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1年 / 第六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华日报专版 / 2011年 / 第六期
发布日期:2011-09-20 17:34 来源: 本站原创

省政协十届十四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摘登(下)

建立科学化的人才发现使用培训机制

耿乃凡(代表省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

                                     

人才队伍建设的先决条件是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素质为导向的科学化的人才发现使用培训机制。建议:一是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发现机制。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建立人才发现机制。用政府引导、行业参与、市场配置来构建人才发现机制,形成有利于各类专业人群发育、成长、壮大的法律、政策、经济和社会环境。通过企事业单位内部机制设计和制度安排来建立人才发现机制。通过收集整理大类人才的信息,建立人才库,并不断适时更新。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制定科学的人才发展规划。规划应遵循事业产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实现建立一支规模适宜、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的人才队伍。大力推进行业领军人物工程。不断完善治理模式,通过授权与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二是建立符合事业产业发展的人才确认标准。通过推行职业(执业)资格认定制度,对重要岗位实行执业资格准入。从学历、经历、经验、能力、业绩、声誉六个方面,制定本行业人才标准,开展综合考核。不断加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行业评议、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职业影响力和美誉度。鼓励各类人才到基层、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干事创业。注重从基层、一线发现人才,并加以培养和使用。探索在重大活动、项目和工程中发现、识别、启用人才的机制,不断激励大家干实事、创实绩。三是建立符合人才治理结构的用人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公开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注重在急、难、险、重、新任务中培养人才,构建立体的人才治理制度,努力形成党管干部、市场选人、契约用人、业绩管人、市场配置人才的工作格局。四是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人才培训制度。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完备的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

 

  

发展我省新兴产业的政策性建议

刘邦彦

 

一是提倡全省新兴产业差异化布局的产业政策。当前全国各地对新兴产业项目的竞争日趋激烈,已从传统的地价、税收支持,延伸到巨额财政贴补等。提倡有差异化特色的新兴产业布局政策,突出地方特色十分必要。二是研究运用市场手段鼓励创新的财税分配政策。从政策层面研究出台针对科技企业研发与生产分离,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的财税分配政策,有效提高政府鼓励区内外企业合作转移产能的积极性。三是重新审视对外资研发机构的支持政策。跳出独立和非独立,内资和外资等表象概念,从产业带动和财政贡献的角度,研究制定支持外资研发机构的政策。四是鼓励通过国际合作发展本土新兴产业企业。研究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寻找最适合的发展模式,在外向型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域,突破外资内资的体制,积极鼓励模式创新,在开放合作的基础上推动自主创新,真正将外向型经济的优势转化为自主创新发展新兴产业的特殊动力。五是重视和发挥好专家参与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在发展新兴产业时把专家参与决策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工作来抓,并提高这项工作的力度。六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创投来发展新兴产业。鼓励产业化项目投资由社会创投先行,政府国有基金再跟进投资,把已有市场化运作的创投机构先行投资行为作为判断新兴产业初创期项目优劣的依据之一。七是鼓励和支持创新科技与金融加强合作,加大对成长期项目的扶持政策。科技扶持资金可以不直接拨付给新兴产业中的成长期企业或项目,而是与金融机构合作,将科技扶持资金通过提供信用担保,引导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也可将科技扶持资金设立再担保基金,鼓励金融机构按市场需求加大对新兴产业成长期项目的连续滚动支持。八是重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良性互动的鼓励政策。重视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鼓励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视发挥传统主导产业的优势,与新兴产业互动发展,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引导,鼓励传统产业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延伸产业链进入新兴产业领域。

  

 

加强产学研联合  实现中小企业的技术引进吸收和再创新

张兴中

 

我省中小企业众多,引导产学研各方围绕有限目标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可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较低的成本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提升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创新意识。切实重视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独特的生力军作用,鼓励企业有选择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引导企业主动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优先吸纳国内现有科研成果,加强对企业引进技术的科学评估和实施过程监督,把有效增强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作为评估考核的主要目标。二是加强理念培育,提升企业整合社会科技资源的能力。牢固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企业管理层尤其企业家,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与运作水平,积极谋划和寻求与产学研各合作单元的有效结合点,大力提高企业集聚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的能力和效率。三是优化合作机制,探索建立多样化、全方位、高效率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计划地组织产学研三方面科技力量,紧密围绕我省六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卓有成效地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联合攻关。认真总结多年以来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方式,根据实践的不断深入加以优化和创新。继续加强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建设,鼓励科技要素和创新资源向企业积聚,联合攻克关键技术形成创新成果。四是加强政府倾斜支持,努力化解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充分运用政策和资金杠杆,激励企业投资研发和创新,特别是开展新兴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再创新。引导企业按市场需求开展合作研发,为创新产品提供争夺市场的应用空间。五是加强网上合作平台建设,构建产学研广泛合作的网络科技市场体系。建立网上展示与互动平台,完善网络科技供需对接、交易和成果转化的服务功能,促进科技信息的广泛共享,推动产学研各合作单元全方位交流,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科技市场体系的纽带与桥梁作用,促进成果与技术的推广应用。

  

 

关于加快我省高层次创新创业

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胡勤刚

 

我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必须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议:一是创新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造就一批适应转变发展方式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大力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充分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的引领作用。引导高层次人才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锻炼提高。二是打造完善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成果交易平台、社会化服务平台,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完善政策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热情和活力。在现有特区基础上,扩大“人才特区”试点范围。积极探索国际通行的产权、期权、股权激励制度,建立人才与资本结合、技术与贡献结合的分配导向,实现产学研各方合作共赢的最佳效应。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税收优惠力度,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税收激励。健全人才奖励体系。四是加强综合协调,促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优先发展、协调发展。加强考核督导,推动各地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加强激励引导,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分类指导,使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与区域、行业发展要求相协调。针对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今后几年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苏北地区主要着力于总量的扩张,苏中地区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要注重质量的提升,苏南地区则应以人才国际化为目标,着重培养集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立足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探索设立沿海开发人才专项资金,组织开展紧缺急需人才的定向选派和培养。着眼苏北振兴战略的推进,不断扩大苏北人才专项资金规模,实施苏北企业“硕士集聚计划”。围绕物联网、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实施新兴产业“人才支撑计划”,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

薛蓓儿(代表省政协经济委员会)

 

知识产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我省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其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起着关键作用。建议:一是发挥知识产权主体作用,提高知识产权质量。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各项政策享受资格认定中,普遍增加知识产权的门槛,形成知识产权创造导向。在企业中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贯标工作体系,对贯标优秀企业实施奖励。加强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加大知识产权创造的资助力度。二是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不断做大知识产权服务业。加快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建设一批专业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做大知识产权服务业。加快培育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一批省级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三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优化知识产权环境。建立省市县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立一支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相适应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的人才队伍。设立知识产权工作财政专项,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法制建设,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比较完备的法制基础。建立全省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程序规范、制度规范,在管理机构统一的基础上,实现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协作。四是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投入。五是重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为知识产权工作提供智力保障。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培训长效机制,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工程师的培训和职称评定工作,推进高校学科设置改革,着力开展知识产权知识普及工作。把知识产权高端人才的培养、引进,列入我省各类人才计划中,给予重点支持。六是完善政策激励体系,助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将专利申请资助政策的重点放在授权的优秀发明专利和国外专利申请,以及获得授权的国外专利上。鼓励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按出口退税额给予奖励。省级专利技术实施专项重点支持中小企业优秀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 

 

 

积极引进外资研发机构  充分发挥其技术溢出作用

曹苏民(代表省政协科学技术委员会)

  

外资研发机构作为我们身边的国际创新资源,以其拥有的国际尖端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智力优势,已成为我省面向开放创新发展、高效配置全球化创新资源、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建议:一是努力打造优质环境,积极鼓励引进外资研发机构落户江苏。营造政策优势,尽快出台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引入的相应政策,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政策环境。提高服务效能,把提升软环境作为着力点,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科学服务。完善配套设施,加快外资研发机构集聚地的高新区和开发区创新型建设,提升园区吸引外资研发机构的能力。二是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动外资研发机构与我省企业及科教单位开展合作。加强交流对接,支持外资研发机构在省内组织开展围绕产业创新的对接研讨活动,建立为外资研发机构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服务的工作平台。支持研发合作,引导跨国研发机构与省内企业和科教单位开展面向江苏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的项目合作,共同申请国家及省市各类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和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及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建立联合研发平台、研究中心。三是促进园区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入驻园区的跨国公司将重点更多地放在与区内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加强本地化进程等方面。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及研发中心进入高新园区核心区落户发展,进一步扩大技术溢出。引导和带动当地产业结构向高端攀升,提高园区整体的产业创新实力,使园区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四是充分发挥外资研发机构的智力优势。遴选部分外资研发机构外籍专家或主管,聘其为科技发展外籍咨询顾问,纳入江苏海外专家库资源,参与我省科技发展战略及相关科技计划项目的咨询工作,让有全球经验和眼光的大型跨国企业参与决策咨询和技术管理过程。推动外资研发机构利用品牌、技术、人才优势和培训实力,对江苏本土企业家进行培训,提升江苏企业家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孙志亮(代表无锡市政协)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基础和保障。建议:一是统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强化规划,制定纲要,统筹建设。科学合理规划“十二五”期间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布局,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整合提升现有科技平台。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完成若干重点领域和区域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整合、重组和优化。明确各区域科技平台的功能定位,构建若干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适应行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需要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二是统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功能配置,不断提升科技平台运行质量和水平。打造科技商务型平台,进一步建立健全国际化科技商务平台功能,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科技商务交流与合作;促进平台互通,通过商务平台的服务功能加速技术的扩散和产业化进程,让技术平台同信息平台、技术交易网络、企业家网络进行有效互动;提升科技技术型平台,建立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对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进行联合开发,探索建立科技租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面向社会搞好技术服务。加紧建设保障型科技服务综合平台,完善其功能,进一步搞活运行机制,不断放大平台的综合服务效应。三是不断推进科技平台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框架。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建设方针。探索各具特色的商务型科技平台、保障型科技平台、技术型科技平台建设途径,并进一步明确三大科技平台的主管部门,减少管理权限的重叠和失当。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平台建设的“含金量”。鼓励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构建符合创新型经济发展需要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科技平台与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建立规范化的风险投资公司;建立各类科技平台的建设标准。加强专业人才培育。进一步明晰人才引进政策,从补助性政策向建设性政策转变,持续优化人才政策环境;人才评价要向个性化评价和社会化评价机制转变,分配政策要从总量控制向充分体现科技人才创新价值方向转变。

 

加大创新力度  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步伐

姚东明(代表苏州市政协)

 

开发区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增长极,其转型升级与功能提升,必须创新思路、重点突破,注重引导、加强保障。建议:一是着力在改革创新上求突破,努力形成体制机制新优势。进一步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切实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发展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进一步创新行政服务体制,大力弘扬亲商服务理念。二是着力在科技创新上求突破,努力形成综合竞争新优势。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研发占GDP的比重;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一批从事高新技术研发和携带项目的创新团队。三是着力在结构层次上求突破,努力形成产业集聚新优势。瞄准世界产业高地,跟踪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企业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营销转变;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加快发展高端、综合型生活类服务业。四是依靠政策支持,努力为开发区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在资金使用、电力供应、人才引进等方面研究出台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加大向上争取的力度,尽可能把更多的开发区提升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研究开发区扩容的有效办法,为开发区转型升级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五是依靠产业导向,为开发区转型升级铺设特色发展之路。对各类开发区进行超前规划与科学定位,推动各个开发区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加快推进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和功能园区建设。六是依靠考评引导,为开发区转型升级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在制定考核指标体系时,尽量淡化经济增长指标,突出产业带动、技术创新、生态环境、高层次就业等内容,促进快速转型升级。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  加快江苏沿海开发

徐大勇(代表连云港市政协)

 

江苏沿海地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探索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路径,是一项涉及全局的工作。在加快沿海开发中,人才是关键,人才优先发展是根本。建议:一是沿海三市要积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健全体制。构建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重点建立“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考核机制和人才工作年度报告机制。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加快沿海开发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选拔任用机制、激励保障机制、投入机制和配置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优先发展的环境。提高人才的生活待遇。实施专家年度体检制度和疗养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等服务制度。着力改善高层次人才的住房条件和人居环境。完善和落实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完善引进人才的各项社会保障。二是省里要在沿海三市实行“有区别的人才支持政策”。实行有区别的人才投入政策。省级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以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专款专用。研究制定财政、投融资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人才引进、开发、培养投入。实行有区别的高层次人才开发平台建设政策。支持和帮助打造高层次人才开发平台,加快培育高层次人才的载体建设,增强人才吸附能力。充分发挥沿海三市现有的人才、技术优势,支持和帮助建设一批重点科研机构、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创新示范基地。支持和帮助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以项目为依托,加强人才创业载体建设。建设沿海三市“产业园区人才特区”。可在人才开发观念、人才开发战略、人才开发目标的聚焦、人才管理新体制等方面先行先试、重点突破。

 

加强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

赵腊根(代表镇江市政协)

无论是发展新兴产业还是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其核心都离不开掌握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拥有行业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为大力促进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议:一是强化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加大宣传力度和财政对发明专利的资金扶持力度,提高企业申请发明专利的积极性。强化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知识产权导向。各级科技计划项目要明确知识产权指标,对不能产生具有核心技术发明专利的工业项目要明确禁止立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和复核,要明确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申请专利的要求,坚持重大项目知识产权的前置审查。二是加强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把我省正在大力开展的企业知识产权工程师培养工程纳入省“333”人才培养计划和省双创人才引进支助计划。尽快开展省级知识产权高层人才的遴选,并在项目和经费上予以支持和资助。三是加快《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贯彻实施。我省按ISO9000模式编制下发的《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是目前国内第一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有助于企业间、各级政府和其他机构评判企业的知识产权状况。要大力支持和引导《规范》的实施,使企业不断认识到贯彻实施《规范》的重要性。四是加大江苏省专利实施项目的数量和支持力度。专利实施是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对我省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要进一步加大对专利实施帮扶的力度,支持核心专利项目顺利实施。五是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预警。知识产权预警,是指企业产品研发前,产品销售特别是向海外市场销售前,进行专利检索分析,防范由于知识产权侵权引发知识产权纠纷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方法。要加强对企业指导,提高企知识产权保护能力,通过专利分析和预警,将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风险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