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地方戏曲是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戏曲文化高效融入大学美育能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激发对于戏曲艺术的兴趣,促进现代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提升地方戏曲普及效果
我省地方戏种现存20余个,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锡剧、扬剧、淮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等,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极具文化吸引力和文化张力,蕴藏着独特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目前,地方戏曲存在年轻观众群体逐渐减少、戏曲传承困难的发展瓶径。通过地方戏曲成为一所大学的文化符号,可以在古为今用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比如,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让大学生在观看昆曲时领会到了我省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学生在自觉参与、认同和传承戏曲的过程中,有效提高普及率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二、增强地方戏曲文化价值
地方戏曲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在剧本流传、声腔体系、舞蹈动作等戏曲演出实践方面保留了诸多文化遗存,将其融入大学美育体系之中,可以增强高校文化建设的针对性。现实中地方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存在着疏离,以高校学子为依托可以有效传承戏曲文化,培植大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与关注,进而造就一大批具有审美能力的青年群体。比如,戏曲《铡美案》为例,我们可以感受到包拯的刚正不阿、执法公正,更能在断案的伦理与法度间,弘扬善与恶、情与法,这对大学生提升品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实现育人、教人的目的。
三、传承传统文化价值追求
地方戏曲对大大学生精神塑造和道德观引领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慎独、内省、主敬、养气的文化自觉,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内在品质,可以促进各相关学科互相渗透,比如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引入戏曲表演,充分利用人的视、听、读、唱等多种感官功能,将文本解读与戏曲演示相结合,提升高校美育教育效果。比如,在戏曲《桃花扇》中,史可法白衣投江的身影,激发了大学生维护国家尊严、爱国、报国、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问题分析:
在大学美育中高效融入地方传统戏曲的内容,从小处看,是丰富了音乐学科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从大处看,则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了江苏地方戏曲新生代,聚焦目前地方戏曲融入大学美育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一、地方戏曲在高校的推广力度不够
在新媒体和新文化的冲击下,戏曲的受众越来越少,相应地,开展戏评和理论研究的人也越来越少,导致戏曲的发展受阻。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培养大大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爱好和欣赏能力,是高校的职责所在。当代大大学生在流行艺术的环境中成长,长期浸润于文化快餐,对传统地方戏曲的内容和表演形式不了解、没兴趣,研究和传承地方戏曲艺术的积极性不高。地方戏曲在美育必修学分中占比太小,能够从事地方戏曲教学的师资力量缺乏,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戏曲的普及。
二、地方戏曲在高校的重视程度不足
地方戏曲是特定区域的传统文化符号,离开某一特定区域和特定人群,该地方戏曲就没有相应的市场。流行区域和受众的局限性,戏曲内容与现实脱节的价值倾向,演出团体演出水平的参差不齐,演出场所的简陋,都使得地方戏曲在当代黯然失色,有逐渐淡出主流文化视野之虞。虽然近年来各高校非常重视传统文化进校园,但是收效甚微。地方戏曲文化精神博大精深,剧目整理和戏曲改革工作量巨大,高校具有学术研究和艺术人才优势。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亟待加强专业化戏曲教育人才培养,提高戏曲艺术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三、地方戏曲在高校的传播途径较少
高校大学生往往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知识结构等带来其文化认知的迥异。高校心目中的地方戏曲主要指高校所在地的戏曲,这对区域外生源地大学生来说会产生极大的陌生感,他们很难短时期内认同、喜欢这样的地方戏曲。加之多数高校戏曲文化氛围普遍不够浓郁,校园媒体、校园文化设施等阵地和大学生社团主动传播戏曲的热情不高,致使大大学生很少机会接触戏曲艺术。虽然通过传统文化文化进校园可以让大大学生领略地方戏曲艺术之美,但这毕竟不是常态化之举,因此亟待创新地方戏曲的传播途径。
具体建议:
一、利用新课改,多种方式有效引导。
增强顶层设计。提高地方戏曲在美育必修学分中占比,完善大学美育课程体系,引导大学生了解掌握地方戏曲。另外,增加表演课程。以江苏地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色和重点,将其发展为高校的重要学科,共同搭建区域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院校音乐教育无缝对接的平台。除此之外,实践联合培养。组织不同系别、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接受地方戏曲的熏陶,特别要注重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内容,以传统地方戏曲为媒介,反映群众生活中孝老爱亲、诚实守信、邻里和睦、文明礼仪等问题,将道德教育内容的“普通话”转化为“地方话”、“大主题”转化为“小故事”、“大社会”转化为“小舞台”,
二、利用新媒体,多渠道提升融合度。
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互联网应用等极大拓宽了地方戏曲的知识普及与艺术鉴赏,培育戏曲教师团队和大学生社团,并对社团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专业唱腔能力、角色扮演能力、发音与节奏掌握能力。另外,多方式实践。通过聘请业界导师的形式增强本校戏曲师资实力,如聘请戏曲名家到学校成立“戏曲传习社”,助推学院教师群体的戏曲传授能力提升。除此之外,多渠道推广。可以利用借助校园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戏曲艺术,提高戏曲艺术在校园当中的影响力。
三、编写新教材,构建教学研究梯队。
准确凝练。地方戏曲普及式教育与专业式教育有着内容深度广度上的差别,需要编写不同类别的“地方戏曲”精品教材。另外,整理塑造。联合地方音乐干部和民间艺人对地方戏曲进行加工、整理、再创造,将鲜活的地方戏曲元素转化成教育资源,实现教学、创编和表演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体系。除此之外,大咖加盟。聘请地方戏曲院(校)或专业团体的人员担当主讲教师,聘请经验丰富、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来校授课,弥补“地方戏曲音乐师资”的不足,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到地方戏曲特有的艺术魅力。