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地处里下河地区腹部,水网纵横,河道密布,地势低洼。历史上十年九涝,灾期“四水投塘”,地表水自净能力差。全市共有农业人口136.26万人。自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进行改水试点,陆续建成一批中小型水厂。1991年洪涝灾害以后,为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兴化各乡镇又因陋就简建成一些小水厂。这些水厂的建成,在当时让农村的老百姓不再饮用未经消毒的河水,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至2006年,全市农村共有水厂170座(包括已报废水厂再启用和直接用水泵抽水直供的),其中,乡镇级水厂45座,联村供应乡水厂33座,村级水厂90多座。
20多年来,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多,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秸杆下河,围水养殖以助记词水生植物滋生生蔓延,河道淤浅,水流不畅,给供水水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环保监测资料表明,兴化河水水质,多在三类以下,已不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卫生要求。而农村水厂目前的现状一是由于改水起步早,虽然数量多,但设计规模小,建设标准低。级镇级水厂日供水规模在2000吨左右(个别乡镇如张郭、周庄、大梁大万吨),多数水厂供水规模在1000吨以下,少数村水厂供水规模仅在100吨左右。二是大部分水厂使用年限已到,设备陈旧,管网老化,普遍存在二次污染现象。三是农村水厂多数已改制,被个人买断或承包经营,缺少消毒检测设施,没有专业检测人员,供水质量难以保证,有的甚至直接经大河里抽送“直供水”。加之道路通达工程施工损坏一些依桥傍路的水厂管道,造成供水不正常,供水不足和边远地方供不到水的现象。抽样检测显示,近几年来兴化自来水水质合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3年为81.2%;2004年61.1%;2005年仅为45.6%。因饮用水卫生安全问题导致肠道传染病、胆囊炎、胆结石、恶性肿瘤等发病率在兴化居高不下。兴化农村百姓正处于身在水乡没水吃的困境。
兴化地区农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奔小康,成为兴化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道棘手的难题。对此,兴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通过组织实施农村“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三清”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水源的水质。同时,启动农村二次改水,制定方案,研究措施,着力解决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问题。但兴化是财政转移支付县,人均GDP低于苏北地区的平均数,且税费改革以后,镇、村级经济十分困难,仅靠自身力量解决22个乡镇、70万农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实在力不从心。为此,我们建议:
一、针对兴化特殊的地理位置、农村严峻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以及薄弱的地方财力,各级政府应给予高度关注和关心。建议省政府将兴化地区农民饮用水安全问题纳入为农民群众实施的五件实事之中,作为重点,特事特办,给以大力扶持。通过省、市、县级政府的共同努力,省里拨一块,市里支持一块,兴化自筹一块,来解决兴化70万农民兄弟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二、建议上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二次改水问题,切实扶持和帮助兴化地区加快农村二次改水步伐,特事特办,给予兴化二次改水的人口享受一次改水的政策,加大对兴化改水资金的投入。
三、建议充分利用国家实施“南水北调”的机遇,引用长江之水,理顺兴化水系,改善水源水质。扎口管理并整治水系上游的污染源,疏浚畅通下游出口,从根本上解决兴化农民饮用水安全问题,早日让农民百姓唱上安全放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