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4年提案
0596 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提案
日期:2024-01-23 提案者:张劲松

调研情况: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石”,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近年来,为促进社区工作者“稳心留根”,许多基层社区不断完善管理模式,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日益均衡,薪资待遇逐步提升。但仍存在众多问题,导致社区工作者“不够用、不会干、干不好、留不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工作的开展。

问题分析:

1.社会认同欠缺。从行业数据来看,有近半善管理模式,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日益均衡,薪资待遇逐步提升。但仍存在众多问题,导致社区工作者“不够用、不会干、干不好、留不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数的社区工作者认为工作不被理解与接受,缺乏社会认同感。社区工作者除了要应对来自上级政府部门的督查、评比等,还要定期向各部门报送数据,日常工作更多地体现为办活动、做任务、抓指标,导致居民对社区工作者不理解。社会各界对社区党组织、居委会职责职能认知不够,对社区工作缺乏理解和尊重。

2.服务能力不足。以前社区工作者以老年群体居多,大多是退休干部,爱岗敬业,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现在社区工作者群体逐步年轻化,年轻的社区工作者群众工作经验较少,多担任信息员,负责制作台账、表格等,很少参与矛盾调解等工作,与居民“渐行渐远”。而年龄较大的社区干部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精力体力有限,在新事物理解、学习提升、创新创业等方面不及年轻人。

3.专业人才难留。社区工作者不是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是一种“政府财政供养”的特殊编制,社区工作者只有担任书记主任才可享受事业编待遇。在薪资方面,与公务员、事业单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相比,社区工作者的考试内容相对简单,竞争压力相对较小,这也导致部分社区工作者将社区工作作为缓解就业压力、寻找其他工作的“过渡期”和“筹备期”,一旦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有了其他更好的工作机会,往往会选择辞职,社区很难留住专业人才。

具体建议:

1.提升社会认知。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重视、关心、支持社区工作的良好氛围。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发展党员、选拔人才的力度,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参评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定期选拔社区优秀干部进入街道办事处挂职锻炼,表现突出者给予留用,增强社区同志干事动力。

2.选聘专业队伍。在社区招考中,优先聘用社区发展需要的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或考取社工师)相关人才,有计划地吸收服务期届满的“三支一扶”、退伍军人等群体。结合新时期社区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制定长效培养机制,抓好社区干部工作理论方法、信息技术应用等专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创新帮带模式。安排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社区干部作为年轻同志成长导师,思想上面对面传、工作上手把手帮、作风上心贴心带,提升年轻同志基层工作能力。鼓励年轻同志“反哺”导师,主动分享新事物、新理论,细致教学新技术、新方法。建立“专业化、进阶式、积分制”的培训模式,鼓励社区干部根据所在居民区的特点、要解决的问题、面临的弱项自主“点菜”。提供值班值守、巡河巡田、理论宣传、纠纷调解等实践锻炼机会,帮助社区干部在一线工作中更快成长。

4.梳理权责清单。通过制定权责清单,进一步厘清社区基本定位和功能职责,明确社区工作范畴和责任界限(社区承担的工作事项、协助政府的工作事项、部门向社区购买的服务事项),做到有据可依。严控社区准入事项,精简基层工作台账,杜绝职能部门自行下放权力事项的现象。加强街道相关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统筹协调,避免多部门重复对同一事项进行调研、督查等工作,全方位保障社区工作者走基层访居民的时间精力,回归社区自治、服务职能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