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自2005年秋季开始,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学杂费和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今年秋学期开始,更进一步把免学杂费的对象扩展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这是省政府响应中央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而进行的重大举措,是惠及子孙、功在千秋的大事。今年下半年,我们针对该政策的贯彻情况对苏北、苏中部分县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这次"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总体上可谓:省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政府执行有力、老百姓满意程度高。
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体现在财政保障及政策贯彻两个方面。在财政保障方面,首先,向农村贫困学生提供的免费教材全部由省里提供;其次,免收学杂费后,学校所需的公用经费由财政部门负责落实,省财政根据地区差异安排专项经费补助资金并及时拨付给学校。以灌云县为例,省里的学杂费补助基准为每学期小学生每人100元,中学生每人150元,总计1910万元,其中省里财政补助占90%,共计1716万元,地方配套10%,即191万元。截止11月底,杂费财政补助资金已拨到"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帐户"1000万元,实际下拨至中小学826.5万元。而在免收学杂费前,实际收取学生杂费为每学期小学生68元,中学生136元。两相对照,可以看出,由于省里补贴力度大,基本上不对地方财政构成压力。而在苏中地区如泰兴,学杂费减免共约1753万,其中省里支付50%,地方财政需落实公用经费为876.3215万。目前也已经全部落实到位。而在政策贯彻方面,省政府在去年"两免一补"有关宣传的基础上,今年给地方政府下发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另外又发布了《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工作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家长和学校校长的公开信》,同时还对落实情况进行了调查监督。
上述举措调动了地方政府落实"两免一补"的积极性。调查中发现,一是公用经费划拨井然有序,没有出现中途截留情况;二是都依据省政府的规定制定了详细的地方性实施细则,对"两免一补"工作实施、经费管理办法等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三是重视宣传工作,都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和现代的宣传手段,对免收学杂费的制度规定、其他收费的内容及金额、享受免缴书本费待遇学生的标准等进行了广泛宣传。四是都做到了对最终确定名单进行公示,以保证透明度。五是都重视了相关部门的后续联合督查,杜绝违规收费。
"两免一补"的实施让农村学生得到了切实的好处。在免收杂费后,学生尚需交纳课本费、作业本费两项代办费,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费、体检费等,以灌云县为例,小学总共在110元左右,中学总共在210元左右。其中,农村贫困学生还可以享受到免费课本的好处。今年灌云从省里争取到的免费课本为中学11468套,小学17125套,如果根据目前学生总额计算,免除书费的学生总体比例分别为21.9%及19.4%;而在苏中地区的泰兴市,这一比例为10%。学生的教材费初一、初二、初三分别为165元、154元、143元,小学则从33元到88元不等。这也意味着,有超过10%或更多的贫困学生全部交费基本在七、八十元之间(除此之外,住宿学生尚需交纳每学期90元的住宿费,但根据"两免一补"政策,其中也有部分贫困学生享受到补助生活费的好处)。另外,根据有关规定,社会实践活动费、寄宿生搭伙费、非毕业班及非一年级的学生体检费等项目也将于明年取消。因此,学生得到了显而易见的实惠,同时有效缓解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流失情况,老百姓对该项政策普遍较为满意。
当然,由于"两免一补"政策涉及到的资金流大,受众面广,也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对相关资金链的监管以及保证政策的持续稳定就尤为重要。现结合调研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各级财政的学杂费补贴和教育经费要按时、足额划拨。省财政的学杂费补贴划拨流程是省财政--地方财政--教育局--各学校,根据目前实施情况看,资金"足额"拨付基本没有问题,但不按时,开学时就应下拨的经费,许多地方和学校到年底才能完全拿到,如省财政给灌云县的学杂费补贴应为1710万元,实际截止到11月底到帐1000万元。灌云县按每生小学15元、初中30元的标准划拨办公经费,预算内公用经费214万元,截止11月底实际拨付仅40万元。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我们发现有个别学校乱收费的原因居然是为了买粉笔。
因此我们希望省财政应按时、及时拨付;同时地方财政向教育系统的拨付应根据学校需要明确日期。如泰兴市原来财政局向教育系统的拨付日期原为每月底,不便于操作,后经协调明确为每月10日。
二、地方配套资金的到位情况需要监督落实。省政府这次对"两免一补"的财政补贴力度较大,同时把资金的配套任务落实到市县一级政府,因此有效地保证了配套资金的落实。例如,泰兴市今年下半年的配套资金876.3215万元目前已经全部到位。但是,在一些经济薄弱地区,如灌云县,截止到今年11月底,配套金191万元依旧没有到位。由于省财政是按规定标准下拨补贴的,比经济薄弱地区原有的经费标准要高出许多,虽然省里最高只补贴90%,但比当地教育部门原有的经费总数已有提高,所以,如果没有强有力措施,地方配套资金往往会打折扣甚至落空。
因此希望建立建全配套资金的监管机制,每学期进行检查;对尚未完成资金配套的地区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两免一补"政策的持久落实。
三、应完善对生活贫困的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政策。由于"补"的费用由地方政府解决,而目前省里对补助的标准及人数设定没有明确的要求及监督,因此,执行情况并不理想。例如,灌云县在贫困学生的生活补助方面的财政预算仅10万元。尽管据介绍另有教育局的自筹经费20万元,但这点钱相对于大量的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而言既不稳定又属杯水车薪,可以说没有实质的保障;苏中的泰兴市是按照寄宿生每人每月60元的标准,每学期4月,补助对象2622人,共计补助62.928万元。由于补助资金缺少政策保障,在实际执行中,一些经济薄弱地区的学校都是量力自行解决,资金来源包括了办公经费和学生捐资。
四、基层学校办公经费欠缺问题值得重视。"两免一补"后,学生交费实行一费制,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由县(市)级财政部门统一划拨。按现在规定,农村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初中学生每人不少于350元,小学生每人不少于230元,但实际调研中发现,苏北及苏中欠发达地区尚未能做到足额发放。今年苏北、苏中8市共有43个县(市、区)财政预算内安排的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小学低于30元、初中低于50元,其中小学低于10元、初中低于15元的有11个县(市、区),它们是:淮安市的楚州区(小学1.5元、初中2.42元),徐州市的九里区(小学7元、初中7元)、丰县(小学5元、初中5元)、沛县(小学8元、初中13元)、邳州市(初中11元)、雎宁县(小学6元、初中10元),扬州市的江都市(小学5元、初中8.5元)、宝应县和高邮市(均为小学10元、初中15元),盐城市的盐都区、阜宁县(均为小学10元、初中15元)。泰兴市则中小学生一律按每位学生20元支付,预算内公用经费219万元,已经全部到位。部分地区还将教师的福利费也包括在上述有限的办公经费中。办公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困扰中小学校长的实际问题,主要体现为无力添置教学设备,以及难以对现有教学设备进行更新和正常维护。
五、"一费制"后教师待遇亟需得到保证和提高。一是正常的教师工资应保证足额发放。省政府对教师工资问题一直较为重视,现在绝大多数地区基本上做到了省标工资专户发放,但是,地方性的克扣问题依旧存在。以泰兴为例,目前从教师工资中扣除的费用就包括下岗职工解困金、通达工程、义务兵、房屋保安费、义务教育金、慈善捐款等强制性项目;二是应重视提高教师的福利。仅凭有限的工资,无法挽留教师流向福利较好的苏南地区或民办学校。例如,灌云全县在岗教师9153人,其中就有600名骨干教师已经流失。以图河中学为例,在编教师146人,但今年就流失22人。泰兴市根思小学3年流失11名骨干教师,目前由于无法找到英语教师,只能一个教师同时教五个班的英语。这一问题如不能解决,势必会影响教学大局。
六、应未雨绸缪,预先考虑好 " 两免一补 " 进一步实施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例如, 2007 年开始将取消 " 一费制 " 中社会实践活动经费及体检费等费用;同时将全面实行 " 两免一补 " 政策; " 两免一补 " 在长期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物价上涨等问题。这些都是考验各级财政、尤其是经济薄弱地区财政的一道道难题,如果解决不好,最大的受害者还是基层学校,尤其是那些经济薄弱地区的基层学校,并将最终影响 " 两免一补 " 政策的贯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