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基本国情。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国家第四次城乡老人生活状况调查结果,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超过6168万,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则持续递增到1.8亿以上。人口老龄化趋势面临的需求即是进一步便利他们的衣食住行,全面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现有专门服务老人的机构(如商店、餐饮、康养、医药等)少之又少,服务对象往往和普通人群混杂服务。省内城市还没有普及设立专门的老龄用品商店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而其它如老人专属餐厅(供应软烂清淡食物)、老人陪护公司、老人再就业公司等就更少了,同时我省专门给老年人提供的心理疏导、法律咨询、休闲娱乐等精神服务机构也相对较少。
问题分析: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今后十年一定会呈几何级增长,亟需政府和社会去关注、引导、宣传,“银发经济”这一块市场和消费人群十分庞大,它的积极探讨创新将有望妥善解决好“老有所助”、“老有所乐”的难题。
同时,当下包括我省在内的大批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非重点院校的学生就业更难。每年都会新增大批毕业生,这类人群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待业在家,将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出现。如何让这些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如何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特定岗位来解决大学生就业?如何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宣传?让广大青年人在工作中获得自我尊重和自我价值,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改变和成全的。
鉴于以上两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社会现象,积极响应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建议在省内试点城市筹建一批公私合营、合股性质的“老龄”服务类机构,边试边做,边做边改,择机全面推广,服务机构的雇员主要安排近五年来未就业的江苏省籍贯大中专毕业生。
具体建议:
一、发展民生事业,解决急难愁盼
尝试公私合营的“银发人群”服务类机构,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参与。按区域和服务半径重点筹建一批针对“银发人群”的专门服务机构,开展诸如陪伴、陪聊、社区型老人兴趣班、预约式上门康复基础治疗、定期上门保洁、入户助浴、社区类食堂(老人专用)、老人再就业等合理性收费服务项目,可以发放助餐消费券的方式给予引导和支持,大力发展养老经济。
1、政府可通过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定向发放养老公益专项债券等形式支持银发经济产业项目;
2、针对一些如收入较低老人的失能照护、慢性病老年助餐等重要项目,给予一定的运营补助或综合性奖励补助。可以通过发行“银发慈爱”的福利彩票,专款专用,以解决资金缺口;
3、用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鼓励民企开设中老年功能性食品、智能康复辅助器具、老年护理产品的区县专卖店,在税收上给予减免;
4、开展线上、线下预订和送货上门服务,对营业额超过一定金额政府给予专项补贴和税收减免。
对上述机构的设立应制定工作计划,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建议重点招聘51-70岁有意愿再就业的退休人员以及职业学校、本省大专院校的贫困生,优先录用女性工作人员,这样可以解决一大批人员的就业问题。如上述产业每座城市能提供1000-2000个岗位就业,每年就能解决约2万人的就业问题,经过3-5年的持续培养,可以为我省储备6-8万名专业人才。随着产业不断培育和延伸,其将会成为江苏省的一大亮点。把“宜居适老”的城市名片打造得更好,还可以与文旅部门联手宣传,进一步吸引和带动省外乃至全国的老人来苏养老,变劣势为优势,从而带动江苏养老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二、聚焦多样需求,培训专业人才
针对“银发人群”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开展系列培训,加快人才培养和孵化。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动遴选一批社会培训机构或学校,为应聘服务机构人员开展1-2个月的专业培训,政府按政策给予适当补贴,通过培训取得证书的人员优先推荐给机构、优先安排岗位。同时每年要安排1-2周的轮训,对不合格人员给予复训,从而全面持续地提升就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和技能。政府相关部门要定期给予指导和管理,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统一包办,要营造政府搭台指导、国企和民企积极参与、社会资金主动投入、相关部门政策倾斜的良好氛围,把我省多年来倡导的尊老爱幼善举落到实处,把重点解决当下应届生就业难和鼓励退休职工再就业政策落到实处。
三、创新互助模式,孵化潜力产业
重点鼓励部分有能力、有专长的退休干部职工和青年大学生结对创业,合办服务银发人群的专业公司和企业,如上门助浴、线上线下聊天陪伴、上门清洁烹饪等,将老年工作者的丰富社会阅历、对同辈人的共情与青年一代敢想敢干的朝气、锐气有机地结合起来,两代创业者相互取长补短,更好地服务于老年群体,创造性地打开退休人员再就业和应届学生自主择业的“双通道”。政府要认真研究并出台配套的专项创业指导、创业资金扶持、3-5年的税收减免和街道社区结对帮扶等倾斜性政策举措,努力为我省“银发人群”服务机构开辟有特色、有品质、有温度的一条新路,为吸引全国各地老年人来苏定居养老打下坚实的基础,让省周边的老年人主动愿意花钱来苏消费、居住、休闲娱乐,实地体验一把老年人独有的“幸福”感!建议相关部门充分借鉴近期一些网红城市(淄博、哈尔滨等)打造城市文旅品牌的先进经验,可以在省内城市先行先试,进而全面推广,“银发产业”的背后依靠大量的专业机构和人员给老年人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并以此为突破点,从而全面带动我省其它产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全力打造全省“温暖助老型”城市,建立老人服务友好型社会,多了这张全新的独特的城市名片,相信今后一定能为江苏省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新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