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江苏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通过了由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考察论证,正式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近年来,连云港市医药产业发展迅猛,并形成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新医药产业基地的发展已经步入了急速行驶的快车道。以恒瑞、康缘、豪森、正大天晴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的产品结构和研发水平在国内医药企业中名列前矛。作为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迈进的江苏,应充分发挥连云港现有医药产业的整体优势和集聚效应,抢抓机遇,超常发展,力争早日把连云港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新医药产业基地。
一、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现状
近10多年来,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医药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技改投入,使医药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17家,其中,新医药产业基地有医药工业企业8家,分别是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中金玛泰医药包装有限公司、连云港千樱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江苏苏云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江苏德源药业有限公司。现有总资产合计约40亿元;2006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7.7亿元,同比增长36%;创造利税13.57亿元,同比增长17%,;利润总额9.05亿元,同比增长25%。全市医药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利税和利润的年增长率远高于同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年增长率,医药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逐年提高。2005年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完成的总产值约占全市的10%,销售收入约占全市的9.6%,利税约占全市的20%,利润约占30%,成为连云港市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发展的特色优势
(一)新产业基地基本形成。目前,全市医药工业已初步发展成为国内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麻醉镇痛药物、新型中成药、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医用消毒灭菌设备6大生产基地。恒瑞医药公司生产的抗肿瘤药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名列第一位。康缘药业公司综合经济效益连续多年居全省同行业之首,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达80%,是国内重要的妇女儿童用中成药生产企业,;正大天晴公司在2005年全国医药行业利润排名中居第50位,是国内最大的抗肝炎药物生产基地;豪森公司的抗肿瘤药和抗感染药等也具有较高的水平。中金公司目前是亚洲地区医药包装材料生产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产品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千樱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专业生产消毒灭菌设备企业,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医药工业在全市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形成较大的影响和竞争力。
(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由于重视科技投入,全市医药企业从最初的仿制,逐步走向自主研发。目前,全市医药行业共有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等7家科研机构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在上海建立了
(三)扩大投入资金充裕。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全市医药企业具备相当的实力,赢利能力不断增强,利润每年大幅度提高,资金非常宽裕。特别是恒瑞上市募集资金4.8 亿元,康缘上市募集资金 3.6亿元,为企业进一步扩大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加快企业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支持。
(四)产业分工明确。全市医药企业产品各具特色。恒瑞主要生产抗肿瘤药、麻醉药、广谱抗生素等产品,以西药为主;正大天晴主要生产肝健康用药、脑血管方面用药为主,中西药结合;康缘则以妇女儿童用药、保健药品为主,主营中药;豪森以抗肿瘤药、消化道用药为主;中金以药用包装为主;苏云以医疗器械为主。相互间产品重复叠加较少,在市场上竞争力也比较强。产业分工明确,避免了内部竞争,减少了内耗,有利于全市相关配套企业的发展。
三、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扩大医药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为核心,"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创新强药,市场兴药",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和资金,突出新产品的源头创新,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和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政府对医药产业发展的引导、扶持和监督管理,构建以药品制造为重点,以新品研发为支撑,以化学药、中药、生物和海洋药、新型医疗器械和药品包装材料为鲜明特色的医药产业格局,建成"地区领先,国内一流"的国家级新医药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医药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力争保持实现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10年,新医药产业基地医药工业销售收入要达到220亿元。形成1一2个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的优势企业,形成2一3个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的优势企业,2一3个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的企业。新药开发要有突破性进展,研发模式实现由以仿制为主向"仿创结合"的转变,争取研发成功国家一类新药30个以上,在化学药、中药方面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四、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建议筹办"中国·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高层论坛"。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此项活动建议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牵头,连云港市人民政府主办,恒瑞、康缘、豪森、天晴等企业具休分工承办。2007年上半年筹备,年底前组织实施。论坛将邀请部分国外FDA政府官员、制药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科技部和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国内前100名制药企业代表参加。会议就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的发展广泛进行交流和研讨,并发表"中国·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连云港宣言",以形成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宣传声势和知名度。
(二)建议创建连云港药品口岸所。连云港市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服务中西部贸易运输,集散周边地区要素资源的中转基地和全国主枢纽港。2007年元旦,温家宝总理视察连云港,将连云港的发展摆上国家的层面,给连云港重新定位为横跨南北、连接东西的纽带。因此,创建连云港药品口岸所必将对我们国家中西部地区的药品进出口和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为使连云港药品口岸所能尽早成为现实,在省局的支持下,连云港食品药品监管局己在新医药产业基地邻近的港口先期购买了20亩土地,希望国家、省局能尽快给予立项并经费支持。
(三)建议建立新药注册"绿色通道"。新药注册具有审批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风险高等特点,连云港市新医药产业基地企业每年申报的品种都在一百个左右,为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建议国家、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开通新药审批绿色通道的基础上,对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申报的新药品种以最快的速度予以审批。
(四)建议壮大发展龙头企业和外资企业。目前,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中最大的企业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在15亿元左右,与国内医药龙头企业扬子江制药集团的年销售收入100亿元相比差距明显。因此,地方政府应采取鼓励政策促进像恒瑞、豪森公司的强强联合,整合研发优势,组成集团企业,打造国内抗肿瘤药航母和第一品牌。另外,地方政府应在新医药产业基地的规划上留下足够的空间,包括在临港产业区、填海造田等地方预留一定量的土地,并专门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包括在土地征用、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照顾,如国家一类新药税收可以采用对其上市后五年内免税的优惠政策、对骨干企业的税收超过全市平均增长部分减半征收等。同时,政府综合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对重大医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给予资助和补贴。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医药企业入住基地,设立研发机构和培训中心。充分利用恒瑞、康缘两家上市公司条件,加大资本运作的力度,在"十一五"期间,再培育1-2家医药上市公司,使企业迅速壮大。
(五)建议加大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近年来,全市医药企业虽然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技术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也不断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但目前企业的产品仍以仿制为主。加入世贸后,我国必须履行TRIPS协议关于全面保护知识产权的义务,企业所习惯采用的跟踪仿制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甚至不复存在,继续仿制就有可能面临被停止注册或被诉侵权的危险。另一方面,我们的知识产权也不时遭受国内外同行的侵犯,由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制度不健全及措施不具体等原因,我们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时间而开发的产品或技术过去曾遭到不同程度的侵犯。更有甚者,一些国外制药公司为了达到延缓国产新药上市,垄断国内医药市场的目的,假借保护知识产权的幌子,滥用法律恶意起诉我市药厂,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发展,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声誉损失。如恒瑞公司、豪森公司、正大天晴公司都曾遇到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因此,建议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上能给予企业更大的支持。
(六)建议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康缘公司和正大天晴公司是我市中药生产的两大企业,目前,都已发展成为国内医药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比较高,但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问题上都有较长的路要走。如中药化学成分、活性成分、有效成分的基础研究;中药复方研究;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及相关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等方面都亟待进一步加强。中药的有效性早为长期的临床实践所证明,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中西医理论的不同,导致中药在欧美国家仍停留在保健食品的层次上,国际市场难以拓展。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对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以及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原药材、中间体、中成药建立起确保稳定与可控的质量标准体系,这是摆在我市医药企业乃至我国医药界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中药走国际化之路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建议国家和省局加快推动科研的步伐,力争有所突破。中药材质量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江苏康缘药业有限公司在赣榆县的中药材基地2000亩桔梗、白芍已通过GAP认证,在未来的3-5年内,公司将规划发展为6000亩。因此,地方政府和部门应在土地选择、设施配套等方面能给予企业更大的支持,并采取措施鼓励其农民扩大种植规模,真正实现"双赢",从源头上为中药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保证。
(七)培养各层次医药人才。目前,全市医药行业共有专职技术开发人员 700 多人,其中有高中级职称人员约 300 人,但具有较强开发能力的专家和高层次、高学历人才还显不足。此外,医药企业的战略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高层次管理人才也比较短缺。建议抓住筹建连云港大学城的契机,将入住的连云港中医药学校为依托,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学校采取联合办学等手段,培养各层次医药人才,为适应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的发展需要,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加快实现新医药产业基地展翅腾飞的战略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