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9年 / 第五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9年 / 第五期
发布日期:2019-09-20 10:22 来源: 本站原创

  6月14日,省政协举行十二届七次常委会议,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展协商讨论。省政协主席黄莉新在会议结束时讲话,副省长王江到会通报情况并听取委员发言,省委、省政府7个部门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会议共收到发言材料102份,有18位委员先后作大会发言。现将大会发言摘登如下: 

    

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王学锋(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员会) 

  为顺应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期盼,加快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议:一是完善学前教育设施布局,在家门口就能上优质园。明确学前教育设施规划布点。结合住宅用地布局、容积率指标和二孩政策的实施,合理确定配套幼儿园的规模和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努力满足农村幼儿入园需求。确保学前教育设施配套建设,将学前教育设施的具体位置、建设规模、标准、配建时序等纳入地块规划条件及土地出让文件、出让合同或地块划拨批准文件中。大力提升公办园和普惠园比例。二是强化学前教育要素保障,提升幼儿教师整体水平。创新幼儿教师编制和薪酬管理,进一步完善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通过生均财政拨款、资助购买保险、专项补助等方式,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和准入管理,实施幼儿教师、保育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将幼儿教师培训全面纳入教育部门师资培养培训工作范畴。加强学前师范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招生比例和师资专业水平。三是健全经费投入和成本分担机制,实现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根据实际建立动态增长机制,通过购买服务、考核奖补、拨付幼儿生均公用经费等方式,引导民办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提高保教质量。综合考虑办学成本、社会承受能力、办学类别和层次,科学确定幼儿园收费标准。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引导公办幼儿园优质优价、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非盈利、少量非普惠性社会办园提供差别化服务。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育评价工作 

曾  莉(代表民进江苏省委员会) 

  对中小学教育的评价,直接影响着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反映问题、查找不足、改进工作,真正实现“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教育宗旨。建议:一是构建教育系统(自身)、政府、社会第三方“三位一体”的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教育系统(自身)的评价体系,在弱化考试分数、优化评级过程、强化素质教育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评价工作水平;政府管理的评价体系,在本级政府的自我评价、对教育发展中新情况新问题的跟踪评价应补齐短板;社会第三方的评价体系,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从国家、社会利益视角客观评价的作用。二是加强政府管理中小学教育的评价体系建设。包括本级政府的自查评价,对中小学教育软硬件建设的评价、对中小学教育优质资源不均衡问题的评价以及对城市化、人口迁移带来的“新结构性”问题的评估评价等。三是强化中小学教育中重大制度运行评价。高考制度、中考制度、区域统考制度,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指挥棒”作用,应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机制,长期跟踪,并及时进行修正。四是强化中小学教育评价成果的科学运用。推动中小学教育工作与市、县(区)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挂钩,推动政府对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教师编制职称、教师队伍“进口”素质等方面问题的改进,构建权威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减少自媒体评价对中小学教育的干扰。在评价成果运用中,适时反馈和修订评价工作,推动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 

   

加快职业教育体制改革  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发展 

潘  镇(代表民建江苏省委员会) 

  为加快探索建立适应江苏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新体系,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建议:一是科学认识“普职比”,尽快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科学理解全国范围内“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准确内涵,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规模。逐年压缩初中毕业三年制中专的招生规模,条件成熟时停止初中毕业三年制中专招生,尽快在全省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发挥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蓄水池”作用。二是试点高职院校“事转企”,推动职业教育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加快试点改革,降低民办职业教育准入门槛,规范行政审批和管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中介机构以市场化、产业化的经营理念举办职业教育,探索建立“政府监管、企业主办、产教一体”的职业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招生模式上,可以考虑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实行申请入学制。在教育目标上,以帮助学生通过各级各类技能考核、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高职院校的努力方向。在教学模式上,以学分制取代三年或者五年的全日制教学。在社会认同上,探索建立职业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职称之间的无缝衔接机制。三是搭建公益性培训服务平台,化解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困境。发布企业需求,提供培训服务产品,以为企业量身定做、送教育培训上门的形式,深入企业开展继续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可通过减免返还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优惠税收等形式鼓励企业开展在职职工培训。同时,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由社区免费为退转军人、再就业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学分银行,服务全民就业,实现职业技能教育的全民化、终身化。 

 

持续推进高等教育招生培养和学籍管理改革 

吴胜兴(代表民盟江苏省委员会) 

  为持续深入推进改革,逐步构建让各方满意的江苏高等教育招生与培养模式,建议:一是以增加在苏高校招录江苏籍考生比例为改革突破口。争取多方支持,允许在省内高校不减少对外省招生计划的前提下,适度增加江苏籍招生计划,逐步提高江苏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二是以学籍管理制度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打通在苏高校学籍管理隔阂,允许学生凭学业成绩及校内外活动实践等材料申请转学。高校也可向其它高校学业成绩优、综合素质高、符合本校教育理念的学生发出邀请。三是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推动高校奠定立校之本。改进评价体系和投入方式,引导名牌高校集中力量办好优势品牌专业;给予普通高校更多政策性倾斜待遇,引导它们筛选出本校最好的专业,打响自己的“金字招牌”;在此基础上,引导各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延伸优势品牌专业的上下游,提升专业覆盖面。四是以提升贡献度吸引更多高等教育办学资源。建立基于贡献度的高等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在苏高校更加主动地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并依据其贡献度决定今后的资源投入力度。依据全省产业布局,主动指导在苏高校通过办好特色专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大企校合作力度,真正做到“产学融合、工学结合”。五是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创新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获得合适的高等教育,并通过挖掘自身潜能、养成良好习惯,得到充分发展;让教师不受各种考核和繁文缛节束缚,得到充分尊重;让高校的现代大学格局和特色更加突显,充分自主办学;让各类人才充分涌流,高质量发展得到充足的人才支撑。 

 

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 

孔祥平(代表民革江苏省委员会)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正在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和新时代教育必然选择。为进一步推动我省“互联网+教育”发展,建议:一是加强总体谋划,全面做好教育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文件,创新教育信息化领导机制和管理机制,强化长效监督机制,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2.0建设。二是致力教育公平,全面推动优质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以互联网为媒介,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搭建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平台,最大限度发挥优质资源辐射示范效应。积极推广“泰微课”“彭城课堂”等已经成熟的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构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课堂家庭全覆盖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体系,面向全省中小学生提供公益普惠、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辅导服务。三是关注教育质量,全面走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加快研究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的变革,探索建构“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教学样式,引导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开展深度学习教学实践,切实避免“秉持过去的观念,运用现代的技术”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误区。四是完善保障机制,营造“互联网+教育”良好发展环境。探索教育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既落实政府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主体责任,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要调动优秀教师参与信息资源建设的积极性,探索建立政府和市场作用相互补充、学校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新机制。 

 

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权益 

蒯建华(代表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 

  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权益,建议:一是明确政府主导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宏观规划,统一管理,出台行之有效的战略性政策和举措,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与当地户籍幼儿同等的入学待遇。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有效利用民间资本,积极引导、扶持、培育更多优质的看护点和民办幼儿园。建立公平高效的财政投入体制,按照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拨付相应的财政补贴,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二是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加强教师交流和培训。着力在幼儿园内生动力上做文章。促进幼儿园或看护点坚持公益性和营利性,使幼儿园办学更为规范。优化幼儿园园长或管理者的年龄结构和业务水准,增强办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拓展民办园幼儿教师收入待遇、业务培训、职称晋升空间,提高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增强其稳定性和事业心。三是多方协同配合,共同构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关爱体系。鼓励和支持高校、社会公益组织等团体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前教育,探索建立“高校—公益社团—幼儿园”协同联动的教育关爱体系。通过入户陪伴、绘本阅读、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为3-6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心理陪护;通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定点帮扶,为民办园、乡村园的非编制教师提供职业培训;通过开展亲职教育讲座、入户宣讲等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普及科学的保教知识,提供“精准”“有效”的教育服务,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的后顾之忧。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周海江(代表江苏省工商联) 

  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需要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标本兼治、内外联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建议:一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教育主管部门要指导学校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精准布置作业,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提供适合的、差别化的教育,增加多样化、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二是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有效解决“三点半”问题。中小学校课后服务要从个别试点到全面推广,从低年级优先到全覆盖,从家长个别申请到学校主动服务。课后服务期间,充分挖掘学校师资和校舍潜力,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艺术活动,帮助学生在课后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开阔视野,增强实践能力。三是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传递正确的教育导向。坚持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杜绝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证书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中小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要进一步加强自律,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督查。深入推进中高考改革,充分发挥考试招生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更加注重和强化能力考查,引导社会、学校和家庭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理念。四是准确把握政策界线,有的放矢地做好治理整顿工作。校外培训机构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对满足中小学生选择性学习需求、培育发展兴趣特长、拓展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的校外培训机构,要给予支持和肯定;对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素质教育要求,盲目开展“应试”培训的培训机构,要依据“负面清单”,坚决整顿清理。 

 

深化改革创新教育督导体制 

郑丽敏(代表农工党江苏省委员会) 

  教育督导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既要重视省级层面的改革,突破制度性障碍,又要鼓励各地的“小改革”“微创新”。建议:一是完善教育督导机构设置。全面修订完善教育督导规程,建立健全督政制度,进一步明确督导人员的职责和权利,着力强化对政府落实各项主体责任的履职考核,切实履行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督学职责。二是着力打造专业化教育督导队伍。加强专业化督导队伍建设,研究制定专、兼职督学的配置标准,建立督学任职资格和职级制度,落实专职督学编制和工资待遇,实行专兼职督学分类管理。按照网格化管理思路,设立督学责任区,将力量下沉到基层。建立健全规范化、常态化的督学专业培训机制,提升督学人员专业水平和岗位能力。三是积极构建教育督导的长效机制。坚持政府专项督导与督学自主督访相结合,同级政府部门联合督导与社会评价相结合,本地区常规督导与跨地区合作督导相结合,针对学校、教师修养与专业技能等问题,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好“导”的作用。注重结果运用,将教育督导和整改结果进行公示,建立起教育督导与教育决策、教育执行之间衔接顺畅、统筹有力的工作机制。建设省级教育督导信息化APP工作平台,形成“统一信息规范、实时动态监管、数据互联互通”的多级教育督导信息化应用体系。四是注重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督导。成立学校教育促进专业委员会,试行校务咨询和监督制度。积极培育第三方专业评估组织,依法开展独立评价,通过购买服务让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学会等参与到教育督导工作中来。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黄巍东(代表政协南通市委员会)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建议:一是注重教师教育,不断增加教师资源供给。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总结推广中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经验,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组织中小学名教师、名校长参与教师教育。推动创建国家级高水平师范培养基地和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二是统筹调配资源,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依托专项奖学金或“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等政策,重点补充紧缺学科教师。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将基础好、能力强的富余学科教师通过培训、转岗补充到紧缺学科教学一线。鼓励各地聘请身体健康的退休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支教讲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充教学辅助人员,将更多的编制资源用于招录紧缺学科教师。支持教师在职进修,多渠道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三是落实综合措施,提升乡村教师整体水平。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向教育发展薄弱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倾斜。建立健全教师交流保障机制,推动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四是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教师职业保障水平。调整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标准,统筹考虑,动态做好核定工作。深化“县管校聘”改革,以县域为单位统筹调剂教师编制。优化教师岗位管理,提高中小学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实行延迟退休女教师可不占岗位数、教师退休前2年所聘用的岗位可不占用本单位岗位数等做法。制订省级教师绩效考核指导意见,优化绩效考核办法,根据教师岗位特点实施分类考核,重点向乡村教师、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倾斜。 

 

高度重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 

王安顺(代表政协徐州市委员会)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关乎亿万家庭福祉和民族复兴大计。建议:一是建立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保障机制。推行政策性意外伤害责任险,保费由政府和家庭按一定比例承担,解除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后顾之忧。探索依规教学“尽职免责”制度,学校按照教学大纲开展各类体育教学活动时发生的意外安全事故,法律要对学校合法权益予以保护。完善学校风险防控和应急机制,制定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加强体育教师急救技能培训,提升学校运动安全风险管理水平。二是优化学生体质健康服务。依托高校成立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研究分析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供智力支持。用好医疗院所资源,精心做好青少年近视筛查、科学预警、教育培训、预防控制、康复矫正、效果评估等工作,有效防治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类重大疾病。三是健全体制机制保障。建立“大健康”格局下的未成年人成长协调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多部门资源协同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增加中考体育分值,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根据城区人口发展与分布规划,为新建中小学校留足建设用地。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特别是要研究制定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实现体育专职教师数量充足、配置均衡。四是构建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的工作格局。推动中小学家校共育,采取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家访活动、家长会等家校合作形式,向家长普及健康教育知识。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增强全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学生身心健康的浓厚氛围。 

 

着力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张建洋(代表政协盐城市盐都区委员会) 

  从省内部分学校推行课后服务的具体实践看,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需要关注。建议:一是加大政策扶持。课后服务是一项惠民政策,要降低基层政府财政压力,把参与服务教师的津补贴全额纳入财政保障,实行省、市、县三级财政负担。精减各类考核评比、达标验收工作,为学校减负、为老师全身心投入教学营造良好环境。通过制作宣传展板、开放课后服务、定期组织服务成果汇报等方式与途径,让家长了解学校课后服务的政策和服务的具体内容,引导更多有需求的家庭、学生选择到学校接受服务。二是募集更多更优服务人才。学校服务要力争满足绝大部分家长或学生需求,达成这一目标,离不开多样化的人才支撑。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协同当地关工委、文明办、共青团等组织,向社会募集更多有能力、有爱心、肯奉献的社会志愿者,将他们作为补充力量引入学校,加入到服务行列。三是创新服务供给方式方法。在学校自办的基础上,引入“自管他办”模式,由具有资质的社会教育机构派遣专门教师到校开展服务,适当收取服务费用。借力“互联网+”,建立优质资源服务平台,跨越时间、空间等因素限制,让服务随时随地、随要随到。对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可探索建立“寄宿助学”服务机制,让有服务需求的孩子住在学校接受服务。四是建立多方参与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家长、学生、教师、学校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打造智能化平台,对课后服务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高效管理,对评估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和改进,努力让课后服务满足家长和学生需求、跟上时代步伐。 

 

创新高等师范教育招生及培养体制

陈国祥

  创新高等师范教育招生及培养体制,提升新师资培养质量,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举措。建议:一是优化师范生培养结构和布局。提高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占比,增加教育硕士招生计划,削减专科及以下师范生招生计划。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重点培养教育硕士、教育博士。鼓励所有师范专业参与认证,能通过卓越认证的予以奖励;没通过合格认证的专业,减少培养规模直至取消培养资格。二是创新师范生招生选拔体制。在本科招生中,把师范类招生放在提前或单独批次,提高生源质量。在招生模式上,设置教师职业潜质类招生类别,与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方式并行。通过面试,对报考师范专业的考生进行从教能力和素养潜质考察,确保招到适合师范专业的学生。在研究生招生中,增加师范类专业保研比例和招生指标,开展本硕一贯制高素质中学教师培养。三是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和师资队伍优化。实行师范生校内二次选拔和动态调整模式。加强实践课程建设,让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充分实践。在毕业要求上,实施学科专业研究论文与教育实践研究毕业设计“1+1”模式。大学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积极吸纳中小学一线的名教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到队伍中来。四是推进教师国际化培养。主动对标国际先进培养理念,支持师范生参加国际交流。政府支持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要向师范生作适当倾斜,为江苏和国家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教育理念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教师,推进江苏教育现代化。 

 

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王咏红(代表省政协教卫体委员会)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归根到底是推进优质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的相对均衡。建议:一是优化城乡学校资源配置。完善生源变化动态监测机制,合理规划城乡中小学布局和办学规模,逐步消除大规模和大班额办学。加快推进标准化学校布局建设,加大对苏北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办学点的资源投入,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格局。积极探索各种联盟化办学模式,发挥优质品牌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内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共同发展。二是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加大师范教育投入,逐步推行师范教育公费制度。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建设,推行师资培训公开招标竞争机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师资“县管校聘”、定期轮岗制度,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统筹用好用活现有事业编制,规范临时聘用教师的管理和使用,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区师资不足等问题。三是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加注重义务教育内涵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立符合义务教育规律的质量评价体系,深入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从根本上扭转以学业成绩和升学率为单一指标的倾向。四是促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办学。全面落实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建立健全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长效管理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与适当收费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推行中小学“弹性离校”制度。加强对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考评,完善考核及问责机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邵建东(代表省政协无党派人士界)

  当前,职业教育在发展环境、管理体制、社会观念等方面仍存在着瓶颈和制约因素。建议:一是发挥好省级职业教育联席会议的协调作用。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统筹好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协同研制配套政策,特别是在激励企业参与、企业师傅考核评价、现代学徒制项目资金支持、举办校企混合所有制实体、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等方面,出台具体管用、便于操作的措施,推动《江苏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条例》落到实处。二是加大保障经费投入和督促力度。省级财政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督促各设区市及县(市、区)党委、政府落实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省级部门每年开展检查督导,督促各市、县(市、区)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三是着力破除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歧视。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认真清理招生、招聘等方面对职业院校学生的限制政策,营造“英雄不问出身”“高职教育并非低人一等”“从事技术技能工作同样是优秀人才”的社会氛围。四是积极探索突破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瓶颈。一方面,要深化改革,进一步落实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教师评聘及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办学活力;另一方面,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谋划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打造更高层次的职业学校,向社会传递江苏重视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信号。 

    

大力推进社区家庭教育工作

张  勤(代表省政协妇联界)

  《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社区教育工作内容,积极推进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建立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家长学校。围绕解决目前社区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困难,建议:一是保障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条例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各级政府应按照条例的要求,充分保障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经费。二是列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在我省社区公益服务项目采购目录、省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民生实事项目等政府采购目录中,新增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类别。其他各级政府也要将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列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率先探索购买社区家庭教育专业社工岗位。三是完善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制定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标准,进一步理清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落脚点和发力点。县级以上教育、妇联、民政等部门要共同会商,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课程、教材、队伍及项目体系。四是加大对农村社区的支持力度。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经费、阵地、力量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县级以上教育、妇联、民政等加强协作,对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比如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儿童等群体的家庭教育进行专题研究,立足社区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综合施策  促进校外教育健康发展

杨晓勤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及家长对优质校外教育的需求迅速增长,非学历文化教育类培训机构迅猛发展。为有效促进校外教育健康发展,建议: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公办阵地主渠道作用。加大财政投入,让校外活动场所“强”起来。不断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打造校外教育活动龙头品牌,推动同一区域校外教育机构大整合、大发展、大提升。开展“网上微课”,让线上教育“火”起来。充分利用线上网络教育平台,发挥特级教师等名师作用,提供免费优质的课程资源、名师在线辅导答疑服务。开放校外场所,让公共教育资源“活”起来。全面开放公共文化艺术等场所,充分发挥图书馆、书店、纪念馆、文化馆、体育场馆及青少年宫等在校外教育培训市场中公益性、主导性作用。二是全面提升校内教育质量,强化学校育人主体作用。优化师资队伍,让教师职业“炫”起来。对教师开展高质量培训,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待遇。盘活校园资源,让课后服务“棒”起来。统筹落实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协商共治的弹性离校制度。多方发力,让社会氛围“好”起来。加强对家长教育观念的宣传和引导,匡正成才观、成功观。三是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强化校外培训机构常态化监管。进一步明确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的基本要求,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上线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公开规范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名录,依托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戚韵东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竞争加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建议:一是进一步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程度。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研究制定师资队伍、教材教法培训、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心理咨询室开设等标准,并作出专业指导和评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学生心理教育资源库,搭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交流和发展平台。将心理健康普查纳入每年学生体检,并做好数据分析和预警。二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心理专题教育的场馆建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园”这一小环境之中,生活大环境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对人的童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比如社区生命教育的场馆、心理健康的专题宣传教育活动、社区心理健康辅导室等。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公益性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活动。当下大部分中小学生的家长,出生于“独生子女政策”阶段,独特的经历使他们在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试、社会适应等方面,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困惑。有计划性、序列化地从“学会做父母”开始教育,有助于改变整个原生家庭的“生态”。四是进一步改变社会对青少年单一性评价的现状。围绕中小学生成长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激发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他们有信心、有力量积极主动适应环境和社会。同时,要慎重审视与评价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突发事件。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评价要做到谨言慎行、客观公正、把握尺度,“善待”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和成长中的“不完美”,充分考虑到可能会引发的关注度,尤其考虑对中小学生群体本身的影响程度。 

 

加强和改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邹建平

  为加强和改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保障。尽快制定完善终身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增强相关政策的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省级层面建立跨部门继续教育领导协调机制,统筹管理和指导全省终身教育工作。地方各级政府建立相应的继续教育领导协调机制,积极推进本区域终身教育工作。二是统筹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在保持学校教育良好发展的基础上,统筹推进成人教育、职后教育、社区教育等协调发展。充分整合学校教育机构、网络教育机构、社区教育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教育资源,促进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增建并对外开放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教育场所,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三是深化教育主体间交流合作。加强政府、企业、社区和学校各方合作,建立有机学习共同体,推进终身教育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搭建更多终身学习平台,规范终身学习市场,制订出台优惠政策并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企业、各类行业协会、社区等在推行终身教育方面的作用。统筹推进涵盖学校教育、高层次人才培训、农民转岗培训、职工岗位培训、社会生活教育、老年教育等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各教育主体“学分银行”管理,建立健全学习课程证书、毕业证书、结业证书、学位证书等多种证书的衔接认证机制,确立学分标准、课程、学分的转换和累积规则,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统筹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