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学习
发布日期:2019-05-06 09:36 来源: 《思想理论动态参阅》2019年第33期

 

李 适 粟洪武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历史重任。然而目前职业教育仅重视职业技能与知识,忽视校企合作和职业精神,严重制约着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职业院校要实现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使命,就要以工匠精神为基调重新定位办学理念,并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着力点,以校园隐性文化为载体,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开辟新视角。

在我国制造业由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型升级的现实背景下,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造就支撑中国智造亟需的大国工匠,将工匠精神渗透、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中,改变国人对职业教育地位的误解、重拾职业教育作用的价值,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不可避免的议题。

问题透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

与德、日、英、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地位低且发展滞后,现代技工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理解尊重。为改变这一窘况,近十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并出台相关政策助力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然而在基础薄弱、观念落后、师资欠优等一系列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形下,不仅改革成效甚微,而且还面临着诸多新的困境。

1.办学理念上:趋同于普通教育且职业性不强

办学理念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顶层设计与规划。不可否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与追求,即以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终极趣旨。但职业教育又有其特殊性,注重理论知识与实操训练的结合,通过专业理论的传授,使学生获得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并以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变革、技术变革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为基本任务。

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机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阵地,它为工匠大国”“智造强国”“创造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高质人力资源的支撑。但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以及课程教学等环节上呈现出与普通高校同质化的现象,未能充分挖掘自身办学的优势与特色。这一办学理念下培养的学生技术技能不突出、职业性不明显,缺失过硬文凭和一技之长,在人才市场毫无竞争优势,终究难以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和生力军。

2.人才培养目标上:重视职业知识与技能,忽视职业精神

人才培养即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追问,是学校教育共同的使命和己任。在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备受关注,重新审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显得尤为迫切。培养目标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培养什么样人的价值诉求和具体要求,是高职人才观的集中反映,也是高职教育理想和使命的具体体现。

由于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其人才培养目标理应不同于普通高校和中职教育,正如国家对高职人才培养目的的规定一样,高职院校要以高技能型人才为其培养目的。那么何谓高技能型人才呢?具体而言,高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扎实的知识,更需要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而其中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属于职业精神,是职业人实现自我理想、自我抱负、自我价值的内生动力,对个体的职业生涯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众多高职院校以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传授为重点,却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熏陶,致使大部分毕业生在入职以后,频繁跳槽、更换工作。缺失高尚职业精神的引领,高职院校要成为造就大国工匠、塑造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孵化基地势必困难重重。

3.教学思路上:奉行自我坚守,忽视校企合作

日德是优质产品的代名词,是典型的制造业强国。学界认为德日制造业能以高品质享誉国际,归功于有一批追求完美与极致、专注与创新的技术型人才,而他们职业素质的养成却得益于其发达的职业教育。德国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即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学生,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对接,进而培养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工匠。日本的大企业甚至中小型企业都有自己的职业学校,自主招生,自行培养企业所需的技术工人。这一模式培养的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德日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告诉我们,成功的职业教育不能自我封闭、单打独斗、禁锢在象牙塔之中,而是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实现与企业、市场的无缝对接。

4.教学原则上:注重,忽视

即学识、理论知识,而是指行动、实践活动。是一对哲学范畴,中国先哲们对如何处理的关系有其自我的见解。

职业教育要培养出高技能型的人才,除了开设相关理论课程模块造就技能型人才所需的外,还要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平台,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强化技能型人才的,力求做到做学合一,脑手并用。但受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学观的影响,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仅停留在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上。理论知识与实操训练二者兼顾是职业教育追求的应然状态,的缺失使得职业教育丧失了自我特色,更无法培养出企业满意的高技能型人才。

实践路径: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职业教育改革对策

工匠精神宣扬创新、敬业、诚信、专注、执着的工作伦理品质值得代代相传。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当下,弘扬工匠精神显得尤为急切。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不仅肩负着培养现代工匠及其工匠精神的重担,而且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1.以工匠精神为基调重新定位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首先,要继续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职业教育在国外一直都享有较高的地位,职业院校是许多年轻学生的第一选择。德国产品之所以能享誉海外,在一定程度上就得益于其发达的职业教育,塑造了一批富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匠人。

其次,要树立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不断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市场认可度、满意度,就必须树立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以工匠精神为基调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环节的实施进行整体设计与开发,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2.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着力点培育工匠精神

首先,增加校外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学生深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习惯被动接受书本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实践的意识,要改变学生以往学习定势,培育他们手脑并用意识,增加校外实践环节的学分,迫使学生主动参与校外实习,并在实践过程中体悟工匠精神

其次,吸纳高级技师兼职教师。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不仅仅是学识渊博的教师,更是实践丰富的工程师。但由于高职师资培养机制不健全,只注重教师的专业理论培养,而教师实践能力却有所欠缺,吸纳高级技师可以弥补现有师资一线经验不足的缺陷,以言传身教、躬亲示范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工匠们的精神面貌,点燃他们成为现代工匠的职业理想与热情。

最后,实现专业课程与企业行业的对接。专业课程教学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高职毕业生质量要接受用人单位的检阅,只有在专业设置上紧跟行业发展需要,并采用项目合作、案例推演、角色扮演以及实训实习的方式推进课程教学,充分挖掘专业领域知识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坚持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可以帮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工厂,走出书本、走向实践,实现从专业学习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使高职院校的育人水平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标准。

3.以校园隐性文化为载体催生学生工匠精神

首先,组建与学科专业相关的各种社团。社团是学生们以兴趣、爱好名义走到一起的非正式群体,而与专业课程有关的各种社团活动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延伸,可以实现课内、课外学习过程的一体化。志同道合的学生聚在一起可以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进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可以催生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其次,可以举办各种技能比赛。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其个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他们成功就业的重要砝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不同层次的技能比赛,不仅可以让学生践行所学,做到学以致用、赛以促学,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独立思考、潜心钻研、自主研发的创新精神。学校还可以开辟实物展览区陈列学生的原创作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进而树立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职业理想和技能宝贵,崇尚创新的职业精神。

最后,开展不同形式的讲座。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向学生宣扬、讲解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方针、政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价值意义,并树立积极的态度面对专业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邀请各行业的劳动模范、技能大师、技艺传承人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通过生动、鲜活的先进事迹和真实案例,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切感悟到现代工匠的技艺之美、创新之美、奉献之美。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昌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