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2年 / 第四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2年 / 第四期
发布日期:2012-06-06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省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重要工作,也是政协提案关注的重要内容。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期间,广大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专门委员会,紧紧围绕中共江苏省委提出的同心同德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新要求,踊跃撰写提案,积极咨政建言。其中,委员提交有关“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提案190余件,占立案提案总数的27.7%。这些提案情况清楚、分析透彻、建议具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努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传统业不断提升的新格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提案建议,认真落实好我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应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主攻方向,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上争取重大突破。强化市场规模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更加注重发挥规划在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作用,实现新兴产业的科学布局,加快跨地区整合。集政府、行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力,开展对新兴产业相关问题的战略研究和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调研,为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提供有力依据。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避免由于投资过度导致的行业恶性竞争。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工作联动机制、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抓好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重点产业。提案建议,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大力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实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工程,建设一批创新型服务业示范区,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比重。

  运用先进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现代管理方式改造提升商贸等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型业态,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不少提案建议应把推动集约发展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做强做大企业集团。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全面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充分发挥我省科教和人才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显著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是加快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

  围绕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我省创新型经济加快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活力充分释放,提案建议,优化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南京创新示范区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对苏北科技转移支持力度,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紧密结合,建设一批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促进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有机融合,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更多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江苏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加快传统工业中龙头企业的创新研发平台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研发机构的层次和水平,是提案关注的重要内容,许多提案建议,要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和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作用,加强企业研发中心、校企联盟、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潜力,推动产学研更加紧密合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设立省级财政专项,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切实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能享受到更多的税收优惠。建立科技成果信息供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培育和保护知识产权,深入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推动高新区创新发展,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提案建议,理顺省内高校优势学科与一级省重点学科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健全科技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制。科学规范使用科技经费,加大研究机构运行费用的投入,稳定科研队伍。提案还建议构建可潜心钻研的科研环境。同时,要充分发挥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加强物联网、文化创意、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应用软件与信息终端产业等领域科技支撑,建设“智慧江苏”。大力推动江苏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三网融合和“智慧城市群”建设,抓好以南京、苏州、无锡为中心的科技应用示范先行区建设。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提案建议,应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改善人才使用机制,深入实施“十大人才工程”。破解技能型人才短缺难题,重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培训企业急需、社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引导创新创业人才向企业集聚。加强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建设人才高地与创新高地,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构筑发展战略优势

  缩小区域差距,着力提高发展协调性,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涵所在。围绕统筹我省区域协调发展,不少提案提出,苏南应更加自觉地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发展品质,为巩固全省全面小康成果、促进其他地区加快发展增强动力,为破解发展难题、引领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探索路子。苏中应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全面小康建设水平,加快崛起,更大力度推进沿海联动开发和跨江合作开发,促进苏中尽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不失时机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苏北地区应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继续推进财政、产业、科技、人才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促进区域经济加速发展。

  切实抓住用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叠加机遇,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是许多提案关注的重要方面,有的提案建议,要从支持苏北发展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地位出发,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项目支持和资金支持力度,促进苏北地区加快发展。加大苏北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着力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制定资源型产业优先发展政策,加强教育扶贫。支持在苏北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促进我省沿海港口协同发展,建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部省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更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设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先导区。把沿海开发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盐城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支持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充分发挥徐州都市圈在淮海经济区中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协调发展。使苏北地区在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滩涂开发上取得更大突破,尽快成为我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大力促进“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推进区域平衡发展和优势互补,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构筑江苏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

董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