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4年提案
0005 关于构建政府指导的安宁疗护居家工作网络的提案
日期:2024-01-24 提案者:郑雪平

调研情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临终相关问题的应对和处理,在影响社会安定团结中的地位不断增加。让老人平和安详地逝去,让生者尽快走出哀伤,重归正常生活,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的期盼。安宁疗护(又称临终关怀)就是通过对临终者的身体、心灵、社会、灵性等方面的专业照护实现这一期盼的方法。国家高度重视安宁疗护事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6年10月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提高生命最后一公里的生活质量”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

问题分析:

在有关团队前期的安宁工作中发现,很多临终老人都是在家中逝去的,经过400张问卷调查显示:92%的老人及家属愿意在家中终老,而非在医院或养老机构。

选择在家临终的原因分析:

1. 家中熟悉的环境里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能够让老人心安。

2. 身患绝症的临终老人以及高龄患重病的老人,在医院无法获得更好的医治效果,同时基本上医院都已拒绝收治。

3. 家属及亲友在家中更方便陪护临终老人,同时也利于彼此间的情感交流和支持。

4. 在家临终从客观上节约了公共医疗资源,也降低了家庭的临终经济负担。

老人在家临终遇到的实际困难分析:

1.  缺乏医护等专业人员对缓解患者生命末期不断出现的照护难题的专业指导。

2.  增加患者和家属双方对缺少医护等专业人员帮助指导的焦虑。

3.  家属长期照护而导致的身体、心理及灵性压力得不到及时疏导,极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

问题现状分析:

1.目前已有社区组织的护理员为临终老人上门服务,照护生活起居并做朴素的心理疏导,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临终者和家庭的顾虑,但社区的工作量日趋增大,这方面工作力不从心。 

2.上门临终服务的区域规模还非常有限,服务的人次及数量有限,覆盖面很小,很多家庭没听说安宁疗护,更无法主动获取救助渠道;

3.绝大多数护理员不具备安宁疗护知识,工作能力和素养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4.中医特色“安宁疗护团队”在安宁服务及从业者的维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其中包括:中医适宜技术,中医话疗,音乐治疗等,但无稳定的专业团队,更没有来自政府层面的引导和支持;

5.目前的居家服务的从业人员均是50岁以上,大都是下岗或者退休群体,经过培训大大增加了她们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帮助他人,乐于奉献的情怀,这对社会稳定意义重大,但缺乏组织及培训机制。

具体建议:

1、由省卫健委、人社局、民政局联合成立安宁疗护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建立临终居家照护师(或称居家关怀师)的培训机制。拟将培训级别分为初级安宁照护师和中级安宁照护师两级。初级安宁照护师拟要求受训者具备初中学历及以上,建议年龄在50岁以上,培训后能够掌握安宁疗护基础知识,能够为临终者做基础安宁护理,包括身体照护知识、心理关怀技巧、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以及简单的沟通技巧。中级安宁照护师拟要求受训者具备大专学历及以上,年龄不限,具有健康管理师资格,初级医护资格或社工师资格,培训后能够掌握更高一级的安宁疗护知识,熟悉安宁疗护工作和管理的相关环节,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至少5个初级安宁照护师,指导并总结他们的工作向高级安宁工作者汇报,能够独立指导或从高级安宁工作者获取帮助落实到初级安宁照护师的工作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高级安宁工作者由市级安宁疗护专家组成员担任。由以上培训机制为基础,培养一定规模的安宁疗护居家关怀工作从业者。

2、由上述领导小组负责组建安宁疗护的各级管理机制,构成安宁疗护居家工作网络。在各级相应部门设立安宁疗护管理小组,由各级行政工作人员兼任或指定专人担任,在社区成立安宁疗护居家工作小组,设负责人,具体管理社区的居家安宁工作。技术人员包括上述的三级安宁工作者:初级安宁师、中级安宁师和高级安宁工作者,由高级管理中级、中级管理初级。建议培训社区工作人员和目前实际参与上门临终工作的社工及志愿者取得相应的安宁疗护技术资格,在基层将安宁疗护的管理和技术结合起来,全程规范地服务临终老人。

3、加强安宁疗护工作的社会宣传,让每个家庭知道面临问题时打哪个电话找哪个人或哪个团队寻求帮助。组织号召更多的社会下岗人员以及刚毕业的年轻大学生投入到养老服务行业,学习相关知识,提升照护能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温馨家庭都会有积极的意义。中华民族孝为先,让更多有爱心、有时间、有能力的人加入为老人服务行业,帮助长者、弱者,用生命呵护生命,更加能激发人文社会的奉献精神,提升公民的幸福指数。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促进了社会安定团结。

4、建立以中医为特色的居家安宁疗护工作,充分发挥中医在养老行业的独特优势,精准解决居家安宁疗护中不断出现的照护难题,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最后一公里”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