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中共二十大吹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集结号,为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契机。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各地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坚持政策下倾、重心下移、服务下延、资源下沉、项目下乡,推动乡村文化事业与经济协同发展。乡村文化发展的“软件硬件”正在加强,乡村非遗文保的“蝶变效应”正在显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星星之火”正在点燃。
问题分析:
一是对乡村文化塑形与铸魂融合发展支撑不足。主要体现在:整体性系统性统筹规划不够,多元投入的长效机制缺乏,乡村文化发展与服务的载体不强。
二是乡土文化人才发掘整合与培养使用不足。主要表现为:大量乡土文化人才无人问津,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匮乏,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突出。
三是乡村文化活起来与产业火起来显性不足。主要问题是:乡村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乡村文化特色彰显不充分,产品产业化发展不充分,政策法规支持不充分。
具体建议:
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来源和基础,要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其实质是借助文化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以文化人、以文铸魂功能,实现“塑形”与“铸魂”的内在统一。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视察江苏时赋予江苏四个“新”的目标任务中,其中一个“新”就是“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因此,开拓好、运用好、发展好乡村文化产业是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为此建议:
一、坚定不移推进“三个强化”。
一是强化政府引领。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正确认识文化的双重属性,妥善处理好六大关系:文化保护与活态利用的关系、文化铸魂与物质塑形的关系、一元主导与多方参与的关系、点上挖掘与面上融合的关系、里子工程与面子工程的关系、资金投入与运营收益的关系。坚持文化和科技双轮驱动,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系统谋划、精准施策、久久为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各地各级政府要制定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全社会资源、人才、科技、资本下乡,形成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集团矩阵”。在资源要素上加大研究适合乡村文化项目发展的土地供给制度,建议在每年土地出让指标中明确一定比例用以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支持民间乡土文化爱好者做优做强农村文化项目,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乡村文化振兴也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创新也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土壤和基因。用科技创新点亮乡村文化振兴新路子,使“文化+科技”双轮叠加驱动,协同发力,共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合力跑出加速度。
二、齐心协力铸造“三大产业”。
一是精心打造乡村文化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农耕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突出乡土文化的独特性、唯一性和稀缺性,实现资源、人才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将“文艺播种”与“一镇一品、一村一特”“双千计划”相结合,建设乡村康养、旅游、农耕体验等产业基地,打造以体验经济为主体,集旅游观光、生态体验、住宿餐饮、购物消费为一体的产业链,做特做优文化产业。
二是潜心打造文化融合新业态。坚持大融合的理念,不断推进深化文化与农业、科技、金融、旅游等跨界深度融合,以新技术挖掘优势文化产业,以新模式激活文化产业,催生乡村文化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形成一产、二产带动三产、文旅反哺农业,农业助推文旅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
三是用心打造文化高端精品产业。坚持城乡融合品牌化发展思路,深入开展“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加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促进畅通城乡要素流通,通过文化引领和产业带动,激发繁荣乡村文化发展活力,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文化产业高端品牌。
三、坚持不懈突出“三项工程”。
一是实施公共服务融合工程。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从“小切口”彰显“大作为”,上下联动,深入研究,更多地从功能、服务上深度融合,以小舞台、小剧场、小驿站、小平台、小团队等“五小”为抓手,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样板。
二是实施乡土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讲政治、爱农村、懂经营、善管理的乡土文化能人和民俗文化传承人。建议乡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打破年龄、学历限制,唯才是用。
三是实施乡村文化活态传承工程。以辖市为单位,把文化活化利用传承作为工程项目进行推动,以守正为主线,以创新为纽带,根据乡村文化资源不同特点,统筹推进实质性保护与创造性转化相结合,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力度,确保文化资源的历史原真性和风貌完整性,全省每年开展一次高质量的评比,彰显乡村文化活态传承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的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