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还介绍了一位民国时期的“贤才型”清官——张导民,张是蒋记政权中担任审计长时间最长的一位,自1969年起,至1987年止,前后共18年。王炳毅的文章主要回顾了他中年以前在大陆的活动。去台以前他已是财政部国税署长,尽管工作著有实效,自身亦十分清廉,但国势日下,个人之力微不足道,去台湾后,反而有所发挥。
人们大多是从《红岩》和“小萝卜头”的故事中了解到黄显声的名字的,他是东北军将领,“九一八”事变后,他主张消除党派成见,联合红军抗日,并组织义勇军转战辽宁及长城古北口一带,抗击日军,被誉为“血肉长城第一人”。他当年任辽宁省警务处长时,曾感召过一支二三百人的“绿林豪杰”加入义勇军的行列。《抗日英豪“老北风”》所述就是这支队伍首领张海天的事迹。关于他的绰号“老北风”,说来有趣,除了文章作者所说的原因外,据说亦因当时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名本庄繁,含有打麻将时上家北风克本庄东风之意。张海天在关键时刻毅然接受黄显声的影响,投身抗日洪流,连战连捷,最后不幸因疾病死于北平的医院中,真可谓是壮志未酬,令人扼腕。
本期在文化方面,《丁氏弟兄与“聚珍仿宋体”》是一篇知识性强的好文。如今,仿宋体已成为国家明文规定的“官方字体”,在公文、图纸等大量场合被应用着,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来历。实际上,仿宋体在印刷史上的出现时间要比宋体来得早,它更接近于楷书,较难雕刻;而宋体是后来为适应印书业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更适合于木刻的字体。之所以加上了一个“仿”字,是因为现在通行的仿宋体是丁氏兄弟在广泛搜集模仿早期宋版书籍的基础上,对这种古老字体加以恢复改良而成的。返古而开新,影响及于身后近百年,这恐怕也是他们二人没有想到的吧!
值得一提的是本期还刊载了一些平实无华的回忆文章,如《我在抗战期间的亲身经历》、《王震为我当红娘》、《我对汪伪军事委员会报导室的回忆》、《营救苏联飞行员的前前后后》、《文艺理论家蒋天佐与我父亲的一场笔战》等等,系出亲历,虽无大事,作者也都是当时一些小人物,但他们对昔日场面和人物细致入微的刻画,充满重新审视的乐趣,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钟山风雨》2008年第5期目录
史 海 纵 横
中共早期的反腐廉政建设(王 谦)
胡志明秘访庐山(贺 伟)
“大跃进”时期的诗歌创作(徐秋梅 吴继金)
《枫桥夜泊》诗碑未遭日酋掠夺之谜(王庆顺)
往 事 追 忆
王震为我当红娘(袁冬梅 口述 阿珣 整理)
我与沈粹缜妈妈的交往(汤雄)
营救苏联飞行员的前前后后(眭新亚 俞西远)
我在抗战期间的亲身经历(陈道元)
人 物 春 秋
文革初周恩来力保刘少奇(张家康)
徐悲鸿在西南(沙 平)
民国“贤才型”清官张导民其人其事(王炳毅)
汪 伪 内 幕
我对汪伪军事委员会报导室的回忆(杨蔚云)
革 命 足 迹
抗日英豪“老北风”(毛 冀)
趣 闻 轶 事
鲁迅第一次失业鲜为人知的经历(
文艺理论家蒋天佐与我父亲的一场笔战(周允中)
丁氏弟兄与“聚珍仿宋体”(金建陵)
文 化 长 廊
藏书楼与苏州园林文化(马 杰)
高邮盂城驿(李家寅)
文 史 拾 零
听王少堂说书(张连莹)
胡适景山痛悔(罗 致)
大熊猫“联合小姐”在英国(夏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