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8年 / 第四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8年 / 第四期
发布日期:2018-06-01 09:03 来源: 本站原创

    编者按:529日至30日,省政协举行十二届三次常委会议,围绕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开展协商讨论。省政协主席黄莉新在会议结束时讲话,副省长马秋林到会通报情况并听取委员发言,省委、省政府10个部门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会议收到发言材料97份,有22位委员作大会发言。现将大会发言摘发如下:

 


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

  萍(代表民革江苏省委)


为加快江苏经济提质增效的再工业化进程,建议:一是明确新型工业化道路目标。打造核心技术强、制造模式新、产业集群优、品牌影响大、成本优势好的先进制造产业,力争到2020年把江苏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聚焦创新驱动和开发区转型。推进江苏制造业大转强”“低转高”“量转质,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技术、产业、商业模式乃至制造方式创新,形成强有力的创新驱动力;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开发区整体转型发展,以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推动开发区综合竞争力的形成。三是构筑空间布局、产业创新、政策支持三大体系。尽快形成以原有基地(园区)为点,以沿沪宁、沿江为轴,以国家级开发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为面的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四是同步推进智能制造与服务制造,培育产业梯队与企业梯队,着力打造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与企业家队伍,发展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五是实施结构优化、品牌塑造、智能融合、业态创新、绿色制造五大工程,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

 

 

推进现代学徒制  培养一流制造业技能人才

  洪(代表民盟江苏省委)


江苏建设制造强省,需要创新一流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在校企合作层面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建议:一是探索建立职校学生职业诚信档案。参考国外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在年轻技能劳动者中建立个人诚信档案,使企业乐于、敢于在培养学徒的过程中付出财力、物力,形成校、企、生和谐发展的局面。二是完善对现代学徒制工作的支持政策。及时调整职教相关规定,由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量身定制学徒课程、学徒计划、工学时间安排等事项,以适应学徒制的实行。三是积极搭建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平台。广泛宣传推行现代学徒制理念,除企业之外,还要将参与者扩大至工商联、园区、行会及商会等,把学徒制上升到更高层面,形成更具权威性、生命力的合作模式。四是实施更高效的经济激励措施。对技术含量高的学徒岗位,给予适当的经济激励和补助;对经济技术力量雄厚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加大激励力度,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五是灵活对待招生即招工的学徒制项目。在落实学徒制项目时,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校企共同育人的角度出发,适当考虑对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有利、但后期未必录用的校企合作类项目,以扩大学徒制项目推行的广度。 

 

 

推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

华博雅(代表民建江苏省委)


纺织产业作为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升级、工艺创新,摆脱高污染、高排放的弊端,可以成为先进制造业。建议:一是推动省级层面棉花管理体制改革。参考税务数据,按各企业真实用棉量分配棉花进口配额。加强对纺织企业的指导,对行业内具备比较优势的领军企业,给予适当的配额倾斜或国内棉用棉成本补贴。二是设立省级印染产业园区。选择合适地区建立规范、统一的印染产业园,实行持证落户政策,建立动态管理系统,实时监督环保指数。引入先进印染技术,逐步实现印染零污染、零排放、高附加值、柔性化生产。三是鼓励纺织产业做大做强。鼓励通过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培育行业龙头性、领军性企业;降低纺织业申报技术改造补助的固定资产投入门槛,为中小型纺织企业的技术升级松绑,引导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四是改善纺织企业融资环境。制定专项政策,为纺织企业进入直接融资市场创造条件,适当放宽对纺织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构建保险+信贷银保合作模式,形成纺织业中小企业融资保险栓。鼓励各级各类金融工具大力创新贸易融资和信贷产品,进一步提高纺织服装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覆盖率。 

 

 

坚持协同创新  促进高质量发展

朱毅民(代表民进江苏省委)


“1+3”功能区的战略部署,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羁绊,更加需要区域间的协同创新和合作来促进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一是在功能区战略融合中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扬子江城市群战略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度融合,在产业投资、布局、转移、发展等方面协同创新。加强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与正在申报的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大运河文化带战略的对接、融合,促进江淮生态经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扬子江城市群的产业协同发展。省级主管部门要确立共同发展的量化目标和技术目标,细化产业划分,根据各市资源禀赋优势,适当错位发展;各地要加强联系,避免内耗性竞争,积极推动组建产业联盟,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三是加强沿海港口经济发展的协同创新。加强连云港—徐州—淮海经济区”“连云港—淮安—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对接,加强沿海港口之间的合作,构建一体化服务机制。四是推动徐州与鲁豫皖城市的协同发展。强化徐州在淮海经济区发挥引领作用的意识,围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和科教人才资源优势,逐步推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五是加强产业转移的协同创新。通过转移优化产业集聚,实现共同发展。 

 

 

以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

吴仲林(代表无锡市政协)


当前,政府引导基金进入发展繁荣期,对产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日趋凸显。建议: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让政府引导基金的管理和运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对现有政府引导基金投资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和重点绩效评价,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建立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整合各级政府引导基金和各类社会资本的力量。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适当降低参股子基金的硬性约束条件。建立科学的风险补偿机制,在确保国有资本总额保值增值的基础上,与其它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协同联动。二是进一步分类指导,让政府引导基金的管理和运作更好地体现有效性。扩大天使基金的规模,建立风险容忍和尽职免责机制。设立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基金,加大金融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加大与国际国内一线投资机构的合作力度,多引进运作成熟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金融招商”“资本招商模式创新,为全省招商引资助力。三是进一步锐意改革,让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环境更好地体现创新性。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搭建市级企业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协同推进政府引导基金的运作和管理。支持懂财政、懂金融、懂运作的优秀人才参与运作政府引导基金,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加快培育地标性产业集群

黄巍东(代表住南通省政协委员联系小组)


走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议:一是以发展规划为先导,加快工业布局结构调整。制订实施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促进计划,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一批万亿级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形成地标性产业集群的核心力量。加强重点企业扶持力度,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个性化品牌。推进专业化分工,引导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开发高端产品,增强对中小企业的凝聚力和带动力。三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地标性产业集群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主攻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推动扬子江城市群跨江融合发展,辐射引领沿海经济带协调发展。四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营造发展地标性产业集群的良好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商业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江苏工匠。五是提高地方企业家素质,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激励企业家争做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的主导者,展现我省地标性企业家新风景。

 

 

互联网+”引领现代制造业发展

李忠盛(代表扬州市政协)


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建议:一是加强网络建设,提升现代制造业发展推力。强化硬件设施建设,加快光纤网络拓展升级,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强化软件设施建设,支持企业研发平台软件、工业软件;强化资源整合,推动行业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二是完善产业体系,提升现代制造业发展实力。推广互联网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中的应用,培育新一代新兴产业;提升科技水平,加快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提升产品品质,推动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提升。三是打造载体平台,提升现代制造业发展潜力。着力打造一批信息咨询、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服务等特色行业性平台和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四是优化要素配置,提升现代制造业发展动力。突出人才支撑,加快引培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培养一批实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突出资金投效,重点支持重大项目、优势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突出要素配置优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五是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现代制造业发展活力。创新组织方式,设立专项工作组、专家智库和互联网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优化考核体系,出台鼓励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抓好政策绩效考核、奖罚机制。

 

 

精准扶持中小工业企业科技创新

狄立新(代表溧阳市政协)


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对中小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建议:一要找准精准扶持定位,推行差异化扶持政策。建立健全中小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建立以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等创新要素生产率和提高土地、能耗、排放等单位资源要素产出率为导向的工业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制度。进一步梳理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隐形冠军,探索发掘一批引领技术前沿、在细分市场专精特新的企业群体,加快培养高成长性企业,激发企业活力。二要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体系。建立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按需、众创、众设、众包等开放式研发设计模式,鼓励产业链协同研发平台建设。依托科技创新券等创新激励模式,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移转化。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产业化基地的集聚作用,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发展模式。三要拓展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评估融资机制,实现对中小企业的在线信用评估。构建以银行为中心的间接融资体系,搭建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以政府为导向的政策性金融体系,继续搭建政银企三方交流对接网络服务平台。 

 

 

多措并举  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

张卫东(代表省政协经济委员会)


  当前,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建议:一是强化技术创新,培育江苏制造新动能。充分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结合我省产业优势,争取建设1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二是培育优强企业,增添市场竞争新优势。实施千亿级、百亿级领军型大集团培育计划,重点培育百亿以上企业。遴选我省重点领域中小企业,培育一批世界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三是加快两化融合,推行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建设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基地。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制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高水平打造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大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四是提升质量品牌,塑造江苏制造新形象。完善工业品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建立工业品可追溯体制,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五是打造产业集群,构建特色发展新格局。聚焦资源、上下联动,重点支持各市发展23个特色产业。以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六是创新激励机制,构筑人才支撑新高地。七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营造企业发展新环境。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高 涛


为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积极探索具有江苏特点的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子,建议:一是在技术和产业层面。坚持自主发展,大力开发军民两用技术,选择一些基础共性技术以及重大关键技术,作为突破口重点支持,引导和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集群,形成协同创新态势。尝试以军工资源丰富的南京为重心,大力提升军工先进技术的转化能力和水平,建立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加快形成融入地方经济的有力推手,进而辐射全省。二是在体制机制与平台层面。结合省情,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成果推广协作机制,促进资源整合、技术交流和信息共享。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建立军工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评价机制,更好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整合资源,完善军民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健全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三是在政策保障层面。制定有利于军民融合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发挥知识产权的激励作用,充分保护知识产权生成单位和发明人的权利。完善国防知识产权保密解密制度,对解密后能够民用的国防专利技术要尽力推进其转化和产业化。积极推动省内军工院所的企业化转型,为江苏制造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

  巍(代表农工党江苏省委)


制造业是驱动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建议:一是营造创新良好环境,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内在动力。加快建立公平有序反垄断的市场环境,使大企业与小企业、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公平竞争;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加大鼓励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快创新型企业培育,构建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领军型企业的企业培育生态链。二是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引导支持两化融合与共性技术研究,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制造业服务化,引导现代服务业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要素支持。三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企业协同创新水平。加快创新资源在企业间的扩散与共享,鼓励大型企业集团、高校院所和中小企业横向联合攻关;建立科技—产业—市场一体化的中介网络,搭建高效的供需桥梁;建设重点产业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构建智能制造支撑服务体系。四是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集聚资源打造智能制造业产业地标,集中突破一批前瞻性、原创性、标志性的科技创新成果;重点实施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力量打造企业航母,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由主机制造向系统集成方向转变;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提高本土企业跨国经营能力,深入实施国际产业合作。

 

 

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

胡勤刚(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


工业互联网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建议:一是提升产业链核心企业工业互联网建设及应用水平。出台政策支持核心企业建设先进的产业云平台,在源头端解决行业数据标准问题,并在编制跨行业的数据格式、端口标准时发挥积极作用。二是鼓励核心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上下游跨领域各类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制造资源、数据等集成共享。三是强化产学研协同,培养既懂产业又懂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制造业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横向联姻,共建技术中心、实训基地等,加快人才培养和技术转化。四是整合各类扶持资金,针对关键环节精准补贴。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大数据产业链建设,并对中小企业进行精准补贴。加大产业互联网应用创新项目专项支持,降低初创企业的申报门槛,助力中小企业尽快实现业务起步。五是加强安全保护指引,鼓励本地企业研发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设立专门的安全专家组,加强对工业互联网安全问题的研究、指导与监督。鼓励本地企业优先采购国内企业提供的工业互联网产品。引导企业选择有政府安全资质认证的第三方云服务商,帮助企业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

  奇(代表九三学社江苏省委)


江苏要为全国发展探路,创造出更多的高质量发展成果,急需进一步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建议: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设公益性和经营性相互配套、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加快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二是加强财税政策支持,在人才队伍、技术能力、基础装备等方面保证必要的财政投入。将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列入财政重点支持专项,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完善金融扶持、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搭建省质量技术基础(标准、计量及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是加强质量技术基础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的学科建设,增设质量专业工程硕士学位。设置中小企业质量培训资金专项,强化员工专业知识培训。大力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四是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确保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四大基础的统一管理,形成合力。 

 

 

聚焦聚力推动民营科技企业高质发展

  勇(代表省工商联)


民营科技企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建议:一是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营造良好环境。建立政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党委、政府负责同志定点联系科技小巨人企业等制度,把民营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覆盖民营科技企业初创、成长、发展各阶段的具体政策,做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二是完善制度和政策设计,拓宽发展空间。开展多层次的政策信息服务,鼓励发展市场化、社会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惠企科技创新政策信息公开和推送。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流程,探索不见面审批等便民制度。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解决发展难题。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引导各类民营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双边或多边技术协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作价入股、兼并、收购等方式,积极参与中小企业改革实践。聚集各种创新要素,建设好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实现集群式发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知识产权抵押等品种,发展风险投资业。加快建立综合性的社会化创业创新服务体系,重点培育一批高层次科技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系统性和一体化的支持服务。 

 

 

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朱云峰(代表镇江市政协)


为进一步优化我省实体经济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扩大品牌影响力,建议:一是调结构,走协同发展之路。加快提升传统动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僵尸企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积极培育新动能,形成新旧发展动能协调拉动实体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服务+制造”“平台+模块的网络化协同生产服务体系,支撑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二是抓创新,走智能制造之路。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作用。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切实引进和扶持一批创新型企业家、研发骨干、领军人才。三是创品牌,走以质取胜之路。守好产品质量这个生命线,坚持以质量提升推动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用好品牌驱动这个加速器,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品牌。四是优环境,走降本增效之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打造公平公正、开放包容、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进一步破解融资难题,加快建立利益联动机制,引导资金向实体经济领域转移,积极探索多元融资渠道。 

 

 

把特色产业园区建成先进制造业的主阵地

  益(代表宿迁市政协)


特色产业园区具备地理集聚、产业集群、特色引领等特征,应成为承接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建议:一是明确方向定位,突出制造业发展的鲜明特色。找准产业方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努力形成具有地方标志、领跑全省乃至全国的特色产业标杆。保持恒久定力,严把入口关,确保园区纯度,推进特色产业突破发展。二是突出项目招引,形成制造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围绕产业链做文章,大力实施链式招商,构建产业链完善、上下游配套齐全的产业格局。围绕产业集聚做文章,发展规模经济,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度和资源共享度。围绕龙头企业做文章,大力引进行业领军型、旗舰型、基地型项目,发挥其在产品辐射、技术输出等方面的核心作用。三是建好各类平台,提升制造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建好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一批开放共享的技术研发平台、检测检验平台、科技信息平台和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建好银企对接平台,探索完善投贷联动发展模式,设立公益性中小企业转贷平台。建好人才集聚平台,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服务制度,吸引和培养更多千里马。四是强化服务保障,营造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更大力度降低成本,推动产业政策由倾斜式向功能型、由大水漫灌精准滴灌转变。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生产要素市场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  完善县级政务服务

鲁瑞冬(代表邳州市政协)


结合邳州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改革,就在全省范围内深化放管服改革、改进县级政务服务,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规范流程要求,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制定权力清单,统一权力事项名称、编码、依据、类型等内容。缩减审批流程,编制《行政许可审批服务标准》《行政审批菜单式服务指南》等标准文件。优化服务标准,按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要求,加强窗口工作人员管理与培训。提升平台效能,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时为群众提供标准化的网上政务服务。严格监督机制,建立窗口绩效、卫生保洁、安全保卫等各类考核机制,完善电子监察和视频监控系统。二是强化技术支撑,推进政务服务现代化。实行全程电子化登记,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推进市场准入便利化。编制不见面清单,印发不见面审批(服务)实施方案和配套操作办法,编制并公布服务事项清单。改造提升政务系统,实现100%的政务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加快一张网建设,大力推广政务服务APP,形成事项全口径、内容全方位、服务全渠道的政务服务平台。三是加强内部管理,推进政务服务优质化。完善制度规范,做好日常管理和设备维护工作,做到事前设备检修、事中有人跟踪、事后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推进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李世收(代表省政协科学技术委员会)


大力推进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有利于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抢占工业互联网制高点。建议:一是培育本地平台机构,大力提升服务能力。围绕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化工等重点行业,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专业化信息服务部门。着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公共平台建设,培育一批专业的工业服务供应商。二是引导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提质增效。构建面向生产制造流程的工业互联网,逐步实现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工厂与工厂之间的互联互通。推动制造企业提高数据自动采集、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管控能力,加快发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成创新。推进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设备远程控制、诊断维修等能力和信息化时代管理能力。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发展工业互联网金融服务,支持基于平台数据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基于企业数据信用的供应链金融、设备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四是大力建设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开展技术研究,开展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组织开展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体制机制研究,推进工业互联网数据和设备标准化工作。五是加强工业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分层次分领域开展专题培训,培育大批跨界融合的专业人才。鼓励地方高校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行业企业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

 

 

推进智能制造  培育品牌企业

戴跃强(代表省政协经济界)


当前,我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议:一是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进一步加大研发攻关力度,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发展水平,自主开发一批高端智能化装备产品。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发展系统总集成、设备总成套、工程总承包服务,打造一批智能制造装备提供商、软件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培育一批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咨询服务机构,为工业企业提供更好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加强先进技术研究应用,强化智能制造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究,重点关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面向未来的引领性技术,组织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工程化难题,不断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研发生产各环节,提升智能制造发展水平。二是加快培育品牌企业。依托我省先进制造业和总部经济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支持相关平台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资源,培育一批龙头型平台企业,并以此为依托,加速整合产业上下游环节,拓宽制造业发展空间。立足现有优势产业,培育一批百亿级乃至千亿级龙头企业。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高成长型企业培育扶持力度,重点打造一批以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本土品牌骨干企业,把核心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中。积极引导本土企业通过兼并或控股,实施品牌战略和创新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


 

提高“开办企业”服务效能  构建一流营商环境

王元慧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加快推动放管服改革,对政府主体多用正面清单模式管理,对市场主体多用负面清单模式管理。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政府专业化服务能力。二是进一步推动涉企服务网上办理。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更多的涉企服务部门接入平台,加快推广应用涉企事项网上办理系统,逐步将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链条延伸到开办企业的整个过程,有效扩大电子营业执照、电子签章在政府部门的应用,切实简化工商登记后涉企事务办理的流程和环节。三是落实照后减证,进一步解决好准入不准营难题。推动多证合一改革,采取许可证与营业执照整合的方式,将掉的证掉,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分门别类地进行清理规范,切实从源头解决行政审批事项过多、过滥的顽疾。四是进一步拓展深化政银合作层次。进一步发挥好银行代办员队伍的作用,指导其帮助申请人进行实名认证、领取营业执照、发放个人数字证书,完成工商登记申请。发挥好银行在涉企事项办理协调上的积极作用,帮助申请人利用电子营业执照完成印章备案、银行开户、档案留存等相关工作,为办事群众提供家门口的贴心服务。

 

 

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

 


互联网时代,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全省科技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建议:一是围绕国家战略,总体部署全省科技服务业发展。加快制定我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明确省内差异化发展的产业布局。围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点加强我省科技服务业自身服务能力提升。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重点做好我省科技服务业的走出去请进来。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确立江南江北合作互动机制。二是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提升科技服务业竞争优势。深入推进国有科技服务机构改革,推动科技服务业市场化进程。加快互联网在全省科技服务业的运用,大幅提升科技服务业管理水平和实施力度。三是跨界共享科技资源,提高科技服务信息流通效率。建立层次更高的领导协调机构,为整合科技服务资源及共享创造条件。通过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会员奖励机制和员工激励机制等,建立平台、用户、合作方多主体互利共赢的生态圈。四是发挥现有平台优势,实施科技服务业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及各地设立的各类招才引智平台,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服务业中高端人才。五是完善监管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完善与科技服务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科技服务业项目发展情况的监管。

 

 

加强职业培训  培养造就更多江苏工匠

相伯伟


培育和弘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对于建设制造强省具有重要意义。建议:一要加快推进职业培训立法。加快制定出台《江苏省职业培训条例》《江苏省职业教育培训校企合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将职业培训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开展培训,依法实施培训监管,为职业培训体系规范化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二要加快推进职业培训市场化改革。改革创新培训内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开发、载体建设、过程监管、绩效评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推行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的培训服务模式,多渠道引进优质培训资源,促进市场良性竞争。三要激励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引导企业规定提取、用好用足职工教育经费,激发企业开展职业培训的内生动力,组织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转岗转业、新技术与新工艺、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评价等培训活动,切实按规履行职业培训主体责任。四要不断优化技能人才成才环境。进一步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支持鼓励技能人才参与技术推广、专利申请、标准制定、传技带徒以及承担企业培训。完善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具体实施路径,不断提高产业工人政治待遇、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大力表彰优秀技能劳动者,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学习技能、岗位成才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