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近年来,江苏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走上“快车道”,据上奇研究院《2023中国机器人产业分析报告》,截止2023年2月底,江苏省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数量达1302家,同比新增104家,位列全国第二。虽然我省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在产业可持续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亟待重视。
问题分析:
一、智能机器人产业布局有待优化。近年出台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广东省培育智能机器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等地方性机器人产业规划都明确,要结合区域差异化发展方向,优化机器人产业空间布局。而我省尚出台相关规划,可能会导致机器人产业地区之间、园区之间的同质化无序竞争。
二、对智能机器人重点子领域关注不足。人形机器人作为服务机器人的重要呈现载体,应用前景广,发展潜力大,是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北京、上海等地都已早早布局,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工程化应用。我省对该子领域重视不足,尚未出台相关专项支持政策。
三、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我省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整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然而智能机器人产业专利质量并不高,以伺服电机为例,全球被引次数最高的10件专利均来自国外,且全球技术水平排名前十的创新主体中并无我省本土企业。除了我省的绿的谐波在减速器技术方面排名全球前列之外,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关键技术排名前列的企业均为国外企业。
具体建议:
一、努力构建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全省一盘棋”。广东省推动广州、深圳发挥高端资源汇集优势,开展机器人研发创新,支持佛山、东莞、珠海、中山等地发挥生产制造优势,建设机器人生产基地,敦促其他各地市做好产业配套。我省可以借鉴广东省的经验,选择在其他地区尚未形成全生态产业链且市场潜力巨大的智能机器人细分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出台政策鼓励各省辖市错位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全生态产业链。
二、加快服务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加大对服务机器人领域的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拓展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推动服务机器人进入医疗、养老陪护、家用服务等各民生领域。针对人形机器人,可学习上海市以“创新中心+重点企业”的方式来布局人形机器人制造创新中心,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品;积极探索“机器人即服务”的新模式,加速人形机器人低成本、灵活部署应用。
三、突破关键技术夯实智能机器人产业基础。一是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国际性基础研究高地。学习借鉴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的运作模式,与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就重点开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基础、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二是通过联合攻关突破产业关键技术。除了通过设立研究项目组织省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攻关外,还可以借鉴深圳市经验,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管理部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共同设立攻关研究项目,以解决人力、财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强关键技术的引进和吸收。采用 “市场换技术”的模式,力争国外企业通过转让关键技术与我省优秀智能机器人企业合资生产,促进我省企业在引进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
四、持续扩大智能机器人企业市场规模。一是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本土智能机器人企业的产品,还可以出台国产化的补贴政策,鼓励下游企业也采购它们的产品,以进一步扩大其国内市场占有率。支持我省智能机器人企业建立行业协会或产业战略联盟,并促使下游企业尽可能采购产业战略联盟内的产品。二是可以出台消费补贴政策,鼓励消费者优先购买本土智能机器人产品,以进一步扩大本土产品的市场规模。三是为本土智能机器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出口关税减免等贸易准出支持,以进一步扩大其国际市场,增强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