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6年 / 第六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6年 / 第六期
发布日期:2016-06-01 16:34 来源: 本站原创

 把创新摆在全省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省政协十一届十四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519日至20日,省政协举行十一届十四次常委会议,围绕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开展协商讨论。省政协主席张连珍在会议结束时作重要讲话。会议收到大会发言材料55份,21位委员先后作大会发言,省委、省政府12个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现将委员大会发言摘发如下。 

 

完善创新政策  激发创新活力

奚爱国(代表民革江苏省委)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直面挑战、顶住压力、夯实基础,助推经济转型升级,需要营造良好的市场创新环境,降低创新成本,从而增强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建议:一要突出市场创新导向,增强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导向的市场环境,强化国企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完善对国企领导人的考核评价机制,将研发投入、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出、成果应用与转化经济效益等纳入绩效评价体系。鼓励企业对技术创新人员予以经济重奖,促进研发成果专利化,研发专利股权化等。二要健全风险分担机制,营造宽容失败环境。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风险的分担作用,促进创新成果资本化、产业化。鼓励引导风险投资积极介入创业前期,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发展步伐。注重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解除创新者的后顾之忧。三要加强创新成果保护力度,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的投入,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调整完善相关法律和实施细则,及时制定相关领域的法律。四要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推动合作项目、基地、人才等创新资源更加高效有序共享,加快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创新链,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企业创新战略联盟,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链的各个环节集聚,推动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整体突破。

  

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吴胜兴(代表民盟江苏省委)

    我省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用20年的时间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议学习借鉴上海、深圳的经验和做法,在南京江北新区高起点、高品质、高效率地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开创我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境界。一要做好江苏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的顶层设计。仿照美国的硅谷,建成一个既适宜工作又适宜居住的新城,不仅有产业科技园、实验室,也有完善的产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还有学校、医院、商业区、住宅区和休闲场所等配套设施,与江北新城建设融为一体。二要明晰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定位。做好核心区高规格的规划和专业管理,构筑统一、开放的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型产业,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政策,实施专项扶持计划。通过核心区做好一中心建设的宏观调控,坚持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我省经济新支柱,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将核心区建设成为我省一中心的枢纽与标杆,结合南京本地特色产业和科技优势,逐步发展相关上下游产业,打造完整产业链,不断形成创新型经济新的增长点。采取稳定支持与竞争择优相结合的资助方式,加大对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协同创新、环境建设、应用示范等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

  

加快推动苏北地区“双创”工作

郝星辰(代表民建江苏省委)

     当前,苏北在推动双创工作中,还存在重数量轻质量、与当地产业脱节等误区,必须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建议:一要摒弃一刀切方式,在顶层设计上对苏南、苏北地区的双创工作要有政策差异。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客观评价苏北各地发展“双创”工作的基础条件,为苏北地区切块设计实施独立政策。省级层面在设计扶持政策和考核指标体系时,应力争做到一市一策多市一策。二要冷静对待苏北地区的双创工作,不能贪多求全。苏北地区每个省辖市可建设2-3个高质量的众创空间平台作为双创工作载体。严格执行入驻企业认证标准,切实将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初创企业吸收到平台进行孵化建设。三要立足当地产业发展特点,走高质量、专业化的发展道路。现阶段,苏北地区应侧重鼓励当地有技术实力的龙头企业和高校,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特点,建立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平台,服务区域性支柱产业。政府有关部门应深入研究区域内支柱产业的实际需求,努力加强服务保障,打造出产业高地。四要重点推动苏北农民创新创业。整合各级、各类、各条线的补贴政策,进行统一的打包拨款,给予苏北各级地方政府在一定范围内灵活选择惠农补贴使用途径的权限,让更多闲置补贴资金用于农民创业。

  

让高校科研人才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

朱毅民(代表民进江苏省委)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离不开科技创新。我省应抢抓机遇,勇于先行先试,探索符合省情的高校科技创新之路。建议: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评价体系。引导我省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提高教书育人、科技创新成果等方面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激发高校科研人才创新热情。二要改革高校编制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允许高校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科技人才兼职。三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应用型高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把建设应用型高校作为战略性工程来抓,把应用型高校建设与科技创新、战略性产业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才培养有序衔接。四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投入。建设科技人员拎包入住的公用平台,更加关注高校等研发机构中小创新团队的资金需求,释放中青年科技人员的创新能量。五要更加科学监管科研项目。大幅提升省级各项科研项目申报评审的透明度,给予科技工作者一定的预算调整自主权。六要大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长期跟踪机制,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总结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和教训,扶持壮大一批专业科研经纪人和专业创新帮扶团队。七要让科技创新领头人富起来。实行符合高校科技人才工作特点的绩效工资制,大幅提升并落实科研负责人和骨干技术人员研发收益。

  

精准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郑丽敏(代表农工党江苏省委)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实验室研发成果进入到市场经济活动获得经济社会效益的关键载体,必须加大精准扶持力度。建议:一是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科技创新和综合效益为导向,进行整理优化,增加政策供给,拿出精准化实施细则。通过财政、税收、人才、信用评价等细化考核和扶持,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做专、做强、做精,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二是集聚资源要素,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完善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创新创业的利益导向机制,引导行业骨干企业牵头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针对性地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的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发展具有专业化特色的线上线下互动的科技创新协同产业链。三是简政放权降低门槛,完善市场化的综合配套服务。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探索试点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金融产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孵化器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四是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司法联动保护。加强对企业依法经营、防范风险和依法维权等方面法律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和维权援助体系,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司法联动保护。

 

重视发展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产业

杨德才(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为打造江苏创造的拳头产品,有力推进一中心、一基地建设,建议:一是明确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思路与发展规划。兼顾全省区域特点,加快制定全省十三五期间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以需求为导向,组成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工作平台,推动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跨企业集聚与对接。二是突破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加速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创新。发挥我省数控机床产业优势,发展智能数控装备。利用我省优势制造领域的技术积淀,开发行业专用机器人和非标机器人。三是完善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推广环境。加强机器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实现标准化生产。建立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机器人测试与评定平台,推动建立工业机器人第三方评价认证体系。设立工业机器人产品推广基金,对纳入推广示范的项目和开拓省外、海外市场的企业,给予支持与补贴。四是加大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组织实施工业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工业机器人产业相关领域高端人才的引进,研究制定各层级人才专项配套措施。建立工业机器人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着力培养一批熟练掌握设计制造、系统集成、维修服务等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加快以源头创新为核心的基础研究

秦小麟(代表九三学社江苏省委)

    在深入推进科技创新进程中,要加快以源头创新为核心的基础研究,增强我省持续发展能力。建议:一是系统部署学科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靠基础研究的长期积累,通过长期深厚的学术研究积累、众多学科平衡发展、相互渗透和大量活跃的面上创新,实现重大科学突破,形成新技术的源头。设立我省基础研究战略布局智库,开展基础研究的战略发展规划研究,提出有关决策建议。二是继续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凝练优势基础研究领域,进一步加强支持力度,巩固和发展基础研究优势。针对战略性新兴领域,进行战略布局,选择突破点重点支持,形成新的基础研究优势。充分发挥已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同时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入基础研究的领域。三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按照有利于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加大对重点科研基地的专项支持力度,在竞争基础上建立持续、稳定支持的新机制,创造稳定、宽松的科研环境,形成一批设施精良、人才汇聚、机制创新、竞争力强的高水平科研基地;又要把拥有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和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共享机制作为重要条件。鼓励技术创新的商业化,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促进技术的商业化传播,使得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

  

增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陆云芳(代表省工商联)

    如何增强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建议: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建立便捷、高效、规范的运行机制和联系沟通机制,让企业切实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加强对苏北、苏中地区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扶持资金。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人才引进、设备更新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二是依法维护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成果。探索建立信用信息归集、整合、查询、披露制度,将侵权、假冒、盗版等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加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鼓励社会力量成立专利运营机构,最大限度发挥技术创新成果的效益。三是完善融资体制机制,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合理扩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投资金向科技型民营企业倾斜,支持首投、首贷、首保,扩大苏科贷的规模。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强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本支持。鼓励中小企业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四是建立企业合作机制,增强持续创新动力。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组织富有实效的产学研对接合作。利用现有平台,鼓励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合作创新。探索风险投资与孵化器联动发展新模式,发展专业化孵化器,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进程。

  

积极构建工业企业信息数据大平台

周  俊(代表苏州市政协)

    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建议:一是建立工业企业信息大平台。由政府牵头,在省级层面建立全省工业企业信息数据大平台,整合经信、国土、统计、财政、国税、地税、环保、工商、供电、燃气等各部门信息资源,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工业信息资源采集、分析、利用、开放和共享机制。二是跟进有关配套政策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平台大数据优势,对全省工业企业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对企业产出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排序,并制定差别化政策。通过实行差别化土地供应、税费、用水、用电、排污等政策措施,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三是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数据作为新型资源,目前还没有明确专门的监管部门,对数据采集、数据权属、数据隐私和数据公开缺乏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要在法律方面进一步明确,确定监管部门,完善相关立法,建立信息采集和使用的法律法规,在加强隐私保护的同时,促进政府数据公开。对于涉密信息的泄露追究法律责任,防止信息泄露对社会和企业造成不良影响。

  

加快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的质量与水平

卢道富(代表住镇江市省政协委员联系小组)

    为充分发挥研发机构在集聚全社会科技资源、凝聚企业创新能力、带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形成部门工作合力。由科技、发改、经信等部门组成联席会议,明确牵头单位,各成员单位之间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建立工作例会、信息共享、目标考核、联合督查等制度,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将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科技进步考核重要内容,细化任务分解,严格督促检查,确保各项目标落到实处。二是开展提档升级活动,培育企业研发机构品牌。重点培育一批企业研发机构品牌。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探索设立专项资金,吸引社会投资。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快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三是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确保人才政策落地生根。摸清企业人才需求,编制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实现人才与工程对接、智力与项目对接。拓宽招才引智渠道,打造一批与地方产业链相匹配的人才链,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完善的配套服务。贴近市场需求培养技术型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四是完善政策措施,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多渠道缓解技术创新资金不足,加大税收政策优惠力度,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建立健全高效的知识产权体系。

  

大力促进县域电子商务发展

李荣启(代表徐州市政协)

    加快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县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情、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议:一是加大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农村地区物流快递体系,将农村电商发展所需信息化设备纳入三农补贴资助范围。二是加大对电商企业投融资的扶持力度。设立电商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扶持小型企业的贷款担保和贴息及股权投资支持、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众创空间建设等。鼓励金融服务机构为小微电商企业提供免担保、免抵押等贷款业务,加大对电商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大对电商特色产业发展的指导力度。引导各地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特色村镇,打造一批特色电商产业基地。加大对涉农产品地方标准的制定和认证,扶持县域电子商务企业自建平台,鼓励有实力的电商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四是加大对电商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力度。定期举办县域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班,鼓励县域积极引进、培养电子商务人才。设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电商创业专项资金,鼓励和激发更多的青年人投身电商创业。建立电商人才储备数据库和求职登记数据库,完善电子商务人才供求信息对接机制。

 

多措并举推进医药创新

张同生(代表连云港市政协)

    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已形成了规模效应显著、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特色鲜明的良好发展态势,建议:一是支持连云港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基地,充分发挥其医药产业在产品研发、人才集聚、国际开拓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其新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整合国际资源,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新医药产业高层次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不断开拓国际技术市场。二是完善创新药物的市场准入机制,每年对新上市的国产创新药物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并探索将国产创新药物纳入医保的有效机制。三是调整药品招投标相关政策,明确招标采购中的药品质量分层划分和赋分标准,通过综合手段让药品招标在质量和价格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四是延长创新药物的保护期限,借鉴美国、日本等的专利补偿期限制度,补偿创新药物因等待批准而失去的专利权保护时间。五是努力推进中药国际化,可借鉴中美药典委员会交流互通的模式,建立中药国际化专项,协助正在进行中药国际药品注册研究的企业,定期与美国FDA新药审评部门进行沟通交流,解决药品注册申请过程中的政策及技术难题。

 

以研发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

王济武(代表省政协科学技术界)

    为进一步培育发展新动能,建议:一是积极发展专业性研发公司。鼓励创建专业型研发企业,深化专业服务类科研机构改革,推动研发专业服务与市场紧密结合。鼓励跨国企业设立或组建以技术研究和专业服务为主导的研发公司,大力引进国际知名研发公司。二是提高研发综合服务水平。完善研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一批公共实验设备、信息服务平台等。充分发挥研发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市场分析研究、技术预测、风险评估、技术发展规划、研发成果产出的策略规划等服务。三是完善研发产业扶持政策。尽快出台我省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及专门的产业发展规划。设立研发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引导和风险投资方式向发展成熟、有增长潜力的产业研发项目注入资金。鼓励本地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鼓励国内外资本、国有和民间资本投资建立各种类型研发机构。四是扩大研发产业国际合作水平。鼓励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与本土企业和科研教学机构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及人才合作培养机制,鼓励和资助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联谊交流、论坛峰会等。同时鼓励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的企业走出国门,从事跨国研发并购,建立海外研发基地。五是优化研发产业的空间布局。在现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内,开辟专门的研发园区,整合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研发资源,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科研机构入驻。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降低制度性成本

俞  军(代表省政协经济委员会)

    我省以“5张清单、1个平台、7项相关改革为系统架构的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建议:一是提高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含金量,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加快取消下放一批含金量高的行政审批事项,在投资项目审批、涉审中介服务、资质资格认证等方面,着力取消法律依据不足和交叉重复审批等事项。二是在开展第三方评估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集中高效审批。积极稳妥扩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推广多评合一多图联审、联合踏勘、联合验收、区域性评估等创新做法。三是以清理规范中介为抓手,着力优化审批流程。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清理规范事业单位职能,支持市县组建联合审图中心、联合评估中心,统一履行审图及审核评估职责,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健全审批、监管、服务责任清单,实现审批、监管和中介环节的终身追责。公布涉审中介服务事项清单,探索告知承诺制”“证照分离等举措优化审批链条。四是强化监管服务,扎实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强化对安全、健康、环保、质量和互联网、金融等薄弱环节的监管,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建立分类监管优化服务机制,形成以信用监管为基础,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五位一体、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综合监管体系。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公共服务流程。

  

进一步推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王向明(代表省政协科学技术委员会)

    为加快推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构建跨区域、跨部门领导小组,负责示范区建设重大决策的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工作,建立完善上下联动、统一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各地要进一步充实已成立的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力量,采取各具特色的自主创新政策措施。二是明确示范区产业建设目标。以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高成长性产品为主攻点和突破口,制定、修订和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高端化发展扶持政策,引导各类资本和创新要素投入。三是加强示范区创新体系建设,探索区域自主创新协同发展模式。遵循科技创新创业规律,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并利用风险分担利益匹配机制发挥好引导激励作用。探索适合各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跨城际联盟组织、创新主体互动模式以及多中心协同共生模式等。四是进一步集聚人才到示范区。完善人才流动和评价机制,解决人才评价中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问题。尝试探索人才和资本的融合,鼓励人才项目与市场资本深度对接。五是加强示范区政策体系建设。加强示范区内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力度。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互联网金融,推进科技型企业成长过程融资全覆盖。鼓励银行创新债券融资模式,满足成长期企业的融资需求。

  

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熊仁民(代表省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建议:一是推动教育理念转型,凸显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创业促就业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转变,从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从与专业教育“两张皮”向有机融合转变。二是健全政府与高校的联动机制,完善落实激励帮扶政策。教育、人社、工商、税务、财政、金融等部门要共同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健全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法规和政策,整合群团、社会组织的力量和资源,提高平台载体建设使用的效益,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做好服务。鼓励企业主动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形成良好的校企互动机制。设立专项基金,通过项目经费支持、财政贴息商业银行试行投贷联动扶持、税收减免等措施,支持大学生创业。三是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反馈系统建设,做好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数据库,把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比例、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扶持发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文化体制,积极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典型。

  

加快绿色工业发展步伐

程  红

    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升绿色制造能力,取得了良好成效。建议:一是强化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把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强绿色科技创新,研发应用技术先进、经济可行的实用技术,积极组织实施能够统筹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集成化、系统化绿色解决方案。启动高端产品进口替代工程,带动产业和市场升级,加快产业结构的存量调整,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二是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的能效。不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子产品等的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三是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绿色工厂,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工厂绿色化模式。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引导企业不断完善采购标准和制度,与上下游企业共同践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社会责任。壮大绿色企业,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四是强化绿色标准的保障作用。出台工业绿色制造的质量标准体系,健全节能环保法规、标准体系。

  

着力培育创新文化

盛克勤 

    培育创新文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石。为使我省的创新发展之路更具鲜明特色、更具深厚基础、更具持久活力,建议:一是激发一种精神。即更加旗帜鲜明地鼓励去、去,把敢为天下先融入江苏文化的根与魂。二是用好一项红利。即充分发挥江苏作为科教与人才资源大省的优势,推动人力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增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将创新嵌入教育全链条,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围绕市场需求,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产业发展培养输送更多能工巧匠。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三是建立一套机制。即围绕宽容失败、允许试错,建立一整套机制制度。出台容错免责办法,推出试错成本分担举措,完善创业创新失败保障政策。四是优化一个环境。即坚持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相结合,打造国际化开放创新高地。在省本级已经出台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基础上,推动逐级细化并公开行政审批事项清单、政府部门责任清单、专项资金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投资负面清单。整合创新平台,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构建融合审批管理、市场营销、信贷融资、法律咨询、资源共享等功能的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提高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集聚社会资源,推动个人或民间机构创办新型创新服务机构,推广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模式,形成强力磁场效应

 

补齐江苏产业创新发展的“短板”

包宗顺

    近年来,我省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省的产业创新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建议: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引导,集聚创新要素。进一步加强领军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健全产业创新合作组织,推动科研院所主动融入企业创新活动,引导企业介入早期研发,构建创新利益共同体。拓宽产业创新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对科技研发与应用实施信贷支持。进一步打破各创新体之间的组织壁垒,加快科研人员的流动,促进创新资源在各组织、各区域间无障碍流通,实现高效组合。二是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加大股权激励力度,突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改进最新研发费用税费扣除与减免政策,重点支持自主研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创新产品的市场开发。三是搭建服务平台,加大资源整合。积极推进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高校、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中介机构间的合作,实现对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加大对重大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形成以企业重大研发机构为引领、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支撑的平台体系。四是促进产学研对接,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设立专项基金和风险保障基金。建立和完善推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机制,促进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的对接。

 

进一步完善我省“双创”工作机制

周晓敏

     近年来,全省各地坚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促进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深入推进,创新创业企业遍地开花,创新创业人才大量涌现。为进一步推动“双创”工作,建议:一是继续大力鼓励机会型创业,鼓励具有核心技术价值的创业项目。同时兼顾生存型创业,从政策上对生存型创业要有个性化的研究和支持。二是更多聚焦实体经济,聚焦与地方产业的结合。鼓励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器等载体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有产业依托、投资依托、创业资源依托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载体。三是建立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体系,关注创新创业早期教育的植入和习惯的培养。通过科普创业、创业活动、创业夏令营、创业课程等多种手段扩大适合创业的人群,并引导创业者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四是根据江苏的产业特色、人才结构等情况,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大众创业。在资源共享、平台开放、跨界融合等方面予以关注,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创新创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不搞运动,不机械化设置目标和考核指标。在如何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创新创业上多下功夫,避免简单的政府补贴、房租减免等政策和手段刺激大众创业,从而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

茆君才

    我省围绕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建议:一是顶层设计,谋划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专项系统性规划。制订金融支持全省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明确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导向目录,合理规划各类金融机构的角色定位,建立既相互竞争又互有协同的金融格局。二是合理布局,推动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充分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大额、中长期高能资金的杠杆及引导作用,形成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主、商业性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支持体系。三是统筹安排,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撬动功能。扩大科技贷款贴息、科技保险补贴覆盖面。建立财政资金牵头、多种资本参与的支持科技创新的专项基金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专项担保机构。设立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专项保证基金。四是鼓励创新,用多层次金融合作破解融资难题。引导大额中长期资金支持企业以科技研发为目的的固定资产投资,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提供多层次综合金融服务。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投贷联动,探索建立风险与收益共担的投贷互补机制。五是多管齐下,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设立风险补偿资金(基金)。推进科技保险试点,鼓励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运用科技保险分散创新风险。六是科学监管,提高定向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