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20年 / 第五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20年 / 第五期
发布日期:2020-06-18 17:47 来源: 本站原创

  6月16日至17日,省政协举行十二届十一次常委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及省委部署要求,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开展协商讨论。省政协主席黄莉新在会议结束时讲话,副省长陈星莺到会通报情况并听取委员发言,省委、省政府11个部门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会前,99名委员、141人次通过“掌上履职”APP参与网络议政。会议共收到发言材料113份,22位委员先后作大会发言。现将大会发言摘登如下:

 

坚持平战结合 加强疫情防治体系建设 

黄贤金(代表民盟江苏省委) 

  近年来,虽然我省传染病防治体系不断完善,但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建议:一是补短板,构建平战结合的防控新体系。建立以传染病为重点的流行病防控体系,避免由于传染病的偶发性,影响疫情防控体系建设的持续性;提升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全员预警机制,建立以重点医院或医疗科研单位为核心的疫情早期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将流行病防治纳入“十四五”规划,推动“健康入万策”,建立统一、高效的流行病防控救治网络和常态化会诊会商机制。二是堵漏洞,健全条块结合的疫情应急响应新机制。建立常态化疫情应对领导小组和联防联控机制。建立疫情应对“智慧大脑”,遴选省内外乃至海内外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医学高校等单位或专家,为常态化疫情应对决策提供支撑。建立以基层防控单元为主导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演练机制。三是强弱项,打造防治结合的疾控人才新队伍。增加并强化编制保障,将存量编制资源向疾控机构倾斜,探索建立统一管理的编制“周转池”制度。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及政府、学校、社区等人员培训。支持高校设立公共卫生学院,培养公共卫生专门人才,推动医学类高校增设预防医学、传染病防治等专业;加强疾控培训和疾控知识传播。引导社会机构参与,尤其是加强与医疗保险机构的合作,增强社会公众以及社会资本对新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参与度。 

 

 

深化改革补短板 加快完善疾病防控体系 

叶美兰(代表民革江苏省委) 

  完善疾病防控体系是建设健康江苏的重要内容,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屏障。建议:一是深化疾控体系改革。进一步理顺疾控管理体制,整合分散的公共卫生职能。疾控机构主要负责人应为同级卫健部门班子成员,并在卫健部门试行“公共卫生总师”制度。加强疾控系统绩效管理,健全运行保障经费定期增长机制。二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开展新一轮市、县两级疾控机构达标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各级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县级(不含区)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建设,打造县级初筛、市级复核、省级攻关的实验室布局。三是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卫生应急体系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推进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疾控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为各级疾控机构配齐配全结构较为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四是提升疾控监测预警能力。健全疫情监测预警、实验室检测、决策支持和指挥等系统,提高重大公共卫生风险防控能力。建设符合现代疾病防控需求的全民健康信息大数据平台,推动防控数据与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等数据互联互通,加强应用场景特征分析和疫情追踪。五是加强公共卫生科研攻关。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加大对重大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新发传染病流行规律、病原学特征的研究力度,实现相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 

 

 

武汉一线战“疫”感想及建议 

刘  云 

  作为江苏省人民医院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队的领队、一名省政协委员,我深切体会到,在这场危机和大考中,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根本保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重要基础,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制胜之本。金银潭医院一位高危女患者,因家属去世,失去生活信心,一直紧闭双眼、拒绝治疗。我们的队员就每天去陪她,聊天、劝慰,直到第10天,女患者终于睁开眼睛,流着泪说:谢谢你们,我听你们的……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可以说,每一名危重患者救治的背后,无一不浸透着医疗队成员精湛的业务和巨大的付出。我们在完成武汉市第一医院援建任务后,又转战金银潭继续奋战,成功做到“打胜仗、零感染”。这些成绩的取得,来自医务工作者“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白衣执甲无畏逆行”的昂扬斗志、“忠诚保卫人民健康”的职业信仰;更来自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才有机会展现“苏大强”的勇气和担当。桔子皮剪成花瓣、钮扣做成花心、用针线缝在一起,这是队员们为我精心制作的生日礼物,也是我们整个团队凝心聚力的缩影。而正是因为这个队伍的坚强、团结与合力,才有了所有这些的胜利、成绩和收获。建议国家层面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调度体系,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对公共卫生救治关联学科建设给予政策倾斜,加强公卫体系与医疗体系融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发挥“大数据”优势 提升疫情常态化防控水平

吴晓蓓(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我省运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构筑起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全省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建议:一是统揽数据融合制高点,构建精准防控体系。从体制机制着手,打破部门间制度藩篱,推动多部门工作协同、各系统数据共享共通,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双维度响应体系,为提升治理能力和疾病防治提供高效的智慧系统。二是把握数据共享关键点,健全两大区域平台。完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采集和汇聚全区域健康医疗大数据。完善区域应急管理平台,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应急管理平台,保障重要物资供应的高效、安全、智能。三是找准数据应用切入点,提升三大服务能力。整合分析系统内外多源动态数据,提升疾病控制和监测预警能力;通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提升疾病救治和疫苗研发能力;重视大数据的可视化推送,平战结合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常态化防控能力。四是筑牢数据防护体系支撑点,保障大数据安全便捷发挥作用。从安全规划、管理制度、机构设置、专业人才队伍、安全意识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保密网络渠道。研究个人信息保护与信息共享安全管理模式,探索分级信息平台和卫生区域信息平台中患者健康档案数据保护和授权使用方式。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陈华(代表民进江苏省委)

  我省经济基础好、人员流动性大、人口密度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发生各类传染病流行的风险也大。建议:一是科学制定我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意见。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以及应急物资保障体系顶层设计,修订完善《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实施方案》。二是系统推进建立医防融合的公共卫生应急联动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疾控机构职能定位,充实人才队伍基础。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医院、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参与的重大疫情救治协作机制。制定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加强省、市级传染病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完善重大疫情应急响应的系列配套联动机制。建立疾控与医疗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三方检测机构联动协同的公共卫生检测网络。建立应急状态下保障急危重症患者、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基本医疗服务机制。优化平战结合工作方案,完善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机制。四是夯实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宜的应急综合保障基础。合理布局若干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中心,预留新建大型建筑应急转换接口,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完善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应急物资收储制度,规范社会捐赠物资分配审核流程和信息公开。 

 

建设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杨永峰

  结合在武汉抗疫一线38天的工作经历,针对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议:一是重视传染病医院和感染病科建设。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感染病科是传染病救治的常备力量,更多的承担了公共卫生职责,在其建设发展上要有“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观念,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加大软硬件建设、平台建设和日常运行的投入。二是扩大平战结合疫情救治场所和设施储备范围。建设方舱医院给今后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不仅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感染病科要作为平战结合的医疗资源储备,新建医院非传染病病房时,也应按照“三区两通道”要求设计;新建和改建体育中心、会展中心时,设计阶段要有医疗专家参与,在不大幅度增加成本前提下预留作为临时医院的医疗需求;新建宾馆酒店也要预留医学隔离观察中心的流程需求。三是做好传染病应急救治的人员储备、流程储备和应急预案储备。传染病专业的医护人员有丰富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是疫情应急救治体系中的主力军和排头兵。要通过搭建平台、改善待遇,引导优秀医学人才愿意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传染病医院要大力发展综合学科,感染病科建立亚专科ICU,提高危急重症救治能力;设立省级重大传染病研究专项课题,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形成高水平传染病研究团队和研究平台;加强多学科协作,提高传染病综合救治能力。 

 

加快构建平战结合的疫情防控和救治体系

陈扬(代表扬州市政协)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各级疾控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一是加强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在县级层面,按照《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规划建设独立的二级专科传染病医院。在地市级层面,按照三级传染病专科医院的标准,对现有传染病医院进行改造或新建。按照承担重大传染病危重患者集中收治任务的要求设置总床位数,配齐各类功能间及设备。二是加强综合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抓好综合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储备,按照“三区两通道”要求,规范建设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院内感染防控科等。有条件的三级医院要按照传染病防控的要求,建设独立的传染病病房楼。三是加快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各级政府层面都要建立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具体负责应急处置的指挥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应实体化运作、独立运转,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建设高效信息化平台,与110指挥中心、应急管理中心等协调运转。四是在规划建设大型公共设施时做好平战结合的思想准备,考虑紧急情况下的功能调整和适当的物资储备。 

 

多措并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赵  俊

  为持续推进我省公立医院改革,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建议:一是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和监督相结合。支持医院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加快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为公立医院搭建更高的人才平台。二是支持公立医院优势学科建设。对公立医院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布局、重大项目申报,给予政策支持,有效集成科技创新与临床研究资源。不断探索学科建设新型管理模式,构建优势学科群,形成强大的医疗、科研及培养优秀人才的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尽快落实相关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调整,加快新项目立项审批速度,缩短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立项审批周期,促进医疗新技术及时进入临床应用。制定统一的医保结算办法,在医保支付中适当向疑难危重症科室、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等优势科室倾斜。四是加强公立医院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重症监护病区、可转换病区、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感染科病房、临床检验实验室建设,加强设施、设备、物资储备,提升重大疫情应急救援能力和救治水平。 

 

强化医联体内涵建设 构建区域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余伯阳(代表农工党江苏省委)

  为更好地推进我省医联体建设,建议: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做好医联体建设顶层设计。强化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领导责任,统筹“三医”联动。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医联体建设规划。通过政策引导、资金保障、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宏观调控体系,实行全行业管理。二是健全运营机制,扩大医联体自主经营权。完善医联体运营管理机制。搭建医联体医疗与健康产业投融资平台。打造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建立区域内统一的互联互通智慧医学平台,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健康管理体系。三是建立制度化的利益共享和考核机制。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把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作为对核心医院考核的“硬指标”,考核结果与绩效分配、财政资金配套、医保支付挂钩,推进医联体目标同一、利益共享、协同发展。建立外部评价监督机制,加强区域医联体的运行评价和效果评价。四是全方位给予医联体建设政策支持。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建立引导患者在基层就诊、促使分级诊疗机制形成的医保政策。全面落实对公立医院经费保障补助政策和稳定增长机制。适当增加医联体内二、三级医疗机构编制总量,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提供人才储备。 

 

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医院建设

侯建全

  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是大势所趋。建议:一是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制定出台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总体规划,将以往的独立行事向合作共事转变,从独立决策向共同决策转变。医疗卫生主管部门要设置专门机构,专门研究并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二是加大投入,搭建平台。加大对互联网医院建设的政策支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行模式,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多方参与互联网医疗,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互联网医疗产业。三是多措并举,改善服务。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解决挂号、就诊、检查、缴费、取药和诊后服务等环节中“五长一短”的难题。开通在线问诊、快速问诊、线上支付(包括医保经费线上支付)、检查检验结果在线查询、在线随访以及绿色通道等,为群众就医提供方便。四是制定标准,规范建设。互联网医院建设依赖于运营平台的大数据能力。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要探索建立省市、以及医联体内部统一的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包括数据结构、信息分类编码、压缩、传输存储等技术标准规范,积极构建高效统一的信息平台,逐步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跨领域的医疗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曾  莉

  中医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与疾病无数次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思路。建议:一是健全中医药融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的制度机制,确保第一时间有效介入防控救治。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中医药纳入疫情防控救治应急体系,加强中医药科室和专科医院建设,组建中医药专家队伍,完善传染病中医远程诊疗技术的开发、管理和利用,建立中西医联合的工作机制。二是促进中医药防治融入传染病临床科室及专科医院建设,构建平战相宜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传染病医院中医临床科室标准化建设,建立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试点、示范基地。成立省中医药防疫联合机构,建立中医药防疫专家储备队伍,当疫情发生时以最短时间研究拟定符合本地特点的基本方剂。三是强化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专业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引导人才发展和科研水平提高。落实中医药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计划。制定有利于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政策,提升中西医结合的防疫处置能力。四是健全中药融入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体系,确保疫情防控预案顺利实施。建立由政府统一组织调动的中药应急储备和供应方案,制定《疫情防控应急储备中药饮片目录》《疫情防控应急储备中成药目录》,确立相关中药生产企业作为应急保障单位。 

 

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周伟强(代表苏州市政协)

  改革完善并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是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路径。建议:一是转变理念、合理定位,促使三级医院“舍得放”。科学完善三级医院布局,将考核与财政支持挂钩,鼓励将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门诊及术后康复患者等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流。鼓励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组建联合体,推进市域专科专病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二是提升能力、强化支撑,确保基层机构“接得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缺布点和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各级医疗机构上下联通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以及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服务互动信息平台。大力推进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建设,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检验互通。三是完善制度、多元协调,推动配套政策“跟得上”。重点考核家庭医生有效签约、有效服务、有效控费情况。完善双向转诊制度,规范流程,建立绿色通道。充分发挥医保基金对分级诊疗的杠杆作用,建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四是大力宣传、各方配合,引导人民群众“愿意去”。 

 

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段  雄(代表九三学社江苏省委)

  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建议:一是扩大紧密型医联体覆盖范围,利用在线诊疗助推分级诊疗。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普及到更多地区。充分利用疫情期间民众对于在线诊疗的接纳,将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的建设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提高社区医院的诊断能力和远程诊疗能力。二是提升基层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加大投入,实现基层卫生机构硬件的提档升级。加强宣传引导,不断改变居民对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认知。增加公共卫生专项投入,突出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真正为“防治结合”中的“防”提供足够保障。三是加强基层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培养与善用全科医生。强化全科医生规范培训,为基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全科医生。鼓励高校增设公共卫生学院,加强公共卫生与防疫的人才培养和基础科研工作。改革卫生行业人事制度,广泛推行“县管乡用”制度。提高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待遇标准,不断增强岗位吸引力,稳定基层卫生人员队伍。四是深入实施网格化管理,推行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一体化运行模式。进一步加强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 

 

预防青少年近视 呵护孩子双眼

蒋  沁

  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高有多方面原因,为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建议:一是健全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组织保障体系。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学校负责、医疗机构支持的统一规范权威的近视防控工作体系,积极探索高质量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长效机制,推进近视防控工作全面深入开展。二是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宣传教育。制订科学规范的近视防控指南,建立健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宣传教育体系,积极开展近视防控健康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鼓励和倡导学生经常参加户外活动,科学适度使用电子产品。把近视防控知识普及迁移至孕妇及幼儿保健服务,尤其要加强0-6岁幼儿视觉管理。三是建立全省统一的儿童青少年眼健康大数据平台。积极构建公益性青少年视力筛查工作机制和大数据平台,实现全程信息化管理,统一筛查设备和标准,形成科学数据,推进科学管理。四是切实保证儿童青少年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破解升学压力难题,减少课后作业时间,保证学生充足睡眠和户外活动。五是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人才培养。鼓励支持省内医学院校加大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提升培养质量。将眼视光的专业技术职称纳入卫生职称系列,加强近视筛查人员技术培训,充实基层近视筛查队伍。 

 

推广“公筷公勺、分餐分食”  守住“舌尖上”的健康

金云女

  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要主动因“疫”而变,全面推广“公筷公勺、分餐分食”,守住“舌尖上”的文明和全民健康。建议:一是切实消除对分餐分食的误解。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相关知识,帮助人们明了合餐存在的健康隐忧,让更多的人理解和认识到推广“公筷公勺、分餐分食”不是盲目讲究,而是在保护你我,真正体现尊重与关爱。二是全力推动公筷公勺成为餐桌上的标配。坚持问题导向,重点防范“四个忘了”。防范“吃着吃着就忘了”,加强就餐过程的提醒与监督;防范“重视城市忘了农村”,将工作力量和中心下沉,尤其是农村地区操办红白喜事聚餐时,更要重视使用公筷公勺;防范“只盯宾馆酒店忘了家庭餐桌”,积极推动家庭尽快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防范“只顾成人忘了孩子”,坚持分餐分筷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三是以法治助推文明习惯养成。尽快制定分餐制省级标准,加快推进省级层面文明行为立法,将使用公筷公勺纳入其中。重视文明养成,帮助人们践行健康生活方式,调动全民自觉自愿参与推广“公筷公勺、分餐分食”的积极性。加强监督,采用“两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检查监督,建立面向公众的监督举报平台,推动人民群众以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朝着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断迈进。 

 

统筹推进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疾控体系建设

王咏红(代表省政协教卫体委员会)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建议:一是变“被动”为“主动”,推动全社会关心疾控、重视疾控。建立完善健康教育体系,宣传普及疾控知识,提高群众对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完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能力。二是变“零散”为“整体”,积极推进疾控资源优化整合。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疾控工作始终,加快建立健全疾控管理运行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理顺医疗管理部门和医院疾控机构之间的关系。把加强农村疾控卫生与防疫基础设施、运营体系等方面的投资与管理纳入“十四五”规划。三是变“职业”为“专业”,切实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引进疾控专业人才优惠政策,严格落实疾控机构人员编制配备标准,优化岗位设置;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改革疾控中心评价激励方式。四是变“输血”为“造血”,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大疾控事业资金投入,确保疾控中心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各类经费。加快推进疾控信息化建设,推进疾控系统大数据平台建设,积极推广“苏康码”。 

 

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夏春胜

  为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建议:一是做好应急物资保障的顶层设计。实施战略物资、调节性重要商品以及通用性救灾物资的收储、轮换和日常管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组织编制应急物资保障规划。二是建立医疗防治、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三位一体”的物资保障体系。探索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供需精准”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研究常见疫病扩散阶段和风险等级,动态更新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坚持政府储备和社会储备相结合,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企业资质、人员、设备、原辅材料运输等关键环节的协调。三是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机制。完善预防与准备、预警与监测、救援与处置、善后与恢复等阶段的物资保障机制。构建基于政府、社会、企业等多领域融合的物资储备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四是优化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规范实物储备,通过自行收储、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方式分别储备物资。增加协议储备,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与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动态管理协议储备物资。落实产能储备,合理布局医疗科创园、健康产业园等,推动医疗物资企业轴向集聚和优势互补。探索技术储备,建立应急物资保障智库或联盟,加强高端医疗装备的研发应用。推广家庭储备,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倡导居民家庭储备适量防疫物资。 

 

完善具有江苏特色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相伯伟

  为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建议:一是注重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强化基本医疗保障“保基本”的功能。对基本医保制度及待遇政策进行梳理和调整、归并、完善,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保障作用。全面做实市级统筹,探索推进省级统筹。积极推进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二是注重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促进与基本医疗保障相衔接,更好发挥“补充”作用。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丰富健康保险产品供给;加强市场行为监管,突出健康保险产品设计、销售、赔付等关键环节监管;允许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探索利用扶贫资金帮助或补贴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等困难人群购买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普通群众买得起且与基本医疗保障相衔接的普惠产品。三是注重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医疗互助等形式的补充保障,提高医疗保障“多层叠加”水平。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总结推广,引导企业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对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等困难群体,加强协同,进一步扩大补充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对困难人员及重特大疾病患者经基本医疗保障后的剩余个人负担费用进行再保障。 

   

加大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 

胡万进 

  我省是全国医药产业发展最快、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为进一步加大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建议:一是制订相应规划计划,做好顶层设计。站在产业战略高度,对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进行引导,明确医疗产品技术创新目录和攻关重点方向,分年度、分类别、分层次制订实施计划。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夯实百年根基。推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医疗机构建立联动机制。组织专家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依靠集体智慧,对产品进行升级和创新,形成高水平专利群。侧重培养兼有医科、工科背景和营销、经济、法律基础的多学科复合性人才。三是推动产业体系完善,打造一批产业创新集群。有针对性扶持和支持壮大重点企业,带动其他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形成良好循环发展氛围。四是协调产品供需对接,实现良性循环。全面了解医疗机构和企业需求,建立符合实际的创新医疗产品目录。五是制定落实配套政策,全流域、全周期、全维度打通技术创新。成立由多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为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工作当好“店小二”,实施配套政策,提供全要素服务。降低技术创新门槛,设置不同类别技术创新扶持基金项目,配套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促成风投资金与技术创新的系统性结合。 

 

优化服务与监管 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朱仲辉(代表省工商联)

  为建设优质高效的民营医疗机构,建议: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大力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在财政补贴、财税减免等方面向民营医疗机构倾斜。加大对有实力的民营医疗机构投入,在大型医疗设备购置上给予一定财政补贴。扩大医保报销目录、适当提高民营医院患者诊疗的报销比例。对具有较高医疗技术的专科民营医院,允许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二是拓展人才服务,提高民营医疗机构“软实力”。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引进高层次医务人才,并在住房安置、子女入学、人才补助、个人所得税减免、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建立公立医院与民营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合作机制。三是完善监管体系,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健全落实医卫综合监管制度,定期开展专项检查,促进民营医疗机构规范管理、医务人员规范执业。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加强行业自律,完善民营医疗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四是坚持多元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科学规划和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多元化、差异化和规模化发展,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创新诊疗技术和专科服务。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探索将民营医疗机构纳入家庭医生、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等医疗范围。将民营医疗机构纳入地方医联体建设,加强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诊疗教学、科研协作。 

   

加大政策支持 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周云曙

  我省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建议:一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突出龙头企业主体作用和带动效应,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对研发投入大的龙头企业,给予研发费用一定比例奖励。鼓励研究型医疗机构建设,在体制机制改革、资金投入、用地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改革医生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方法,增加临床研究指标和比重,激励医生参与临床试验,为新药研发创造有利条件。二是进一步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鼓励医疗机构在完成中选药品约定采购量后,优先采购参与集采中选但未供应江苏的本省产品,支持本省医药产业发展;药品带量采购应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现阶段优先考虑基本药物,对于本省优质、量大药品特别是企业重点品种暂时不纳入集采范围,为企业转型升级赢得时间;将我省符合准入资格的高品质创新药品清单上报国家医保局,推动扶持本省高品质药品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三是进一步激励企业国际化。支持企业开展国际研发布局,鼓励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分支机构、在海外开展创新药临床试验。支持企业申请国外注册认证,对新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欧洲药品管理局等国际权威机构认证药品给予资金支持。 

 

推动全民健身 促进全民健康

周晓敏(代表民建江苏省委)

  为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建议:一是顺应时代要求,将全民健身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实施江苏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中,将全民健身战略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相结合,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结合。二是回应群众需求,打造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平台。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计划,让健康素养培育走进校园,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布点,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场地设施。实行健身器材网格化管理,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乡镇、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提档升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支持群众健身消费,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性健身服务。三是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支撑。深入推进“智慧体育”建设,运用“互联网+”思维,整合各类体育场馆设施、体育赛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等信息资源,建立专业高效的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深入推进体医结合,发挥全民健身在疾病防治及促进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培养中引入运动康复医疗项目。深入推进人才和组织建设,引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体育管理、产业、科研人才。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激发健身组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