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指出,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因抑郁自杀。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7.4%。《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报告显示,至少有3000万少年儿童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江苏抑郁症患病率约为11.2%,在各省份中患病率较高,社会亟需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
问题分析:
(一)社会关注度低,专业知识欠缺。
青少年抑郁症较容易被误判为学业倦怠、考试焦虑、青春期叛逆等其他心理问题,甚至被误认为是脑功能不全、神经衰弱或其他疾病。“微笑抑郁症”更具有迷惑性。青少年本身及家长对抑郁症认识不足,过于轻视导致就诊率很低,或因病耻感而不愿就医,导致病症越来越严重,引发自杀或自伤。有抑郁症的在校学生患者中,46.51%在面临问题时不寻求帮助,父母直到孩子休学的那一刻才感受到事态严重。
(二)成长环境缺乏引导,难以建立正确认知。
家庭生活中不良的亲子关系、父母过多控制、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家庭经济地位等都会对青少年的情绪产生影响。青少年学业压力日益增大,抑郁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学校是除了家庭以外青少年接触最多的外界环境。学校中的学习压力、同伴关系、社会支持等都对青少年的抑郁倾向有着重要影响。据统计,平均七分钟就有一个孩子被欺负,暴力发生时,只有4%的情况有大人介入帮助,11%有同龄人介入,高达85%的情况没有人出面劝阻和帮助。
(三)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长期使用电子产品,玩网络游戏、刷抖音、追剧、熬夜和不规律的作息,潜移默化影响着青少年神经系统的兴奋度与调节能力,进而可能诱发持续性焦虑、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障碍。据医学临床观察,许多抑郁症患者都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即便不使用电子产品,沉重的学习负担也导致孩子睡眠不足。与早睡早起的人相比,熬夜的人更有可能患上抑郁症与焦虑症。
具体建议:
一要从社会层面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加大宣贯力度,积极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必要的知识储备,做好青少年身心守护者,消除焦虑,理解倾听,帮孩子疏泄情绪;督促青少年保持规律的作息,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学习之余适度运动改善情绪。加强学校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专业支撑和科学方法,加大宣教抑郁症防治的科普知识力度,培养青少年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偏见与歧视;重视提升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精神心理问题的辨识能力,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进一步建立家校联系制度,持续降低校园危机事件发生率。
二要优化心理疾病防与治的系统设计及闭环管理。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联合学校、医院、社区及第三方心理咨询机构,共同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管理和资源保障,畅通服务渠道。将青少年列入抑郁症防治的重点人群予以关注和干预,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进行专业评估,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保密机制;针对青少年抑郁症治疗所产生的费用予以全额报销;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规范、持续加强抑郁症防治等的专业能力建设。学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社区及家长,并跟进其治疗进展及效果、恢复情况等,最终以健康状况改进达标作为闭环。
三要提升各相关部门联动服务管理水平。
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教育领导部门要定期督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落实情况,保障经费投入、培育推广经验。充分联动各相关资源,加强新旧媒体、出版物、网络直播、游戏视频等监管,杜绝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营造校内外良好环境,共同为青少年心理危机提供更加完善和有效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