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学习
发布日期:2020-03-04 10:25 来源: 转自《时事报告》2020年第1期

  2019年,在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和内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惟幄、沉着应对,作出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的决策部署,中国经济巨轮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展望2020年,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和金融风险上升。国内面临着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制造业经营经历痛点难点,部分领域就业压力犹存等问题。但是,我国经济具有超大规模性,调控政策仍有一定空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工作的部署要求上来,坚持稳字当头,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协同配合,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

  一、2019年宏观经济保持总体平稳态势,实现全年调控目标

  2019年,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逆周期调节,国内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虽然二季度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速呈逐季放缓态势,但短期波动并未改变长期趋势,暂时压力不能阻挡深层动力。四季度宏观经济政策做出预调微调,且上年同期各项经济指标基数相对较低,进出口降幅有望收窄乃至回升,再加上中美贸易磋商取得第一阶段实质性成果,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得到缓释,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一)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仍处于合理区间

  前三季度,我国GDP分别增长6.4%、6.2%和6.0%,同比增速有所放缓,但一直处于年度预期目标区间内。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97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从生产来看,工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从需求来看,市场销售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674亿元,同比增长8.2%。投资也保持了平稳增长,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533718亿元,同比增长5.2%。此外,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粮食总产量有望继续保持在6.5亿吨以上,实现增产。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百姓腰包越来越鼓,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越来越足。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7%。在政策效应、基数效应等因素影响下,四季度经济运行显露转稳迹象,将实现预期调控目标。

  (二)服务业支撑能力增强,制造业生产减速明显

  服务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六成。前三季度,服务业生产增长7.0%,各季度之间保持稳中略升态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6%,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稳定器。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增长19.8%,是经济增速的3.2倍。工业生产呈放缓态势,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前三季度,工业生产分别增长6.1%、5.6%和5.0%。从月度运行看,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速在季度末的月份(3月、6月、9月)增速均出现反弹回升。前三季度,制造业生产增速分别为6.5%、5.5%和4.8%,增速放缓,市场需求有所回落,但有不少积极因素继续显现,比如制造业内部结构继续优化,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企业信心相对稳定。

  (三)消费需求仍是最重要引擎,货物贸易顺差增加

  消费需求的基础性作用较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5%。特别是在外需走弱的情况下,居民消费发挥着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人均居民消费支出名义增长8.3%,高于7.9%的GDP名义增速。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21265亿元,同比增长10.2%。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4%,增幅与2018年同期持平,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6%。2019年以来,世界经济走弱叠加中美贸易摩擦,我国出口增速明显回落,与此同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进口大幅下滑,贸易顺差增加。1-11月,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约为28.5万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增长4.5%,进口同比持平,贸易顺差扩大35.1%。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9.6%,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逐月回升,温和可控。11月、12月CPI同比上涨4.5%,食品价格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其中猪肉价格助推明显。1—12月,猪肉价格累计同比上涨42.5%,拉动CPI上涨约1个百分点,贡献了CPI涨幅的35.2%。1-12月,CPI同比上涨2.9%。

  (四)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新动能持续显著成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三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4%,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与二季度持平。前三季度累计,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2%,比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10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8%,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1-11月,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教育等短板领域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6.3%和17.5%,分别比全部投资快31.1和12.3个百分点。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7%和8.4%,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1和2.8个百分点; 3D打印设备、服务机器人、智能手表、充电桩、平板电脑、城市轨道车辆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57.6%、145.7%、84.5%、 74.0%、 33.0%、 30.8%,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减税降费取得良好成效。前三季度,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已达17834亿元,深化增值税改革中,制造业新增减税4738亿元,占新增减税总额的31.36%。同时,减税降费普惠性特征明显,深化增值税改革、社保降费、个人所得税减税等措施惠及所有行业、所有工薪阶层。2019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相当于2018年的两倍,减税降费取得积极成效。

  二、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发展韧性较强

  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增多,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我们要坚持用辩证思维看待形势发展变化,增强必胜信心,善于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推动经济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一)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大,不利因素明显增多

  实体经济乏力引发全球经济减速和金融风险上升。不同于以往金融风险爆发冲击实体经济的传导路径,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进入下行周期,减速效应将进一步向服务业蔓延,2020年实体经济增长减速可能触发股市、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调整以及债务违约率上升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由此导致全球金融风险上升,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贸易摩擦抑制全球投资和消费增长。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引发的全球贸易摩擦升级,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风险。近来全球性贸易摩擦进一步蔓延至金融、科技领域,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冲击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由于经贸摩擦短期内难以根本性缓和,全球经济贸易增长动能趋弱,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不足,全球市场避险情绪上升,全球制造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开支将继续走弱。

  全球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空间有限。主要经济体在2019年中期启动新一轮降息周期,2020年将延续宽松货币政策取向,但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在弱化。同时,美国减税刺激作用逐渐消退后,IMF等国际组织呼吁美国等发达国家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受赤字和债务规模上限的制约,预计2020年各国财政政策空间依然有限

  先行指标预示着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黯淡。从先行指标看,十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指数为41.0,连续6个月在荣枯线以下。10月OECD(经合组织)综合领先指标已回落至99.1,创2009年9月以来近10年新低。从机构预期看,10月IMF《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2019年和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下调至3.0%和3.4%,较春季报告分别下调了0.3和0.2个百分点。

  (二)国内两难多难问题交织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依然存在。在经历了多轮经贸谈判以及多领域角力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但中美贸易摩擦仍未彻底解决。一方面,已征关税的后续影响存在,另一方面,贸易摩擦会向科技乃至金融等领域延伸。我们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制造业面临困难增多。土地、劳动力、物流、环保投入、融资等企业经营成本较高,产能过剩压力仍在发酵,企业利润明显减少。同时制造业技改投资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且设备及工器具更新改造投资不足,对提升产成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促进效果不大。全球性贸易摩擦加大世界经济减速风险,外部需求减弱;汽车、商品房等消费龙头需求下滑,抑制国内终端需求。

  部分领域就业压力有所上升。自2018年中美互相加征关税以来,一些外贸企业缩减招聘计划甚至裁员,淘汰落后产能部分地区失业风险仍然较大,企业内部挖掘安置的潜力越来越小。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新一轮技术革命引发产业生态重构,导致部分低技能人员技术性失业。

  此外,还存在财政收支矛盾和企业、地方财政债务等问题。1-11月累计,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同比增长3.0%,低于上年同期和预算目标3.9和1.9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7.6%,高于上年同期和预算目标1.3和1.4个百分点。一些地区“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等刚性支出增长较快。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债券违约情况有所增多,一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到期债务风险问题突出。

  (三)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坚实

  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经济发展基础坚实,新动能愈发强劲,经济发展前景光明。

  多领域开放举措加速落地,增强发展新活力。近期,我国在深化制造业开放、加快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开放、完善对外开放法律法规体系和更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一是按照“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迟”的原则,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涵盖信用评级、理财公司、养老金管理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金融机构类别,以及涉及放宽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和准入门槛、缩短外资持股比例限制过渡期时间等方面。二是新布局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自贸试验区吸收外资集聚带动效应明显。三是全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大力强化执法,杜绝强制技术转让,完善商业秘密保护,依法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四是大幅缩减负面清单,推动制造业、农业全方位对外开放,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我国在不断向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开放迈进,并通过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举措落地,将为经济增长增添更多活力。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塑造发展新环境。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上升至第31位,连续两年大幅提升,位列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显著的经济体第三名。2020年1月1日,外商投资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通过建立和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机制,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逐步推动外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保护市场主体、优化市场环境、强化政务服务、加强监管执法、完善法治保障等多方面努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外商投资和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有助于激发我国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塑造发展新环境。

  供给体系不断优化,壮大发展新动能。当前,面对全球科技变革加速推进的新形势,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高,工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快于一般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制造业逐步向中高端迈进。我国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供给体系不断优化,新动能快速壮大。

  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拓展发展新空间。目前,我国有近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正在跨越1万美元的关口。参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大约有4亿人,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正在形成,已是全球最大的成长性市场,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消费环境不断改善,互联网革命破除二元结构短板,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会不断加强。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的不断释放,可以有效应对严峻复杂外部环境的冲击,拓展发展新空间。

  三、2020年我国经济前景展望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问题多点交织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要坚定做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经济发展的韧性、潜力和创新活力,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坚实努力。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初步预计,2020年我国经济将增长6.0%左右。

  (一)生产侧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工业生产波动下行。在总需求难有明显好转、企业效益不佳、经营成本较高等因素影响下,工业生产将延续波动下行态势。当然,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动能有望继续快速成长,预计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3%左右。服务业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一是《关于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将在支持传统服务行业改造升级,大力培育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外商直接投资呈现较快增长态势,特别是对金融业投资意愿较强,为服务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预计2020年服务业生产增长6.9%左右。

  (二)需求疲弱态势将有所缓解

  投资增速将温和回落,政策效果将进一步显现。一是在连续多年减税降费政策逐步显效、营商环境大幅改善、企业融资环境转向宽松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制造业投资增长状况有望回暖,但增长仍有一定脆弱性。二是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压力,开发商融资渠道收窄,企业到位资金趋势性下行,房地产企业拿地和建设更趋谨慎,房地产投资增速将趋缓。三是地方政府专项建设债券有望继续加码并加快发行,将会撬动更多资金进入基建领域,基建投资增速有望稳中回升。预计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5.0%左右。

  消费将平稳增长,超预期下拉因素将有所减少。在促消费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就业和收入形势总体稳定、消费短板加速补齐等有利因素支撑下,消费需求将保持总体平稳。购置税优惠政策退坡的影响逐步消除,各地衔接政策进一步明确将缓解国五国六标准转换带来的观望情绪,汽车消费将触底企稳,对消费的下拉作用趋弱。此外,商品零售价格涨幅较2019年将有所提高,支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但就业承压、高负债对消费的挤出效应依然存在,消费供给短板尚不能满足新需求,服务消费发展不规范等问题给消费平稳增长提出较大挑战,预计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0%左右。

  (三)物价水平将延续分化格局

  肉价将继续推动消费价格,核心通胀呈趋弱态势。一是社会总供求关系依然宽松、货币流动性不会大水漫灌,居民消费价格缺乏大幅上涨基础,核心CPI存在进一步走弱态势。二是粮价将保持基本稳定。粮食产量连续丰收以及库存较高等因素抑制粮价上涨,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稳定有助于消费价格稳定。三是全球经济面临疲软态势,石油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难以大幅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四是生猪市场供需矛盾将会持续,2020年上半年供给冲击造成的猪肉价格上涨压力依然较大,下半年后将有望逐步缓解。综合来看,居民消费价格将温和回升,初步预计2020年CPI上涨3.5%左右。工业品价格将延续下滑走势。内外需仍面临下行压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维持稳中趋降运行态势,企业家通胀预期有所回落,钢铁和建材价格缺乏坚实增长基础,工业品价格尚不具备反弹的支撑条件,综合考虑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的影响,预计2020年PPI将下跌0.5%左右。

  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决胜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既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字当头,全面做好各项经济工作;理念先行,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稳扎稳打,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政策协同,宏观调控政策形成合力,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

  (一)稳字当头,全面做好各项经济工作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全文有29处提到“稳”,将“稳”贯穿于收官之年始终。全面做好各项经济工作,首先,工作总基调继续坚持稳中求进。保持稳经济、稳社会、稳政策、稳预期,在稳的基础上,持续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大范围、更宽领城、更深层次扩大开放,推动经济结构优化、提质增效。

  其次,全面做好“六稳”工作。没有稳定,经济转型关键期的各类社会矛盾就可能凸显,不仅经济建设可能遭遇波折、改革遭遇坎坷,民生福祉也可能无法保障。要完善和强化“六稳”举措。从稳就业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多措并举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不仅要稳定就业总量完成既定目标,更要通过改善就业结构,精准施策推动就业质量的提升,发挥出我国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优势。突出抓好大学应届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特别是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从稳金融看,既要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也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退出机制,稳步推进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功能。从稳外贸看,面对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复杂严峻外部环境,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推动对外贸易稳中提质显得尤为重要。从稳外资看,要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推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稳定增长。从稳投资看,要强化民生导向,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切实增加有效投资,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此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从稳预期看,既要做好预期管理,持续提振市场信心,调动投资者、消费者的生产、生活积极性,也要全面落实好各项政策举措,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稳定市场预期。

  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还要稳房地产、稳物价、稳杠杆、稳步提质等。房地产调控新增“三稳”要求,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全面落实因城施策,建立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20年房地产市场的主要任务集中在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赁住房等与民生相关的举措,这些都是支持合理住房消费的表现。2020年,因猪肉价格引致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将有所上升,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金融风险有所缓释,我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去杠杆”逐步转向了“稳杠杆”。在处理经济增速和质量的关系上,要保持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二)理念先行,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14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16.6%左右。但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进程尚未完成,人均GDP尚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提升潜力。发展仍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仍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我国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是必要的,必须要保持就业基本稳定和民生不断改善。

  高质量发展是在保持适度增长基础之上,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我们追求的是科学发展,是符合新理念的发展。做好2020年经济工作的关键,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收官之年,各地区各部门应当更加深刻地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要求,克服“本领恐慌”,摆脱“路径依赖”,努力找到做好经济工作的抓手和关键。比如,要崇尚创新,切实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又如,要厚植开放,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都要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广阔的格局来筹划部署经济工作。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哪个方面做得不到位,发展都会受影响。2020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内外部风险挑战,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解决好发展问题、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不能为了增长而放松对生态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折,不能为了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只有科学落实、统筹推进,才能让新发展理念真正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稳扎稳打,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三大攻坚战是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攻坚任务,经过两年的努力,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精准脱贫成效显著,截至2018年底,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降至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金融风险有效防控,宏观杠杆率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2018年甚至出现下降,各类风险逐一化解;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没有因为经济存在较大下行压力而放松对于环保的要求。

  收官之年将脱贫攻坚提到三大攻坚战之首。要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三区”是指西藏、四省藏区和新疆南疆四地州;“三州”是指四川的凉山州、云南的怒江州和甘肃的临夏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要建立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对污染防治攻坚战而言,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完善相关治理机制,抓好源头防控。我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具备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压实各方责任。

  (四)政策协同,宏观调控政策形成合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面对当前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的情况,积极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在战略性和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通信网络、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以及农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设施建设方面仍有较大投资空间。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与以往仅强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其范围和工作力度将更大,并且首次提出“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这就是从大银行业务向基层延伸,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等方面入手,在支持民营小微企业、“三农”等方面充分发挥大银行客户存款多、资金成本低等先天优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明确,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这是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的具体体现,统筹多领域政策措施,有利于各部门及利益相关方在制度框架下共同解决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