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4年 / 第八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4年 / 第八期
发布日期:2014-12-08 10:09 来源: 本站原创

 

特别报道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

               ——驻苏全国政协委员建言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综述

郑  萱

 

    8月19日至20日,省政协在无锡举行驻苏全国政协委员座谈会,围绕我省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积极建言献策。这是自2008年以来省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之前,连续第13次就常委会议专题协商议题,组织召开驻苏全国政协委员座谈会。会上,22位驻苏全国政协委员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工作经历,就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注重产城融合、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视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主席张连珍主持会议,认真听取委员意见建议,并就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问题与委员们进行了广泛深入交流。

着力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委员建议,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产业发展规划、镇村建设规划、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应有机融合,增加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前瞻性,更好地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宋永忠委员在发言中提出,要严格落实国家和江苏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切实把各级城市和乡镇的整体发展规划方案做好,注重方案的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前瞻性、特色化、法治化

    “有些城市一下大雨就能看到‘海’”,作为一名水利专家,省水利厅副厅长陆桂华委员从雨季容易引发城市内涝谈起,提醒城市发展规划要体现水安全理念,以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来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做到供水排水的基础设施先行,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宣传教育。

    “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要适度,不能超前太多,农民集中居住也要适度,不要太过于集中”,江苏大学副校长宋余庆委员对科学制定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河海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超委员建议,城镇化率固然需要量化,但不能搞“一刀切”,不同的地区要有差别,实行差别化发展,而且不应把城镇化率纳入地方考核的指标体系。

 

着力推进产城融合良性互动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离开了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就难以持续,城市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在产城融合上,委员们建议,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刘志彪委员认为,城镇化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的,产业化应当先于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要走产城融合的道路,先建工业区逐步吸收农民就业。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李玉峰委员对此非常赞成,他说,“如果把城镇化建设首先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或者以GDP为中心,新型城镇化就有可能走样,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化,努力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游庆仲委员在发言中说,实践证明江苏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是成功的,其中关键一点就是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注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产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他同时提出,要以现代交通业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以轨道交通和快速交通促进城市布局的优化,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条件。

    “必须加快产业调整,创新发展理念,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技术创新驱动,从根本上提升城镇化产业支撑的基础。”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宜兴精陶集团总工艺师徐安碧委员就如何增强产业对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国药科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萍委员建议,城镇化进程中要重视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实现稳定的就业,为农村的持续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人的城镇化是核心。如何解决好本地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是委员们关注的又一重要问题。委员们认为,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是一条必由之路

    河海大学副校长陈星莺委员认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循序渐进,妥善处理好市场、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坚持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相结合,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相结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孙建方委员建议,要建立完善统一的医保体系,实行诸险合一、同城合一、城乡合一,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全省统一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制度。

     “在从单纯的土地城镇化逐渐过渡到人与土地相结合、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过程中,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苏州大学副校长熊思东委员建议,城镇化过程中要着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群众最关注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集中在教育、就业、医疗、文化、养老和住房保障等领域”,无锡市副市长华博雅委员建议,逐步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建立政府为主、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模式,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责任,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多种形式,赋予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针对社会组织的公益性特点,台盟南京市委主委胡有清委员建议,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的公共服务功能,提供更多、更充分、更个性化的服务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面的要求,使社会更加和谐安定。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盛小云委员提出,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农民的基本需求为标准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质量,加大最基本文化设施的投入,帮助进城农民尽快找到归属感、增强幸福感、融入新生活。江苏擎天信息科技集团董事长辛颖梅委员结合自己企业员工回乡创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建议进一步花大力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村创业的氛围,吸引更多有知识、有抱负的年轻人到农村创业,带动更多人实现就地就业。

 

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传承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优秀历史文化传承,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委员们建议,要坚持新型城镇化与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相结合,加强顶层设计,充分考虑各地的生态条件和历史文化,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体现各个地方的特质。

    “城乡一体化并不是一样化和同质化,要优势互补,各有所长。”刘志彪、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和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利明等委员认为,应该保存差别,在差异化发展中实现城乡一体化。

    “打造江苏新的城镇特色要传承发展好文化”,宋永忠委员建议,城镇化建设要打好“文化牌”,抓好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守护好所在地域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标志性和典型性建筑、文化精神与传统。要鼓励城镇文化的多样化发展,通过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江苏文化。来自宗教界的心澄和沈斌委员建议,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要走文化特色兴镇之路,严格依法保护好小城镇的各类文化遗产,让这些文化积淀成为小城镇的根和魂。”省国画院副院长薛亮委员提出,要树立强烈的特色文化开发意识,不搞千篇一律,并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开发,使新建的小城镇既富有个性,体现时代精神,又彰显地域特色。要尊重自然山水环境,保护历史人文资源,新城建设也要融入特色文化内涵,使城市更新与文化传统有机衔接,山、水、乡愁一样都不能少。

 

建言立论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形态

 

  我省是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化布局,必须走区域协同、全域协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议:

一要均衡发展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区域交通,积极有效推动大城市转型升级;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中小城市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均衡布局各类城镇,夯实小城镇经济发展基础,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有序的发展格局,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二要有效配置资源,有意识地向小城镇倾斜,进一步加大产业、金融和土地的政策扶持力度,统筹省域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着力培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自身造血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三要促进产城融合,推动产业支撑城镇化发展。中心城市、大城市强化产业转型升级,中小城市重视产业集聚和品牌建设,小城镇大力发展资源产业、特色产业。通过政策引领,夯实优势产业、转移传统产业、重构新兴产业,壮大省域实体经济,支撑全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应注重城市转型创新,着力提升现代化水平、外向度标准;次发达地区应注重内涵提升,着力强化科学化水平、功能性建设;欠发达地区应注重产业集聚,着力夯实产业化基础。四要突出以人为本,促进全方位、全要素“人的城镇化”。进一步保障外来人口的市民待遇和社会福利,共享城市文明和社会发展成果。

                               ——民建江苏省委

 重视保护江南水乡的自然风貌

 

我省江南水乡具有其特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重视保护好江南水乡风貌。建议:

一要强化保护意识,最大限度保护好江南水乡风貌。设立江南水乡保护区或保护带,保护有价值的江南水乡风貌,如稻作文化保护区、江南水乡经济作物保护区、江南水生农产保护区、江南鱼耕文化保护区、江南湿地保护区、江南传统工艺保护区、江南古建古桥保护区等。二要摸清保护底子,具体落实耕地保护、湿地保护、水系保护、历史名城名镇保护、古村落保护、古建筑保护、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整治等。对江南水乡内的古镇及其文物古迹和风貌地段,要逐个进行保存价值的评估,根据价值的不同,制定保存等级。三要正确处理保护与更新、旅游与生活的关系。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既要充分体现整体风貌犹在,也要使内在生活设施适应现代人生活的需要。在建设过程中,突出江南建筑元素、突出水乡元素,并重视对当地居民人居环境的保护。四要加强保护立法,确保保护的延续性。制定完善相应法规,依法制止对“鱼米之乡”土地无节制的占有开发,从根本上杜绝对江南水乡特色风貌的破坏。五要加强对江南水乡文化体系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加强江南水乡文化的研究,加强老镇风貌的保护和利用。可考虑把吴文化的教育引进学校,或者设立吴文化节、江南水乡节等,运用多种形式宣传、传承好吴文化,使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与风俗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民进江苏省委

 

 扎实抓好城镇化建设中的人口管理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必将流向城市。人口管理工作应主动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做到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建议:

一要保持人口基本政策不变。对进入城市或农村社区的农村村民,享受的生育政策及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不变。建立分级负责、协作配合、权责统一、运转有效、市乡一体的计划生育技术管理和服务机制,让农民享受市民化待遇和服务。二要建立流动人口服务机制。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统筹管理、综合决策机制,加强相关政策制度的衔接和协调,实行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管理制度。三要建立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投入保障机制,使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获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和奖励优待等公共服务。四要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流动人口信息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区共享,开展流动人口变动趋势的预警监测和综合分析,为科学决策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供信息支撑。五要促进城镇人口均衡发展,加强出生人口管理,实行出生人口实名登记制度。六要加快保障体系建设,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引导和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创新管理服务体系,建立齐抓共管、信息共享、综合治理的人口公共服务系统。坚持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原则,为各类人群提供优质均等服务。

           ——省政协委员   孙长春

 委员博客

 

城镇化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空间和优势。加快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要组织科学论证,结合区域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规划,引领资金和人才的集聚。

——省政协委员 蔡成华

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规划确定后不能随意改变。区域布局要认真研究,定量计算,合理布局,减少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提高地面公共交通的服务和水平,改善地面道路硬件质量。

——省政协委员 周建强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要重视长三角城市圈辐射建设,在交通、市政建设、市场培育等方面做好文章。在规划城市长期目标时,要根据时代发展对目标及时进行修订,实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对城市容量进行限制,保证城市健康发展。

——省政协委员 孙大亮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以教育、卫生、文化等发展为先机。要高度重视航空和高铁对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航空等城市综合现代化交通体系的构造,超前谋划,加快发展。

省政协委员 陆永泉

均衡城镇化发展,使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从城市向城镇和乡镇转移,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乡镇居民实际收入,增强乡镇居民消费信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省政协委员 周 勤

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要从规划入手,将供水、污水处理、再生水设计成循环系统,使再生水循环融入治理体系,减轻生态负荷。

——省政协委员 陈白淮

城镇化建设中,要进一步提高城市供水管网改造维护力度,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建立完整的管道技术档案,加强管网水质预控和监测。加快区域性增压站建设,或对原有增压站实行技术改造,定期对管网末端和用户水箱、水池清洗消毒,防止细菌繁殖和衍生,减少二次污染。

                  ——省政协委员  卢明康

 

自贸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一体化应统筹考虑,综合发展。通过自贸区带动城镇化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互动格局。

——省政协委员 王亚军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民生改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落实重点片区和重点人群的帮扶措施。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保持农村和谐稳定。

——省政协委员 胥爱贵

着力培养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业龙头企业。有序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服务专业化、现代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知识技能培训,培养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我省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省政协委员 赵步洪

依托职业教育助推人力资源转型升级,进一步解决好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尽快形成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依托现有资源,通过职业院校、劳动部门、校企合作等途径和方式,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大赛、岗位创新大赛,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加强劳动职业培训,培养更多实用技术人才。

               ——省政协委员   张丽霞

    及时出台省级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制度,建立全省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网络;有效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投入作用;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紧密结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提供经济保障和持久动力。

——省政协委员  宋如亚

土地制度改革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物权化,保障城乡居民住宅享有同等的财产权;着力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促进机制,创设土地流转市场,组建县、乡、村三级上下联网贯通、平台统一、操作规范的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省政协委员  殷志强

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合理规划城市建设,避免单一性。在城市绿化方面,要注意美化与绿化的区别,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一张面孔,要有地方特色。

——省政协委员 张冠中

城市建设要适度,要用法治来规范城市建设。城市建设项目决策群众要有话语权,要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建设。

——省政协委员 李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