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4年提案
0381 关于支持淮安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提案
日期:2024-01-23 提案者:戚寿余

调研情况: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淮安地处苏北中心腹地,处在长三角区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圈的交汇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沿海开发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覆盖叠加,在其中的发展定位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东部地区航空货运枢纽,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引领城市,江淮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总体目标是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1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淮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殷切嘱托,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以长三角的眼界、思维、定位谋划发展,主动接轨大上海、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全面对接苏锡常,促进各类优质资源加速向淮安集聚,交出了一份“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淮安答卷”。因此,无论从交通区位、发展基础和城市功能看,还是从淮安在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看,都具备“国家战略腹地”的基本特征,也将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区域协调融通发展贡献更多的淮安力量。

问题分析:

一是有利于推进重大战略融合互动。淮安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北部、江淮平原东部,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和南京都市圈、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交汇点,正抢抓战略叠加机遇,持续加强与长三角重点城市合作,加快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紧扣“千秋淮扬”文化高地重要定位,加快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围绕发挥龙头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引领城市;突出彰显生态特色优势,高水平落实“1+3”重点功能区战略,加快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打造江淮生态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深化宁淮挂钩合作,加快建设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深入推进淮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加快建设长三角台商投资最佳目的地。淮安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推动淮安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有利于提升淮安的区域影响力、带动力,助力淮安打造重大战略融合互动的关键结点,通过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拉近长三角北部、淮河流域等地区与长三角中心区的联系,更大程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有利于实现特色产业优势互补。淮安深度参与区域产业分工,积极承接上海、苏南等地先进制造业梯度转移,推动相关产业在转移中转型、在转型中壮大,近三年,全市新招引、新开工和新竣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分别为1967个、1335个和984个,目前在建 50 亿元以上项目24个、百亿级项目11个,特别是以中天钢铁精品钢帘线、天合光能、巨石玻纤新材料等一批百亿级项目为产业发展之“锚”,加快打造“7+3”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十四五”末培育5个千亿产业集群,全力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做优做强稻米、小龙虾、畜禽、螃蟹、蔬菜五大农业产业集群,小龙虾产业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长三角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张城市名片效应,着力打造“游京杭运河、览漕运文化、看河工奇观、赏江淮风情”长三角高品质休闲度假旅游区,加快建设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健康养生后花园。淮安与长三角中心区的产业契合度高、互补性强,推动淮安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强化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三是有利于促进区域交通互联互通。淮安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京津冀—长三角主轴路径重要节点城市、区域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目前已建成公铁水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方面,两条高铁在淮十字交叉,形成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上海的快速通达,正加快建设“米”字型高铁网;航空方面,是一类航空口岸,正在建设4E等级跑道和7万平米现代化候机楼,加快建设东部沿海重要航空货运枢纽;公路方面,有6条高速公路在淮安交汇,形成了区域最密集的高速路网,是全国公路运输枢纽;水路方面,依托大运河和淮河十字走向的航运优势,形成了辐射主要“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集装箱物流通道,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与上海港、省港口集团联合成立上港(淮安)国际集装箱码头公司,加快打造全国内河航运中心。淮安具有体系完备、流量充沛的枢纽优势,推动淮安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有利于畅通长三角地区北上、西进通道,密切与京津冀、中西部地区联系,促进资源高效配置、要素合理流动,助力构建统一大市场,实现发展互利共赢。

四是有利于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淮安准确把握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的要求,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学在淮安”“医在淮安”品牌持续打响,正加快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苏北区域医疗高地,特别是近年来主动对接上海、南京等城市丰富的科技、教育、医疗等高端资源,强化高校、职校、重点中小学等多层次的结对共建,与上海、南京的知名医疗机构建立联合体,开展常态化合作,加快复制上海“放管服”改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淮安与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开展公共服务对接合作有基础、有优势,推动淮安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优势教育资源、高品质医疗和健康资源实现便利共享,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水平,更好满足淮安乃至苏北地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五是有利于深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淮安是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苏北首家“国家生态市”,生态是淮安最大的特色和优势。着眼淮安在淮河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挥大运河“百里画廊”工程示范效应,加快推进生态碧水三年行动和“无废城市”、节水型城市、幸福河湖建设,全力建设国际湿地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白马湖湿地成功入选国际重要湿地,林木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24.3%、44%,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努力打造江苏美丽中轴和绿心地带的明星城市。淮安有良好的生态本底,推动淮安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有利于完善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网络,建设长三角北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打造生态友好型一体化发展样板,合力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具体建议:

在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中,淮安将全力做好“四篇文章”,恳请省委、省政府在相关规划、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一是确立“一个定位”,做好系统谋划文章。按照“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相关定位和要求,结合对接实施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全面审视淮安在区域协调融通中的功能定位和系统谋划发展路径,重点打造沿海城市带产业融合发展纵深区、生态价值实现引领区。

二是强化“两个链接”,做好全面接轨文章。强化交通物流链接,加快“空铁水公”运输通道项目建设,推进淮安港与沿海港口,特别是上海港的联动发展,建立淮安与沿海港口的最优路径,推动淮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上海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充分衔接。强化营商环境链接,加快复制推广上海等长三角发达地区“放管服”改革经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昆山台资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共建统一的制度体系、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和跨区域的产权交易市场等。

三是打造“三个基地”,做好服务保障文章。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更好发挥农业大市、品牌强市的优势,巩固提升优质农产品重要生产基地,打响“淮味千年”区域公用品牌,让更多的淮安优质农产品端上沿海城市市民的餐桌。打造生态康养基地,高水准打造白马湖、洪泽湖、天泉湖等国家和省旅游度假区,让淮安成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广大市民健康养生的后花园。打造红色党性教育基地,对标浦东干部学院等国家级平台,充分发挥好恩来干部学院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周恩来纪念地、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等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成为沿海地区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教育、市民红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四是构建“四个圈”,做好深度融入文章。构建产业协作圈,积极承接上海全球城市非核心功能产业的有序转移和异地发展,强化与沿海发达城市的产业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协作共赢。构建科技创新圈,进一步密切与上海、南京等地高校院所的合作,推动科技资源交流与共享,联合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载体和研发服务平台,推动创新成果向淮安转移转化。构建同城旅游圈,依托沿海地区的旅游机构、媒体资源,加强宣传推广,推出“高铁+旅游”、文旅惠民等促销活动,吸引更多人到淮安旅游。构建高品质公共服务圈,引入上海、南京等地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高端资源,让淮安百姓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