率稳步上升,预计达26%,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高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应有的高附加值本质特征初步显现;出口继续快增,预计全年实现出口交货值4149亿元,增长30.71%,比规模以上工业出口增幅高2.6个百分点;集聚水平有所提高,产值排前5位的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10.1%,前10位企业占14.9%、前50位企业占34.1%、前100位企业占45.3%。
二、近两年来经济委推动我省企业自主创新的情况
1.连续两年以“建议案”的形式建言献策。2005年10月,政协江苏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主席会议通过《关于制定我省“十一五”规划若干问题的建议》,本委员会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特别在加快科技创新上,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组织省级关键技术攻关,加强科技风险投资工作。根据我省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对技术需求的实际情况,确定“十一五”时期省级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重点课题,组织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协作攻关。对企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成果,政府科技费用及税收优惠政策视同自主创新成果予以支持、扶持。第二是支持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以企业为主体,强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用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补贴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折旧,增加研发投入,争取在“十一五”期间规模企业的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5%。完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发挥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第三是加快高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2006年4月,本委联合科技委员会进行调研,经第四十二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形成《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建议》,共提出十六条建议。其中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创业的主体地位;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强化专利和贯标工作;鼓励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强有力的产学研联合开发领导协调小组,加强对产学研相结合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等建议受到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工作中得到逐步推广落实。
2.以提案促调研,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了提高我省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本委提出题为“关于对省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检查的建议”的提案,被列为本委员会2006年度重点督办提案。3月份召开了相关部门参加的督办会。为了进一步了解我省科技专项资金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使用绩效问题,深入研讨提案所提建议的可行性及配套措施,在分管主席的带领下,进行了专题调研。委员们提出切实增加科技专项资金投入,优化专项资金投入结构,创新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完善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费管理制度,健全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等建议。
3.政协常委会专题讨论苏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今年5月16日,省政协九届十八次常委会议听取了常务副省长关于苏南地区产业结构情况的通报,并就苏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进行大会发言和讨论,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形成《关于苏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十点建议》,上报省委和省政府。报告提出进一步明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路,调整存量,发展增量,占领产业链高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积极融入长三角,完善产业规划,突出合理布局,不片面追求GDP增长指标等建议。
4.组织委员深入企业,考察项目,推进重大科技项目的转化。近年来,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及其他相关专委会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深入数十家企业实地考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既参与项目的评审工作,更注重项目的落实和进展。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受到相关企业的高度重视,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对省政协的这项工作多次表示感谢,认为省政协的跟踪调研活动有力推进了我省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
5.积极参与省科技规划、企业创新等方面软课题的研究。从“九五”开始,省政协就一直参与全省科技规划工作,委员们提设想、出主意,直至参与编写科技发展规划。近年来,省政协有关专委会每年都向省有关部门申请专项软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三、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几点建议
1.通过优惠的财税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财税政策激励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的最重要手段,建议在原有的税收优惠基础上,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优惠财税政策;建议加大对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企业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直接补助;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实施差别化的财政支持手段,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2.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通过创造需求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政府优先采购具有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产品。企业中标后,政府可制定一定的配套政策,如发放优惠贷款、减免税收、给予补贴等,增强高技术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经济实力。
3.利用金融创新来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企业创新活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不足,而财政支持仅仅是其融资的渠道之一,因此需要形成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以金融创新来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建立创业风险投资风险补偿机制,允许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按不高于总收益10%的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可选择一些行业的重点企业作为试点,针对某些特殊项目实施贷款贴息,缓解企业创新活动的资金约束。
4.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我省应该利用高校、研究院所在科学研究与原始创新上的技术优势,加强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的联合,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寻求互补性优势技术的合作。促进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共同培养创新人才。通过政府奖励政策指导企业把研发中心建在高校、科研院所,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开放科研资源,推动在企业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和专项实验室,根据企业的需求确定科研方向,为企业发展提供针对性强的科技支撑。
5.建立高技术产业集群,整合创新资源。建议对高技术产业集群进行合理规划,依托大学、龙头企业和科技机构,形成区域性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通过整合人才、资金、信息、基础设施等创新资源,进一步降低企业、高校、院所在创新过程中的成本,提升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