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23年 / 第七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23年 / 第七期
发布日期:2023-09-06 09:40 来源: 新华日报

  9月4日至5日,省政协举行十三届四次常委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围绕“聚焦人的全面发展,深化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进行协商讨论。省政协主席张义珍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通报有关情况,副省长徐缨到会听取委员发言。会议共收到发言材料85篇,有19位委员作口头交流发言。现将大会口头交流发言摘登如下:

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助力“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建设走在前做示范

邢卫红 (代表民革江苏省委会)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推进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要求。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增强志愿服务组织“自我造血”能力。发挥政府主体作用,提供项目拨款、志愿者补助等,支持志愿者组织维持运作,鼓励其开展更多、更优质的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基金会、企业、社区、社会团体等与志愿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提高志愿服务专业水平。加大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推广力度。

  二是增加志愿服务评价指标,实现志愿者管理与政务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利用信息化平台集中管理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服务记录等,提高志愿服务的运营效率和信息透明度。实现志愿者服务平台与政务平台数据互通,推进志愿者组织管理精细化。在政府各部门及城乡社区的考核体系中增加“培育志愿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等指标,进一步提升其参与度。

  三是完善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对志愿者“分类分级”予以激励。建立全面的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将志愿者划分为专业志愿者、通用志愿者、爱心群众等,分层分类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志愿服务质效。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保障志愿者权益,为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支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通过表彰优秀、提供奖励或发放服务证书等方式,鼓励志愿者参与更多志愿服务活动。

 

汇聚用好“新乡贤”合力 助力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

熊思东 (代表民盟江苏省委会)

  乡贤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引领乡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建议:

  一、打造推动乡贤回归的系统工程。开展“乡贤归巢”系统工程,组建县、乡、村三级乡贤协会或商会等,畅通三级联动的乡贤返乡创业联络机制,在镇级层面形成领导分管、专人负责的乡贤工作制度。吸引乡贤回归家乡,建立动态更新的乡贤人才数据库、干事创业政策库和项目库,精准对接乡贤意愿及地方需求。发挥老领导、老专家作用,根据意愿选派他们到村任职,担任名誉村长、大学生村干部导师或乡村振兴指导员等,为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服务。

  二、健全乡贤干事创业的配套保障。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管理、保障长效机制,通过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有偿取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等方式,推动解决乡贤返乡的居住用地问题,同时加大乡贤干事创业扶持力度。明确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定位、作用及与村“两委”的关系,突出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健全议事决策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乡贤担当干事。

  三、形成在外乡贤共同参与的合力。鼓励引导在外乡贤为家乡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牵线搭桥,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开展“乡贤+公益”“乡贤+教育”等系列活动,为在外乡贤服务家乡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选树乡贤模范典型,全面展示乡贤风采,进一步弘扬乡贤文化。

 

扶持江苏戏曲剧团健康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潘镇 (代表民建江苏省委会)

  戏曲剧团具有厚重的文化遗产传承意义,江苏地方剧种和具有全国特殊地位的特色戏曲流派都是不可复制的文化符号。为此建议:

  一、对全省戏曲剧团生存发展状态开展专项调研、分类指导。开展全省戏曲剧团生存发展状态专项调研,形成江苏地方戏曲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戏曲流派传承剧团和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目录及师承谱系档案。优化组合进入目录的同一剧种和特色流派的剧团。

  二、深化全省戏曲剧团管理体制改革。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戏曲剧团改革,统一设置设区市级文化艺术中心,戏曲剧团归艺术中心统一管理,实现编导、乐队、音响、舞美等人才多剧种共享。取消县级戏曲剧团设置,现有在编人员统归设区市级文化艺术中心管理。明确各设区市文化艺术中心为全额补贴事业单位,重新核定人员编制,严格要求各类专业人才比例不得低于70%。制定专项入编政策,戏曲专业人才事业单位入编,以专业水平作为考核内容,委培演员专业合格免试入编。

  三、提高“送戏下乡”补助标准,戏曲振兴基金向百姓需要倾斜。市县两级财政共同配套,提高“送戏下乡”补助标准。开展“送戏下乡村村到”工作,提高“送戏下乡”频次。集中“送戏下乡”补贴资金和市级戏曲振兴基金,投入新艺术作品创作和传统经典剧目复排,传统经典剧目复排经费占比不得低于50%,“送戏下乡”传统经典剧目比例不得低于50%。

 

用好江苏文脉工程成果 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袁林旺 (代表民进江苏省委会)

  为用好“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简称“江苏文脉工程”)成果,提炼和展示我省文化标识、文化精髓,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动力与活力,建议:

  一、高站位谋划,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时代贡献。认真提炼江苏地域文化符号,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突出江苏文化的脉络与主体,彰显江苏文化的丰富与多彩。另一方面,让江苏文脉工程普及化、通俗化,让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加强江苏文脉成果传播普及,推动省、市、县(区)、乡(镇)四级联动。

  二、高质量研编,为江苏文化建设拓展新境界。深入挖掘和传承江苏文脉的集成性、经典性和引领性,凝聚文化认同和文化情感,唤起更多江苏价值认同、事业认同、情感认同。高质高效编撰《江苏文库》,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推动解决专家学者劳动待遇、职称评选等实际困难,以文脉工程的高质量凝聚人,以厚重有温度的工作环境留住人。

  三、高标准转化,为文化交流传播搭建广阔平台。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进行创新性传承与文化转化,制作精简版、普及版《江苏文库》。广泛开展艺术、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领域文化创意大交流,综合运用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等文化样态,实现文化活化传承与创新延展。做好国际文化交流策划,把江苏文脉活动办到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知名博物馆,不断丰富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形式与内容,让全世界热爱文化的人因江苏文脉互联互通。

 

高品质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江苏名片

沙勇 (代表农工党江苏省委会)

  我省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点,在全国率先构筑起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四梁八柱”。为此建议:

  一是打造大运河江苏段统一的全域旅游品牌,守护好文化根脉。挖掘好、整理好、提炼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系统研究阐释其本质特征和时代内涵,突出活态传承。围绕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运河经济新发展、运河生态文明建设等命题,加强大运河沿线城市资源整合,建设大运河文化之旅路线,打造大运河江苏段全域旅游品牌。

  二是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出成效”,在沿线城市区域联动上“谋整合”,打造鲜活的生态绿脉。建立省级定期会商工作机制和多主体广泛参与的协同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文化产品标志、标识和管理运行机构。将大运河文化融入地域文化、城乡建设,协同推进23个核心展示园、26条集中展示带、153个特色展示点项目,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市漫游产品和运河文化空间展示体系。

  三是加强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协同,在特色文旅路线设计上“做文章”,在市场化运营上“求突破”,壮大经济动脉。以文态、生态、业态、形态“四合一”设计特色旅游路线,撬动社会资本,延伸文化产业链,完善旅游产业集群,推出一批文化展示中心、非遗体验项目、文艺精品力作和数字化“爆款”产品,全力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持续赋能江苏高质量发展。

 

活化红色资源 讲好江苏红色故事

傅阳 (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会)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基因厚重深沉,在活化利用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统筹协调聚合力,讲好江苏“红色故事”。编制《江苏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推动省内各市开展红色文旅项目对接,形成红色旅游项目聚集、辐射带动效应大的精品路线。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建设中,重点打造一批红色地标,提升红色资源辨识度。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将江苏早期中共党史发生地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等串点成线,提升江苏红色文化影响力、传播力。

  二是深耕红色文化,打造乡村“红火产业”。积极引导农业、教育、平台企业等资源介入,与文化创意、研学教育、乡村民宿、观光农业等产业协同共进、融合发展,开拓“红色+生态农业”“红色+休闲康养”“红色+培训研学”等活化利用模式,打造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等衍生产品。注重社会资本参与,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运营公司+农户”模式,探索红色文化旅游致富新路径。

  三是发展红色流量,创新文旅“红色产品”。进行数据化、网络化、市场化开发,运用全息投影、VR技术等,生动还原红色情景,提升游客体验感,提升红色文化感染力。通过二次创作注入新鲜血液,运用新科技进行引流,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营造“红色遗产有历史、红色乡村有故事、红色景区有内涵、红色乡贤有传承”的良好氛围。

 

书写人文经济学新篇章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朱民 (代表政协苏州市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为答好总书记布置的题目,积极推进经济人文更好地相融互促,建议:

  一是在“三个好”上做文章。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发挥制度机制保障作用,全面总结历年来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健全完善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法规制度体系,推动文化持续发展和繁荣。更加重视各地各部门协同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协调机制,明确各主体保护责任,使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分类更科学、保护更有力、管理更有效。

  二是在创意经济上下功夫。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现代科技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打造新的文创品牌,使之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三是在人才建设上求突破。进一步增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感。建议省级层面出台政策,加大对“非遗”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实行人才精细化管理;搭建更多人才展示平台,不断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开发“非遗”教材,加强宣传教育,培养“非遗”保护传承新人;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非遗”文化元素,吸引国内外更多的年轻人喜爱、传播和推广“非遗”,为江苏文旅产业更加兴旺、市场更加繁荣“添柴”助力。

 

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强化“水韵江苏”文化特质

邵建东 (代表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在推进江苏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中,要强化对“水韵江苏”文化特质的把握,积极提炼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动能,推动江苏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上探索新经验。为此建议:

  一、从“上善若水”的文化特质中传承弘扬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让江苏成为最具亲和力和代表性的人文之地。以“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将“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转化为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时俱进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让“第二个结合”在江苏找到更多落脚点,让江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生动实景,成为最具亲和力和代表性的人文之地。

  二、从“海纳百川”的文化特质中传承弘扬开放包容的人文理念,让江苏成为最具吸引力和开放性的人文之地。传承弘扬江苏“海纳百川”文化特质,积极打造高标准、国际化、人性化的人文环境,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生态,多措并举吸纳海内外各类人才来江苏创业和生活,让江苏成为最具吸引力和开放性的人文之地。

  三、从“滴水穿石”的文化特质中传承弘扬实干兴邦的人文精神,让江苏成为最具发展力和创新性的人文之地。在理念思路上须超前,在发展路径上能引领,在建设成果上有标识,在经验模式上可示范。发挥江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建设文化传承载体,打造特色文化新标识,力争推出一批高质量文化成果,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经验模式,让江苏成为最具发展力和创新性的人文之地。

 

为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经验贡献文艺力量

汪兴国 (代表省政协文艺界)

  全省政协文艺界必须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突出特性,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省贡献文艺力量。为此建议:

  一、做到“两个结合”,在延续文脉、传承文脉、创造文脉上走在前、做示范。铸牢思想之魂、深植文化之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新时代文艺创作。创造新时代江苏文艺新经典,深入实施“名师带徒”计划,高度重视文学艺术志、史、年鉴、蓝皮书等编撰工作,加快推进江苏文学馆选址立项,建设江苏历代艺术名家名作展陈馆。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推出更多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精品力作上走在前、做示范。自觉做“人民的学生”,学习人民的伟大实践、奋斗精神和艺术表达。加大重点文艺精品创作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举办省级文艺奖项颁奖盛典,进一步提升江苏文艺标识和品牌活动影响力、美誉度。

  三、讲好“三个故事”,在展现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江苏形象上走在前、做示范。生动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省重点工作,开展专题采风创作、定点生活,发挥各类文艺创作实践基地作用。密切与国际主流媒体和专业文艺机构的合作,提升江苏文艺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

  四、深入基层一线,在繁荣基层文艺、提升群众文艺素养、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上走在前、做示范。组织动员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广泛开展各类文艺志愿服务,提升全民文艺素养。加强基层文联、作协组织建设,支持保障其开展文艺活动。切实加强各类基层文艺阵地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能

周锋

  信息技术的深刻变革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对传播效果带来了一定挑战。为此建议:

  一、确保优质内容供给,增强传播效力。注重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进行内容传播,深度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运用最新信息技术,确保传播精准性。不断创新内容生产、表达形式和话语体系,不断创作多载体、高质量的媒体产品。

  二、建强媒体互动模式,有效服务受众。从受众的需求和差异出发,在受众广泛参与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立价值共识。丰富受众反馈方式,及时专业分析受众反馈并纳入内容生产环节。完善移动采编及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全媒体平台的聚合性优势,着力打造互动性强的传播形态。

  三、实施智媒技术赋能,完善传播格局。增强技术分析能力,把握受众的真实需求和接受信息特征,有针对性地生产内容。坚持媒体融合一体化发展方向,形成协同高效的传播合力,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

  四、打造专业多能队伍,汇聚传播合力。主流媒体要牢固树立全媒体运行观念,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建强传播阵地,生产精品内容,创新传播载体,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发挥自媒体从业者作用,引导他们坚持正确价值取向,自觉传播正能量。抓住关键环节,大力培育政治素质高、理论素养硬、信息技术精、业务能力强的传播团队和全媒体工作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生产和传播提供支撑。

 

加强传统村落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周小慧

  加强传统村落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能够为江苏建设农业强省和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提供文化支撑。为此建议:

  一、加强规范管理。健全政策法规,推动相关部门政策集成、工作协同,夯实“优先保护、合理利用”的法治基础。编制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融入国土空间和村庄发展规划,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发挥传统村落集聚效应。健全农耕文化保护负面清单,完善传统建筑修缮技术规范。

  二、优化保护路径。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对传统村落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决策咨询、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专业服务。梳理乡村非遗资源,重视推进农业博物馆、村史馆、体验馆建设,对传承人、传承项目、教学实践基地及相关产业提供靶向支持。建设线上“云游”APP、电子档案馆等,实现数字化保存与开发利用。将传统农耕文化融入校本课程、民间戏曲、主题游园等,全方位展示传统村落和农业文化遗产魅力。

  三、科学开发利用。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事体验、民宿美食、特色农产品等产业,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多功能产业综合体。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庆典、文化年、旅游节、民俗展演等文化主题活动,推进文旅项目开发。推进保护利用工作与村庄风貌打造、乡村产业发展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有机结合。

  四、凝聚保护合力。探索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库,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保护利用。整合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社会资本资源,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面向拉美地区讲好发生在江苏的中国故事 为“一带一路”合作织密民心纽带

周建农

  拉美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方。江苏要发挥走在前、做示范的表率作用,坚持文化先行,增进人文互信,为“一带一路”合作行稳致远增添积极因素。为此建议:

  一、深化江苏地域文化推广,讲好新时代发生在江苏的中国故事。可持续打造江苏文化品牌,在拉美地区推广展现中国特色、江苏韵味的系列精品项目。注重用江苏地域文明解读中华文明,充实完善书画、文物、中医、中餐、非遗等对外交流精品项目库,推出更多“中国文化、国际表达”的品牌产品。

  二、扩大国际音域,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积极拓展江苏文化对外宣传途径,通过共建文化传播平台,持续推进“云支教”“云培训”等工作,探索在拉美地区开展线上华文教育,以中华优秀文化影响当地民众。重视发掘利用拉美地区传播资源,加强与当地媒体合作,多渠道联动,加大文化传播力度。发挥外向型经济大省优势,加大文化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传播资源与传播体系建设。

  三、做好交流联谊,涵养壮大知华友华力量。加强统筹协调,分类制策、精准施策。持续做好“请进来”工作,通过各种形式,邀请拉美地区华裔知名文化人士,来华、来苏进行参观、交流、研讨。积极组织有意来华学习的华裔青年中的杰出代表,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让他们更加了解真实的中国。进一步发掘利用好华侨华人文化资源,用拉美地区民众喜爱的方式阐释中华文化、增进文化认同。

 

建设高水平基础教育教师队伍 更好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李奇 (代表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

  高起点建设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对于履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建议:

  一、深化改革举措,实现教师培养职前职后的融通协同。在大学教育中设置不同层次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纳入师范生必修学分。师范院校要认真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积极推进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的师范生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改革模式。

  二、紧抓关键节点,积极培育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的名师名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在岗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抓好各级教育行政机构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专题培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常态化推进师德培育涵养,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创造力、有影响力、有“教育家精神”的名师名家。

  三、强化监督引导,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将传统文化教育成效纳入中小学督导考核,开展全省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创建活动。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建设名人文化墙、宣传栏、文化长廊等。构建发展性的师德评价标准,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监督机制。通过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加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措施,提高教师待遇。持续开展“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江苏最美教师”推选等活动,营造崇尚师德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

 

大力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李兰翔 (代表江苏省工商联)

  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对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议:

  一、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引导民营经济人士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从思想上增强家国情怀,凝聚奋进力量。全面贯彻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引导民营经济人士严格规范自身言行,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和依法合规经营底线,塑造良好公众形象。

  二、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强统筹规划,强化部门协作,创新工作方法,将培养企业家队伍与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同步谋划、同步推进,设立“江苏企业家日”,总结宣传优秀企业家先进典型,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积极推动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良好环境,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三、支持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发挥企业家重要作用。探索建立企业家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落实涉企多元化保护政策,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家在扩就业、增收入、促消费、稳增长,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突出“三个聚焦” 着力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

王立平 (代表政协南京市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目标是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持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为此建议:

  一、聚焦凝心铸魂,大力引领循规守法、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提高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的法治观、规则观、诚信观、市场经济观等持续更新。加强对我省文化底蕴和红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综合运用全媒体传播矩阵,在宣传教育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和价值取向。

  二、聚焦人民至上,持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加强全域共建,促进文明城市、文明城镇、文明乡村“三文同步”。加强城乡融合,坚持并完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高质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同步提档升级。

  三、聚焦短板弱项,不断破解文明社会的现实问题。精准发力,避免说教式引导,用环境的优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改变人。精细治理,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作互动治理格局。精心培育,高起点探索现代文明实践,树立崇尚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新风尚。

  

聚力打造江苏汉文化重要传承发展地

王强 (代表政协徐州市委员会)

  加强汉文化传承发展,对于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筑牢现代化建设文化根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此建议:

  一、强化研究阐释,深入开掘汉文化的历史价值。把传承发展汉文化上升为省级战略,整合各方面力量,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聚焦汉代郡国城址和陵墓研究等课题,重点推进徐州汉楚王墓群等遗存的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进一步挖掘阐释汉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深刻揭示汉文化在江苏地域文明和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的历史贡献。

  二、优化保护利用,持续传承汉文化的时代精神。加强汉代文物、文化遗产等资源的保护利用,突出活态传承,打造更多具象化的汉文化标识产品。支持徐州举办汉文化论坛,系统研究汉文化蕴含的历史意蕴和精神力量。精心策划实施汉文化展示馆、汉文化博物馆等项目,打造传承弘扬汉文化的重要地标。

  三、深化创新发展,不断绽放汉文化的璀璨光彩。以影视、戏曲、文学作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出更多汉文化精品力作。创新赏汉景、听汉乐、穿汉服、品汉宴、带汉礼等体验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汉文化展览,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江苏国际友好城市等的交流互鉴。支持徐州办好汉文化国际旅游节,扩大“国潮汉风”品牌影响力,深入推进淮海经济区城市文化文史工作协同合作,共同打造汉文化重要传承发展地。

  

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 挖掘、保护、传承好长江航运文化

瞿超 (代表省政协委员工作委员会)

  江苏的长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要用好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契机,挖掘、保护和传承好长江航运文化。为此建议:

  一是系统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航运板块。深入挖掘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等历史事件背后的航运故事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打造航运板块,加强航运文化宣传。开展普查、建立数据库,建立健全航运文物和文化遗址发现、保护机制。

  二是深入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示范样板。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成生态保护区,坚持山水林田湖、湿地和水源涵养综合治理,推动上下游、干支流协同行动,有效保护江豚等物种。抓好长江保护法律法规落实,大力宣传贯彻《江苏省长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从源头保护长江江苏段水域环境。加快绿色港口建设,强化“船港城”协同治理。大力发展绿色智能航运,提升新造船舶能效水平,推进航运数字标准化建设。

  三是助力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以文化繁荣助力经济繁荣,发挥张謇企业家学院等载体作用,着力打造更加畅通高效的内河航道网和水运物流网。以文旅融合促进文化交流,举办长江航运文化发展大会,利用航运节日等主题活动为项目签约搭建平台。以现代航运保障高质量发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助力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以长三角一体化助推江南水乡古镇申遗 讲好高质量发展“双面绣”的江苏故事

郑丽敏

  江南水乡古镇是国内申遗预备名单中极为少见的活态保护、永续传承的典型例证。要以长三角一体化助推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讲述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高质量融合发展“双面绣”的江苏故事。为此建议:

  一是高位推进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工作。加强江南水乡古镇申遗的组织领导,将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工作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文化议题,在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设置申遗推进机构,建立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对上沟通争取能力,提升横向协作水平,明确申遗工作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

  二是精心做好文化遗产内涵挖掘和价值阐释。深化江南水乡古镇申遗的专题研究,提炼江南水乡古镇突出的普遍价值,更好把握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文化品格、价值追求。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建立江南水乡古镇统一标识系统,充分彰显古镇的“江南味、国际范、水乡韵、田园风”。

  三是统筹考虑古镇文化保护和生活品质感提升。把古镇申遗与水韵江苏、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产业转型升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工作结合起来,让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

  四是深度融合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江苏实践。以运河文化、长江文化、江南文化等为主题,推出长三角“名城、名镇、名村、名山、名湖、名园、名馆”系列,将江南古镇打造成富有中国精神、时代内涵、江苏特质的精品力作。

  

深化公共服务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把宣传教育引领服务群众落到实处

颜庆国

  江苏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首批试点,也是最早全域推开的省份。为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把宣传教育引领服务群众落到实处,建议:

  一是坚持高位统筹,构建全省文明实践“一张网”。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建设,探索打造政企公共服务“文明实践共同体”,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在思想和行动上形成共识,统筹安排服务资源、统筹设计服务项目,实现服务渠道互联互通、业务服务联合办理、志愿活动互动联动。

  二是紧盯整合融合,统抓区域资源配置“一盘棋”。整合政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基层公共服务文明实践基地(点)的综合资源,强化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构建点多面广、功能完备的文明实践“服务圈”。充分激活公共服务队伍力量,吸纳共产党员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党员、注册志愿者等,组建壮大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队伍。

  三是聚焦惠民实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融通网络资源,实现文明实践各类平台信息联通、线上线下职能互动,打造公共服务特色讲堂、网上道德讲堂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产品。以公共服务增强群众黏性,深化“服务+”文明实践模式,既服务群众又教育引导群众。依托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探索实践群众“点单”和志愿者“接单”相衔接,实现供需精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