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广州”既是一块金字招牌,也是一段文商旅融合的历史。5月28日,在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第二期活动现场,市政协委员、行业代表与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起为擦亮“食在广州”的金字招牌支招建言。
打造“食在广州”的爆品
“我在广州生活了20多年,对广州的饮食很有感情,我觉得广州是个兼容性很强的城市,这点在饮食上也表现得很明显。”市政协委员、广东国智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朱天芳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目前广州餐饮业市场主体超过15万家,随处可见的美食为生活添上了烟火气。
“虽然都说粤菜好吃,但具体哪一道菜、哪一个食品,则缺乏销量和知名度,缺乏影响力。”市政协委员、广州酒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利平分析道,缺乏不断推陈出新,更重要的是对产品的标准化打造和宣传推广不足。
此外,赵利平认为市场化推广也存在短板,广州餐饮投融资市场不够活跃,政府组织的活动品质不高、层次不够、影响不足。
“‘食在广州’是一个历史形成的招牌,这个招牌亮不亮,最终还是取决于餐饮行业影响力大不大、竞争力强不强。”市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永华建议从三个方面打造餐饮业的广州“城市名片”:打造企业名片,支持本土餐饮企业做大做强;打造菜品名片,遴选本地餐饮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坚持科技赋能,不断突破绿色加工技术,推出高端预制菜。
朱天芳建议政府对市场自然形成的餐饮消费集聚区进行升级改造,牵头举办高等级的城市美食推广活动,如美食节、餐饮展、技能赛等,支持广州的企业通过连锁化经营等方式走出去,传播广州的美食和文化。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程钢对此表示赞同,认为要以“大美食消费”为破局点,制定一套评价体系,以“名菜”“名牌”与“名厨”三位一体全面推动广州美食消费实现“吃得好”“立得住”“传得广”。
委员和行业代表的建议与市政府的工作不谋而合。广州市商务局市管一级调研员王小华表示,目前广州已将“美食之都”列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5张城市名片之一,并围绕餐饮上下游产业,做好餐饮产业链扶持政策兑现,强化资本助力。
每年春节、“五一”、暑假、“十一”、寒假5个节点,广州市商务局都调动金融机构、平台企业、餐饮企业资源,组织全城餐饮促销,将城市流量转化为餐饮消费。
“好吃是硬道理,文化是生命力。”赵利平认为,“食在广州”要实现传承、守正、创新、解构、融合、突破,有时甚至要跨界引进不同的文化元素,才能令人既熟悉又耳目一新。
王永华也有类似的见解:餐饮行业要做到与文化相融合、相促进,必须树立“大文化”的理念。在餐饮行业弘扬传统文化,除了饮食文化外,其他比如以人为本的文化、节俭的文化、创新的文化等也值得互相借鉴和融合。
广州市文旅部门发挥文旅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美食宣传,赋能广州美食文化高质量发展。例如积极协调米其林餐厅评定落户广州,推动粤菜师傅工程“百厨百店”向纵深发展,提出“中华厨德”概念,推出“旅游+美食+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举办系列美食主题活动等等。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管一级调研员陈泽华表示,结合建设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下一步将大力支持餐饮业申报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指导开展粤菜文化内涵挖掘、整理工作,加大餐饮类非遗项目宣传推广和传承人培养力度;策划推出一系列美食网红打卡点,发布一批美食新消费场景,编写美食推文攻略,将“美食文化”融入日常外出推介参展工作中。
把牢“吃得放心”底线
除了要吃得好,更要吃得放心。一直以来,广州市场监管部门聚焦餐饮重点领域,把“严”的主基调持续贯彻到日常监管执法工作中,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022年全市监管系统共检查餐饮单位22.2万家次,立案查处1442件。同时,监管部门着眼推动餐饮行业健康发展,积极改进监管方式,让监管更加科学、高效,既有力度,也有温度。
“作为一名消费者,我比较注重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朱天芳说,政府职能部门的有力监管和培训,既是对消费者的保护,也是对行业健康发展的保护。
“从餐饮行业或者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除了监管这种刚性的保护,也期待看到一些对于恶意投诉炒作、散布虚假信息等行为的打击。营造更为宽松、容错、惠企的营商环境,推动广州美食连锁品牌做大做强。”程钢一语道出了餐饮行业的隐忧。
赵利平建议职能部门一方面既要严厉打击市场监管领域违法行为,对于侵权假冒、造假售假、勒索敲诈等违法行为协同有关部门及时稽查执法,另一方面,也要拓宽企业经营行为合规咨询渠道,及时解答经营行为是否合规的疑惑,提高企业依法经营水平。
对此,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处处长李红兵表示,目前已经在建立投诉举报黑名单,对于涉嫌敲诈勒索、诈骗、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等行为一经查实,将联合公安部门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政策宣传贯彻和培训力度,让企业知道标准是什么,红线在哪里。让监管既有力度又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