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20年 / 第三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20年 / 第三期
发布日期:2020-05-11 08:47 来源: 本站原创

强化党建引领

积极推进“三治”融合

  陈小虎、张有根等委员: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组织力以及为农服务的能力。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的重要举措,加大政策扶持和统筹推进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机制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

  唐华新、王勇、张建斌等委员:推进基层自治、德治、法治深度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优化“村改居”治理模式,形成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相对独立的运行治理机制;着力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着眼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创新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培训,促进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依法行政,加快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

  王黎明、陈雪峰、胡学同等委员:重视、引导、发挥各类公益机构、社会组织的作用,创新机制、形成合力,推动农村治理社会化、多元化;统筹兼顾,注重区域协调发展,以强带弱,提升农村发展活力;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鼓励制度创新、培育中坚力量、培养内生动力,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樊维明、陈发棣、李玉珠、赵长林、汤建鸣等委员:加强顶层设计,聚焦农村产权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元化农民合作组织等改革创新;在帮扶措施上实现从精准到共享、从特惠到普惠、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引导特色农业研究与创新成果转化有机衔接、精准扶贫对象与乡村振兴主体有效衔接、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加大扶持力度,在产业规划发展、对口帮扶、土地空间调整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吴建坤、汤卫明、沈伟新、袁林旺、刘汉秋等委员:依托自然人文资源条件,有针对性地发展绿色经济、“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三产”服务业,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政策、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入手,推动农村形成新型村镇经济体;依托开发区、农业、科技等部门,着力推进农业新品种、新产业合作、新业态试点、高校科研新课题研究等在经济薄弱村的定投定产。

  梁军、盛放、周文飞、汤文俭、查斌仪等委员:创新“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扶贫”等扶贫模式,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加强农产品供给链建设、农产品流通应急绿色通道建设,强化农业保险及风险管理;引进外部资本、技术,推动涉农产业向农副产品及其延伸产品生产品牌化方向发展;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苏北农村集中居住区设点经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规范农民合作社运营

  王建康、刘锋、邹振球等委员:利用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助推农村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给予村集体或合作社一定的财务自主权,因地制宜,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村集体和个人探索更多的致富渠道。

  宋学锋、徐耀新等委员:统盘考虑农村城市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打破城乡发展“两张皮”的局面,打通各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梗阻,探索建立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瞿筱霞、葛笑天、褚宗明等委员:加强党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领导,保护和发展农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强化政策引导,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建设,建立农民合作社财务公开制度,加强农民合作社运营管理。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史宇、刘嘉、张水芳、熊涛等委员:加快建设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邀请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快递进村”,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毛细血管”;加强金融扶贫防贫,更好发挥信贷资金支持富民增收作用。

  蒋巍、张乃华、陈剑光、潘正勤、常青等委员:促进农村人口进城入镇,提高农村新型社区规模,构建农民不负债、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的农房建设模式;抓好“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加强公共卫生治理,切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用地、乡村建设用地整治,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提升乡村生态治理能力;加强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建设。

  马振犊、闵学勤、季勇、丁佐勇等委员: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保持乡村的朴素原貌,将乡村美化、乡村现代化提上议事日程;鼓励和引导农民结合农村当地的地理文化特色,开拓旅游新业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增添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的旅游文化景点;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建立自循环保障。

培育乡土人才

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陈彬、董元华、韩松林、祝保平、朱从明、杨晓勤等委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有志于农业的青年、退伍军人、城镇居民在农业领域创新创业;创新机制,优化调配带头人和班子成员,选好选优村党支部书记;加强乡村医生、农技人员、水电工等农村短板人才的培养;正确处理政府组织推动和市场主导驱动的关系,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乡土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臧大存、朱仲辉、胡长明等委员:吸引外部专家,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全方位多角度助力乡村振兴;选派优秀干部和技术人才支持农村发展,同时引导在外的原籍企业家回乡创业。(沈雅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