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低空通常指地面以上1000米以内的空域,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可延伸至3000米以内。低空经济是以通用航空为主导,以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和综合服务等细分领域为核心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2023年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产业链长、辐射带动效应强,成长空间大。有关数据显示,到2025年,低空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3万亿至5万亿元。
我省拥有较为丰富的低空资源,低空研发制造方面研究所、院校等科研优势明显,植保、测绘等行业无人机产业形态较为成熟,以中国电科二十八所为基础打造的电科莱斯等智慧空管行业市场主体竞争优势较为明显,华宇通用航空公司等城市综合航空服务保障通用航空企业发展质态较好,省内低空经济发展被持续看好,但对比深圳等地,我省低空经济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问题分析:
一是低空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一方面,低空路网资源开发不完善,无人机运营商自行进行空域申请、航线规划的效率较低。另一方面,起降台、中转站、换电服务机构等基础设施较为匮乏,新建成本较高,影响了相关经济新业态的孵化、增大了市场主体进入低空经济领域创新创业的难度。
二是飞行审批、管控指挥、空域类别划分等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由于行业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低空运行管理的审批复杂成为了全国性问题。但2020年以来,湖南、海南、江西、安徽、四川、海南等五个省份被中央空管委纳入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在相关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有效优化。而我省仅有南京市在2020年被中国民航局纳入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对比之下,我省缺乏有效政策支撑,管理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理顺。
三是高新技术支撑能力仍有不足。我省无人机行业起步早,但行业龙头企业较少、高科技含量不足。尤其是载重、续航、应用智能化等方面仍有待技术突破,通航制造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四是协同服务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无人机产业化应用较少。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气象、交通、通信等多部门协同服务。9月,全省首个无人机产业发展方案--《南京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核心区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在浦口高新区正式发布,南京市低空服务管理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已实现无人机与物流配送系统对接,南京海事局的无人机综合巡检已常态化开展。但省内其他地区协同服务保障体系仍不健全,无人机在不同赛道的产业化应用较少。
具体建议:
202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自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为地方产业发展打开了新局面。各地开始谋篇布局,抢占产业先发高地。建议我省有关部门抢抓机遇、积极谋划,助力我省低空经济早日“高飞”。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省级层面的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借鉴先进地区已有做法(如深圳市印发并将于今年2月施行《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抢抓机遇,出台省域范围内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条例。并充分发挥省内科研院所、头部企业优势,加强空域确权相关理论研究,组织专业力量进行空域资源规划等方面的探索。引导、支持南京、无锡、泰州等在低空经济领域已有较好实践的城市出台地方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发改、财政、工信等部门出台具体政策支持市场主体投资建设起降台、中转站、换电站等低空经济所需基础设施;逐步建立互联互通的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推进设施网、通信网、气象网等多网融合。
二是积极上争试点,理顺管理机制。加强与中央空管委、中国民航局沟通,上争省级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支持经济强市上争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推动无人机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城市综合航空服务保障通用航空企业等参与无人机行业适航标准等的制定。同时,建立低空飞行协同管理机制。加强天地融合智联,通过分层空域规划实现空中域网协同管理;通过各级空管机构、民航、公安、工信、市监等部门协同参与,构建监管部门、经营企业、飞行服务站、飞手等共同参与的运控服务体系,共同服务经济新业态的孵化与巩固。
三是推动通航制造产业升级。梳理相关产业链条,发展一批通用航空特色产业园区,加大技术供给,完善协同制造、联动研发等机制,以零部件制造水平的提升提高我省相关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深耕航空通信和应用软件技术,搭建平台,引导数字化企业与生产制造企业强强联合,通过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的融合应用提升相关制造产业优势。引导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展无人机4S店等形态。加强绿色金融供给,为无人机整机、零部件及相关经营活动提供保险、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
四是推动多场景的无人机产业化应用试点。要主动出击,聚焦力所能及的应用场景,找准创新赛道,抓试点、促落地。 一方面,可在现有政策法规框架下,依托现有成熟技术、新基建成果,以低空飞行手段进行公共管理和城市服务试点。如可借鉴广西自然资源厅牵头搭建无人机应急测绘联动服务平台等做法,跨平台、跨区域实时调动各类无人机及应急队伍,提升相关公共服务的快速响应和应急保障能力。也可在“城市级无人机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创新延伸,打造“空地一体”数字政府支撑体系等。通过覆盖全域的全天候自主或受控飞行的“空中侦察兵”体系,融合政务沙盘数字孪生信息,实时获取“可理解”的“人、物、 事、地”信息,用于多部门共享的应急指挥、违法取证、重点巡查、空中执法、远程导览等。 另一方面,可逐步扩大无人机最后一公里无人配送相关试点范围,打造更多商用示范基地,提供可供市场主体复制参考的商业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