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5年 / 第十一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5年 / 第十一期
发布日期:2015-12-18 09:16 来源: 本站原创

特别报道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建设人力资源强省

——省政协主席会议专题协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综述

朱筱毓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迈进的重要举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构建以需求服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支持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了以独立设置的中高等职业院校为主体、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并举、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培训制度不断完善。10月29日,省政协召开十一届二十五次主席会议,围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展协商讨论,曹卫星副省长到会通报情况并听取意见建议,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以及省政协有关专委会分别发言,委员们分别就建立国家级权威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完善校企合作、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加强医卫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明确发展定位 服务社会需求

    今年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8位工匠“8双劳动的手”缔造的神话。工匠们高超娴熟技艺的完美展示,引发了全社会的敬佩和思考,对职业教育发展也是极大鼓舞。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有力地服务了群众多样需求、产业升级需求、企业发展需求。目前,我省中、高职在校生分别为98万、66万人,现有中职学校386所(含技工学校126所),高职院校83所。民进江苏省委建议,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舆论引导,鼓励更多优质生源进入职业学校,营造全社会对劳动、对技能型人才的尊重和支持。

    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是要立足经济社会实践。社会希望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既肯动脑又能动手,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但目前学生的培养质量令人担忧。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建议,进一步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让专科层次教育的毕业生不仅具备创造技能,而且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围绕这一导向,要采取编写以实训为主的教材用书、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培养“双师型”高端师资队伍、完善专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等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加强衔接贯通 实现系统培养

    我省还没有本科层次的交通运输类大学,本科层次交通运输类相关专业相对较少,既不能满足产业对高层次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也满足不了中高职学生渴望进入本科深造的愿望。一些委员在深入调研后认为,目前,我省只有约30%的中职学生能够进入更高层次的院校就读。纵向贯通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建议按照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思路,强化中职与高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在全省范围内统筹推动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和条件好的高职院校升本,建立与普通本科规模相当的应用技术学院(大学),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高校毕业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这种就业结构性矛盾,是委员们关注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江苏作为教育大省,职业教育资源丰富,如省属公办的38所高职院校中,有15所为国家示范骨干性高职院校、20所为省示范性高职,但中高职、本科职业教育衔接不够畅通。九三学社江苏省委认为,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职教衔接中的引领和中坚作用,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管理机制,统筹规划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推动整体创新机制的衔接。

    围绕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衔接,省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建议,在切实规范中职、高职院校办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对中职学校毕业生、应用型本科高校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招生规模,真正形成中职学校向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向应用本科型院校输送毕业生渠道的贯通。

完善校企合作 提高认证权威

    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加强校企衔接,解决学生就业出路是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民盟江苏省委认为,我省在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政府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柔性要求多,刚性规定少,配套措施少,尤其缺少经费来源及投入保障制度。企业则由于政策保障缺失和利益驱动的影响,参与职业教育的合作动力和责任意识不强,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建议围绕发挥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等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义务、责任,实现校企合作责权利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加强政府引导,改进职业教育治理体制模式。组建校企合作领导机构,统筹协调本地区的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工作。另一方面,激发合作活力,支持行业企业成为重要办学主体。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开展学徒制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鼓励校企合作,关键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政策落地生根。民建江苏省委建议,要尽快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政策,明确企业办职业院校依法享受的相关政策,允许企业办院校按照一般事业单位独立核算,将企业办学资产予以界定。对企业承担社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用地给予划拨,专地专用,不得改变用途。同时,鼓励民办职业院校开展非营利性办学试点,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购买服务的机制,确保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院校享有同等地位。

    民办教育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省工商联提出,在现有基础上,培育一批规模大、条件好、质量高、信誉好的民办职业教育院校,形成与公办职业教育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和支持一批办学有特色、有影响、专业强、信誉好的民办职业教育院校,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参与联办职教中心和公办职业院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依托行业和企业,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办学新格局。

    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需要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社会认可的国家级权威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多年来,全省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了80%以上,较好地满足了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但一些地方向学生提供的职业技能认证服务质量参次不齐,认证模式长期不变,不能与时俱进,更不符合企业对高技术工人的实际需求”。民革江苏省委建议,建立类似注册会计师、律师执业资格、医师职业资格认证模式的国家统一的或者全行业统一的权威性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做到分级分类认证、证书与文凭挂钩、互通核心课程等。

坚持学以致用 培养专门人才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所在。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致公党江苏省委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省农业职业教育存在教师队伍不稳、师资力量不足、农业职业教育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有所脱节、联合推进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农业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现代化,农业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真正实现经验型传统农民向技能型现代农民的转变”。建议要建立稳定的现代农业职教师资队伍,针对现有师资水平偏低的问题采取过渡性政策,提供继续教育机会,使其中大多数人达到相应学历水平;改进现代农业人才培训模式,紧密结合新型职业农民需求,力求通俗易懂、简洁实用、便于掌握,真正把农业职业教育办实、办活、办出特色;整合涉农教育培训资源,紧跟现代农业发展,充分体现农业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和为农服务特色。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和社会和谐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卫生资源特别是卫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卫生人力资源的基础就是医疗卫生职业教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基层医疗需求快速释放和增长,卫生人力资源供求矛盾凸显。同时,我省多数村医没有接受过系统医学职业教育,年龄老化,专业知识落后。农工党江苏省委建议,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规划引领、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调控作用,建立适宜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医学继续教育工作,积极开展面向农村的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对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的培训,筑牢“健康江苏”的基础。

 

建言立论

积极稳妥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徐州市政协

    近年来,徐州市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科学谋划职教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职业教育实现了新发展。建议:一是完善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法规。加快落实国家出台的职业教育发展优惠政策,省级层面尽快制定颁布《校企合作办学促进条例》,利用税收杠杆降低企业参与成本,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办好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实现校企共赢。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口单招升学本科招生计划、“3+4”中职本科分段培养试点项目规模和专业数量,拓宽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通道,增强办学吸引力。二是逐步健全督导评估与统计。尽快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督导办法》,加快完善职业教育基础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概念,发挥“互联网+”优势,采取政府购买方式,由第三方根据相关实施办法定期开展督导评估,真正发挥督导评估的导向、激励、调控功能。三是不断优化专业师资结构。随着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新兴行业的崛起,专业设置不断拓展,相关专业教师缺口较大。要及时修订《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综合考虑专业类别、学生总数、课时计划总量等核编定岗。积极引进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明确财政安排兼职教师专项资金,弥补专业教师短缺。四是加大分类、分层指导力度。充分考虑苏南、苏中、苏北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科学评价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并在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品牌特色专业群、高水平现代化实训基地等重大项目上,向苏北地区适当倾斜,提高苏北职业院校的造血能力,增强苏北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后劲。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促进苏州职教发展

苏州市政协

    近年来,苏州市职业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秉承“率先、创新、特色”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苏州经济转型升级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建议:一是推动在苏本科院校转型,探索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出台具体政策措施,探索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引导在苏本科院校积极向应用技术型本科转型,扩大本科院校招收职业院校学生的规模,研究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规律,畅通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通道。二是支持在苏本科院校率先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尽快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关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率先开展试点,逐步扩大在苏本科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三是确定苏州国际教育园为省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验园区。苏州国际教育园具有学校众多、层次丰富、资源优质等特点,在中高职衔接项目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要把苏州国际教育园作为省级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先行先试,形成经验,全省推广。四是支持苏州按照国家高校设置规定,将符合高校设置规定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升格为招收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为主的独立颁证的高等职业学院,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是为苏州建设现代职业院校制度提供政策支持。扩大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师资招聘、经费使用、绩效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使职业院校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出水平,形成品牌。

 

抓服务提内涵巩固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南通市政协

    近年来,南通市职业教育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就业为要,不断夯实专业基础、注重内涵发展,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建议:一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现代职教体系,推进中职、高职、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分级培养或联合培养。拓展校地合作模式,针对高职向县域辐射发展的趋势,在订单定向培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下功夫,指导各高职院校主动对接县域经济建设和职教创新发展,不断拓宽校地合作路径。积极推动南通职大、通师高专升本工作,推动工贸技师学院提升办学层次,完善五年制大专学制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科学规划专业设置,建立全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常态调研,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加强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优化技能人才的培养结构。采用产学研联盟、国际合作等方式,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开发、建设和共享系列化精品课程。创新职业院校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三是进一步丰富发展载体。加强职业教育宣传,不断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增进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教师建设质量,建立职业教育名师、名校长培养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搭建专业师资共享平台,建立健全市级兼职教师资源库,促进职业院校共享专业师资。鼓励南通职业院校与国外知名院校及教育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培养开放型、国际化人才。深度实施“校企合作工程”,以专业为纽带,组织职业院校与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吸引企业、行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形成“前厂后校、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推进职业教育标准化办学,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和保障体系,支持第三方机构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进一步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

盐城市政协

    盐城市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基本建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沟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专业门类齐全、办学层次丰富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议:一是着力打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出台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意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完善职业教育绩效评价机制和督导评估办法,落实督导报告公布制度。二是在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中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县级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对口合作。引导和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围绕盐城产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面向新特产业、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加快专业改造,提高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三是切实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中职、高职的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为重点,建立开放灵活的用人模式,着力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推进职业教育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落实。加大从行业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的力度,开通引聘担任专职教师的渠道。四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资助项目的配套资金。建立健全中职学校综合预算制度,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完善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

 

委员博客

依托“互联网+”的高度倍增性、广泛渗透性和深度产业关联性,将电子商务、云服务、大数据等新兴网络服务嵌入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建立高效协同供应链管理、营销管理和物流服务体系,有效推动“制造+服务”的融合创新。

——丁佐宏

 

“互联网+”时代,新产品开发需要快速反应、个性化定制。企业产品设计、采供部门要主动适应快速反应和柔性化的要求。

——钟玉叶

 

以增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为出发点,围绕集群内生产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研发设计、协同供应链管理、网络制造的集成应用,探索构建企业间高效协同的智能制造体系和产业价值链体系。

——周万幸

 

鼓励骨干企业联合国内上下游企业,形成贯穿整个产业链企业群体组合,优势互补、抱团出海,实现产业整体境外转移的集群优势。

——茆君才

 

重点建设好县级流转交易市场,支持各县(市、区)整合现有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中心等平台,建立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鼓励探索市县两级联合共建和区域联建等多种模式。

——胥爱贵

 

严格执法责任,细化执法权的环节、步骤和时限,推行执法过程痕迹管理和责任倒查追究机制,确保过程公开、标准统一、程序公正。组织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专项治理,集中治理行政执法和服务中的突出问题,促进依法行政。

——江里程

 

 

真正把法治的理念引入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等各项施政决策的全过程,以法治化提升依法执政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风险,确保社会平稳有序运行。

——周继业

 

建立健全信用奖惩激励机制,重点要突出处罚力度的威慑作用,逐步形成让市场主体不能失信、不敢失信、不想失信的良好社会信用氛围。

——李旭昇

 

不同的文化需求,表明了人民群众需要不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我们不能简单地、一味地灌输,不能平时见不到、过节“一阵风”,组织者很费力,老百姓不领情。

——郭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