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苏全国政协委员建言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余国威
四月的盐阜大地,草长莺飞,万木葱茏。
4月15日至16日,省政协在盐城举行驻苏全国政协委员座谈会,18名驻苏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积极建言献策。这次会议是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主席张连珍亲自倡导和组织进行的,也是省政协在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前,连续第12次召开的驻苏全国政协委员座谈会。大家在发言中认为,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持续加强绿色江苏和生态省建设,并取得了积极成效。我们要切实履行职责,协助省委、省政府把江苏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成经济发达与生态宜居协调融合、都市风貌与田园风光相映生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着力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离开环保谈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谈环保是缘木求鱼”,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张凤阳委员认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委员们指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下决心化解产能过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坚持创新驱动,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实施低碳示范项目,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资源化、去害化”。苏州市光华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华委员在谈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时说,从源头上缓解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最关键的是努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既为环境减负又使生态增值。江苏宜兴精陶集团总工艺师徐安碧委员建议,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节能环保领域,加紧突破节能新技术,大力开发环保新产品,促进环保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
苏州大学副校长熊思东,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宋永忠等来自高校的委员建议,推动绿色转型发展,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贡献率。整合利用我省各方面的科研力量,深化产学研合作,突破生态环保核心技术,努力攻克大气污染控制、水体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台盟南京市委主委、南京大学教授胡有清委员、河海大学副校长陈星莺委员提出,要厉行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完善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效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狠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强化用地节地责任考核。
“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着力抓好的三件大事。交通运输事业必须紧密配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为节能减排做出积极贡献。”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游庆仲委员结合我省交通行业发展规划,表示省交通运输厅将以现代交通业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以轨道交通和快速交通促进城市布局的优化、以公交优先引导城市出行方式的改变。
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水是我们赖以生存最重要的环境资源。加大对饮用水源地和地下水的保护力度,全面加强对太湖、淮河和长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快建立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安全保障,是委员们发出的共同心声。
在盐城市区饮用水源地盐龙湖工程现场,碧波荡漾、桃红柳绿的美景让人仿佛置身于生态公园。委员们了解到,该工程通过生态净化,能够将水质提升到三类标准,大家对盐城市这一造福百姓的做法叫好。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副校长王超委员和省水利厅副厅长、河海大学博导陆桂华委员建议,要把水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切实沟通连网我省的重要水系,持续加强对重点水域水环境的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改革水环境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提高水源地的源水质量。
截至去年底,南京市平均每7人就拥有一辆机动车。如此多的机动车,加上工业企业大量燃煤,排放出的温室气体严重影响了大气质量。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胡刚委员呼吁,必须出重拳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强力推进“蓝天”工程,既要通过提高燃油品质和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来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又要加强煤炭消耗总量控制,全面落实重点行业大气排放规定,严格控制工业粉尘和城市建筑工地扬尘,联防联控秸秆焚烧污染,切实解决细颗粒物严重超标问题,使环境质量改善的结果与群众的感受相吻合,让群众呼吸到洁净的空气。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委员就事关百姓“米袋子”和“菜篮子”的土壤污染防治提出建议,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和土壤环境监管,重点做好农产品基地和农业生产主产区土壤环境安全评估和有效保护。胡有清委员提出,进一步规范废品回收行业,完善垃圾分类管理,尽量避免可再回收利用的物资进入垃圾行列,以提高资源再利用率,减轻生产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固然需要物质和技术支撑,更要靠完善制度、改进政策、创新机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是其中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的举措。
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委员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吕建委员主张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建立资源环境监测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度,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同时,主动及时公开环境信息,提高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舆论和社会监督。 “目前区域分割、城乡分治的环境整治格局行不通”,张凤阳委员从行政管理学角度建议:“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增强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陈星莺委员、熊思东委员在发言中都提到要注重规划的引领推动作用,组织编制科学权威的生态环境保护长期规划和自然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李玉峰委员建议,建立健全生态审计、考核和问责机制,建立第三方对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进行评估的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硬任务、干部政绩考核的硬指标。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和智慧,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非常有用。委员们强调,在推进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按照客观规律,在大自然承载力范围内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
王旭东委员从自己所做的实验说起,目前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抗生素、生长激素等,很大部分是一种生化污染,破坏了动植物的“生命伦理”,进而影响到人类健康。他认为,要在科技快速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更好地寻求平衡,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生态。
“生态文明并不仅仅是人与自然、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系,人文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比自然生态环境更重要”。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委员从人文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建议要在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以积极的态度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提高诸如清洁水源、安全食品等生态文明产品的供给能力,进而实现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
缺乏环保的理念,难有环保的行动。宋永忠委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利明委员、江苏奇美化工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殷永祥委员都谈到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让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进社区,发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崇尚文明健康、环保低碳、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长案短说
多措并举治理大气污染
提 案 者:九三学社江苏省委
提案摘要:近年来,我省雾霾天气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雾霾天气的原因主要有:自动监测网络不够完善,能源消费结构不够合理,交通、建筑、生活及农业污染源监控不力,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过大等。
提案建议:完善大气监测网络,有针对性地在中心镇和工业集中区增设大气自动监测站点,争取大气自动监测全省域、各功能区全覆盖,准确掌握大气污染度状况和变化趋势。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严格控制区域煤炭消费总量,建立煤炭消费总量预测预警机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洁能源的发电比例,推动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推广使用地热能,进一步开发利用水资源等。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淘汰产能过剩与高污染行业。开展城市扬尘综合整治,推广征收扬尘排污费。提高林木绿化率和水域面积,积极推行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模式,增加城市道路冲洗保洁频次,切实控制开放源和移动污染源。加大对农村废弃物焚烧的巡查和监控力度,严控秸秆焚烧。制定并实施新的机动车船、非道路机械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
重视抓好土壤健康情况研究
提 案 者:省政协委员、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董元华
提案摘要:我省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现代化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带来部分地区土壤退化等问题日益加重,不仅威胁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而且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质量安全。
提案建议:尽快启动土壤健康调查试点工作,摸清土壤健康情况。调查工作启动前,要组织专家系统研究和建立土壤健康质量调查技术规范。设立土壤健康研究专项,加强土壤健康的研究。科技主管部门设立专项,针对我省土壤健康进行系统研究,包括土壤诊断指标与方法、土壤健康保育技术等。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土壤健康研究最新成果,建立适合我省省情的土壤健康保育技术体系,并着力培育土壤健康相关产业,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现代物理技术及新能源、新材料在土壤健康保育方面的应用研究。在典型农业园区,建立土壤健康保育示范工程,开展土壤健康保育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加强土壤健康的科普力度,提高公众土壤健康意识。加强土壤健康的科普宣传工作,将土壤健康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12月5日 “国际土壤日”,举办专题科普活动,在农村广泛宣传土壤健康的重要意义,逐步提高基层干群土壤健康保育意识。
建言立论
大力推广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具有投资少、成本低、处理效果好、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是适合我省省情的污水处理方式。建议:
一、结合实际合理确定人工湿地类型。根据我省各地区地形、气候、植物分布的不同状况,因地制宜,设计若干种人工湿地工艺类型,供各地组织实施时参考。制定出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支农、环保、新农村建设投入,引导企业与镇村开展环保挂钩帮扶工作。
二、规范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建设施工和运行管理。加强对已建成使用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监测和评估,建立和完善我省人工湿地数据库。对不同类型、不同工艺路线的人工湿地技术的可行性作出总体评价和科学规范,为该技术大面积推广提供决策参考。根据积累的数据和经验,制订《江苏省人工湿地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管理规范》。
三、加强湿地污水处理应用技术研究。结合我省省情,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对施工、维护、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农技部门对人工湿地的水生植物管护、病虫害防治等要给予长期的技术支持。
四、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采用 “生活污水——沉淀——厌氧处理——生态绿地处理——中水回用”流程,以达到“污水零排放、政府零投资、运营零费用”的目标。亦可探索多样化的人工湿地水务经营方式,由多个受益方分担投资和管理费用,达到低成本运营的效果。
——全国政协委员、河海大学副校长陈星莺
下大力气抓好棕地治理
棕地是指存在一定程度污染、已废弃的土地,或因污染而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土地及地上建筑物总称。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城市中心及近郊的重污染工业相继搬迁,形成了一些不能利用的棕地,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潜在的影响和威胁。建议:
一、尽快制定《土地污染防治法》。目前,除土壤外,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等都有专门的污染防治单行法,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规定则包涵在《环境保护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对分散的法律法规中,各法规之间缺乏协调性,操作性不强。而1995年12月1日实施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已明显滞后于实际土壤评估需要。尽快制定《土地污染防治法》,为棕地治理提供更具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保障。
二、从严控制棕地产生。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于防控土壤污染的作用,加大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监督;在场地搬迁以及所有权变更之前,及时开展场地环境调查和评价,从源头上减少棕地的产生;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治理技术和经验,提高监测网络、治理和修复方面的研发能力。根据棕地类型和不同成因,具体研究选择修复技术和方案,确保棕地治理取得实效。
三、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建立统一的棕地数据库,定期公布土壤污染情况、治理计划和治理进展等。扩大公众对有关棕地治理、开发决策的知情权。
——省政协常委、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锡荣
切实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我省湿地类型齐全、多样,是全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建议: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进一步提高对湿地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是尽早编制并完善《江苏省湿地保护总体规划》,从流域角度,制定长江、太湖、淮河流域等湿地保护子规划,科学划定湿地保护与开发的边界或红线,制定全省湿地分区、分类、分级别保护制度,建立健全自然湿地保护体系。
三是加强湿地保护科学研究,及时掌握借鉴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针对江苏的湿地特征加强研究,为湿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四是注重从源头上减少湿地污染。在重要湿地资源周边区域,通过科学规划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
五是在加大对湿地保护投入的同时,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谁损害谁补偿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尽快制定我省湿地生态补偿办法。
六是加大普及宣传湿地保护工作力度,切实增强全社会环境法制观念和湿地保护的参与意识,形成人人关心湿地、人人保护湿地的良好局面。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标本兼治提升城市空气质量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需要标本兼治、科学施策。建议:
一、更大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合理有序地推动重化产业转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实施节能重点工程。
二、继续推进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积极推进燃煤大机组环保设施改造;优化煤电结构,继续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开展热电联产整合,推动大机组供热改造,替代小供热机组和小锅炉对外供热,继续关停、淘汰一批工业小锅炉;推进天然气发电机组建设,稳步增加燃机容量,减少发电用煤。
三、强力推进非电行业大气污染防治。全面开展非电行业脱硫、脱硝、颗粒物治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推进现役新型干法水泥窑低氮燃烧技术和粉尘污染防治;在重点行业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的防治,在化工园区及石化行业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回收和治理,在汽车制造和修理、电子电器、包装及印刷等行业,实施溶剂替代;深入开展清洁生产达标创建工作,加大清洁生产改造方案实施力度,创建一批清洁生产先进企业。
四、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借鉴北京等地的做法,研究实施国五汽油标准,切实降低PM2.5排放;进一步完善奖励政策,加大力度淘汰“在用高污染车”,包括燃油助力车;加快推进公交优先、绿色出行;引导企业更新节能环保型运输车辆。
——江苏能源监管办专员、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顾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