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5年 / 第十二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5年 / 第十二期
发布日期:2015-12-28 17:00 来源: 本站原创

 

高度重视科技服务业发展

省政协科学技术委员会

 

    科技服务业不仅自身对经济和就业作出贡献,还能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我省有必要进一步创新科技服务模式、优化科技服务业结构,推动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

    一、聚焦特色,塑造品牌效应。遴选和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机构,完善服务基础设施,促进科技资源向其集聚,打造服务品牌。推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提档升级,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的合作,促进服务机构向高端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完善省级科技中介机构评价标准,认定一批省级品牌科技中介机构,推动服务品牌做优做强。积极支持科技服务行业协会独立开展工作,发挥其在促进科技服务机构发展、树立典型和创造品牌方面的独特作用。

    二、加强集聚区建设,打造科技服务业增长极。开展科技服务业区域和行业试点示范,集聚一批科技服务骨干机构、专业人员和品牌业务,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集群。积极争取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其他有条件的高新区开展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适时成立省级科技服务集聚区联盟,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各联盟单位与其他国内外有关机构及平台的交流合作和上下游服务机构协同合作、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利益共担,为社会提供集成服务。

    三、加大财税支持,拓宽资金渠道。充分发挥省科技重点研发计划、省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全面落实科技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实行企业购买科技服务支出纳入研发费用。引导银行信贷、创业投资、资本市场等加大对科技服务机构的投入,支持科技服务机构上市融资和再融资以及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

    四、壮大科技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能力。支持科技服务骨干机构加强服务工具、服务模式和专业化新型服务产品开发力度,组织骨干服务机构制定科技服务标准。鼓励各类孵化器开辟空间,支持培育小微科技服务机构。推进科技服务事业单位改制及国有科技服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股权多元化。支持推动互联网+科技服务业发展,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催生新的服务业态。推动科技服务业与我省传统制造业有效融合,为我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支撑。

    五、引培高端人才,加强智力支持。依托科技服务机构,创新省内现有的各类人才计划,打造特色鲜明的高端科技服务人才智力资源交流合作平台,培养和引进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服务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强化科技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加大与国际知名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推进科技咨询师、专利分析师、项目管理师、技术经纪人等职业培训。在江苏服务业专业人才特别贡献奖等评选表彰工作中,突出表彰和奖励一批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服务人才。

    六、创新政府管理,优化发展环境。研究制定我省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强化科技服务业市场法规和监管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诚信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法律定位清晰、监督管理完善、市场竞争平等的法律环境。借助产业技术联盟、行业协会等第三方行业组织和机构,建立社会化服务机构评价体系。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科技服务业重点领域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项目。建立科技服务业发展统筹协同机制,加强跨部门沟通协调,整合力量统筹协调科技服务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持之以恒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20137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县以上城市建成区开展以整治城郊结合部、城中村、棚户区、背街小巷等9类环境薄弱区域和规范占道经营、车辆停放、户外广告等3类容貌秩序以及提升城市长效管理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即“931”行动)。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整治,全省城市环境薄弱地段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为进一步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建议:

    一、保障和增加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经费。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城市社区民生项目和城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统筹,省级财政继续设立并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专项引导资金。进一步创新城市改造和管理投入机制,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列入政府年度城建计划,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探索建立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和土地出让金使用联动机制,确保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顺利实施。

    二、持续开展新一轮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第一轮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已经取得良好效果,但由于历史欠账多,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城市环境薄弱地段脏乱差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要适时在全省推进第二轮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上下联动,巩固成果,乘势而上,在更高起点上打造群众满意的城市环境。

    三、拓展放大“931”行动品牌效应。第一轮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起点高,整治内容实,运作机制好,赢得了城乡居民的拥护。第二轮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要继续强化品牌意识,延续原有工作思路,保持原有整治重点,深化原有运行机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继续关注弱势群体,倾斜薄弱地段,加大对老旧小区、低洼地、黑臭河道、露天集贸市场改造力度和整治覆盖面。更加注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新问题,如将公共自行车、公共厕所等便民惠民基础设施配套纳入整治内容;采取措施解决城市街区、居民区停车乱和停车难问题;强化建设工地扬尘、油烟烧烤整治,缓解大气污染、噪声扰民等问题。

    四、延伸城市综合整治的源头管理。进一步强化规划意识,延伸源头管理,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关联性。如突出城市河道的系统性整治,强化技术运用,持续改善水质;加强道路、排水、环卫、停车等基础设施的配套,规范垃圾无害化处置,推进城区雨污分流,从源头上解决脏乱差现象;强化农贸市场、住宅小区交付使用的过程管理;加强机动车管理,鼓励低碳绿色出行等。加快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发挥数字化城管系统作用,切实提高城市长效管理水平。

    五、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群众参与。采取切实措施,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加大新闻媒体的社会宣传力度,增强市民群众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激发基层社区、学校、居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创建省优秀管理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为载体,全面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提高群众自律自治意识,通过强化城管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文明劝导活动等,引导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加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省政协医卫体育委员会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重要内容。我省应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改善民生、服务大众的重要抓手,加快构建功能明确、网络健全、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努力做到便利化服务、制度化安排、长效化推进。

    一、制定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不仅是群众锻炼身体的需要,更是促进经济增长、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我省应及时制定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统一指导全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专项方案和年度计划,提出公共体育服务目标任务,每年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公共体育服务项目。

    二、创新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进,需要社会广泛参与、群众共建共享。在省级层面应做好统筹协调和示范引领,建立政府分管领导召集、相关部门参加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推进工作。进一步完善政策,推动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建设,发展壮大基层特别是乡镇(街道)和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加大经费投入,形成长效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体育社会组织依托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参与公共体育服务。

    三、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支柱产业。把发展体育产业、拉动体育消费作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为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产业支撑。打破公共体育服务产业领域垄断,积极发挥市场作用,拓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渠道。设立由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在安排文化产业、服务业、科技、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时,也将体育企业纳入支持范围。加大财税价格政策支持,研究制定鼓励群众体育消费的优惠政策,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推广医保健身一卡通等方式,提高群众体育消费能力。

    四、加强城乡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和健身步道服务内涵,大力推进户外健身营地、体育公园、社区俱乐部等深受群众欢迎的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采取财政贴补等方式,在确保教学生产安全有序的前提下,努力推进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五、广泛开展城乡居民群众性体育活动。省级层面要加强指导,推动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乃至行政村(社区)依托本地实际,打造特色品牌体育活动,影响和带动小型多样、喜闻乐见的群众性健身活动经常开展。重视不同人群公共体育服务发展需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体育,大力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青少年足球振兴行动计划纲要》,推动我省青少年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六、推进我省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公共体育资源和服务要素协调配置。加强农村全民健身活动、场地设施建设、群众组织网络和科学健身指导,努力改善农民健身条件。大力促进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协调发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体彩公益金统筹,推动苏北地区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推动苏中地区加快崛起。按照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要求,推动苏南地区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七、加强基层公共体育服务组织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根据公共体育服务发展需要,通过内部协调,建好基层公共体育服务组织,配强基层公共体育服务人才队伍,积极拓展乡镇和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体育服务功能,推广县、乡两级统筹和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方式,鼓励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从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管理工作。

 

  

 

着力推进基层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

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

 

    近年来,随着我省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基层社区治理体制机制不够顺畅、社会组织培育亟待完善等矛盾逐步显现。进一步筑牢稳固的社会治理基础,必须加快推进基层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强化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及时反映和协调群众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诉求,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一、进一步优化基层社区治理结构。加快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完善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增强面向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突出基层社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目标,增强基层社区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健全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保障社区群众享有更多民主权利。充分发挥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形成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二、进一步推进基层社区治理法治化。深入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推进村(居)民委员会依法、依规、依章自主管理村(居)事务,推动广大基层群众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增强法治意识和权利义务责任观念。鼓励和支持城乡社区基层组织、行业和社会团体通过规约章程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推动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治理规则体系。

    三、进一步提升基层社区管理和服务效能。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切实减轻城乡社区负担、提升为民服务效能。加大对社区建设的人财物保障力度,统筹政府各部门的政策资源、资金项目、工作职能,促进各方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和制度对接,推动公共资源向社区下沉。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内容,突出社区养老、服务民生等工作重点。加快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培育、评价、使用、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四、进一步推进基层社区治理信息化。加强顶层设计,以社区群众需求为导向,统筹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和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开发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化功能应用,有序推进智慧社区建设,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社会商业服务等社区服务信息资源集成。

    五、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遵循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和管理规律,大力扶持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作用。完善法规政策,综合运用监督评估、财政扶持、资质准入等手段,引导社会组织改善自身治理,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完善社会组织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社区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的综合能力和质量。拓展多元化投入培育渠道,积极争取企业资本、民间资本的支持和投入。

    六、进一步发挥群众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基础作用。依托社区管理服务平台,通过邻里互助、文体比赛等活动形式和载体,拓展交流互助渠道,增强社区群众对社区的信任感、归属感和参与感。扩大基层民主自治,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制定社区管理办法、村规民约,以及涉及社区公共利益的各类听证、意见征询,增强参与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等公共事务的主动性。

 

  

 

全面提升对外投资质量效益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新形势下推进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支撑,对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经济强省、开放大省,我省的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水平均稳居全国前列。当前,我省要更好地推动金融走出去,着力引导对外投资稳步有序发展,全面提升对外投资质量效益。

    一要抢抓战略机遇,充分利用江苏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特殊战略地位,以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为重点,围绕工程机械、船舶等重大装备制造领域和轻纺、石化、冶金等传统优势行业,支持相关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投资合作,促进我省优势富余产能有效释放。鼓励、引导优势产能行业及骨干企业向西开拓,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二要重点支持省内大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联合重组等方式,强化研发网络、营销网络、生产加工网络建设,增强本土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跨国企业集团。三要加强与国内企业合作,鼓励骨干企业联合国内上下游企业,形成贯穿整个产业链企业群体组合,优势互补、抱团出海,实现产业整体境外转移的集群优势。加强与央企协作,借助其国际品牌和声誉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四要寻求与境外跨国公司建立跨国联盟,通过建立合资公司、联合并购、产销联盟、原材料供应协议等联盟方式,实现品牌、销售网络、管理技术等资源共享。五要加强境外合作平台建设,优化江苏境外经贸合作区和产业集聚区布局,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提升产能境外转移承载能力。

省政协常委  茆君才

 

 

  

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诚信江苏建设是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净化消费环境的客观要求。

  一是要强化帮扶引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帮扶引导规模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以突出发展个性化、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为特色,延伸产业链,有效形成差异化竞争,进一步增强拉动内需和外贸出口能力。建立个体工商户入市警示机制,将各行业从业密度向社会公示,引导准入工商户向低密度行业分流,以降低竞争风险,为高效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夯实基础。二是要加快推进机构整合,提高监管实效。进一步提升机构整合效率,推动市场监督快速上轨道,形成从生产加工到售后服务的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信用奖惩激励机制,强化处罚力度的威慑作用,逐步形成让市场主体不能失信、不敢失信、不想失信的良好社会信用氛围。三是要完善宣教长效机制,提升社会整体信用水平。参照培训品牌管理师的模式,拨付专项资金,免费为规模型企业培训信用管理人员,并结合企业规模将参学比例列入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指标,全面推进规模型企业信用管理上水平。建立新入市场主体监控机制,及时跟踪督导其经营行为、宣讲普及信用管理知识。积极引导行业协会、社区、市场等组织,发挥好社会监管职能,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宣教活动,确保信用宣教全覆盖、常态化。

省政协委员  李旭

 

省政协委员调研青少年体育工作

 

省政协委员视察基层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